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县史稿(明代建县至清末)
第一章 明代:析疆而立,丝绸之府 (1368年 - 1644年)
第一节 建县之始:从“崇嘉之墟”到“凤鸣之乡”
桐乡县的设立,并非一次简单的行政版图调整,而是明代中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丝绸手工业高度发达、人口持续增长后,国家治理体系精细化的必然产物。在明朝宣德年间之前,这片土地并非一个独立的行政单元,而是分属于嘉兴府嘉兴、崇德两县的边陲乡镇,其管辖权犬牙交错,界限模糊。其核心区域,包括了后来闻名遐迩的乌镇、濮院、梧桐等市镇,在当时己是“民物繁庶,商贾云集”之地,经济的活力与行政的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随着经济的繁荣,原有“一地两属”的行政管辖区划带来了诸多难以克服的弊病。以乌镇为例,这个因运河而兴的巨镇,被一条市河(即运河主干)分割为东西两半,西栅隶属于乌程县(后归属桐乡),东栅则隶属于崇德县。一镇之内,赋税征收标准不一,司法管辖权责不清,水利兴修、治安维护等公共事务,因分属两县而难以协调统一,时常出现“此疆彼界,互相推诿”的治理困境。商人在镇内经营,可能面临两套不同的税收体系;居民若发生纠纷,其诉讼程序也因属地不同而大相径庭。这种行政上的割裂,严重束缚了区域经济的整合与发展。同时,作为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商旅通道和丝绸产业的核心区,其日益增长的财富也使其成为盗贼流寇觊觎之地,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治理。
在此背景下,自明仁宗洪熙、宣宗宣德朝开始,地方士绅和有识之士,如监察御史张凤、户部主事高真等人,便开始联合上书,力陈分设新县的必要性。他们详细阐述了赋役之不均、民情之不通、盗贼之出没等弊端,强调建立一个统一县治对于“厚民生、正风俗、固邦本”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巡抚、巡按等地方大员的支持下,设县之议终于上达天听。至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正式批准,划出原嘉兴县的崇德、永新、清风、梧桐、胥山五乡,以及原崇德县的语儿、募化、千金、保宁、灵安五乡,合并组成一个全新的县。
关于县名,则取自一个富有文化意蕴的典故。县治所在地梧桐乡,因古时遍植梧桐树而得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梧桐”是高洁、祥瑞的象征,《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语亦有云:“凤凰非梧桐不栖”。取“梧桐之乡”之意,将新县命名为“桐乡县”,不仅是对其地理特征的描述,更寄托了“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美好愿望,期望此地能成为人文荟萃、祥瑞安宁的乐土。县城遂设于梧桐镇,首任知县主簿杨琏等人负责规建城池。因其地势较高,形如凤凰展翅,故又雅称“凤鸣城”。县城初建,便规划了城墙、护城河、县署、学宫、文庙、祭坛等一整套符合礼制的建筑,奠定了其后数百年作为全县政治文化中心的格局。
桐乡县的设立,其意义远超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它标志着朝廷对其作为江南丝绸产业核心区经济地位的官方认可。它将原本分散在两个县的丝绸重镇——乌镇和濮院,以及广大的桑蚕产区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行政单元之内,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其在明清两代崛起为“丝绸之府”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第二节 经济的奇迹:“日出万匹”的濮院与运河巨镇乌镇
明代的桐乡,其经济命脉完全系于一根晶莹剔透的丝线之上。以桑、蚕、丝、绸为核心的产业链,如同一张细密的网络,深度融入了社会经济的每一个毛孔,创造了中国手工业时代一个辉煌的经济奇迹。
丝绸产业链的精细化: 桐乡的丝绸业,是一个分工极为精细、社会化程度极高的产业体系,其运作效率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堪称翘楚。
植桑养蚕:县境之内,特别是西部和北部的平原地区,“桑林遍野,户户养蚕”,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农民们经过数百年的实践,掌握了整套成熟的植桑和育蚕技术。他们培育出“火桑”、“荆桑”等叶片肥厚的优良桑种,并懂得通过剪伐、施肥等手段来提高桑叶产量。养蚕则是一项劳动强度极大的季节性活动,尤以“春蚕”最为重要。每到清明谷雨时节,全家老幼齐上阵,日夜采桑、喂蚕,对温度、湿度、环境的控制极为精细,甚至形成了诸多祭祀蚕神、祈求丰收的民俗。所产的“桐乡丝”,以上白、匀净、柔韧而著称,是织造高级丝绸的上等原料。
缫丝与纺织:农家妇女普遍从事缫丝和织绸。她们所使用的缫丝车和织机,虽是木制手工工具,但其精巧程度己相当高。许多家庭作坊,世代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织造技艺,能织出平纹的“绸”、起花的“缎”、轻薄的“纱”和半透明的“罗”等不同品种。
专业市镇的分工:更为重要的是,桐乡形成了以濮院和乌镇为双子星座的高度专业化的市镇。
濮院:中华丝绸第一镇 如果说明代桐乡是“丝绸之府”,那么濮院镇就是这座府邸中最璀璨的明珠。自明代中叶起,濮院凭借其精湛的织造技艺和发达的市场网络,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绸生产和交易中心,赢得了“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崇高声誉。
市场结构:濮院的市场体系极为发达。镇中心设有专门的“绸市”,每日清晨五鼓开市,天明即散。西方绸商,特别是来自山西、陕西、徽州等地的商人,云集于此,与本地的“绸庄”和“牙行”进行交易。交易过程紧张而高效,形成了独特的“袖内探手,暗中议价”的习俗。围绕绸市,则遍布着数百家大大小小的“绸庄”(负责收购、检验、整理、批发丝绸的商行)和“牙行”(为买卖双方提供中介服务、评定丝绸等级、担保交易信用的经纪人)。
产业集群:濮院的丝绸生产,己经形成了典型的产业集群。镇上及周边地区,不仅有成千上万的织绸作坊,还有专门从事染整、踹压(通过踩踏使丝绸布面平整光亮)、描画花样等配套工序的专业作坊,形成了一条龙的生产链。
资本主义萌芽:在濮院的绸庄中,己经出现了明显的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一些资本雄厚的大绸庄,不再仅仅是收购农家织出的成品绸缎,而是开始向“机户”(拥有数台乃至数十台织机的作坊主)预付资金、提供统一规格的生丝原料,并规定产品的规格、尺寸和花色,待织成后再按约收购,形成了一种“包买主”制度。机户则雇佣没有生产资料的“机工”进行生产。这种“商人资本-作坊主-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己清晰地显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雏形,与传统的小农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
乌镇:大运河上的商贸巨镇 与濮院的极度专业化不同,乌镇的繁荣,更多地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将其分为东、西两栅,成为连接南北的黄金水道。乌镇不仅是桐乡丝绸外销的重要转运港,也是浙北、苏南地区粮食、百货、手工艺品的集散地。
商贸中心:明代的乌镇,“商贾辐辏,百货云集”。镇上店铺林立,典当、钱庄、米行、布号一应俱全。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如徽商、晋商、闽商、宁波商帮等,都在此设有会馆。这些会馆不仅是同乡商人议事、住宿、仓储的场所,也是其在异地进行商业扩张的坚固据点。
丝绸重镇:乌镇的丝绸业同样发达,特别是西栅,是高级丝绸的产地。但与濮院相比,乌镇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是一个综合性的商贸中心。
文化荟萃:繁荣的经济也带来了文化的昌盛。乌镇自古崇文重教,明代便建立了著名的“昭明书院”(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此编纂《文选》而建),人才辈出。富裕的商人和士绅在镇上建造了大量精美的宅邸和园林,至今仍可见其遗迹,如明代尚书张元济的故居等。
第三节 崇文重教与士绅社会
经济的富庶,为桐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明代的桐乡,迅速从一个新建县,成长为一个“文风鼎盛,科第蝉联”的文化名邦。
官学与书院:县城内设立了县学、文庙,作为官方教化的中心。各大市镇,特别是乌镇,都设有书院和社学。这些教育机构,为桐乡士子提供了系统学习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的阶梯。
作者“985本硕”推荐阅读《县的历史》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科举的成功:明代桐乡共产生了80余名进士,数百名举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一门三进士”的陆澄一家,以及官至尚书、大学士的钱福、张志淳等人,不仅在朝廷上身居高位,也为家乡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科举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地方的向学之风。
士绅阶层:这些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人和告老还乡的官员,与地方上的富商、大地主一起,构成了桐乡的“士绅阶层”。他们凭借其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和文化声望,在地方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是儒家文化价值观的坚定维护者和传播者,也是地方公共事务的主导者。他们常常出面组织兴修水利,如修筑运河堤岸、疏浚乡间河道;他们捐资兴学,设立义庄、义田以救济贫困族人;在动荡时期,他们还负责组织“团练”,保卫乡里。在皇权不下县的传统社会,他们是连接国家与乡村的桥梁,是维持地方秩序的中坚力量。
明末,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满洲叩关,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桐乡也受到了流寇和战乱的波及,但其雄厚的经济和文化基础,使其得以在改朝换代的风雨中,保存了元气,并为清代的再次辉煌积蓄了力量。
第二章 清代:最后的辉煌与近代前夜的阵痛 (1644年 - 1911年)
清朝是桐乡传统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也是其经历剧烈内外冲击、开始艰难转型的时期。康乾盛世将桐乡的丝绸业和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而太平天国的战火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则使其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最终步履蹒跚地走向近代。
第一节 康乾盛世:丝绸之府的黄金时代
明清易代之际,桐乡虽也经历了短暂的动荡,乡绅组织团练自保,但并未发生如“嘉定三屠”那般惨烈的战事。清朝统治稳固后,从康熙年间开始,在“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的鼓励下,桐乡迅速恢复并超越了明末的繁荣,迎来了其长达一百多年的“黄金时代”。
丝绸业的顶峰: 清代前中期的桐乡,无愧于“丝绸之府”的桂冠,其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市场影响力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濮院的盛况:濮院的丝绸贸易达到了其历史的最高峰。市场规模更大,分工更细,交易额更为惊人。据记载,乾隆年间的濮院,镇区延绵十余里,人口超过十万,拥有绸庄数百家,织机上万台。不仅是国内贸易的中心,其产品也通过广州“十三行”,少量出口海外,成为西方上流社会追捧的奢侈品。
乌镇的繁华:乌镇作为大运河上的枢纽,其商业地位更加巩固。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每次都途经乌镇,并在此驻跸,甚至留下了“朕乃江南一闲人”的御笔。皇帝的驾临,极大地提升了乌镇的知名度和繁华程度,使其成为与苏州、杭州相媲美的江南名镇。
技术的精进:桐乡的丝织技术在这一时期也更为精进,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多综多蹑提花机,能织造出各种图案精美、色彩绚烂的提花织物,如锦、缎、纱、罗等,其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中国手工丝织业的最高成就。为皇家织造“贡品”的作坊,更是代表了技术的顶尖水平。
文化的殿堂: 清代的桐乡,是名副其实的“人文渊薮,科第甲于浙西”,其文化成就甚至超越了明代。
科举的辉煌:有清一代,桐乡共产生了170余名进士,其中状元就有2位(钱能训,虽为民国总理,但其状元功名在清末获得)。“一门七进士”、“祖孙父子翰林”等科举佳话层出不穷,成为激励后学的典范。
学术的重镇:桐乡的学者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吕留良与“华夷之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吕留良,以其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对程朱理学的深刻批判,在学术界影响深远。他虽隐居不仕,但其著作和思想在民间广泛流传。雍正朝时,因其弟子曾静的反清案,引发了震惊朝野的“吕留良文字狱案”。雍正皇帝亲自撰写《大义觉迷录》与其思想进行辩驳,并下令将吕留良戮尸枭示,其家人和门生也惨遭株连。此案深刻地反映了清初的思想高压控制与汉族士人挥之不去的“华夷之辨”情结。
张履祥与“农本思想”:清初的另一位大学者张履祥,则是“经世致用”的代表。他深感明末社会的空疏之弊,遂隐居乡里,潜心研究农业和地方治理。其著作《补农书》详细记载了江南水稻、桑、麻、油菜等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体现了务实的学风。
艺术的繁荣:桐乡在书法、绘画、篆刻等领域也名家辈出,如清代著名画家张熊等,都是桐乡人。
第二节 太平天国:毁灭性的浩劫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攻占嘉兴、湖州,桐乡遂被太平军占领。此后数年,桐乡成为了太平军与清军、地方团练以及英法支持的“常胜军”反复争夺的主战场,经历了其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毁灭性打击。
“血洗濮院”与乌镇的焚毁:
濮院的毁灭:作为财富的象征,濮院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和劫掠的焦点。在反复的攻防战中,这座曾经“日出万匹”的丝绸巨镇,几乎被夷为平地,史称“血洗濮院”。繁华的绸市、林立的绸庄、精美的宅邸,尽数毁于战火。数十万人口的市镇,战后幸存者寥寥无几,其丝绸产业的基础设施被彻底摧毁。
乌镇的劫难:乌镇同样未能幸免。东西两栅的繁华街区,大多被焚毁。著名的昭明书院和许多藏书楼、园林,也都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
人口的锐减与文化的断层:整个桐乡县,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人口损失高达三分之二以上。数百年来积累的财富付之一炬,无数的典籍、艺术品被毁,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文化断层。这是桐乡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曾经辉煌了数百年的“丝绸之府”,在这场战争中元气丧尽,其打击是致命的,也是其由盛转衰的根本转折点。
第三节 晚清的挣扎与转型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桐乡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重建。
重建与移民: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重建。大量来自苏北、安徽、河南等地的移民(被称为“客籍”)迁入,填补了人口真空,但也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引发了“土客”之间长期的社会矛盾与融合。
传统丝绸业的末路:虽然濮院、乌镇等地在战后有所恢复,但再也未能重现昔日的辉煌。更为致命的打击,来自外部世界。上海开埠后,近代化的缫丝工厂(丝厂)开始出现。这些工厂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生产出的“厂丝”(机制丝),比桐乡农民手工缫出的“土丝”,在条干、匀度、洁净度上都更胜一筹,更受国际市场的欢迎。桐乡的传统生丝在竞争中一败涂地,整个产业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近代化的萌芽: 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一些开明的桐乡士绅开始寻求变革。
实业救国:光绪年间,桐乡出现了第一批使用机器的近代企业,如乌镇的继善缫丝厂等。这些企业规模虽小,但却标志着桐乡工业化的开端。
新式教育: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桐乡也开始兴办新式学堂。乌镇的“植材中学”(今乌镇中学前身)等,成为传播科学、民主等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摇篮。
新思想的传播:由于紧邻上海和杭州,1898年沪杭铁路的修建(后穿境而过),使得桐乡能够便捷地接触到各种新思想。革命党人的活动也开始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展开。
走向终结: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十一月,杭州、上海相继光复。桐乡也迅速响应,在同盟会会员和地方开明士绅的主导下,于十一月八日宣布光复,成立了“桐乡县议事会”,和平地结束了清王朝在此地二百六十余年的统治。 历经了明代的辉煌、清代的鼎盛与衰亡,桐乡这片古老的土地,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终于蹒跚地走出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即将迎来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纪元。而正是在这片废墟与新生的土壤之上,即将诞生一位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巨匠——茅盾(沈雁冰),他将用他的笔,深刻地描绘这个古老水乡在20世纪的巨变。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