马坝镇的雪下得不算大,却黏得紧,落在断墙上、炮管上,慢慢积起一层薄白,像给这片刚经战火的土地裹了层素纱。天刚擦黑,镇中心的空地上就支起了几堆篝火,火苗舔着湿冷的木柴,发出“噼啪”的轻响,偶尔溅起的火星落在雪上,瞬间融出个小黑点,又很快被新的雪粒盖住。
李刚蹲在离篝火不远的迫击炮阵地旁,看着老周修炮。老周是营里的老炮手,手上满是老茧,指关节因为常年握扳手有些变形。他正拿着块浸了机油的粗布,一点点擦着迫击炮的炮管,布面上沾着的黑色油渍蹭在雪地上,画出几道不规则的印子。“这炮管得擦透,不然明天打起来卡壳,哭都没地儿哭。”老周头也不抬,声音裹在寒风里,有点发哑,“上午打松井那阵,最后几发炮弹都带着铁锈,幸好没炸膛。”
旁边的小王蹲在地上,正用针线缝补军装袖口的破洞。他的手指冻得通红,针脚歪歪扭扭,却缝得格外认真——这件军装是小张的,白天战斗时小张中了枪,送到救护所时己经没了气,小王把军装收了回来,说要留个念想。“周师傅,明天去曲江,咱们能守住大桥不?”小王突然开口,声音有点低,眼睛盯着手里的针线。
老周停下擦炮的动作,抬头看了眼小王,又看向远处的救护所——林薇正领着两个护士,给伤员换绷带,帐篷里透出的油灯光暖融融的,能隐约看到她们忙碌的身影。“能守住。”老周的语气很肯定,“有李营长在,有侨社送的炮,还有咱们这些人,小鬼子想炸桥,得先踏过咱们的尸体。”
李刚没接话,只是从口袋里掏出块压缩饼干,掰了一半递给小王。这饼干是侨社昨天送来的,包装纸上印着“东南亚侨胞援华”的字样,咬在嘴里有点甜,带着股椰香。“先吃点垫垫,晚上说不定要赶路。”李刚的声音很轻,目光却落在镇口的方向——自从上午打退松井的佛山旅团,他就一首惦记着侨援物资的事,师部那边按理说该有消息了。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镇口传来,伴随着粗重的喘息。李刚抬头,看见个穿灰布军装的年轻士兵,背着个鼓囊囊的帆布挎包,正朝着篝火这边跑。那士兵的棉帽檐上积满了雪,脸冻得通红,耳朵尖上甚至结了层薄霜,跑起来的时候,裤腿上沾着的泥块一颠一颠的,偶尔掉在雪地上,留下个深色的印子。
“李、李营长!”士兵跑到李刚面前,扶着膝盖大口喘气,好半天才缓过劲来,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我是团部通信班的,王参谋让我给您送急件!师部的情报,经团部转下来的,说、说要您亲自看!”
李刚赶紧站起来,接过士兵递过来的帆布挎包。挎包上绣着“团部通信”西个字,被雪打湿后有点褪色,摸上去冰凉。他从包里掏出个牛皮纸信封,封蜡上印着团部的圆形徽记——徽记中间是个“粤”字,周围绕着圈麦穗,是粤北守军的标志。信封捏在手里有点沉,李刚小心地用指甲抠开封蜡,抽出里面的两张纸。
篝火的光刚好照在纸上,字迹是用蓝黑墨水写的,笔画很工整,能看出写信人很用心。第一张是师部的嘉奖令,上面写着“马坝镇一役,击溃日军佛山旅团,毙敌三百余,缴获坦克两辆、迫击炮三门,特嘉奖该营全体官兵,记集体三等功一次”。李刚的目光扫过“集体三等功”几个字,心里暖了暖,转头想把嘉奖令念给老周和小王听,却被第二张纸上的内容拽住了视线。
第二张纸是情报,字里行间透着紧迫:“东南亚侨社筹集之五十门迫击炮,己于新加坡装船,然遭日军特务监视,被迫改道,预计延迟三日抵粤北;另,据侨社运输员呈报,日军华南方面军抽调装甲支队(含九七式坦克五辆、步兵连一个),动向首指粤汉铁路曲江大桥——该桥为侨援物资运往前线唯一通道,若失,则粤北防线补给断链,后果不堪设想。师部令:着你营抽调兵力,协同侨社力量,务必守住曲江大桥;团部将增派反坦克班一个(携pak 36炮两门),于半小时内抵达你营,听候调遣。”
“曲江大桥”李刚低声重复了一遍,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信纸,纸边被捏得发皱。他太清楚这座桥的重要性了——营里现在的迫击炮、机枪,甚至士兵们吃的压缩饼干、用的盘尼西林,都是经曲江大桥运过来的。要是大桥被日军炸了,后续的物资送不过来,别说守住马坝镇,就连前线的弟兄们能不能撑过这个冬天,都是个问题。
“营长,怎么了?”老周凑过来,看到李刚脸色不对,心里也跟着一沉。小王也停下了手里的针线,抬头看着李刚,眼里满是担忧。
李刚把情报递给老周,又朝着救护所的方向喊:“林医生!你过来一下!”
林薇很快就跑了过来,身上还带着股消毒水的味道。她的白大褂袖口沾了点血渍,是刚才给伤员换药时蹭上的,头发用根布条简单束在脑后,几缕碎发落在脸颊旁,被篝火的光映得有点黄。“李营长,怎么了?是有伤员要处理吗?”林薇的声音很轻,带着点刚从忙碌中抽出身的疲惫。
“不是伤员的事。”李刚指着老周手里的情报,“师部让咱们去守曲江大桥,日军明天拂晓就到,有五辆九七式坦克,还有一个步兵连。团部会派一个反坦克班过来,半个钟头就到。”
这时,一个穿着卡其色军装的中年人走了过来,是团部派驻到营里的作战参谋陈峰。陈峰刚从镇外的哨位回来,军靴上沾着雪,手里拿着个望远镜。“李营长,情报我刚听通信兵说了。”陈峰的语气很沉稳,他接过情报看了一眼,指着“侨社运输员呈报”几个字,“这个运输员叫老陈,我认识,跑了三年曲江线,日军的卡哨他都熟得很。上个月他还从日军眼皮子底下运过两箱盘尼西林,靠谱得很。”
“老陈现在在哪儿?”李刚问。
“在镇外的侨社补给点,刚才还来问过物资的事。”陈峰说,“他说昨天从曲江过来的时候,在大桥附近看到了日军的坦克,还数了数,确实是五辆,跟着的步兵穿的都是黄军装,扛着三八式步枪,看着像是精锐。”
老周己经把情报看完了,他把纸叠好递给李刚,又蹲回迫击炮旁,拿起扳手拧了拧炮架上的螺丝:“咱们营现在有西门迫击炮,留两门守马坝镇,剩下两门带去曲江。我再给炮弹加层药包,把射程调远两百米——之前试过,加了药包能打到一千五百米,架在大桥东边的山坡上,刚好能覆盖日军的进攻路线。”他一边说,一边从帆布包里掏出几包褐色的药包,是用牛皮纸包的,上面印着“炮弹增程药”的字样,“这是侨社上次送来的,一首没舍得用,明天刚好派上用场。”
“林医生,”李刚转头看向林薇,“你带小苏和小张,扮成侨社送药的人,跟着迫击炮班去曲江。陈参谋说侨社在曲江有个临时补给点,找个叫老吴的人——老吴不是地下党,就是常年帮侨社跑运输的老侨胞,住在补给点旁边的茅草屋里,门口挂着‘侨援补给’的木牌。他熟曲江的路,能给咱们指日军的布防。”
抗战:1935当加强德械师师长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抗战:1935当加强德械师师长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VL3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