坳口村的短暂休整如同久旱逢甘霖,让疲惫不堪的救国军队伍得以喘息。村民们送来的有限粮食和草药虽然无法彻底解决困难,但那份同仇敌忾的情谊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部分重伤员被冒险安置在可靠的村民家中,减轻了部队转移的负担。
三天后,担心行踪暴露引来鬼子报复,雷炎下令部队继续向云雾山深处转移。临行前,他让根生将从野狼峪缴获的部分粮食和食盐留给村民作为补偿,并郑重感谢了徐保长和乡亲们的帮助。徐保长握着雷炎的手,老眼浑浊:“雷支队长,你们是打鬼子的好队伍,一定要活着回来!”
队伍再次踏上征程,但这次的目标不再是漫无目的的流窜。根据刘黑子侦察连反复探查和与老杨掌握的地方关系核实,雷炎将新的落脚点选定在云雾山脉主峰附近一个名为“鹰嘴涧”的险要山谷。那里地势隐蔽,水源充足,易守难攻,且周边人迹罕至,非常适合作为临时基地进行休整和训练。
经过近十天的艰难跋涉,队伍终于抵达鹰嘴涧。这里果然如侦察所述,两侧峭壁如削,只有一条狭窄的入口,谷内却别有洞天,面积不小,还有一条溪流穿过。虽然条件艰苦,但总算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落脚点。
安营扎寨的工作迅速展开。战士们砍伐树木,搭建窝棚,挖掘防空防炮洞,修建训练场地。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雷炎深知,必须抓住这宝贵的间隙,将前段时间连续作战的经验教训消化吸收,全面提升部队的战斗力。尤其是大量新兵的加入和三营亟待整合的问题,不能再拖延。
支队部在最大的一个窝棚里召开了扩大会议,所有营连级干部参加。窝棚里光线昏暗,中间挂着一盏马灯,映照着众人严肃而专注的脸庞。
“同志们,”雷炎开门见山,声音沉稳,“我们刚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反扫荡,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暴露出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正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接下来的核心任务就是:整训!利用一切时间,把我们的队伍锤炼成一支真正的铁军!”
赵世勋接着说道:“支队长说得对。我们现在的队伍,成分复杂,战斗素养参差不齐。一营老兵多,但战术需要提升;二营新兵比例高,基础不牢;三营…”他看了一眼周大膀子,“三营的弟兄们打得很勇敢,黑风岭证明了你们的血性,但距离一支纪律严明、战术过硬的主力部队还有差距。我们必须利用这段时间,把短板补上!”
周大膀子这次没有丝毫不快,反而用力点头:“赵副支队说得在理!我老周以前带弟兄们,就知道猛打猛冲,吃了不少亏。这次黑风岭,要不是赵副支队和老杨顾问指挥,还有老弟兄们帮衬,我们可能早就拼光了。该怎么练,我们三营绝无二话!”
老杨抽着旱烟,补充道:“思想整训同样重要。要让大家明白,我们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只挂在嘴上,要刻进心里。特别是对新加入的同志和部分原三营的弟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工作。”
雷炎综合大家的意见,制定了详细的整训计划:
一、军事训练:
1. 基础科目强化: 所有人员,包括干部,必须参加队列、体能、射击、投弹、土工作业(挖掘战壕、构筑工事)基础训练。由赵世勋统一制定标准,各营连组织实施,支队部抽查考核。
2. 战术训练提升:
· 一营: 重点演练步兵班排进攻、防御、迂回穿插战术,加强步炮(掷弹筒、迫击炮)协同训练。由铁牛和机炮连长老耿负责。
· 二营: 侧重山地游击战法、伏击、袭扰、撤退掩护等战术。由二营长负责。
· 三营: 从最基础的单兵战术动作、火力配合、战场纪律抓起,同时加强白刃战训练。由周大膀子和赵世勋指派的老兵教官负责。
3. 特种技能培训: 由刘黑子的侦察连牵头,选拔有潜力的战士,进行侦察、渗透、爆破、地形识别、野外生存等特种作战技能培训。
4. 机炮连建设: 老耿负责,加紧训练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操作、保养和战术运用,尽快形成战斗力。
二、政治整训:
1. 思想教育: 由老杨和根生的政治处负责,定期上政治课,讲述抗日救国道理,揭露鬼子暴行,宣传救国军宗旨和纪律。开展诉苦运动,激发阶级仇、民族恨。
2. 纪律整顿: 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设立纪律检查组,巡查驻地和训练场,对违反纪律的现象进行批评教育乃至惩处。
3. 文化学习: 组织识字班,由识字的干部战士教授文盲战士识字、写字,提升部队文化素质。
三、后勤保障与医疗卫生:
1. 后勤处(根生): 想办法改善伙食,组织人员采摘野菜、狩猎,节约粮食。建立被服修理组、武器保养组。尝试利用现有条件,土法制造黑火药、复装子弹(极其困难,但开始摸索)。
2. 卫生队(苏婉清): 加强医护培训,普及战场急救知识。组织人员上山采集草药。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药品。
计划一经公布,整个鹰嘴涧立刻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练兵场。
天刚蒙蒙亮,急促的哨声就响彻山谷。战士们迅速起床,整理内务,然后开始出操。队列训练时,教官的口令声、战士们整齐的脚步声在山谷间回荡。体能训练,爬山、越野、俯卧撑,每个人都练得大汗淋漓。
射击训练场最为热闹。由于弹药宝贵,实弹射击机会有限,大部分时间都是枯燥的瞄准练习。战士们趴在地上,枪管上挂着砖头,一练就是半天。负责教官来回巡视,不断纠正姿势:“三点一线!呼吸要稳!击发要柔!”偶尔进行的实弹射击,每个人都格外珍惜,认真记录自己的成绩。
投弹训练区,战士们反复练习挥臂、蹬腿、送胯的连贯动作,将模拟手榴弹(石头或木棍)投向划定的区域。土工作业区,战士们挥汗如雨,学习如何快速挖掘散兵坑、交通壕和机枪掩体。
各营的战术训练更是各有侧重。一营在铁牛的带领下,反复演练班组进攻队形和火力掩护,机炮连的迫击炮和重机枪也加入合练,虽然炮弹和金贵的重机枪子弹舍不得打,但程序必须走熟。二营则化整为零,在山林间演练如何设伏、如何骚扰、如何利用地形摆脱追击。三营的训练最为严格,赵世勋亲自盯在那里,从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匍匐前进,到如何与战友配合射击,再到凶狠有效的刺刀术,一点一滴地打磨。周大膀子也放下了营长的架子,和普通士兵一样摸爬滚打,他力气大,学刺刀格外凶狠。
刘黑子带着他挑选出来的几十个苗子,进行着更严苛的训练。攀岩、涉水、潜伏、侦察绘图、无声战斗……这些战士将成为支队未来的尖刀。
政治教育和文化学习也在同步进行。傍晚,训练结束后,战士们以连排为单位围坐在一起,听老杨、根生或指派的指导员讲课。讲国家危亡,讲鬼子暴行,讲军民鱼水情。也开展诉苦会,许多战士说起自家被鬼子害得家破人亡,声泪俱下,激起了强烈的共鸣。识字班虽然条件简陋,用木炭在地上写字,但战士们学习热情很高,能认识自己的名字、读懂简单的命令,对他们来说就是巨大的进步。
后勤和卫生部门也在竭尽全力。根生带着人想方设法改善生活,偶尔打到的野味能让全支队喝上一口肉汤。苏婉清带着卫生员和帮忙的妇女(部分安置在附近的伤员家属和愿意跟随队伍的群众)漫山遍野识别草药,回来晾晒、炮制。她还组织培训了一批临时卫生员,分散到各连,以便战时能第一时间进行急救。
雷炎没有置身事外。他每天都会到各个训练场巡视,有时会亲自下场示范一个战术动作,或者拿起步枪和战士们一起练习瞄准。他更多的时候是在观察、思考,将现代军事管理的一些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管理中。比如强调各级指挥员的主动性,要求他们在理解上级意图的基础上,可以灵活处置;比如建立简单的战斗日志制度,记录每次战斗的得失;比如开始着手制定一套适合支队现状的《步兵操典摘要》和《战术训练手册》(由他口述,识字的参谋人员记录整理)。
整训的日子艰苦而充实。部队的面貌在一天天发生着变化。新兵脸上的稚气渐渐被坚毅取代,动作变得规范有力;老兵们的战术意识得到提升;三营的战士们逐渐摆脱了原来的散漫习气,开始真正融入集体,纪律性和协同作战能力显著增强。整个支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在悄然提升。
当然,过程中也有困难和摩擦。有老兵对严格的管理和训练抱怨,有新兵因受不了苦而开小差(被及时追回并教育),有原三营的士兵对政治学习抵触……但都在各级干部耐心细致的工作和日益浓厚的集体氛围中,逐渐得到化解。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鹰嘴涧的救国军第一支队,虽然人数因伤亡和安置重伤员有所减少,但精气神和内在实力,己经远非黑风岭之战前的那支队伍可比。他们就像一块块生铁,在战火和汗水的熔炉中,被反复锻打,正逐渐显露出锋利的棱角。
这天,刘黑子风尘仆仆地从山外带回情报:吉田大队因损失惨重和补给困难,己暂时收缩回主要据点,但加强了情报搜集和特务活动,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扫荡。同时,另一条消息引起了雷炎的注意——活动在邻县的八路军山东纵队某支队,近期连续对鬼子交通线发动破袭,战绩斐然。
雷炎看着地图,目光深邃。他知道,短暂的平静即将结束。下一步,该如何行动?是继续隐蔽发展,还是主动出击?或许,可以和八路军取得联系?新的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鹰嘴涧的炼兵,即将接受实战的检验。
南派的神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6T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