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舰的远航成功与万邦来朝的盛况,极大地巩固了嬴政的权威,也使得帝国内部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而迅速。嬴政借此东风,开始推行一系列旨在促进帝国真正“大同”的深层变革。
首当其冲的,便是“书同文,车同轨”政策的深化与扩展。工部与格物院联合制定了更加精确、严格的全国统一度量衡标准器,分发各郡县,并要求定期校验。同时,嬴政下旨,由程邈主持,李斯协办,以程邈所创隶书为基础,博采六国文字之长,进一步简化、规范字形,编纂《秦篆正字》,作为官方文书、科举考试及典籍刊行的标准字体,强力推行。对于轨道建设,不再局限于军事要道,规划中的连接全国三十六郡主干线的“驰道轨道网”计划被提上日程,虽然工程浩大,但嬴政决心己定。
与此同时,嬴政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又一次重大调整。他下诏,在下次大试中,无论“明经”科还是“明算/格物”科,所有考生均需加试《秦律》与《算术基础》。这意味着,即便是钻研经典的儒生,也必须通晓律法条文与基本算学;而工技人才,也需知法懂法,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此举旨在打破文人轻视技艺、匠人不懂文理的隔阂,培养更多文武兼修、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诏令一出,天下士子哗然,但无人敢违逆圣意,只能纷纷调整学习内容。
这些措施,无疑触动了更多保守势力的神经。博士宫内,周青臣等人面对陛下融合文理、强力推行标准化的一系列举措,忧心忡忡,却再也无力公开反对。他们能感觉到,时代的大潮正在席卷而来,固守旧有的知识壁垒,只会被无情抛弃。一些开明的儒生,开始主动接触格物之学,试图在新的体系中找到定位。
而格物院刊行的《算术启蒙》与《万物图说》,在经过关中地区试点后,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不仅吏员、工匠争相传阅,一些富庶之家的子弟乃至普通市民也表现出浓厚兴趣。程邈顺势奏请,扩大刊行范围,并在各郡治所设立“官书阁”,低价售卖或允许借阅这些普及读物,同时征集民间巧匠、农夫的实践经验,由格物院整理验证后,择优刊发。
嬴政欣然应允,并更进一步提出:“可于官书阁旁,设‘公示栏’,张贴朝廷重要政令(删减版)、各郡物产行情、乃至格物院验证过的先进农工技法,使民知朝廷动向,亦能得实惠。” 这几乎具备了早期官方新闻公报与农业技术推广的雏形,标志着帝国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社会动员与知识普及。
帝国的肌体,正在从血脉(交通、通信)到思维(教育、文化)进行着一场深刻而全面的整合与提升。一种基于秦律、标准化的度量文字、日益发达的交通网络和逐渐开启的民智之上的“大秦共同体”意识,开始悄然萌芽。
这一日,嬴政微服,仅带数名护卫,漫步于咸阳西市。他看到一个简陋的摊位上,一位老匠人正在利用杠杆原理制作一种省力的提水工具,旁边围着几个啧啧称奇的市民。在官书阁外,他看到不少布衣百姓在认真阅读张贴的农事告示。在茶肆中,他甚至听到有士子在争论一道《算术启蒙》中的题目。
这些细微的景象,让嬴政深感欣慰。他知道,技术的突破、疆域的拓展、外交的胜利,最终都要落实到民生的改善与文明的进步上。他所推动的一切,星星之火,己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呈现出燎原之势。
回到宫中,他接到海军大都督府与典客署的联名奏报,与罗马、安息的新贸易与交流章程己初步拟定,基本符合帝国利益。同时,安息亲王私下表示,愿意提供关于罗马军团编制、战术的更详细情报,以换取大秦在边境贸易上的更多优惠。
嬴政看着奏报,嘴角泛起一丝掌控一切的冷笑。
技术的优势,制度的活力,民心的凝聚,外交的主动……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大秦无可撼动的根基。
“传旨给蒙毅和程邈,”他对内侍吩咐道,“‘扬威级’二号舰,命名为‘伏波’。待其建成,可邀罗马使团,‘偶然’观其海试之威。”
“再告诉李斯,与安息的情报交易,可以做。但要让他们明白,谁才是主导者。”
帝国的车轮,在内外兼修、文武并进的轨道上,正以无可阻挡之势,向着那由钢铁、蒸汽、律法与知识共同铸就的未来,轰然前行。一个前所未有的、沐浴在科技曙光与文明融合之中的大秦帝国,正缓缓揭开其辉煌的帷幕。
---
第西十六章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W5I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