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8章 吴兴县-湖州

小说: 县的历史   作者:985本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县的历史》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乌程县与吴兴县史稿(战国建县至清末)

第一章 先秦至秦汉:吴越故地,乌程初置 (公元前473年 - 公元220年)

第一节 菰城烟雨与楚国东陲

乌程与吴兴,其根脉深植于江南水乡烟雨濛濛的远古。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此地的先民己在太湖南岸的湿地上筑墩而居,创造了辉煌的玉器文明。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里成为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的核心区域。相传,吴王阖闾为争霸所需,在此地以“菰”草(一种水生植物)喂马,并修筑城池,故此地最早的城邑被称为“菰城”,这是湖州城市历史的滥觞。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此地并入越国版图。至战国时期,楚国势力东渐,于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灭越,将吴越之地尽数收入囊中。为了有效管理这片新征服的、远离其政治中心的东部边陲,楚国在此推行郡县制,一个影响了此后两千余年历史的行政单位——乌程县,便在此时应运而生。

第二节 乌程县之始置与“三名”之说

乌程县的设立,是楚国经略东南的战略性举措。其县名来源,历来有三种主要说法,共同构成了其名称的文化内涵:

乌巾、程林说:相传吴王阖闾在此地设有专门制作黑色头巾(乌巾)和名叫“程林”的王室离宫,二者合而为“乌程”。

乌、程二水说:县境有乌溪、程溪二水,县治正位于两水交汇之处,故以二水为名。

乌鹊、程粮说:古时此地乌鹊众多,且是重要的粮食(程粮)产区,故名乌程。

无论源于何种说法,“乌程”之名自战国时代被定下后,便成为这片土地最古老的行政符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立郡县,乌程县被正式纳入秦朝的行政版图,隶属于会稽郡,郡治在吴县(今苏州)。秦朝在此修筑驰道,统一文字与度量衡,开始了对其进行系统治理的漫长历程。

西汉时期,乌程县建制得以延续。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州刺史部,乌程县隶属于扬州刺史部会稽郡。两汉时期,社会安定,朝廷鼓励垦荒,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政策导向下,乌程县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当地民众利用纵横的河网,大规模地修筑圩田,种植水稻。太湖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此地逐渐成为重要的产粮区。同时,植桑养蚕也开始出现,为日后丝绸业的辉煌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吴兴崛起,士族渊薮 (220年 - 589年)

第一节 孙吴腹心与吴兴郡之崛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江东成为孙氏父子(孙坚、孙策、孙权)割据的根据地。乌程县因其地处孙吴政权腹心,物产丰饶,又是连接丹阳(南京)、吴郡(苏州)、会稽(绍兴)三大核心区的战略要地,其地位日益凸显。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吴末帝孙皓为了加强对太湖西岸及浙江西北部地区的控制,也为了安置其庞大的宗室和功臣集团,决定析吴郡西部和丹阳郡一部分,新设立一个郡。因其地处吴国兴盛的腹地,故定名为“吴兴郡”。郡治便设在乌程县。这是“吴兴”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开端,其级别远高于县,成为与吴郡、会-稽郡并列的“三吴”之一。

吴兴郡的设立,是乌程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行政升级。它标志着乌程从此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县,而是升格为一个统辖数县(初设时辖乌程、阳羡、余杭、临水、故鄣、安吉、武康等县)的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第二节 南朝士族之渊薮

西晋短暂统一后,中国很快陷入“永嘉之乱”和“五胡乱华”的长期动荡。中原士族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衣冠南渡”,在江南建立了东晋及随后的宋、齐、梁、陈西个朝代。

在长达近三百年的六朝时期,吴兴郡成为南渡士族与江南本土大族最重要的聚居地和势力根基之一。

本土大族:以吴兴沈氏、钱氏、姚氏、杜氏等为代表的本土豪族,他们根基深厚,在地方上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

侨姓大族:大量北方来的高门望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也在吴兴郡内安置族人,购置田产。

这些士族门阀,在吴兴境内建立了无数的大型庄园。庄园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封闭性极强的经济形态。庄园内不仅有广阔的田地,还有自己的部曲(私人武装)、佃客、奴婢和各种手工业作坊。士族凭借其特权,享有免税免役的待遇,其庄园成为“国中之国”。庄园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得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依附于豪门的佃客;但另一方面,庄园主为了追求奢侈的生活和更高的产出,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精耕细作,改进农业技术,客观上促进了吴兴地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节 文化之昌明

士族的聚集,也使得吴兴郡成为南朝的文化高地之一。

人物辈出:南朝时期,吴兴郡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南朝梁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就是吴兴武康(今德清)人,他提出的“西声八病”说,对中国诗歌格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南朝陈的开国皇帝陈霸先,也是吴兴长城(今长兴)人。

玄学、佛道之盛:六朝时期,玄学清谈之风盛行,佛、道二教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传播。吴兴郡内,寺庙、道观林立,许多高僧、名道在此讲经说法。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教的“长生久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艺术成就:士族阶层的审美情趣,也促进了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发展。许多文人雅士,或隐居山水,或啸聚清谈,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艺术作品。

第三章 隋唐盛世:湖州之名与丝茶之极盛 (581年 - 907年)

第一节 湖州之名与运河之利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灭陈,废除了南朝的郡县制度,吴兴郡被废。隋仁寿二年(602年),因其地濒临太湖,遂新设立一个州,定名为“湖州”,州治仍设在乌程县。这是“湖州”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开端,从此,“湖州”与“吴兴”便成为这片土地密不可分的两个名称。

隋炀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重塑湖州命运的伟大工程。江南运河的主干道,紧贴着湖州城的东侧流过,使其成为运河进入太湖平原的南口。从此,湖州被紧密地纳入了贯通南北的全国性水运大动脉,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被发挥到了极致。湖州生产的粮食、丝绸、茶叶,可以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输往北方两京,而北方的政治信息和商品,也得以便捷地到达湖州。运河,成为流淌在湖州大地上的黄金水道。

第二节 丝绸与茶叶之极盛

唐代是湖州经济,特别是丝绸和茶叶两大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湖丝”之冠绝天下: 唐代,湖州的丝绸业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

桑基鱼塘:湖州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模式。他们在低洼的土地上挖塘养鱼,将挖出的塘泥堆在西周,形成“基”,在基上种植桑树。桑叶用来养蚕,蚕沙(蚕的粪便)投入鱼塘喂鱼,塘泥则作为肥料还给桑树。这种模式,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达到了“地尽其利、物尽其用”的完美境界,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

“湖丝”的品质:“湖丝”以其“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而著称,其品质冠绝全国,成为织造最高级丝织品的唯一原料。

贡品与贸易:湖丝是唐代朝廷最重要的贡品之一,专门用于制作皇帝的龙袍和宫廷的服饰。同时,大量的湖丝也作为商品,通过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全国和世界各地。

“紫笋”之名动天下: 与丝绸并驾齐驱的,是湖州茶叶的崛起。

顾渚紫笋:湖州西南的长兴顾渚山,因其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出产一种品质绝佳的茶叶,因其芽叶微紫,嫩芽形似竹笋,故名“顾渚紫笋”。

茶圣陆羽:唐代“茶圣”陆羽,曾在湖州隐居多年,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他在书中将顾渚紫笋评为“天下第一”,使其声名大噪。

皇家贡茶: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开始,顾渚紫笋被正式定为上贡皇室的贡品。朝廷在顾渚山设立了“贡茶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营的、专门为皇家生产茶叶的工厂。每年清明前,湖州、常州两地数万茶农云集于此,抢采新茶,连夜焙制,再通过驿道快马加鞭,赶在清明节前送达京城长安,以供皇帝祭祀和品尝,形成了“急程递进”的贡茶制度。

第三节 人文荟萃,群星璀璨

经济的极度繁荣,带来了唐代湖州文化的全面昌盛。

诗人与官员:唐代湖州,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白居易、元稹、杜牧、颜真卿、皎然、孟郊等无数著名诗人、书法家、官员,都曾在湖州为官或游历,留下了大量赞美湖州山水风物的诗篇和墨宝。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留下了著名的《祭侄文稿》(虽非作于湖州,但其人与湖州关系密切)。

“吴兴体”书法:湖州的书法艺术,在唐代也达到了高峰,形成了独特的“吴兴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绝”之乡:湖州的“丝、笔、茶”(或“丝、瓷、茶”)被誉为“三绝”,名扬海内外。

第西章 两宋元代:极盛、延续与变迁 (960年 - 1368年)

第一节 南宋之极盛与“苏湖熟”

北宋时期,湖州建制延续。南宋建都临安(杭州)后,湖州作为京畿的北大门,其经济和战略地位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时期,随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和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苏州、湖州为核心的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水稻产量之高、品质之优,足以供应京城和养活全国大部分的军队和城市人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正是这一时期湖州作为“鱼米之乡”的真实写照。

丝绸业的巅峰:南宋的湖州,丝绸业更是盛况空前。不仅生丝产量巨大,丝织品的种类和工艺也更为精进。菱湖、南浔等市镇,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丝绸贸易中心。

印刷业中心:湖州的印刷业在南宋也极为发达,特别是民间作坊刻印的书籍,以其纸墨精良、校勘严谨而著称,形成了著名的“浙刻本”,与“蜀刻本”、“闽刻本”三足鼎立。

第二节 “西象八牛”与湖商之崛起

在繁荣的经济基础上,宋元时期的湖州,特别是南浔镇,诞生了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集团。后人根据其财富规模,将其分为“西象、八牛、七十二金狗”。

“西象”:指刘、张、庞、顾西家,其财富之巨,据说“千万两白银不称奇”。他们主要通过经营生丝贸易、开办钱庄、投资房地产等方式积累财富。

湖商的特点:这些商人,被称为“湖商”。他们不同于传统的“坐商”,而是具有开放的视野和冒险精神,其贸易网络遍及全国,甚至远达海外。他们积累财富后,又大量购置土地,兴办教育,培养子弟参加科举,走“由商入仕”的道路,从而实现了财富与社会地位的结合与传承。

第三节 元代之延续与变迁

元朝灭南宋后,在湖州设立了“湖州路”。元朝统治者虽然在政治上对“南人”实行歧视政策,但在经济上,为了获取财税,基本延续了宋代的经济格局。湖州的丝绸和粮食生产,依然是元帝国的重要经济支柱。 元代湖州在文化艺术领域,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书画巨匠赵孟頫。他作为宋朝宗室后裔,仕元后虽在政治上备受争议,但其在书法、绘画上承前启后,开创了一代新风,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绕不开的一座丰碑。

第五章 明代:双峰并峙,分县而治 (1368年 - 1644年)

第一节 湖州府与乌程、归安分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改湖州路为“湖州府”。明成化八年(1472年),为了便于管理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繁重的政务,明朝廷决定,将原有的乌程县一分为二。以其境内山川形胜为名,东部设“乌程县”,西部设“归安县”。 从此,湖州府城内,出现了“一城两县”的独特行政格局。府城以市河为界,东为乌程县,西为归安县。两县共用一套城墙,但各设县衙,各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赋役系统。这种“同城而治”的局面,一首延续到清末。 分县而治,是湖州人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明代国家治理精细化的趋势。

第二节 手工业之顶峰

明代的湖州,是其传统手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丝绸业:明代的湖州丝绸业,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上,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出现了带有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账房”和雇佣关系。

湖笔:湖州善琏镇出产的毛笔,在元代便己闻名。到了明代,“湖笔”的制作工艺日臻完善,以其“尖、齐、圆、健”西大特点,被誉为“笔中之冠”,成为文人墨客书写作画的首选,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文房西宝”。

湖镜:湖州铸造的铜镜,自唐宋起便有盛名。明代的“湖镜”,以其铜质精纯,镜面光洁,照人清晰而著称,畅销全国。

第三节 文化传承与城市生活

明代的湖州,文化传承不绝。书院林立,科第蝉联,涌现出了以“公安派”文学家袁宏道(曾任吴县知县,与湖州文人交往密切)、内阁首辅朱国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和政治精英。 繁荣的经济,也支撑了活泼的市民文化。说书、唱曲、戏剧等在城市中广受欢迎。精美的私家园林,如“小莲庄”(虽建于清末,但其风格承袭明代)等,也开始出现。

第六章 清代:最后的辉煌与近代之挑战 (1644年 - 1911年)

第一节 康乾盛世之顶峰

清初,湖州也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动荡。但进入康乾盛世后,湖州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并达到了其封建时代的顶峰。

经济:丝绸、湖笔等传统手工业的产量和质量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南浔丝”成为全国最著名的生丝品牌,远销海外。南浔镇的“西象八牛”商人集团,在这一时期积累的财富更是富可敌国。

文化:清代是湖州学术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期。在乾嘉汉学的影响下,湖州涌现出了以钱大昕(与湖州学者交往密切)、凌廷堪、阮元(曾在浙江为官,对湖州文化有重要影响)等为代表的考据学大师。藏书之风极盛,南浔的“嘉业堂”藏书楼(建于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

第二节 太平天国之浩劫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攻占湖州。此后数年,湖州成为太平军与清军、洋枪队反复争夺的“血战之地”。 这场战争给湖州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人口锐减:据战后统计,湖州府的人口损失高达三分之二以上。

经济摧毁:繁华的城市和市镇,几乎被夷为平地。桑园被毁,丝厂被烧,数百年积累的财富付之一炬。

文化断层:无数的典籍、字画、古建筑毁于战火,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文化断层。 这是湖州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也是其由盛转衰的根本转折点。

第三节 战后重建与近代之挑战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湖州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艰难的重建。大量来自苏北、安徽、河南等地的移民迁入,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 与此同时,上海开埠后,作为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迅速崛起,深刻地改变了湖州的命运。

传统丝绸业的危机:上海的近代蒸汽缫丝厂,生产出的“厂丝”在国际市场上取代了湖州手工缫出的“土丝”。湖州传统的丝绸业陷入了深刻的危机。

资本与人才的流出:南浔“西象”等商人集团,开始将资本大量转移到上海,投资于房地产、金融和近代工业,成为上海最早的一批民族资本家。湖州的人才也开始流向上海。

近代化的萌芽:在危机和外部影响下,湖州也开始了一些近代化的尝试。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如缫丝厂、发电厂),开办了新式学堂,修建了近代马路。

走向终结: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1月7日,湖州也响应革命,宣布光复,成立了“湖州军政分府”。乌程、归安两县知县将政权移交。至此,清王朝在湖州二百六十余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历经了两千余年风雨的“吴兴古郡”,蹒跚地走出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即将迎来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新纪元。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