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速流转,灶房里早己飘满了高汤的鲜香。
大锅里的汤变得乳白浓稠,筒子骨的骨髓融进汤里,老母鸡的油脂浮在表面,却不显得油腻,己然完美。
林蔚用勺子撇去表面的浮油,只留下清亮的浓汤,又往锅里加了少许盐和胡椒粉调味。
过桥米线的汤讲究 “鲜而不咸,香而不腻”。
调味料不能多放,以免盖过食材本身的鲜味。
接着是烫菜。
林蔚将熬好的浓汤装入碗中,碗底预先放了少许鸡油,可以保持汤的温度,待会儿烫食材时才够快。
然后将切好的里脊肉、鲜鱼片、鹌鹑蛋等食材一一放入滚汤里汆烫至熟,过一会再放木耳、豆皮和韭菜,最后放米线。
“先荤后素,最后米线”,这个顺序是为了确保食材鲜嫩,且汤底温度足够烫熟后续食材。
林蔚做了好几碗。
余梦瑶吃完竹筒饭,就守着这碗过桥米线。
等到吃完这心心念念的一碗,就心满意足的把剩下的竹筒饭全都打包。
安心的回到了马车上。
林蔚将过桥米线端出去,送给杜若后。
回到灶房,也给自己做了一碗。
她拿起勺子,先喝了一口汤。
浓汤入口,先是一股浓郁的鲜香,接着是鸡肉的清甜,还有筒子骨的醇厚,层次分明,却又融合得恰到好处。
她又夹起一筷子米线,米线滑嫩爽口,吸满了汤的鲜味,嚼起来还有淡淡的米香。
再吃一口烫熟的里脊肉,肉质鲜嫩,一点都不柴,鲜鱼片更是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鱼香。
据说过桥米线的背后,承载着对亲情的牵挂。
确实很应景。
另一边,杜若的面前,也摆着一碗过桥米线。
她看见这碗家乡的食物,心头微暖。
不知为何,她和时语琴总是下意识的对林厨娘很放心,说话做事从未避过林厨娘。
也许是林厨娘和她的食物一样,都有一种让人安心、温暖的特质吧。
今日知道要离别,林厨娘还特地给她做了家乡的食物……
一想到她终于可以回家,这是林厨娘给她做的最后一顿饭。
杜若就有些不舍得将面前的食物快速吃完,而是想细细品尝。
想牢牢的记下眼前这份,或许以后都吃不到了的味道。
面前的碗中,乳白的浓汤表面浮着一层细碎的油花,轻轻晃荡,能看见沉在底下的米线。
那米线根根通透滑亮,裹着淡淡的油光,像是吸饱了汤汁的玉条。
嫩粉色的里脊肉片卷成小卷,趴在米线表面,边缘泛着的浅褐。
鲜鱼片半浸在汤里,透着淡淡的雪白,连纹路都清晰可见。
还有泡发的木耳、切丝的豆皮、翠绿的韭菜段,错落有致地撒在碗中。
再缀上两个对半切开的鹌鹑蛋,蛋白莹白,蛋黄流心,看着就让人喉头发紧。
林厨娘的厨艺,还是一如既往的高超,能将她家乡的特色食物,做的如此地道。
杜若握着瓷勺的手都有些发轻,先舀了一勺汤。
瓷勺刚触到碗底,就带起一缕鲜香。
这汤熬得稠而不腻,入口先是筒子骨的醇厚,在舌尖慢慢化开,又透出老母鸡的清甜,最后还有一丝香菇的鲜醇绕着味蕾打转,连盐味都调得恰到好处,不抢风头,却让所有鲜味都更突出。
她忍不住闭上眼睛,眉眼舒展,仿佛己经回到了家乡。
食物的味道,是记忆的味道。
林厨娘的厨艺登峰造极,味道极好。
因此反而更加让她想家,坚定了回家的念头。
杜若睁开眼,夹起一筷子米线。
米线刚碰到嘴唇,就顺着舌尖滑进嘴里,口感软滑却不烂,嚼起来带着淡淡的米香,每一根都吸满了汤汁,咬下去时,汤的鲜、米的甜在口中炸开,连牙缝里都透着香。
她又夹起一块里脊肉片,肉片嫩得几乎不用嚼,肉香混着汤鲜,一点都不柴。
鲜鱼片更是入口即化,带着水产的清鲜,没有一丝腥味,只留下满口的滑嫩。
所有食材都烫得刚好,多一分就老,少一分又生,火候掐得极准。
她吃豆皮的时候,那豆皮吸足了汤,咬下去时 “吱呀” 一声,汤汁顺着嘴角往下流。
她慌忙用帕子擦了擦,心里却在感慨:
豆皮的豆香、木耳的脆嫩、韭菜的清香,还有鹌鹑蛋的流心蛋黄,混着米线一起吃,口感层次丰富得像首小曲。
鲜、香、软、滑、脆,每一口都有新惊喜。
她吃得投入,一口接一口,仿佛要把这些时日来的思乡之情,都借着这碗米线咽进心里。
等到吃饱喝足,便该上路了。
一三傍水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T1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