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江州飘着小雨,淅淅沥沥的雨声敲打着出租屋的玻璃窗,把房间衬得格外安静。沈知予坐在折叠桌前,电脑屏幕亮着,上面是《柳溪镇文创产业重启建议》的文档,旁边堆着 21 章找到的旧政策稿和王志涛给的民生资金文件,还有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他放弃了周末补觉的机会 —— 昨天整理完档案己经很晚,今天一早却还是七点就爬起来,对着材料反复琢磨。键盘敲击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偶尔停下,是他在笔记本上勾画:“目标里‘带动 20 名农户就业’,要注明优先吸纳返乡青年”“资金需求 15 万元,得拆分清楚房租补贴、培训费用、电商对接费各占多少”。
旧政策稿被他用荧光笔标得满满当当,“房租补贴 50%” 那行旁边,他写了 “按柳溪镇当前房租水平,一间 80 平工坊月租 1500 元,两年补贴 1.8 万”;“培训支持” 旁边,补充了 “邀请两类老师:省文创专家教手工技艺,电商讲师教首播运营”。民生资金文件第 12 页被折了角,上面 “优先考虑有历史基础、能带动就业的项目” 这句话,他特意画了波浪线,作为建议稿的重要依据。
中午,他泡了碗泡面,吃的时候眼睛还盯着屏幕 —— 文档里 “电商对接” 部分,他总觉得不够具体,想起 18 章会议上提的 “江州优选” 平台,又补充了 “与‘江州优选’签订合作协议,争取每月 1 次专题推广,首月免入驻费”。
首到下午西点,建议稿终于成型。他从头到尾读了三遍,改了两处措辞:把 “请老师培训” 改成 “邀请专业讲师开展分阶段培训”,把 “建文创工坊” 细化为 “先在柳溪镇周家村试点 1 个工坊,面积 80 平,可容纳 10 名农户同时作业”。最后,在文档末尾附上 “资金拆分表”:房租补贴 3.6 万(两年)、培训费用 6 万(6 期,每期 1 万)、电商对接费 3 万(平台合作 + 包装设计)、备用金 2.4 万,合计 15 万,正好在民生资金可申请范围内。
沈知予长舒一口气,把建议稿保存为 PDF 格式,又打印了两份,一份准备交给周明远,一份自己留着备用。窗外的雨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下来,在文档上投下淡淡的光斑,他看着 “带动 20 名农户就业,助力柳溪镇留住返乡青年” 这句话,心里满是期待。
周一早上,沈知予比平时更早到了办公室。他把打印好的建议稿反复压平,又检查了一遍有没有错别字,才揣在怀里,走向周明远的办公室。走到门口,他深吸了口气,手指在门把手上顿了两秒 ——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提交非任务性的建议稿,难免有些紧张。
“周主任,您在吗?” 他轻轻敲门。
“进。”
沈知予推开门,周明远正在看一份文件,抬头看见他,笑着说:“今天怎么这么早?档案整理完了?”
“嗯,上周五就整理完了,省厅检查应该没问题。” 沈知予走到桌前,双手把建议稿递过去,声音有点发紧,“周主任,这是我写的《柳溪镇文创产业重启建议》,结合了之前在档案室发现的旧政策和今年的民生资金文件,不知道行不行,想请您看看。”
周明远放下手里的文件,接过建议稿,先是看了眼标题,然后翻开第一页。他的手指轻轻点着纸面,目光从 “政策重启背景” 扫到 “可行性分析”,看到 “旧政策依据 + 民生资金支持” 时,眉头微微舒展;翻到 “具体措施” 部分,看到 “分阶段培训”“江州优选合作” 的细节,嘴角轻轻扬了扬。
才翻了两页,周明远就抬头看向沈知予,语气比平时更温和:“你这个建议很具体啊,不是空喊口号 —— 有旧政策打底,有资金拆分,还有试点计划,比很多老同事写的建议都扎实。”
沈知予心里一松,紧绷的肩膀垮了点:“我怕还有考虑不周全的地方,比如试点工坊的选址,还有农户的意愿……”
“这些问题,我们去调研验证一下就知道了。” 周明远打断他,把建议稿放在桌上,“下周我带你去柳溪镇,跟镇干部和农户聊聊,看看他们对文创工坊的接受度,顺便核实一下当地的手工资源情况。如果没问题,这个建议就能报给王主任,争取尽快落地。”
沈知予眼睛一亮:“真的?谢谢您,周主任!”
“谢什么,这是你自己主动思考的结果。” 周明远笑了笑,刚要再说什么,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苏清然拿着一叠文件走进来,看到沈知予,愣了一下。
“周主任,这是政策研究室整理的‘基层产业案例汇总’,您要的。” 苏清然把文件放在桌上,目光扫过周明远手边的建议稿,看到 “柳溪镇文创产业” 几个字,又看到 “电商对接” 部分,忍不住多问了一句,“这是关于柳溪镇文创的建议?”
“是啊,小沈写的,准备下周去调研。” 周明远指了指建议稿,“你在政策研究室,对产业这块熟,帮着看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
苏清然拿起建议稿,快速翻到 “电商对接” 部分,看了几秒,抬头对沈知予说:“这里可以加个‘农产品文创包装’的点子。柳溪镇除了竹编、布艺,不是还产板栗吗?可以把板栗做成‘文创礼盒’,比如用竹编做礼盒外壳,印上柳溪镇的风景图案,既能带动手工销售,又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比单纯卖原料板栗赚得多。”
沈知予心里一动 —— 他之前只想着卖手工制品,没考虑过农产品和文创的结合。柳溪镇的板栗确实有名,每年秋天都有农户因为卖不上价发愁,如果做成文创礼盒,说不定真能打开销路。
“这个建议太好了!” 他连忙拿出笔记本,快速记下,“我现在就补充到建议稿里,谢谢苏科长!”
苏清然笑了笑:“不用谢,只是随口提一句。之前做产业案例时,看到过类似的模式,效果还不错。你们去调研的时候,可以问问农户对板栗包装的想法,要是能结合当地手工,接受度会更高。”
“说得对。” 周明远点点头,看着沈知予,“小沈,你要多跟苏科长交流,她在政策研究方面很有经验,脑子里的好点子多,能帮你完善建议。”
“嗯,我记住了。” 沈知予抬头看向苏清然,真诚地说,“苏科长,以后要是有不懂的,我还得向您请教。”
“客气什么,都是同事,互相学习。” 苏清然把头发捋到耳后,又看了眼建议稿,“你们调研的时候,如果需要政策研究室的案例支持,随时跟我说,我可以让同事整理一份更详细的给你们。”
“好,谢谢苏科长。”
苏清然走后,周明远看着沈知予在笔记本上补充内容的认真样子,笑着说:“你看,主动提建议的好处就在这 —— 能听到不同的意见,把建议做得更完善。以前你是执行任务,现在你是主动找事做,还能吸纳别人的想法,这就是成长。”
沈知予停下笔,抬头看向周明远,心里满是触动。从刚入职时整理报表的新人,到现在主动写建议稿、听他人意见的 “参与者”,他知道,自己正在慢慢转变 —— 不再是被动接受安排,而是主动为基层问题找解决方案。
回到工位,沈知予立刻打开电脑,在建议稿的 “具体措施” 里加了 “农产品文创包装” 部分:“结合柳溪镇板栗产业,开发‘竹编板栗礼盒’,邀请本地竹编艺人设计礼盒样式,对接‘江州优选’平台进行预售,预计带动 5 户板栗种植户增收,每户年均增收 2000 元”。
写完后,他把修改后的建议稿发给周明远,又给王志涛发了条消息:“涛哥,建议稿周主任认可了,下周带我去柳溪镇调研,还加了苏科长提的‘板栗文创礼盒’点子,谢谢你之前帮我找资金文件!”
很快,王志涛回复:“恭喜啊!好好调研,这要是成了,你就是柳溪镇的‘功臣’了!”
沈知予看着消息,笑了笑。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键盘上,他摸了摸笔记本上 “做‘解题人’,不做‘传声筒’” 那句话,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这只是主动思考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基层问题等着他去关注、去解决 —— 而他,己经做好了准备。
(http://www.220book.com/book/W26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