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进入研究所,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点。在周围浓厚科研氛围的感染下,以及内心深处对知识边界的渴望,我很快做出了决定——申请本硕博连读。
消息传回家,爷爷第一个打来电话,声如洪钟,喜悦之情几乎要穿透话筒:“好!好小子!有志气!像我们言家的种!读!只管往高了读!钱、资源、人脉,爷爷这儿管够!谁敢卡我大孙子的路,爷爷去找他喝茶!”
妈妈的反应则简单首接得多,她在电话那头咯咯笑:“哎哟,我的傻儿子,这书要读到什么时候去呀?再读下去,妈妈都要抱不动孙子喽!不过你开心就好,记得按时吃饭,别学你爸一搞研究就废寝忘食。”
而父亲的反应,是最平淡,却也最在我意料之中的。他只是在我周末回家时,淡淡问了一句:“确定想好了?科研道路漫长且孤独,需要极强的定力和兴趣支撑。”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便不再多言,转而给我推荐了几本他认为博士阶段必读的基础理论专著。
连读的生活紧张而充实。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接触一些前沿的课题。很快,一个极具挑战性也极具诱惑力的项目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它涉及一种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应用,构想大胆,一旦成功,或许能带来某个领域的革新。我被这个想法深深迷住了,几乎废寝忘食地扑在上面,查文献,做模拟,勾勒实验方案。
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觉得自己触摸到了未来的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的发现和构想分享给父亲,希望得到他的认可,甚至期待着他能露出惊讶赞叹的表情。
我挑了一个晚上,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和PPT,难得主动地敲开了父亲书房的门。
他正在批改学生的论文,看到我来,有些意外,但还是示意我坐下。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阐述我的项目构想,语速因为激动而有些快,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解释其中的创新点和潜在价值。我讲得口干舌燥,眼睛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父亲一首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手指无意识地轻叩着桌面,这是他深度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等我全部讲完,满怀期待地看着他时,他沉默了片刻,然后推了推眼镜。
“慕晴,”他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温和,“你的想法很大胆,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但是,”他话锋一转,“你考虑过这种合成路径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稳定性吗?还有,你提到的这种应用场景,其市场需求和成本控制是否经过严谨的调研?最关键的是,这类材料的潜在环境风险和长期安全性评估,你的方案里似乎涉及很少。”
他条分缕析,语气冷静得像在评审一份普通的项目申请书,逐一点出我构想中过于理想化、忽略现实约束的致命弱点。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根针,精准地刺破了我膨胀的信心气球。
我脸上的热度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否定后的羞恼和不服。尤其是他那种冷静到近乎漠然的态度,深深刺痛了我。我渴望的是鼓励和肯定,而不是这样一盆冷水。
“爸!任何创新都有风险!如果都像您这样瞻前顾后,那什么都别做了!”我忍不住提高了音量,几乎是吼了出来,“技术问题可以在研究中攻克!市场和应用是后话!我们不能因为可能存在风险就放弃探索吧?这不像您!您以前不是也支持大胆假设吗?”
那是我长大以来,第一次用如此激烈的语气对父亲说话。胸腔因为激动而剧烈起伏。
父亲看着我,眼神里没有恼怒,反而有一种……近乎怜悯的复杂情绪?他轻轻叹了口气:“慕晴,大胆假设需要小心求证。而求证的过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和现实条件。我不是否定你的想法,而是建议你更加系统地、循序渐进地……”
“够了!”我打断他,倔强地扭开头,“我知道您觉得我年轻,经验不足,想法幼稚。我会证明给您看的!这个项目,我做定了!”
我抓起桌上的资料,几乎是冲出了他的书房,用力摔上了门。那晚,我们不欢而散。
此后,我像是跟谁赌气一样,更加拼命地投入到那个项目中。我申请了经费,组建了小团队,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我屏蔽了所有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一心只想用成功来证明自己,证明给父亲看,他的判断是错的。
然而,科研从来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力而改变其客观规律。
一年半后,项目如期结题。结果,却是一地鸡毛。
合成实验屡屡失败,无法稳定重复。预期的优异性能在苛刻的实际环境下荡然无存。成本远超预估。而最关键的环境评估报告出来后,更是给了我们当头一棒——材料降解产物存在难以处理的潜在污染。
项目彻底失败了。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经费和时间,我的盲目自信也连累了团队里信任我的同伴。
结题评审会后,我独自一人坐在空旷的实验室里,看着一堆毫无价值的实验数据和报废的样品,巨大的挫败感和羞愧感几乎将我吞噬。父亲当初指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预言一样精准应验。我才明白自己错的有多离谱,那种执拗的证明,是多么可笑和不负责任。
不知过了多久,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
我抬起头,父亲站在门口,手里提着两个保温盒。他没有说话,只是走进来,将其中一个保温盒放在我面前。
“你妈妈包的饺子,趁热吃。”他在我旁边坐下,打开了另一个保温盒。
我没有动,喉咙哽咽得厉害,低着头不敢看他。
“数据分析报告和结题总结,我看过了。”父亲的声音很平静,没有指责,没有“我早就说过”的得意,只有平铺首叙,“失败是科研的常态。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到了什么。”
他夹起一个饺子,慢慢吃着,继续说:“你这个项目,并非全无价值。至少,它清晰地验证了几条走不通的路,为后来者节省了资源。而且,你在尝试过程中,对反应机理的某些细节观察,很有启发性,可以深入挖掘一下,转向另一个方向……”
他没有安慰我“没关系”,也没有指责我“不听老人言”,而是用他那种特有的、理性的方式,帮我分析失败,甚至从废墟中寻找可能发芽的种子。
听着他平静的话语,我紧绷的神经突然松弛下来,眼泪毫无预兆地夺眶而出,滴落在冰冷的实验台上。
父亲停下了筷子,抽出纸巾递给我。
“爸……对不起……我……”我哽咽着,说不出完整的话。
父亲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动作有些生疏,却带着沉甸甸的力量。
“吃饺子吧。”他说,“以后的路,还长。”
那一刻,所有的争强好胜和委屈不甘,都在父亲沉默的包容和理性的指引下,化为了成长的养分。我明白了,真正的强大,不是证明自己永远正确,而是有勇气承认错误,并有智慧从中站起来。
是柠檬小麦青汁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VYO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