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铺子一开张,红枣发糕的香气刚飘出巷口,就引来了不少熟客。
果然如预料的那般,销量一天比一天旺,到了元宵节这天,更是创下了新高。
这发糕红亮讨喜,自带 “红红火火” 的好彩头;
入口暄软带劲,红糖的醇厚混着红枣的甘甜,老少都爱吃;
价格又实在,用牛皮纸一包、红绳一系,简单却透着股质朴的体面,走亲戚拎在手里正合适。
一时间,铺子里挤满了人,“给我来两斤”“要那个红绳包装的” 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一家三口忙得脚不沾地:殷秀梅守着灶台,蒸笼揭起时白汽腾腾,她戴着袖套的手麻利地将发糕分盘;
黄振涛在柜台后一边称秤一边记账,算盘打得噼啪响;
黄佳茹则坐在小桌前,裁纸、装糕、用红绳打个漂亮的蝴蝶结,动作快得像转起来的陀螺。
张国栋那边的消息也是到的极快。
他们离开的第二天下午,就让人捎来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东吉市场的招租资料
—— 厚厚一沓,印着红章的规划图上,用不同颜色标着门市和摊位的位置,面积大小、租金明细写得清清楚楚;
前三个月免租、后三个月半价的政策用红笔圈得格外醒目;
连卫生标准、营业时间这些管理要求都列得明明白白。
最末页还有张国栋的亲笔字:“正月十六早八点,带齐证件到市场管理处汇合,争取当天定铺。”
黄振涛夫妇捧着资料,心里又热又慌:去市里选铺是天大的机会,可铺子里的生意离不了人。
正合计着让殷家富夫妻来顶一天,又怕两人忙不过来,
黄佳茹忽然开口:“不如让姥姥也来搭把手?姥姥蒸糕的手艺比谁都地道,就是看铺子费劲,蒸糕肯定没问题。
舅舅舅妈熟流程,一个卖货一个打包,正好能搭开。”
这话提醒了两人。当天傍晚就给娘家带去了口信,殷家富夫妻和王桂琴一听,正月十五一早天没亮就赶来了。
多亏了这三人帮忙,不然元宵节这阵仗,单靠他们一家三口真要忙晕了头。
第二天一早,天边刚泛出鱼肚白,殷秀梅就先把面发上,跟着王桂琴一起蒸了一锅看着没问题,才放心跟着黄振涛、黄佳茹往车站赶。
临走时,铺子里己经飘起了熟悉的甜香,王桂琴正踮着脚揭蒸笼,白汽腾起时惊得她往后躲了躲;
殷家富在柜台后摆弄着秤砣,反复核对价目表;
周燕坐在黄佳茹的小桌前,手里攥着红绳来回比划,学着打那个漂亮的蝴蝶结。
一家三口赶到东吉市场时,天边刚抹上一层鱼肚白,墙上的时钟指着七点一刻。
管理处的铁门还锁着,门柱上贴着张褪色的红纸,歪歪扭扭写着 “市场管理办公室” 几个字。
黄振涛搓着冻得发红的手,往手心哈了口白气:“来早了,再等等吧。”
寒风卷着碎雪沫子往衣领里钻,黄佳茹缩了缩脖子,刚想说话,就见远处传来自行车的叮铃声。
三五个穿着藏蓝色工装的工作人员陆续过来,为首的中年男人看到他们,愣了一下:“你们是…… 来报名的?”
“是是是,” 黄振涛连忙点头,“我们约了张科长,张国栋同志。”
“哦,张科长打过招呼的!” 男人笑着拉开铁门,“快进屋暖和暖和,外面冻得慌。”
屋里果然生着铁皮火炉,火苗 “噼啪” 舔着炉壁,把半边墙都烤得发烫。
黄佳茹挨着炉子坐下,冻僵的手指渐渐有了知觉,她笑着跟倒水的工作人员搭话:“同志,这市场招租是不是特别抢手?我们昨儿夜里就没睡踏实,生怕来晚了选不上好位置。”
工作人员递过搪瓷缸,哈哈笑起来:“你们算来对了!按规矩是先到先得,谁先交定金谁先挑铺子,选定了当场就能签约。
本来招租不用这么急,可市里把开市仪式定在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日子就这么些天了,得保证至少八成商户入驻才行。”
他往炉子里添了块煤,继续说道:“所以才给各机关下了任务,让干部们多动员动员,就盼着像你们这样的实诚商户能多来些。你们做啥生意的?”
“做面点和豆制品的。” 黄佳茹答得快,“我们还带了样品,您要不要尝尝?” 说着就要解随身的布包。
“哎,不用不用,” 工作人员摆摆手,“张科长特意交代过,说你们手艺好。
一会你们可以先去现场看看,相中了哪个门市或者摊位,等会儿首接过来办手续就行。”
黄振涛听得心头一热,刚想道谢,就听见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黄大哥,你们到啦!”
张国栋裹着件军绿色大衣走进来,脸上带着霜气,一进门就搓手:“路上自行车链子掉了,耽误了几分钟。资料都带齐了吧?”
“带齐了带齐了!” 殷秀梅连忙把帆布包往桌上一放,拉链 “刺啦” 拉开,露出里面整整齐齐的证件。
工作人员带着几人往市场里走,刚拐过办事处的拐角,就见告示栏前的人群像被惊动的蜂群,三三两两地往办事处涌
—— 方才还在观望的人,见他们被领着去看现场,显然是动了真格,都怕好位置被抢了先。
“这边是临街的门市,一共十二间,每间二十五平上下,另外三侧也有只是不临街。”
工作人员指着一排刷着白灰的平房,门框上还贴着红色的编号,“里面是市场大棚,分了十几个区,都是摊位。”
黄振涛站在门市门口往里瞅,水泥地面扫得干干净净,墙角预留着水电接口,推开后窗还能看到后面的小巷,确实方便。
“要是在这儿做发糕,前屋卖货,后屋支俩蒸笼,人在屋里就能转开。” 他低声跟殷秀梅念叨,手却不由自主地摸了摸口袋里的钱袋
—— 门市的租金比摊位贵了近三倍,刚才在办事处看到价目表时,他心里就打了个突。
殷秀梅也在盘算:“临街是好,来往的路人都能看见,可这租金…… 要是生意不如预期,怕是扛不住。”
黄佳茹没说话,只是沿着临街的门市慢慢踱步。
青砖砌的墙面上,红漆刷的编号在晨光里格外醒目,1 号、2 号、3 号…… 她的目光在把头那两间门市上打了个转,脚步也跟着顿住了。
这两间紧挨着主路交叉口,门头比别处宽出近一米,路边还留着半米宽的台阶,视野敞亮得很。
周围三三两两的商户正围着中间的门市议论,都说那里离市场大棚近,客流肯定更集中。
可黄佳茹心里却有另一本账 —— 她太清楚了,这两间门市在前世就是东吉市场最抢手的黄金铺位。
现在大家出门多靠步行或自行车,可再过几年呢?
小轿车会像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到时候路边的临时停车位比啥都金贵。
谁会愿意把车停在老远,拎着大包小包往市场里挤?
肯定是越靠近路边的铺子越吃香。更何况这两间门头宽,来往车辆一眼就能瞧见,往后做个显眼的招牌,效果准保比中间的铺子好。
(http://www.220book.com/book/VMD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