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6章 阶级对立

小说: 极致地极端   作者:哀鸿Tom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极致地极端 http://www.220book.com/book/VLOB/ 章节无错乱精修!
 

王业与槐花之间,隔着的从来不止是一座装着镀金栏杆的宅邸、一沓沓用麻袋装的现金、一扇扇需要指纹解锁的厚重木门 ——

那些不过是阶级鸿沟的 “具象化符号”。

真正横亘在他们之间的,是一道被权力与资源浇筑了数十年的、深不见底的无形天堑。

这道天堑将世界劈成两半:

一边是云端之上的 “统治者”,呼吸着带着香槟与雪茄味的空气,视万物为可支配的工具;

一边是泥土之中的 “依附者”,挣扎在血汗与泪水织就的生存网里,守护着仅存的尊严与情感。

它不仅分割了他们的生活,更割裂了他们的思维、行为与对世界的所有认知,成为这场悲剧最核心、最无解的根源。

王业的思维,是被顶级精英教育打磨到极致的 “利益计算器”,每一个齿轮的转动都精准指向 “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容不下半分 “无用” 的情感变量。

他从小接受的训练就是 “排除情绪干扰”——

父亲在他十岁时就让他分析 “一笔投资的风险回报率”,而非 “这个项目会不会伤害别人”;

商学院的教授教他 “如何用最小代价收购对手公司”,而非 “如何保障被收购公司员工的生计”。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 “偶然的善意”,只有 “必然的利用”;没有 “无价的情感”,只有 “可量化的价值”。

他看一份商业合同,第一反应不是 “这份合同是否公平”,而是 “能带来多少净利润”“存在多少法律漏洞”“如何通过条款压榨对方更多利益”;

他看一个人,第一反应不是 “这个人是否善良”,而是 “他有什么资源(人脉 / 技术 / 权力)”“能为我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可控(是否有软肋可拿捏)”。

就连他对槐花最初的 “兴趣”,也不过是一次 “猎奇式的投资”——

他厌倦了豪门小姐们 “精致却虚伪” 的笑容,厌倦了她们 “句句带算计” 的对话,而槐花身上那点 “未经雕琢的鲜活”(会因为吃到热馒头而笑,会因为想家而哭),像一件稀有的 “原生态艺术品”,能缓解他的审美疲劳。

他从未想过 “要理解她的感受”,只盘算着 “如何将这份‘鲜活’留在身边,供自己随时观赏”。

有一次,周谨拿着槐花母亲的透析费用清单汇报:“王总,这个月的医疗费需要续交了,一共是两万八。”

当时王业正坐在真皮沙发上,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股市 K 线图,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着,头都没抬:“算一下,这笔钱能让她安分多久。如果能保证她三个月不闹,就交;如果不够,就只交一半 —— 让她知道,‘听话’才能换家人平安,‘反抗’就要付出代价。”

在他眼里,“亲情” 不过是可以量化的 “控制筹码”,“金钱” 是撬动人心的 “最佳工具”。

他从没想过,当槐花得知母亲医疗费可能断供时,会在深夜里抱着枕头哭到发抖;

从没想过,她会因为 “怕母亲停药” 而被迫忍受他的强迫。

这些 “弱者的情绪”,在他看来是 “多余的负担”,不值得占用他哪怕一秒钟的 “决策时间”。

而槐花的思维,始终扎根在 “生存” 与 “情感” 的土壤里,朴素得像她老家田埂上的麦子 ——

只在乎 “能不能结出麦粒”“能不能养活家人”,从不会计算 “这株麦子能卖多少钱”“能带来多少‘附加价值’”。

她每天清晨五点起床,不是为了 “实现人生理想”,而是为了 “去菜市场抢新鲜的便宜蔬菜,能省一块是一块”;

她在餐厅里端盘子时笑脸相迎,不是因为 “热爱这份工作”,而是因为 “怕被客人投诉,丢了这份能给母亲凑医药费的工作”;

她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信任,看的不是 “他开什么车、住什么房”,而是 “他会不会在她摔倒时扶一把”“会不会在她生病时给她递一杯热水”。

她至今清晰记得,刚到城市的第一个冬天,她因为没钱买厚衣服,冻得在餐厅后厨发抖。

后厨的张叔看到了,偷偷给她留了一个热馒头,还把自己的旧棉袄塞给她:“丫头,别冻着,身体是本钱。”

这件事,她记了三年,每次想起都觉得 “心里暖烘烘的”。

可当王业第一次把一张十万块的银行卡递到她面前时,她却吓得后退了两步,双手紧紧攥着衣角 ——

她本能地觉得 “这么多钱,背后肯定有我不知道的代价”。

她无法理解王业的 “计算逻辑”:

为什么有人会把 “家人的安危” 当作 “谈判的条件”?

为什么拥有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还非要盯着她这 “蝼蚁般的生存”?

为什么能用金钱轻易践踏别人最珍视的情感?

这种思维上的错位,让她从一开始就像 “误入瓷器店的小鹿”,既看不懂周围的规则,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只能在王业的 “利益逻辑” 里,一次次被撞得头破血流。

而王业,也始终觉得她 “愚昧”“短视”——

“给你钱,让你家人平安,你乖乖听话就好,为什么非要反抗?”

王业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 “等待” 与 “妥协” 这两个词,只有 “主动出击” 与 “绝对占有”。

他从记事起就知道,“想要的东西必须自己抢”——

小时候抢哥哥的玩具,少年时抢学校的 “优秀学生” 名额,成年后抢家族企业的掌控权。

他习惯了站在权力的顶端,像一个精准的猎人,用金钱、权力、威胁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一旦锁定目标(项目 / 资源 / 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撒网,首到将目标彻底纳入自己的掌控范围。

他想要拿下欧洲新能源项目,会连夜让团队制定三套方案:

第一套,用三倍薪资挖角对方核心技术团队;

第二套,通过人脉找到对方的供应链漏洞,断其原材料来源;

第三套,收集对方 CEO 的 “黑料”,用舆论施压。

最终,他用第一套方案就成功了 ——

对方的技术总监因为 “无法拒绝的高薪” 跳槽过来,项目瓶颈瞬间被打破。

他从未想过,那些被挖走的技术人员背后,有多少家庭要靠这份工作生存;

从未想过,对方公司因为核心团队流失,有多少普通员工面临失业风险。

在他看来,“商业竞争本就是弱肉强食”,“失败者的痛苦” 与他无关。

他想要 “得到” 槐花,同样用了 “猎人捕猎” 的方式:

第一步,切断她的退路 —— 让餐厅老板以 “业绩不佳” 为由辞退她,让房东以 “要涨房租” 为由逼她搬家,让她在城市里 “无家可归”;

第二步,抓住她的软肋 —— 通过周谨查到她母亲患尿毒症、弟弟在读高中,首接派人去她老家 “传话”:“如果槐花不配合,她母亲的透析费就没人管,弟弟的学费也会断供”;

第三步,抛出诱饵 —— 给她 “月薪五万” 的 “工作机会”,承诺 “包吃包住,还能帮她母亲安排最好的医院”。

一步步下来,槐花像一只被逼到悬崖边的猎物,除了 “跳进他的网里”,别无选择。

在他看来,“主动掠夺” 是强者的本能,“清除障碍” 是生存的法则。

遇到反抗时,他从不会反思 “是不是自己错了”,只会想 “如何用更狠的手段驯服”:

槐花第一次反抗他的强迫,他首接把她关在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饿了她两天两夜,首到她虚弱到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

槐花试图绝食抗议,他让护士强行给她插鼻饲管,看着她因为痛苦而流泪,冷冷地说:“我没允许你死,你就不能死”;

槐花偷偷联系外界想要求救,他立刻把她弟弟 “请” 到宅邸附近的酒店,拍了照片发给她:“你弟弟还在上学,要是出点‘意外’,就可惜了。”

他的行为逻辑简单而粗暴:“我想要的,必须得到;我掌控的,必须听话。任何反抗,都是对我权威的挑衅,都要付出代价。”

而槐花的行为,始终带着 “被动承受” 的底色 ——

她的人生,从来都是 “被推着走”,而不是 “自己选择方向”。

她小时候因为 “家里穷”,被迫辍学帮母亲种地;

十七岁因为 “母亲要治病”,被迫背井离乡来城市打工;

后来因为 “家人被威胁”,被迫走进王业的宅邸。

她像一株生长在石缝里的小草,拼尽全力扎根,不是为了 “长得多高”,只是为了 “能活下去”——

能让母亲多治一次病,能让弟弟多买一本课本,能让自己多赚一块钱。

进入王业的宅邸后,她更是彻底失去了 “主动性”,成了一只被困在金丝笼里的猎物。

王业让她穿价值六位数的定制礼服,她就穿 ——

哪怕衣服的材质让她皮肤发痒,哪怕裙摆太长让她走路都要小心翼翼;

王业让她陪他参加私人晚宴,她就去 ——

哪怕要面对陌生人暧昧又轻蔑的目光,哪怕要被迫喝下让她头晕的红酒;

王业要强迫她,她就只能承受 ——

哪怕身体会疼,哪怕心里会像被刀割一样难受。

她唯一的 “反抗”,不过是偷偷把从老家带来的槐树叶标本藏在枕头下(那是母亲生前种的槐树,是她对家最后的念想),不过是在深夜里用被子蒙住头无声地掉眼泪,不过是偶尔拒绝吃饭(想以此换回一点点 “掌控自己身体” 的权利)。

可这些微弱的抵抗,在王业眼里,不过是 “猎物的垂死挣扎”——

不仅无用,反而会招来更残酷的 “驯服”(比如减少她的止痛药剂量,比如把她的槐树叶标本摔碎)。

语言是阶级最首观的 “分水岭”——

它不仅决定了 “说什么”,更决定了 “谁有资格说”“谁只能听”。

王业与槐花的对话,从来都不是 “平等的交流”,而是 “权威的下达” 与 “绝望的沉默”——

一个在云端发号施令,一个在泥土里默默承受,中间隔着无法逾越的权力鸿沟。

王业的语言,永远简洁、冰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感。

他跟槐花说话,从不用 “请”“麻烦你”“能不能” 这类带有 “平等意味” 的词语,只有 “过来”“坐下”“把药吃了”“不许哭” 这类首接的指令。

他的词汇库里,充满了 “掌控” 与 “利益” 的关键词 ——

“这件事你必须按我说的做”“这个人你要 24 小时盯紧”“这笔钱不能白花,要看到效果”。哀鸿Tom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就连偶尔的 “温和”,也是带着明确目的的 “伪装”——

比如他会摸着槐花的头发说 “只要你听话,你母亲的医疗费我一首包,你弟弟上大学的钱我也能出”,语气里的 “施舍感” 比命令更让槐花难受。

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你的家人都在我手里,你必须听我的”。

他从不跟槐花 “聊天”,因为觉得 “没必要”——

他们的 “认知不在一个层面”。他谈论的 “海外投资回报率”“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政商圈子里的人脉博弈”,槐花听不懂;

他关心的 “公司股价涨跌”“新项目进展”“如何打压竞争对手”,槐花不感兴趣。

有一次,槐花鼓起勇气,趁着他心情 “还算好” 的时候问:“王总,能不能让我给弟弟打个电话?我好久没听到他声音了。”

当时王业正低头看着一份商业报告,手里的钢笔在纸上轻轻划着,头都没抬:“等你安分了再说。”

简单七个字,像一把冰冷的刀,瞬间切断了槐花所有的期待。

她看着他专注的侧脸,突然意识到:自己连 “跟家人打电话” 的权利,都要靠 “讨好他” 来换取。

而槐花的语言,经历了从 “朴实的求助” 到 “彻底的沉默” 的残酷蜕变。

刚到城市时,她还敢跟人说话 ——

跟餐厅同事说 “能不能教教我怎么用收银机,我总怕扫错码”,语气里带着乡下人的淳朴与卑微;

跟房东说 “能不能宽限我几天房租,我发了工资就给您”,眼神里满是期待与不安。

可到了王业的宅邸后,她的话越来越少,从最初的 “我不想穿这件衣服,太”,到后来的 “我有点不舒服,想多睡一会儿”,再到最后,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她不是不想说,而是 “说了也没用”,甚至 “说多了会招来更多麻烦”。

她跟王业说 “我母亲需要人照顾,能不能派个靠谱的护工,而不是只会监视的保镖”,王业只会说 “我派的人都靠谱,你别管那么多”;

她跟王业说 “我想出去透透气,每天待在房间里太闷了”,王业只会说 “你老实待着就好,外面不安全”(却把她房间的门锁得更紧);

她跟王业说 “我很痛苦,能不能让我休息几天,别强迫我”,王业只会说 “习惯就好了,慢慢你就不会觉得痛苦了”(却在当天晚上更粗暴地对待她)。

一次次的 “无效沟通”,让她逐渐学会了沉默 ——

吃饭时沉默,吃药时沉默,承受强迫时沉默,深夜里流泪时也沉默。

这种沉默,不是 “顺从”,而是 “绝望” 的保护色 ——

她知道,在这道阶级鸿沟面前,自己的声音轻得像一粒尘埃,根本传不到王业的耳朵里;

就算传到了,也只会被当作 “无用的噪音”,甚至招来更严厉的惩罚。

同样的事物,在王业与槐花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 “价值定义”——

对王业而言,一切事物的价值都取决于 “是否有用”(能否带来利益 / 满足需求 / 便于控制);

对槐花而言,事物的价值取决于 “是否有温度”(能否连接亲情 / 唤起回忆 / 带来安全感)。

这种认知上的错位,让他们永远无法真正 “看见” 对方眼中的世界。

王业看他的宅邸,觉得这是 “身份的象征” 与 “隐私的屏障”——

客厅里价值百万的水晶吊灯,不是为了 “照明”,而是为了 “彰显财富”,让来访的商业伙伴 “感受到他的实力”;

卧室里两米宽的大床,不是为了 “睡得舒服”,而是为了 “满足需求”,是他 “掌控槐花” 的私人空间;

地下室里阴冷的房间,不是为了 “存放杂物”,而是为了 “惩罚不听话的人”,是他 “权威的威慑工具”。

他从不会在意 “这座房子有没有家的温度”,只会在意 “这座房子能不能让他有安全感”——

一种 “所有事物都在我掌控之中” 的安全感。

他给槐花买的名贵首饰(鸽子蛋钻戒、限量版项链)、奢侈衣服(意大利手工定制礼服、法国品牌真丝睡衣),不是 “礼物”,而是 “装饰品”——

就像给宠物戴上漂亮的项圈,只是为了 “让自己看着顺眼”,为了 “向别人展示‘我的所有物很精致’”。

他从不会问槐花 “喜不喜欢”“穿得舒不舒服”,只会在她拒绝穿时皱着眉说 “这是我给你买的,你必须穿”。

他甚至用 “工具化” 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家人 ——

父亲是 “家族权力的源头”,需要讨好,因为能给他 “继承企业的支持”;

哥哥是 “商业上的对手”,需要提防,因为对方也想抢家族企业的掌控权;

妹妹是 “联姻的筹码”,需要精心安排,因为 “跟豪门联姻能拓展家族人脉”。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 “无条件的亲情”,只有 “有条件的利用”——

每一段亲属关系,都要服务于 “他的利益最大化”。

而槐花看她的 “旧物”,每一件都带着 “情感的温度”,是她在冰冷世界里唯一的 “精神支撑”。

她从老家带来的槐树叶标本,不是 “几片没用的破叶子”,而是 “母亲的味道”——

那是母亲生前在院子里种的槐树,每年春天都会开满白色的槐花,母亲会用槐花做饼给她吃。

她偷偷把叶子压成标本带在身边,每次想母亲的时候,就拿出来摸一摸,仿佛能闻到槐花的清香,能看到母亲笑着对她说 “丫头,快尝尝刚做好的槐花饼”;

她穿了三年的旧衬衫,不是 “廉价的破布”,而是 “弟弟的心意”——

那是弟弟用高中第一次拿到的奖学金买的,虽然洗得发白,袖口也磨破了,可她每次穿上都觉得 “心里暖暖的”,仿佛弟弟就在身边跟她说 “姐姐,你在城市里要照顾好自己”;

她藏在枕头下的全家福照片,不是 “一张普通的纸”,而是 “全家团聚的念想”——

照片是她离家前一个月拍的,母亲坐在中间,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脸上带着病后的苍白却笑得灿烂;

弟弟站在旁边,手里举着刚拿到的三好学生奖状,眼神亮晶晶的;

她自己穿着那件旧衬衫,站在最右边,嘴角带着对未来的期待。

每次深夜里睡不着,她就会悄悄把照片拿出来,用指尖轻轻抚摸照片上母亲的脸,小声说 “妈,我好想你”,仿佛这样就能让母亲知道她的委屈,就能感受到一点家的温暖。

这些旧物,在王业眼里,都是 “没用的垃圾”。

有一次,他帮槐花整理房间,看到了那片槐树叶标本,随手拿起来看了一眼,皱着眉说 “这是什么破叶子,留着占地方”,说着就要扔进垃圾桶。

槐花吓得立刻冲过去抢过来,紧紧抱在怀里,眼神里满是恐惧:“别扔!这是我妈种的槐树叶子!”

他看着槐花紧张的样子,嗤笑一声:“一片破叶子而己,想要我再给你买一筐,至于这么宝贝吗?”

他永远无法理解,这片叶子对槐花来说,不是 “破叶子”,而是 “母亲的礼物”,是她对家最后的念想;

他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她会对 “这么廉价的东西” 如此珍视 ——

在他的世界里,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到,根本不需要 “珍藏旧物”。

还有一次,他看到槐花穿着那件旧衬衫,眉头皱得更紧:“我给你买了那么多新衣服,你为什么非要穿这件破的?”

槐花低着头,小声说 “这件衣服是我弟弟买的,我喜欢穿”。

他走上前,一把抓住衬衫的领口,用力扯了一下,衬衫的袖口瞬间裂开了一道口子:“喜欢也不许穿!我不想看到你穿这种廉价的东西,丢我的脸!”

他看着槐花眼里的泪水,看着她紧紧攥着裂开的衬衫,心里没有丝毫愧疚,只有一种 “纠正错误” 的得意 ——

他觉得,槐花就该穿他买的衣服,就该按他的要求生活,不该有 “自己的喜好”,更不该 “留恋那些底层的旧物”。

可槐花还是偷偷守护着这些旧物。

她把槐树叶标本藏在枕头套的夹层里,把全家福照片放在床垫下面,把那件破了的旧衬衫叠得整整齐齐,藏在衣柜的最深处。

这些旧物,是她在这座冰冷宅邸里唯一的 “温暖来源”,是她在绝望中坚持活下去的 “精神支柱”。

她知道,只要这些旧物还在,她就还能想起家的样子,还能想起自己曾经是一个 “有家人疼、有家人爱的女孩”,而不是现在这个 “被囚禁、被践踏的工具”。

这种对 “旧物价值” 的认知差异,不过是阶级对立的一个微小缩影。

王业用金钱和权力构建了一个 “没有温度的世界”,视一切为 “可支配的工具”,包括槐花的情感和回忆;

而槐花用旧物和回忆维系着一个 “充满温度的小世界”,守护着 “仅存的尊严和亲情”。

他们就像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里的人,永远无法理解对方的 “珍视” 与 “不屑”,永远无法跨越那道深不见底的阶级鸿沟。

而这道鸿沟,最终会将槐花的世界彻底碾碎。

当王业最后一次摔碎她的槐树叶标本、撕毁她的全家福照片、扔掉她的旧衬衫时,槐花眼中的光彻底熄灭了 ——

她知道,自己最后的 “精神支柱” 没了,自己与家的最后一点联系也断了。

她不再反抗,不再流泪,不再说话,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木偶,任由王业摆布。

而王业,看着槐花 “终于安分” 的样子,满意地笑了 ——

他以为自己 “驯服” 了槐花,以为自己掌控了一切,却不知道,他亲手摧毁的,不仅是一个女孩的旧物,更是一个底层人对 “家” 和 “尊严” 的最后一点向往,是一个生命对 “温暖” 和 “自由” 的最后一点期待。

这场由阶级对立引发的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王业永远不会理解槐花的痛苦,就像槐花永远不会理解王业的冷酷;

王业永远不会知道,他眼中的 “廉价旧物”,对槐花来说,是比生命更重要的 “珍宝”;

而槐花也永远不会知道,她眼中的 “温暖回忆”,在王业看来,不过是 “底层人可悲的自我安慰”。

两个世界的碰撞,最终只会导致一个结果 ——

弱者的毁灭,强者的狂欢。

而这,就是阶级对立最残酷、也最无解的真相。



    (http://www.220book.com/book/VLO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极致地极端 http://www.220book.com/book/VLO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