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毕,东山起(副标题:缘起缘灭,以新纳旧)
第西卷:新途上的风浪与微光——车间的清晨序曲
十一月的清晨,天还没完全亮透。凌晨五点半,天宇民生生产车间的铁门被轻轻推开,“吱呀” 一声轻响,在寂静的厂区里格外清晰。李建国裹着一件深绿色的旧棉袄,手里拎着一个磨得发亮的帆布工具包,哈着白气走进车间 —— 他比规定上班时间早了一个半小时,每天如此,雷打不动。
车间里还没开主灯,只有沿墙的应急灯亮着,暖黄色的光在地面映出长长的影子。三十多台缝纫机整齐排列在车间两侧,像一列列安静的士兵,机身蒙着薄薄一层灰,是昨晚停工后落的。李建国放下工具包,先走到车间角落的配电箱旁,伸手按下总开关 ——“嗡” 的一声轻响,车间顶部的吊灯逐排亮起,白光瞬间洒满空间,把每台机械的细节都照得清清楚楚。
他走到第一台缝纫机前,这是车间里最老的一台机器,还是去年公司刚成立时买的二手设备,机身有些地方的油漆己经剥落,露出里面的金属原色。李建国弯腰,先用右手食指摸了摸机器的针板,指尖划过光滑的金属表面,确认没有毛刺;再伸手握住机头上的手轮,轻轻转动 —— 手轮转动时没有卡顿,只有 “沙沙” 的顺滑声响,他这才微微点头,嘴里小声嘀咕:“还行,昨晚停工前保养得不错。”
工具包里装着他的 “宝贝”:一套大小不一的扳手、三块不同粗细的抹布、一瓶机油、一个手电筒,还有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他掏出最细的那块抹布,对折两次,蘸了点放在旁边的清水,开始仔细擦拭针板和压脚 —— 针板上有细小的针孔,容易卡线头,必须擦干净;压脚要是沾了油污,缝布料时会打滑,影响针脚密度。他擦得很认真,连针孔里的线头都用牙签挑出来,动作轻柔得像在照顾一件易碎的宝贝。
“李哥,您又来这么早!” 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小王背着一个黑色的双肩包,手里还拿着两个热乎的肉包子,快步走了进来。他是生产部最年轻的员工,负责机械维护,每天比李建国晚来半小时,却总能赶上帮李建国搭把手。
李建国首起身,接过小王递来的肉包子,咬了一口,温热的肉馅在嘴里散开,香味瞬间驱散了清晨的寒意:“你小子,又买肉包子?不怕吃胖?”
“怕啥,干活消耗大,吃两个正好”,小王笑着放下双肩包,从里面掏出一个蓝色的台账本 —— 封面上写着 “生产车间机械维护记录”,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每台机器的维护时间、故障情况、更换零件的型号。他走到第二台缝纫机前,先翻开台账本,找到对应的机器编号,小声念道:“11 月 5 日,更换过梭芯,今天该检查梭床了。”
小王蹲下身,打开缝纫机的梭床盖,用手电筒照进去 —— 梭床里的底线还剩下小半卷,没有缠绕的痕迹,他伸手轻轻拨了拨梭芯,确认转动顺畅,又用抹布擦去梭床边缘的线头,然后在台账本上写下 “11 月 10 日,梭床正常,无缠绕,清理线头”,字迹工整,一笔一划都不含糊。
“李哥,您看这台机器的轴承,是不是有点响?” 小王突然抬头,指着第三台缝纫机的机座。李建国赶紧走过去,弯腰把耳朵贴在机座上,让小王转动手轮 ——“嗡嗡” 的转动声里,确实夹杂着一丝轻微的 “咯噔” 声。他首起身,皱了皱眉:“是有点问题,可能是轴承缺油了,赶紧拿机油来。”
小王赶紧从工具包里掏出机油瓶,拧开盖子,递到李建国手里。李建国接过机油瓶,小心地往轴承的注油孔里滴了三滴机油 —— 不能多,多了会渗出来沾到布料;也不能少,少了起不到润滑作用。滴完后,他让小王再转动手轮,这次 “咯噔” 声消失了,只剩下顺滑的 “嗡嗡” 声。
“记住了,以后检查的时候,多注意轴承的声音”,李建国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语气里带着点叮嘱,“咱们这机器,虽说都是老伙计,可也经不起折腾,一点小毛病不及时处理,时间长了就成大问题,到时候耽误生产,大家都得着急。”
小王点点头,把 “检查轴承注油” 补充到台账本的 “注意事项” 里:“李哥,您放心,我以后每天都多听几遍,保证不让机器带故障干活。”
两人一边检查机器,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李建国聊起昨天跟儿子视频的事,说儿子在学校考了满分,笑得合不拢嘴;小王聊起女朋友送的新围巾,说今天早上戴来,被风吹跑了,又跑回去找,差点迟到。车间里的机械声、说话声、偶尔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清晨小调。
六点半左右,散户阿姨们陆续到岗了。张阿姨拎着一个红色的布袋子,里面装着自己做的咸菜和馒头,刚进门就笑着喊:“李哥,小王,吃早饭没?我带了咸菜,配馒头可香了!”
“张阿姨早!刚吃了包子,咸菜留着中午配饭”,李建国笑着回应,手里还在擦机器的齿轮。
王阿姨跟在张阿姨后面,手里拿着一个保温杯,里面装着热豆浆,走到小王身边,递过去:“小王,喝点豆浆暖暖身子,早上天凉,别冻着了。”
小王接过保温杯,说了声 “谢谢王阿姨”,喝了一口,温热的豆浆顺着喉咙往下滑,心里暖暖的。散户阿姨们大多住在附近的村子里,每天早上都会互相约着来上班,有的带早饭,有的带自家种的蔬菜,到了车间就分享给大家,像一家人一样。
张阿姨放下布袋子,走到自己的缝纫机前,先把机器擦了一遍,又拿出针线盒,把常用的线轴按颜色排好 —— 红色的放左边,蓝色的放中间,白色的放右边,方便干活时拿取。她做这行几十年了,手上有老茧,却格外灵活,穿针引线一气呵成,连年轻的员工都佩服她的速度。
“张阿姨,您昨天说的那个绣花纹,我还是没弄明白,等下您能教教我不?” 旁边的年轻散户小李凑过来,手里拿着一块粉色的布料,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
“没问题!等咱们把机器预热好,我一步步教你”,张阿姨笑着点头,“绣花纹不难,就是针脚要密,线要拉匀,多练几次就会了。”
王阿姨则走到车间的茶水角,帮大家烧热水 —— 茶水角的电水壶是公司新买的,容量大,能供二十多个人喝。她先把水壶里的剩水倒掉,接了新的自来水,然后插上电源,看着水壶上的指示灯亮起,才放心地回到自己的工位。
七点整,生产部的员工基本都到齐了。李建国走到车间中央,拍了拍手,声音洪亮:“大家先别急着干活,我跟大家说下今天的注意事项 —— 第一,检查自己的机器,看看针板、压脚有没有问题,有问题的赶紧跟我或小王说;第二,今天要做的是盛雅的蕾丝连衣裙,针脚密度要调到每英寸 12 针,别弄错了;第三,注意安全,开机前先确认手轮是不是在空挡,别伤了手。”
大家纷纷点头,开始各自检查机器。有的弯腰看梭床,有的转动手轮听声音,有的用抹布擦针板,车间里响起一阵 “沙沙” 的擦拭声和 “嗡嗡” 的试机声。小王背着工具包,在车间里来回走动,哪个员工有问题,他就立刻过去帮忙 —— 有人的压脚松了,他用扳手拧紧;有人的线轴卡住了,他帮忙理顺;有人的机器指示灯不亮,他检查电源开关。
李建国则走到最后一台缝纫机前,这是上个月刚买的新机器,功能比老机器多,能自动剪线。他仔细检查了自动剪线的刀片,确认锋利度足够,又试了试自动送布的功能,看着布料顺畅地通过压脚,才满意地首起身。他抬头看了看车间里的场景 —— 阿姨们在互相帮忙穿线,年轻员工在讨论针法,小王在帮人修机器,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做着开工前的准备,没有一个人偷懒,没有一个人敷衍。
“李哥,水开了,您要不要喝点热水?” 王阿姨端着一杯热水走过来,递到李建国手里。
李建国接过水杯,温热的杯子贴在掌心,暖意顺着指尖传到心里。他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觉得,自己每天早来一个半小时,值了 —— 这些员工,不管是正式的还是散户,都把车间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机器当成了自己的伙伴,把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事。有这样一群有责任心的人,公司还有什么坎过不去?
七点半,车间里响起了整齐的缝纫机声 ——“嗡嗡嗡,嗡嗡嗡”,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在晨光里忙碌着。李建国站在车间门口,看着大家认真工作的身影,手里握着温热的水杯,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他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新的订单,新的挑战,也在等着他们 ——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只要每个人都守住自己的责任,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小王走到李建国身边,手里拿着台账本,笑着说:“李哥,所有机器都检查完了,没问题,可以正常开工了。”
李建国点点头,拍了拍小王的肩膀:“好,辛苦你了。今天也别松懈,多盯着点机器,有问题及时处理。”
“放心吧李哥!” 小王用力点头,转身又走进了车间,背着的工具包在晨光里晃了晃,像一个装满责任的小包袱,沉甸甸的,却也充满了力量。
晨光透过车间的窗户,洒在每个人的身上,洒在每台转动的机器上,洒在每一块正在缝制的布料上。空气中弥漫着机油的味道、布料的味道,还有阿姨们带来的咸菜香味,这些味道混在一起,就是生产车间的味道,是责任的味道,是烟火气的味道 —— 也是天宇民生最踏实、最温暖的味道。
(http://www.220book.com/book/W2N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