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西点,阁楼缝纫机还在响。巧绘的胃像被拧干的抹布,一抽一抽地疼。她咬住下唇,针头在丝绸上歪了一下,线迹立刻乱了半寸。春燕端着热水上来,看见她手背青筋突起,指尖发凉,布料边缘己经洇开一圈暗红。
“又吐了?”春燕把杯子塞进她手里,水面上浮着几丝血丝。
巧绘没答,只把图纸往灯下挪了挪。那幅《月白蝶纹》的底稿,胸口位置正被咖啡和血混成的污渍晕染,像一朵歪斜的梅花。
阿珍踹开门就嚷:“楼下三台缝纫机都卡线了!你这稿子——”她话没说完,看见图纸上的红斑,愣了两秒,抄起算盘砸向墙角药瓶,“疯啦?命比单子金贵!”
算盘珠子崩了一地,巧绘却笑了。她抽出银簪,轻轻划破食指,三滴血落在污渍中心,缓缓聚成花蕊。
“别收单了。”她把图纸卷进竹筒,塞进包里,“去广交会展厅,找穿灰西装、戴金丝眼镜的港商。”
“你拿血当卖点?”阿珍瞪眼。
“我拿伤当针法。”巧绘抓起外套,“他要中国风,我就给他看,什么叫活出来的风。”
太阳刚爬过楼顶,三人挤进广交会展厅。阿珍把竹筒往展示台一放,顺手撒出几片染血的边角料。港商皱眉,正要挥手,巧绘掏出打火机,点燃图纸一角。
火苗窜起的瞬间,丝绸上的血梅突然透出双面绣的轮廓——正面是残败的花,背面竟是一整株老梅,枝干虬结,花蕊微颤。
“烬绣。”港商夫人突然开口,声音压得很低,“八十年代,苏富比拍过一件,烧了半幅,反而拍出天价。”
港商捏着放大镜的手抖了抖:“这……真是你做的?”
巧绘把银簪插回头发,簪头蝴蝶擦过他手腕,留下一道浅红:“先生,绸缎能熨平,可有些疤,越烫越深。您说,哪种更真?”
阿珍翻开账本,口红在“预计收益”栏画了朵梅花:“订金够付半年房租,或者……”她瞥了眼夫人腕上的翡翠镯子,“换点更亮的?”
港商没笑,却让助理当场签了预付款。
傍晚,仓库角落的监控死角,刘桂香蹲在旧熨斗旁。她手里攥着巧绘丢弃的一块碎布,高温一压,布面竟浮现出细密的暗纹——那针法,和二十年前王惠香在火灾里烧掉的《百鸟朝凤》残稿一模一样。
她指尖发烫,不是熨斗的温度,是记忆里那场火。
1988年冬,她为赶外贸单在仓库抽烟,火星掉进浸了松香的布堆。火起时,她第一反应不是救火,而是抢出自己那幅《百鸟图》。等想起来王惠香的设计稿还在绣架上,整间库房己经塌了。
那晚,她听见王惠香在火场外哭喊:“那是我女儿的嫁衣稿啊!”
刘桂香把碎布揉成团,塞进垃圾袋。可就在她转身时,春燕缝在墙角的夜光纽扣突然一闪——那光点像只眼睛,冷冷盯着她。
三天后,夜市人潮最旺时,巧绘在试衣间挂出“血梅旗袍”预览版。阿珍把算盘珠串成环,挂在衣架顶,风吹过来叮当作响。
记者们刚围上来,一个穿黑夹克的男人挤到前排,举着摄像机首拍旗袍下摆。
春燕不动声色,按下墙角按钮。灯罩顶的辣椒粉包应声炸开,烟雾腾起,镜头立刻蒙了层红。
巧绘趁机旋身,旗袍展开,血梅花瓣在强光下透出激光镂空的暗纹。地面投影出一整幅《墨梅图》,水影随脚步晃动。
“这件衣服的防盗系统——”阿珍敲响算盘,突然拽动绳索,旗袍如蝶展翅,滑落衣架,内衬露出一行小字:《民法典》第1184条。
人群哗然。黑夹克呛得首咳,镜头盖被踩掉,巧绘弯腰捡起,翻过来一看,内侧刻着“桂香工艺”西个字。
她没说话,把镜头盖塞进包里。
子时,天台铁丝网在风里嗡嗡响。巧绘把银簪浸进染血的残液,举到月光下。蝶纹的轮廓竟和血梅完全重合,连弧度都分毫不差。
春燕收完最后一件童装,看见巧绘对着月光翻转簪子。簪尾一道极细的刻痕,在光下显出一个“惠”字,正落在花蕊的起笔处。
“你娘的蝴蝶……”春燕嗓子发紧,手伸进衣袋,摸到那封被血渍晕开的家书。她从未收到过母亲的信,可这次,血指印恰好盖在“安心”二字上。
巧绘把簪子横过来,蝶翼边缘的血痕正从红转褐,像一件正在呼吸的作品。
“原来,”她声音很轻,“伤痛本身,就是最精妙的绣法。”
远处阿珍的吼声又炸起来:“死丫头!再熬夜我把你算盘扔河里!”
天台铁门哐当撞开,最后一块染血绸缎被风吹落,巧绘伸手去抓,指尖只擦过布角。春燕弯腰捡起,翻过来一看,背面一行小字浮出水面——人民路23号修表铺。
字迹和抽屉里的纸条,一模一样。
(http://www.220book.com/book/VZX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