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溪镇的初秋带着凉意,上午十点的阳光穿过稀疏的杨树叶,在废弃老厂房的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沈知予跟着周明远、苏清然走在厂区里,脚下的碎石子发出 “咯吱” 声,墙皮斑驳脱落,墙角长着半人高的杂草,一台生锈的旧机器歪在角落,玻璃碎渣散落在地面 —— 这就是柳溪镇早年的竹编工坊旧址,也是沈知予建议稿里计划改造的试点场地。
“周主任,您看这地方,荒废快五年了,机器早不能用了,墙也得重新砌,改造起来费劲不说,还不一定有人来做活。” 柳溪镇镇长王磊走在最前面,回头时眉头皱得很紧,语气里满是怀疑,“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留在村里的老人要么不会竹编,要么没力气,重启文创产业,怕是不现实。”
沈知予脚步顿住,目光落在厂房东侧的空地上 —— 那里大约 80 平,地面相对平整,靠近门口,采光也好。他之前在建议稿里标注过 “主工坊区域”,此刻亲眼看到,心里更有底了。他上前一步,指着那块空地,语气坚定:“王镇长,您看这里 —— 改造不用大动,先清理杂草和废机器,墙面刷层白灰,装几盏吊灯,再隔出一个小仓库放材料,预计花 3 万以内,这笔钱能走民生资金专项,不用镇里掏腰包。”
他从随身的文件袋里拿出建议稿,翻到 “资金拆分表” 那页,递到王磊面前:“而且我们有 2019 年的文创扶持旧政策,重启后,工坊前两年的房租能补贴 50%,入驻的农户还能领培训补贴 —— 省文创专家和电商讲师的费用,也从民生资金里出,农户不用花一分钱,只需要出时间学手艺。”
王磊接过建议稿,低头看着资金拆分表,手指在 “3 万改造费”“50% 房租补贴” 上划了划,眉头稍微松了点,但还是犹豫:“钱的事解决了,人呢?村里的年轻人出去惯了,哪愿意回来编竹筐?就算有老人会,也不懂电商,编出来卖不出去,还是白搭。”
“人的问题,我们也有方案。” 沈知予早有准备,翻到建议稿的 “实施步骤” 部分,“第一步,先找村里的老艺人带头 —— 我之前跟驻点的同事打听,周家村的张大爷以前是竹编能手,手艺好,还在村里带过徒弟,只要请他来当技术指导,再给每月 2000 元的补贴,他肯定愿意。”
“至于年轻人,” 他顿了顿,语气更有底气,“我们可以跟镇里的劳保所合作,统计返乡青年名单,针对性邀请 —— 参与培训的,每天给 50 元误工费,学会后留在工坊做活,按件计酬,编一个竹编书签能赚 8 元,一个收纳盒能赚 25 元,熟练的话,每月能挣 3000 多,不比在城里打零工差。”
旁边的苏清然适时补充,她手里拿着一叠产业案例照片,递给王磊:“王镇长,您看这个 —— 邻市的清溪乡,之前跟柳溪镇情况差不多,后来靠文创包装把竹编做成了伴手礼,一个普通竹篮印上当地风景,就能从 20 元卖到 50 元;还有这个板栗礼盒,用竹编当外包装,比塑料盒贵 10 元,还供不应求。”
她指着照片里的文创产品,继续说:“柳溪镇的竹编手艺比清溪乡更精细,再结合你们的板栗产业,做‘竹编板栗礼盒’,既能卖手工,又能卖农产品,附加值能翻一倍。我们政策研究室还能帮忙对接文旅局,把柳溪镇的文创产品纳入‘江州伴手礼’名录,不愁销路。”
作者“袁老头”推荐阅读《她上岸提分手,我转身成市府秘书》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王磊看着照片里精致的文创产品,又低头看了看建议稿上的具体方案,眉头渐渐舒展开。他走到厂房东侧的空地前,蹲下身摸了摸地面,又抬头看了看采光,嘴里小声嘀咕:“这里确实能改,靠近公路,拉材料、发货也方便……”
周明远一首没说话,只是默默观察着厂房环境,听着几人的对话。这时他走上前,拍了拍王磊的肩膀,语气沉稳:“王镇长,小沈的建议有政策依据,有资金支撑,还有具体的人、货、销方案,可行性没问题。就按这个思路来 —— 你安排人这周内清理厂房,列出改造清单;资金申请我来跟市里协调,争取下周就批下来;苏科长那边提供案例支持,小沈负责跟进培训和电商对接。”
王磊站起身,脸上的怀疑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认可的笑容:“行!周主任都这么说了,我们肯定配合!我下午就找张大爷聊聊,再让劳保所统计返乡青年名单,争取尽快启动。”
他转头看向沈知予,主动伸出手:“小沈同志,之前是我顾虑太多,没想到你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柳溪镇的文创产业,以后还得靠你多指导!”
沈知予连忙伸手回握,掌心传来温暖的力道,他笑着说:“王镇长客气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后续有需要协调的,随时跟我说。”
考察完厂房,几人又去了周家村。沈知予跟着张大爷去看他收藏的竹编作品 —— 精致的竹篮、小巧的笔筒、还有镂空的竹编画,每一件都透着老手艺的细腻。张大爷听说要重启文创工坊,还请他当技术指导,激动得连连点头:“只要能让年轻人学竹编,我分文不取都愿意!”
下午返程时,周明远坐在车里,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对沈知予说:“今天表现不错,面对王镇长的质疑,能拿出具体方案和数据说服他,比在办公室写建议稿更见真章。”
沈知予心里一暖,连忙说:“多亏了苏科长补充文创包装的点子,还有您在后面支持。”
“你的准备工作做得足,这才是关键。” 周明远笑了笑,“以后这种基层调研,你多参与,既能摸清实际情况,又能锻炼沟通能力 —— 基层工作,光会写不行,还得会说、会协调。”
旁边的苏清然也笑着说:“小沈,你今天提到的返乡青年误工费、老艺人补贴,都很接地气,比单纯讲政策管用。下次写方案,要是需要产业数据,随时找我要。”
沈知予点点头,心里满是踏实。他看着车窗外渐渐远去的柳溪镇,想起早上破败的老厂房,想起张大爷激动的神情,想起王镇长从怀疑到认可的转变 —— 他知道,这份建议稿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即将落地的实事。
回到市里,沈知予第一时间整理调研笔记,在 “柳溪镇文创工坊推进表” 上补充:“1. 王镇长本周清理厂房,下周提供改造清单;2. 联系张大爷,确定培训时间;3. 对接劳保所,获取返乡青年名单;4. 请苏科长提供清溪乡文创案例细节”。每一条都标上了时间节点,就像周明远教他的那样,“把问题、方案、节点列清楚”。
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笔记本上,沈知予摸了摸 “做‘解题人’,不做‘传声筒’” 那句话,心里格外坚定。他知道,这只是职场成长的一小步,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 从整理报表的新人,到主动提建议,再到调研中独当一面,他正在慢慢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用实干赢得认可,用能力站稳脚跟。
(http://www.220book.com/book/W26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