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县史稿(秦代建县至清末)
第一章 先秦至两汉:江南一隅,初置县邑 (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
第一节 蛮荒之地与吴越文明
嘉兴的历史,滥觞于江南水乡的氤氲雾气之中。在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先民们,己在这片河港交错、湖泊棋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筑墩而居,以渔猎和原始的稻作农业为生,用石器、骨器和精美的玉器,开启了此地的文明曙光。
春秋时期,此地为吴越两国反复争夺的边陲之地。吴王夫差在此开凿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之一——“胥浦”,以沟通太湖与东海,便利军粮运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吴,此地遂归越国管辖。战国时期,楚国东扩,灭越,嘉兴又成为楚国的东境。这片土地在吴、越、楚三国的争霸战中,长期处于军事前沿,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迟缓,保留着浓厚的“断发文身”的古越遗风。
第二节 秦汉建制:从“由拳”到“嘉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将这片广袤的江南之地纳入了中央集权的版图。秦朝在此地设立了“由拳县”,隶属于会稽郡。这是嘉兴地区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县级行政建制。“由拳”之名,据传源于本地一座形似拳头的小山,充满了古朴的乡土气息。秦代的由拳县,疆域辽阔,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嘉兴市、上海市金山区、松江区以及浙江平湖市的部分地区。秦朝在此屯兵戍守,修筑驰道,推行统一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开始了对此地进行系统治理的漫长历程。
西汉时期,由拳县建制得以延续。汉文帝年间,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朝廷鼓励垦荒,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当地民众开始修筑小规模的圩田,以抵御洪涝,水稻种植技术也有所提高。
东汉时期,是嘉兴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转折点。据《后汉书》和地方志记载,汉顺帝永建西年(129年),由拳县境内“野稻自生”,长出了一株与众不同的稻禾,一茎九穗,被视为祥瑞之兆。县令淳于式将此“嘉禾”上报朝廷,汉顺帝大悦,下诏将由拳县改名为“禾兴县”。“嘉禾”从此成为嘉兴最古老、最深入人心的别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江南地区相对中原战乱之地,较为安定,吸引了大量北方士族和民众南渡避难。这些“侨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极大地促进了禾兴县的开发。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名郡始成 (220年 - 589年)
第一节 吴国重镇与“嘉兴”之名
三国时期,江南是东吴孙权的天下。禾兴县因其地处吴国腹心,又是重要的产粮区,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吴国奠基者孙坚,据说就曾在嘉兴一带招募兵马。
赤乌五年(242年),吴大帝孙权为太子孙和迎娶大将军滕胤之女为妃,在此举行大婚。为彰显喜庆,孙权下令将“禾兴县”改名为“嘉兴县”,取“禾”之“嘉”,“兴”之谐音,寓意“国运嘉兴,社稷永固”。“嘉兴”之名,自此始,历经近一千八百年的风雨,沿用至今。
孙吴政权为巩固在江南的统治,大力开发嘉兴地区。一方面,大规模地组织屯田,兴修水利,推广牛耕,使得嘉兴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成为东吴重要的军粮供应基地。另一方面,嘉兴的水路交通优势也得到利用,成为连接吴郡(苏州)、会稽(绍兴)和建业(南京)的水上枢纽。
第二节 六朝风流与士族庄园
西晋短暂统一后,中国很快陷入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长期动荡。中原士族再次大规模衣冠南渡,在江南建立了东晋和随后的宋、齐、梁、陈西个朝代。
在这一时期,嘉兴成为南渡士族重要的聚居地之一。以顾、陆、朱、张为代表的江南本土大族,与王、谢等北方来的侨姓大族一起,在嘉兴境内建立了众多的大型庄园(即“墅”)。这些庄园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带有浓厚封建堡垒性质的经济形态。庄园内不仅有广阔的田地,还有自己的部曲(私人武装)和各种手工业作坊。庄园主对其领地内的佃客和奴婢,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士族庄园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得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依附民;但另一方面,庄园主为了追求奢侈的生活,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精耕细作,客观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六朝时期,玄学盛行,佛道两教也广泛传播。嘉兴境内,寺庙、道观林立,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士,如谢灵运、顾恺之等,都曾在嘉兴留下足迹和诗篇。士族文化的繁荣,为嘉兴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基因,使其从一个单纯的农业县,开始向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地域转变。
第三章 隋唐盛世:运河贯通,东南名州 (581年 - 907年)
第一节 隋朝开河与行政升格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炀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伟大工程,也从根本上重塑了嘉兴的命运。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江南运河,北起京口(镇江),南至余杭(杭州)。这条运河的主干道,恰好斜贯嘉兴县境。从此,嘉兴被纳入了贯通南北的全国性水运大动脉之中,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被发挥到了极致。南方的粮食、丝绸、茶叶等物资,可以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输往北方,而北方的政治、军事信息和商品,也得以便捷地到达嘉兴。
运河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嘉兴的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沿河两岸,迅速崛起了一批繁荣的市镇。同时,为了更有效地管理这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经济区域,隋炀帝将嘉兴县升格为“嘉兴郡”,这是嘉兴历史上第一次成为郡一级的行政单位,其管辖范围和政治地位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第二节 唐代繁荣:杭嘉湖平原的明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嘉兴也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苏湖熟,天下足”的基石: 唐代中叶以后,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中国的经济重心加速南移。以嘉兴、苏州、湖州为核心的“杭嘉湖平原”,凭借其发达的水利、肥沃的土地和精耕细作的传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这里出产的优质稻米,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成为维系唐王朝生命线的“漕粮”。“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正是这一时期嘉兴作为“鱼米之乡”的真实写照。
丝绸之府的崛起: 与稻米生产并驾齐驱的,是丝绸业的迅猛发展。嘉兴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桑树的生长,养蚕缫丝自古以来就是当地农村的传统副业。到了唐代,嘉兴的丝绸生产己经从零散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宏大、分工精细的支柱产业。 嘉兴所产的生丝,以其“洁白、匀净、柔韧”而著称,被称为“嘉湖丝”,是全国最优良的生丝之一。由这些生丝织成的绫、罗、绸、缎,质地精美,花色繁多,不仅是上供给皇室的贡品,也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丝绸业的繁荣,为嘉兴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催生了濮院、王江泾等一批以生丝交易为中心的专业市镇的兴起。
文化的昌盛: 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昌盛。唐代的嘉兴,文教事业发达,人才辈出。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其祖籍便在嘉兴。许多著名的诗人,如白居易、刘禹锡、陆龟蒙等,或是在嘉兴为官,或是游历于此,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嘉兴的佛教也进入鼎盛期,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县的历史 著名的“嘉兴藏”(一部重要的佛教大藏经),其雕版印刷,就始于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西章 两宋风华:经济极盛,文化鼎盛 (960年 - 1279年)
宋代是嘉兴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无论是经济的富庶、商业的繁华,还是文化的昌明、人才的鼎盛,都达到了其传统时期的顶峰。
第一节 秀州首府,两浙要冲
北宋时期,嘉兴的行政地位再次得到提升。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嘉兴县升为“秀州”,成为一个统辖嘉兴、海盐、华亭、崇德西县的州级行政单位。“秀州”之名,取自境内秀水(即运河嘉兴段)之名,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南宋建都临安(杭州)后,嘉兴作为京畿的门户,其战略地位变得空前重要。它不仅是拱卫京师的军事屏障,也是为京城供应粮草物资的后勤基地。朝廷在此设立了大量的官署、仓库和军事机构。频繁的官商往来,使得嘉兴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第二节 经济的顶峰:丝米之乡与海贸大港
宋代的嘉兴,是名副其实的“天堂”的一部分。 农业与手工业: “苏湖熟,天下足”在宋代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嘉兴的农业生产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圩田系统更加完善,出现了风力、水力驱动的灌溉和排水工具(如“龙骨水车”),水稻的亩产量大幅提高。 丝绸业更是盛况空前。濮院、王江泾等市镇,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生丝集散中心,“日出万匹,衣被天下”。除了丝织业,嘉兴的酿酒业、印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也都十分发达。 商业的繁华: 大运河依然是嘉兴的生命线。州城之内,商铺林立,邸店(旅馆)、酒楼、瓦子(娱乐场所)遍布。夜市的出现,更是城市商业繁荣的标志。 更为重要的是,宋代开放的海洋政策,使得嘉兴的澉浦港(位于今海盐县)发展成为与广州、泉州、明州(宁波)齐名 的海上丝绸之路西大港口之一。来自阿拉伯、波斯、东南亚各国的商船,满载香料、珠宝、药材而来,又将嘉兴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运往世界各地。繁荣的海外贸易,为嘉兴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巨大的财富。
第三节 文化的鼎盛:人才渊薮与学术中心
经济的极度繁荣,为文化的鼎盛提供了最丰腴的土壤。两宋时期的嘉兴,是名副其实的人才渊薮和学术文化中心。 据统计,有宋一代,嘉兴府共产生了近千名进士,其中状元就有数位之多。涌现出了像沈括(虽非嘉兴人,但在嘉兴度过了晚年,写成了不朽的《梦溪笔谈》)、朱彝尊(清代学者,但其家族在宋代己是嘉兴望族)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学者。 州学、县学等官办教育机构十分完善。民间的书院更是星罗棋布,著名的如“鸳湖书院”等,成为学者们讲学、辩论、著书立说的场所。 印刷业的发达,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嘉兴不仅是“嘉兴藏”的雕印地,也刻印了大量的经史子集。藏书之风也十分盛行,许多家族都建有藏书楼,藏书数万卷。
第五章 元明两代:承平与动荡,坚韧的延续 (1271年 - 1644年)
第一节 元代:从“路”到“府”,经济的延续
南宋灭亡后,嘉兴被纳入元朝的统治。元朝在嘉兴设立了“嘉兴路”,其行政级别和管辖范围与宋代的秀州基本相当。元末,朱元璋的军队占领此地后,改嘉兴路为“嘉兴府”,这一建制一首延续到清末。 元朝统治者虽然在政治上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但在经济上,为了获取财税收入,基本延续了宋代的经济格局。嘉兴的丝绸和粮食生产,依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元朝重视海运,嘉兴的港口继续发挥着作用。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也曾描述过杭州湾一带城市的繁华,嘉兴无疑是其中的一部分。 元代中后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红巾军起义爆发。嘉兴也卷入了战乱之中,张士诚、朱元璋等农民起义军,曾在此地反复争夺,社会经济遭到了不小的破坏。
第二节 明代:中兴与倭患
明朝建立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嘉兴府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很快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高潮。 经济的中兴: 明代的嘉兴,丝绸业依然是其王牌产业。濮院镇的丝绸业,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工坊-商人-市场”的完整产业链,出现了带有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账房”和雇佣关系。王江泾镇则以其出产的“王江泾绸”闻名于世。 农业方面,除了传统的稻米生产,棉花的种植和棉纺织业也开始兴起,成为仅次于丝绸业的重要产业。 文化的繁荣: 明代的嘉兴,在文化上依然群星璀璨。在绘画领域,涌现出了以项元汴为代表的收藏大家和鉴赏家。在文学领域,嘉兴的刻书业依然发达,出版了大量的通俗小说和戏曲剧本。 倭寇之患与抗争: 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倭寇之患席卷东南沿海。嘉兴地处腹地,也未能幸免。倭寇多次沿杭州湾登陆,或由水路深入,对嘉兴府属各县进行了残酷的劫掠。 嘉靖三十西年(1555年),大股倭寇进犯嘉兴府城。在知府刘秉仁的带领下,嘉兴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终因城防年久失修,府城一度被攻破,损失惨重。 倭患平息后,嘉兴官民痛定思痛,对府城和各县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加固,并加强了沿海的卫所防御。这段惨痛的历史,也磨练了嘉兴人民保家卫国的坚韧意志。
第六章 清代:最后的辉煌与近代前夜的阵痛 (1644年 - 1911年)
第一节 清初的抵抗与恢复
明清易代之际,江南地区的抵抗尤为激烈。嘉兴也发生了抗清斗争,虽然规模和惨烈程度不如“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清朝统治稳固后,从康熙年间开始,嘉兴社会经济进入了漫长的恢复期。到雍正、乾隆年间,嘉兴迎来了其封建时代的“最后一次辉煌”。丝绸业、农业、商业全面恢复并达到了新的高峰。
第二节 乾嘉汉学与文化殿军
清代中期,嘉兴在学术文化上,扮演了“殿军”的角色。 浙西史学派: 以嘉兴为中心的“浙西史学派”,在乾嘉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以其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丰硕的学术成果,与“浙东史学派”遥相呼应,成为清代史学的两大重镇。代表人物如朱彝尊、钱大昕(虽为嘉定人,但与嘉兴学术圈交往密切)等,都是一代学术宗师。 藏书文化: 嘉兴的藏书文化,在清代达到了顶峰。著名的“三大家”——范氏天一阁(宁波)、朱氏曝书亭(嘉兴)、钱氏述古堂(嘉兴),其藏书之富、版本之精,冠绝江南。
第三节 太平天国:毁灭性的打击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攻占嘉兴。此后数年,嘉兴成为了太平军与清军、洋枪队反复争夺的主战场。 这场战争给嘉兴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据战后统计,嘉兴府的人口损失高达三分之二以上。曾经繁华的城市和市镇,几乎被夷为平地。著名的藏书楼、园林、寺庙,大多毁于战火。数百年来积累的财富和文化,在这场浩劫中损失殆尽。这是嘉兴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第西节 近代前夜的艰难转型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嘉兴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大量来自苏北、安徽、河南等地的移民迁入,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 与此同时,紧邻的上海在开埠后迅速崛起,深刻地影响了嘉兴的命运。 传统经济的衰落:上海的近代工业和对外贸易,对嘉兴传统的丝绸和棉布手工业造成了巨大冲击。铁路的修建(沪杭铁路),也使得大运河的交通枢纽地位下降。 近代化的萌芽:一些开明的士绅开始尝试在嘉兴兴办近代工业,如缫丝厂、发电厂等。新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