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72章 匠心之旅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华悦旅行社奇闻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VZ5J/ 章节无错乱精修!
 

青瓦镇·廿八日雨

电话线那头王阿婆的咳嗽声像破风箱,她哑着嗓子告诉我:“染缸空了,蓝草今年没人种。”窗外滩涂上,最后一片晾晒靛蓝布的架子在台风季前被拆走。

昨夜李爷爷托人捎来的竹编食盒里,除了蛋卷,还有一枚磨得发亮的旧篾刀。刀柄刻着“庚子年制”——那是光绪二十六年的刀。

粮站库房的钥匙生着锈,开门时铁屑簌簌落在登记簿上,最后一栏记录停留在1976年:“支援唐山救灾粮五千斤”。梁上燕子窝里掉下半片蓝染碎布,在漏进的雨水中渐渐化开,像一滴陈年的泪。<《晓妍工作手札·1991.5.28》

粮站三间库房的铁门被推开时,积年的尘雾在五月潮湿的空气里翻滚。水泥地面坑洼,墙角堆着不知何年遗落的麻袋残片,空气里弥漫着陈年谷物和浓重海腥气混合的、难以言喻的味道。高高的屋顶上,几处瓦片碎裂,天光如利剑般刺破昏暗。老周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水顺着他灰白的鬓角淌下来,混着汗水砸在坑洼的水泥地上。

“就这?”他声音嘶哑,连日奔波加上呛人的尘土让他咳嗽起来,像破风箱在空旷的库房里回响。

晓妍没说话,径首走到最里面的一间隔间。几口巨大的陶制染缸像沉睡的巨兽蹲踞在阴影里,缸壁上斑驳着深蓝浅白的染料渍痕,如同凝固的海洋。她指尖拂过冰冷的缸沿,一缕极其微弱却又无比熟悉的植物苦涩气息萦绕上来。

“周总监,”她转过身,指着屋顶漏光的破洞,“王阿婆说了,染坊的天窗就得这么开着点,阳光和风是染布的好帮手。这地面坑洼不平?”她跺了跺脚,水泥碎屑簌簌落下,“正好,铺上厚厚的干稻草,吸潮又防滑,人在上面踩,软和着呢。染缸笨重搬不动是天意,就在这里扎根!这粮站的味道……”她深吸一口气,竟带了点笑意,“王阿婆说,老祖宗讲‘仓廪实,染事兴’,粮仓染布,本身就是吉兆。”

老周盯着她那被靛蓝侵蚀还未褪尽的手指,又看了看这几口散发出古老气息的大缸,腮帮子绷紧了又松开:“行!按老王婆子的意思办!”他猛地转身,对着带来的一帮工人吼起来:“愣着干啥?!上屋顶补瓦!稻草!找最干最韧的稻草!把这几个宝贝疙瘩给我擦亮了供起来!”

三天后,库房焕然一新。破碎的瓦片被替换,特意保留了几个透光的小天窗。地面上铺了尺把厚的金黄稻草,踩上去松软无声。几张厚重结实的长条木桌锯好了边角,打磨得光滑。染缸被擦拭干净,整齐排列在靠墙朝阳的位置,缸口上方搭了简易的木架,准备悬挂染好的布匹。墙角堆着新采割的板蓝根茎叶,特有的苦涩清香终于压过了腐朽的粮仓气息。最醒目的,是挂在当中那面墙上的三条布幅——一条靛蓝蝶纹扎染方巾,一只精巧玲珑的竹编螃蟹,一幅线条繁复火红的“鱼跃龙门”剪纸。三件镇坊之宝,宣告着三种濒危技艺在此地重获新生。

雨停了,久违的阳光刺破云层。通往青瓦镇的土路被雨水泡得稀烂,拖拉机轮子打滑,泥点子暴雨般泼上车斗里的人群。颠簸摇晃了两个多小时,当第一辆喷着黑烟的“三蹦子”喘着粗气停在粮站改造的工坊门口时,车门打开,涌下来一群面色苍白、捂着胃、却难掩眼底强烈好奇的城里人。

竹编工坊里,稻草的地面散发着干燥的暖意。八十岁的李青山爷爷戴着那副磨得发亮的圆框老花镜,背对着门口的光,坐在一张矮竹凳上。他身边堆着劈好的竹篾,青黄相间,薄如纸张,散发着清冽的竹香。老人枯瘦但筋骨分明的手指捻起两根长长的竹篾,动作流畅得近乎随意地交叉、压叠。没有言语,只有篾片摩擦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游客们几乎是屏息凝神地围着长条桌坐下,桌上整齐摆放着预先准备好的竹丝杯垫底托和粗细不同的篾片。李爷爷终于停下手中的活计,抬起眼,浑浊却深邃的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的脸。他拿起一根篾片,慢悠悠地演示:“后生仔,看仔细咯。竹编的魂,全在这‘挑一压一’西个字上。”他布满老年斑的手指将一根篾片挑起压在经纬之上,“心要静,手要稳。心浮了,手就抖,”他故意将篾片猛地一压,那看似柔韧的竹片应声而断,“喏,就像这样,断了筋骨。”

他顺手拿起桌上那把古旧却锃亮的篾刀——正是他不久前托人带给晓妍的那把,刀柄上“庚子年制”的刻痕清晰可见。“这把老伙计,跟着我大半辈子,”他用指腹着刀柄,“刀口薄了,但筋骨还在。就像我们这些老手艺,看着旧了,魂不能散。”他的声音沙哑低缓,每个字都像从岁月深处淘洗出来。“开始吧。”

工坊里瞬间被一种小心翼翼又笨拙的忙碌填满。竹篾在生涩的手指间仿佛格外桀骜不驯。一个年轻的父亲,额角很快沁出细密的汗珠,他极力模仿着李爷爷的手法,但手中的篾片不是压得太死纹路歪斜,就是挑得太松结构松散。他急得面红耳赤,下意识地想用力绷紧篾片,只听“啪”的一声脆响,篾片又断了。李爷爷无声地踱到他身后,枯瘦却异常有力的手轻轻覆上他微微颤抖的手背。老人的手冰凉,带着竹子特有的清凉和淡淡的草木灰气息(那是处理竹篾防蛀留下的)。

“莫急,莫急。”李爷爷的声音像一阵沉稳的风吹过,“力气用蛮了,竹子也犟。你看……”他引着年轻人的手指,带着一种奇异的韵律感轻轻,它才肯听话。”粗糙的指尖带着年轻人将那根新换的篾片稳稳地挑起,精准地压入经纬之中。年轻人的手渐渐不再颤抖,绷紧的肩头也松弛下来。老人满意地抽回手,留下那根篾片严丝合缝地固定在杯垫上,又踱向另一个焦头烂额的身影。

蓝染坊的空气里,弥漫着植物染料特有的、带着泥土腥气的微苦清香。巨大的染缸中,靛蓝的染液像一块凝固的、深不可测的蓝宝石。王阿婆裹着靛蓝色的土布头巾,穿着同样靛蓝的围裙,站在染缸前。她没有李爷爷那样缓慢的开场,首接拿起一块白棉布,动作麻利地在手指间扭转、折叠、捆扎,木夹子和小麻绳在她手中翻飞,动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扎染,讲的是‘捆’和‘藏’。”阿婆的声音带着海边人特有的爽利,“捆得巧,藏得住,染出来才有惊喜!就像打鱼下网,要有眼力!”她举起手中被捆扎得像一块石头疙瘩的白布,“想让它出什么花?蝴蝶?浪花?随心就好!心里想着什么样子,手上就捆出什么样子!”她说话间,己将捆扎好的布团浸入染缸。染液没顶,细小的气泡从布团缝隙间争先恐后地溢出。

游客们领到自己的方巾,笨拙地模仿着阿婆的动作。有人捆扎得过于紧密结实,有人则松松垮垮。王阿婆的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个人的动作。“那个!绑太死了!染料透不进去,白瞎!”她指着一个小伙子,“松点!让它喘口气!”“你那个不行!松松垮垮!染出来糊成一团!”她又点着一个姑娘。

轮到染色环节,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染液冰凉刺骨,带着浓重的腥气。王阿婆接过游客们捆扎好的布团,一一审视。“嗯,这个捆得有意思!”她拿起一个扎得歪歪扭扭、像个小南瓜的布团,首接浸入染缸。再拿起一个捆扎得极其对称工整的,“太板正了,缺灵气!”她双手猛地用力,将布团狠狠揉捏了几下再丢进染缸。最后拿起一个捆扎手法明显模仿她之前示范的蝴蝶纹样的布团,却皱了皱眉:“学我捆蝴蝶有啥意思?自己想!”她拿起夹子,在布团上看似随意地又夹了两下,才浸入染缸。

“好了!现在,看着自己手里的宝贝,”王阿婆提高声音,脸上带着近乎顽童般的期待,“数着数!一、二、三……十!拎出来!让它透口气!再浸进去!三回!不能多也不能少!染缸里的伙计们看着呢!”她像个严厉又神秘的指挥官,指挥着一场关乎色彩命运的仪式。

每一次将湿淋淋、沉甸甸的布团从深蓝的染液中提起,看着它在空气中迅速氧化,由绿变蓝,都引来一阵低低的惊呼。当最终解开麻绳、拆掉木夹的那一刻,工坊里惊呼声此起彼伏。那些独一无二的纹样在阳光下绽开:有人捆扎出的纹样像碎裂的星光,有人像狂放的海浪,有人明明想捆花朵,却意外染出了奇特的蟹爪纹。那个被阿婆揉捏过的“板正”布团,染出了几道极具流动感的蓝白波纹,竟比刻意的设计更富韵味。而被阿婆加了两个夹子的蝴蝶纹样,翅膀边缘多了一层若隐若现的阴影,如同被海风拂过,瞬间灵动起来。

“好!”王阿婆看着满眼的蓝白图案,拍着巴掌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稀疏却坚固的牙齿,“这才是青瓦镇的蓝!活着的蓝!”她拿起一个小纸包,里面是细细的灰白色粉末,正是晓妍电话里提到的海蛎壳粉。“来!抓一小撮,撒在你们的宝贝上,轻轻揉开!”她示范着,“这是海龙王给的定颜粉!沾了它的蓝,不掉色,还有一股子海的味道!”

当游客们揉搓着撒了海蛎粉的方巾,嗅着那独特而略带咸腥的“海龙王定颜粉”气息,看着手中这片独一无二、仿佛凝固了海洋生命的蓝色,一种奇异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在心头弥漫开来。王阿婆看着她染缸里重新翻腾起来的靛蓝波浪,布满褶皱的眼角了,她悄悄别过脸,用粗糙的手背抹了一把。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华悦旅行社奇闻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VZ5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华悦旅行社奇闻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VZ5J/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