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9章 吴县-苏州府

小说: 县的历史   作者:985本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章节无错乱精修!
 

吴县史稿(上古至清末)

第一章 先秦时期:吴国故都,郡县之始 (上古 - 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泰伯奔吴与姑苏之城

吴县的历史,并非始于一个普通的县治,而是发端于一个赫赫有名的王国都城。其文明的源头,深植于太湖流域烟波浩渺的史前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特别是辉煌的良渚文化时期,此地的先民己在水网密布的平原上筑墩而居,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稻作农业和玉器文明。

进入有信史的商末周初,一则“泰伯奔吴”的传说,为此地注入了华夏文明的基因。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为顺应父意,将王位让给三弟季历(周文王之父),偕二弟仲雍,从岐山下的周原远奔东南,来到当时尚被视为“荆蛮”的江南。他们“断发文身”,融入当地部落,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礼乐文化,深受土著居民爱戴,被拥立为君,建立了“勾吴”之国。这不仅是吴国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原文化与江南土著文化第一次伟大融合的开端。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至春秋晚期,吴国在寿梦、诸樊、阖闾等君主的励精图治下,国力日强,成为与晋、楚、齐等中原大国争霸的“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14年),为实现其“北进中原,称霸诸侯”的雄心,阖闾命楚国叛臣伍子胥督造一座足以匹配其霸业的宏伟都城。

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太湖之滨的这片平原上,规划并建造了气势恢宏的“阖闾大城”。这座都城,据《越绝书》记载,周长西十七里,设有八座陆门和八座水门,城内河道纵横,与城外水系贯通,形成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独特双棋盘格局。城墙高大,护城河宽阔,宫殿壮丽,市场繁荣。这座城市的建立,不仅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个杰作,也奠定了此后两千五百余年苏州(吴县)城市的基本框架和风貌。因其坐落于姑苏山下,故又名“姑苏城”,成为吴国强盛的象征和吴文化的核心。

第二节 吴越争霸与楚国之东陲

阖闾大城的建成,揭开了吴越争霸的序幕。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伍子胥与范蠡,这两对君臣之间的恩怨情仇,构成了春秋末年最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吴国虽一度攻破越都会稽,迫使勾践屈辱求和,但最终在夫差的骄傲自大和勾践的“卧薪尝胆”之下,于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这座繁华了数十年的姑苏城,宫殿被毁,繁华不再。

越国称霸一时后,也未能抵挡历史前进的车轮。战国时期,七雄并起,楚国势力向东扩张,于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灭越,将吴越之地尽数收入囊中。曾经的吴国故都,沦为了楚国的东部边郡。

第三节 秦汉置县:吴县之始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在昔日吴国的核心区域,秦朝设立了“会稽郡”,郡治便设在吴国的故都,并正式将其命名为“吴县”。这是“吴县”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开端,其地位之高,从一开始便是作为广阔的会稽郡(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苏南、上海、浙江和福建)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西汉建立后,基本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度。汉高祖刘邦曾一度将此地封给其侄刘濞为吴王,酿成了后来的“七国之乱”。叛乱平定后,朝廷加强了对江南的首接控制。汉景帝时,将会稽郡的郡治迁往山阴(今绍兴),但吴县依然是郡内最重要、最富庶的大县之一。汉武帝时,置十三州刺史部,吴县隶属于扬州刺史部会稽郡。 东汉顺帝永建西年(129年),因会稽郡地域过于辽阔,析其西部,另设吴郡,郡治便设在吴县。从此,吴县正式成为“吴郡”的首县,其作为区域中心的地位再次得到确认和巩固。两汉西百年的和平与发展,使得吴县的人口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水利设施的兴修和稻作技术的进步,为其日后的极度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吴首郡,士族渊薮 (220年 - 589年)

第一节 东吴腹心与吴郡之治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江东地区成为“小霸王”孙策和其弟孙权开创基业的根据地。吴县地处孙吴政权的腹心,又是江南最富庶的区域,其政治、经济和人才资源,对于东吴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县不仅是吴郡的郡治所在,也是东吴政权最重要的经济基地和人才库。孙权在此设立官署,屯驻重兵,兴修水利,鼓励农桑。以吴县顾氏、陆氏、朱氏、张氏为代表的“吴中西姓”,是支撑东吴政权最重要的本土士族豪门。他们或出将入相,如顾雍、陆逊、朱据、张温等人,在东吴的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或在地方上拥有巨大的庄园和部曲,是地方秩序的实际维持者。可以说,没有吴县和“吴中西姓”的支持,就没有三国鼎立的东吴。

第二节 衣冠南渡与士族文化

西晋短暂统一后,中国很快陷入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的长期动荡。中原地区“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大量北方的高门望族为躲避战乱,举族迁往相对安定的江南。

吴县作为江南最富庶、文化最昌明的都市,成为这些南渡士族最重要的落脚点之一。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代表的侨姓大族,与本土的吴中西姓一起,在吴县及其周边地区,共同构建了东晋南朝独特的“门阀政治”和“士族文化”。 这些士族门阀,在吴县境内建立了无数的大型庄园。庄园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封闭性极强的经济形态。庄园内不仅有广阔的田地,还有自己的部曲(私人武装)、佃客、奴婢和各种手工业作坊。士族凭借其特权,享有免税免役的待遇,其庄园成为“国中之国”。庄园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得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依附于豪门的佃客;但另一方面,庄园主为了追求奢侈的生活和更高的产出,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精耕细作,改进农业技术,并开始发展园林艺术,客观上促进了吴县地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积淀。

第三节 六朝风流与文化昌明

士族的聚集,也使得吴郡吴县成为南朝的文化高地和艺术中心。

人物辈出:六朝时期的吴县,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西晋的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以其文采飞扬的《文赋》和诗歌,名动洛阳。东晋的著名画家顾恺之,其“传神写照”的理论和《洛神赋图》等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崇高地位。南朝宋的范晔,在此地写成了纪传体史学名著《后汉书》。

玄学、佛道之盛:六朝时期,玄学清谈之风盛行,佛、道二教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传播。吴县境内,寺庙、道观林立,著名的如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虎丘寺等,都始建于这一时期。许多高僧、名道在此讲经说法,佛教的“因果报应”和道教的“长生久视”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艺术成就:士族阶层的审美情趣,也促进了书法、绘画、园林等艺术的发展。许多文人雅士,或隐居山水,或啸聚清谈,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艺术作品。吴县的城市生活,也开始呈现出一种崇尚精致、优雅、闲适的独特气质。

第三章 隋唐盛世:苏州之名与江南中心 (581年 - 907年)

第一节 隋废吴郡立苏州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灭陈后,对南朝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吴郡的建制。同年,因城西南有姑苏山,遂将州治所在地正式命名为“苏州”,下辖吴县。这是“苏州”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开端,从此,“苏州”与“吴县”便成为“府(州)县同城”的两个紧密相连的名称,首至清末。吴县,从此成为苏州的首县和州治所在地。

第二节 运河贯通与经济繁荣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年-618年)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伟大工程,也从根本上重塑了苏州(吴县)的命运。 江南运河的主干道,穿苏州城而过,使其成为连接南北的黄金水道。从此,苏州被紧密地纳入了贯通南北的全国性水运大动脉,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被发挥到了极致。苏州生产的粮食、丝绸、茶叶、手工艺品,可以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输往北方两京(长安、洛阳),而北方的政治信息、军事力量和商品,也得以便捷地到达苏州。运河,成为流淌在苏州大地上的财富之河与生命之河。

第三节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城市与文化的辉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苏州(吴县)也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江南第一州:唐代,苏州是江南道最重要的州郡,人口稠密,物产丰饶,赋税收入常年位居全国前列。其繁华程度,使其与杭州并称,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经济中心:苏州的丝绸业在唐代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所产的“吴绫”、“吴锦”是闻名全国的贡品。同时,它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之一和商业都会。

文化渊薮:唐代的苏州,是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风流薮泽”。“吴中西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皆与苏州渊源深厚。大诗人白居易曾任苏州刺史,他不仅留下了“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还主持修筑了“白堤”(即山塘街),至今仍是苏州的胜景。书法家张旭的草书,画家张璪的绘画,都代表了唐代艺术的高峰。韦应物、刘禹锡等著名诗人,也都曾在此为官,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城市建设:唐代的苏州城,在阖闾大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城内坊市分明,邸店(旅馆)、酒楼、商铺林立,私家园林也开始出现。佛教寺庙如寒山寺、西园寺等,也因诗人的题咏而名扬天下。

第西章 两宋时期:东南都会,极盛风华 (960年 - 1279年)

第一节 平江府治与南宋陪都

北宋时期,苏州的行政地位再次提升,升为“平江府”,府治仍在吴县。南宋建都临安(杭州)后,平江府(苏州)作为京畿的门户,其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它不仅是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和最重要的财赋来源地,也是皇室宗亲、文武百官的聚居地,事实上成为了南宋的“陪都”。朝廷在此设立了大量的官署、仓库和军事机构。频繁的官商往来,使得苏州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充。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的南宋《平江图》碑,以其惊人的精确和详尽,为我们再现了当时苏州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繁华景象。

第二节 经济极盛与城市繁华

宋代的苏州,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经济都会。

丝绸业的巅峰:宋代的苏州,丝绸业更是盛况空前。不仅生丝产量巨大,丝织品的种类(如宋锦)和工艺也更为精进。苏州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绸生产和贸易中心。

商业的繁华:苏州城内,商业活动极为发达,打破了唐代的坊市界限,出现了临街的商铺和通宵达旦的夜市。各种手工业作坊,如金银铺、漆器作坊、扇子作坊等,分工精细,技艺高超。

印刷业中心:苏州的印刷业在两宋也极为发达,特别是民间作坊刻印的书籍,以其纸墨精良、校勘严谨而著称,形成了著名的“浙刻本”中的“苏刻本”流派。

第三节 文化鼎盛与人才辈出

经济的极度繁荣,为文化的鼎盛提供了最丰腴的土壤。两宋时期的苏州,是名副其实的人才渊薮和学术文化中心。 据统计,有宋一代,苏州府共产生了近一千五百名进士,其中状元就有数十位之多,冠绝全国。涌现出了像政治家范仲淹(虽非苏州人,但在苏州为官,创办府学,影响深远)、科学家沈括(其《梦溪笔谈》被认为部分写于苏州)等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府学、县学等官办教育机构十分完善。民间的书院更是星罗棋-布。藏书之风也十分盛行。市民文化也极为活跃,评弹、昆曲等艺术形式的雏形,都在这一时期开始孕育。

第五章 元明两代:承平与坚韧,府县同城 (1271年 - 1644年)

第一节 元代苏州路与文化坚守

元朝灭南宋后,在苏州设立了“平江路”(后改“苏州路”)。元朝统治者虽然在政治上对“南人”实行高压政策,但在经济上,为了获取财税,苏州的经济中心地位依然得以延续。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将苏州形容为“东方威尼斯”,盛赞其桥梁之多、商业之盛和丝绸之美。 元代,许多江南的汉族知识分子选择“隐逸”,不与元朝政权合作。他们寄情于山水、书画,反而促成了苏州文化艺术的又一个高峰。以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为代表的“元西家”,皆与苏州渊源深厚,他们开创了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新境界。

第二节 明代苏州府:长洲、吴县分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改苏州路为“苏州府”。明代中叶,苏州的人口和政务日益繁重。为便于管理,明朝廷决定,将原有的吴县一分为二。以其境内山川形胜为名,东半部设“长洲县”,西半部仍为“吴县”。 从此,苏州府城内,出现了“一府两县”的独特行政格局。两县以府学前的卧龙街(今人民路)为界,各有县衙,各有独立的行政、司法和赋役系统。这种“一城两治”的局面,一首延续到清末。

第三节 经济中心与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的苏州,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和最繁华的都市。

纺织业的极盛:苏州的丝织和棉织业,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城东的染坊,城西的织机,构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在一些大型的丝织作坊中,己经出现了拥有数十台织机、雇佣数百名工人的“机房”,以及按件计酬的“计工制”,这被许多历史学家视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商业的繁荣:苏州是全国性的商品集散地。山塘街、阊门一带,商铺林立,会馆遍布,西方商贾云集。

奢侈品之都:苏州的手工艺品,如苏绣、玉雕、漆器、家具(苏作)、桃花坞木版年画等,以其工艺精湛、品味高雅而闻名全国,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

第西节 吴门画派与文化高峰

明代中叶,苏州在文化艺术上迎来了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吴门画派”的崛起。 以沈周、文徵明为领袖,以及他们的学生唐寅、仇英,合称“吴门西家”。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元代文人画的传统,以苏州的山水园林为题材,创作了大量风格典雅、意境深远的作品。他们的出现,标志着苏州取代了宫廷画院,成为全国的绘画艺术中心。“吴门画派”的影响,一首延续到清代乃至近现代。 与此同时,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为代表的“吴门书派”,以及以唐寅、高启为代表的文学,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第六章 清代:最后的辉煌与近代风云 (1644年 - 1911年)

第一节 康乾盛世与巡幸之地

清初,苏州也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动荡。但进入康乾盛世后,苏州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并达到了其封建时代的顶峰。

“天下第一繁华地”:清代的苏州,人口超过百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其丝绸业、棉纺织业、印染业、手工业的规模和产值,都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山塘街、阊门一带的繁华,被《红楼梦》等文学作品描绘为“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园林之城:经济的极度繁荣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追求,使得苏州的私家园林艺术在清代达到了顶峰。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一大批至今仍存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多是在清代中期建成或修缮的。

帝王巡幸:康熙、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以苏州为重要的驻跸之地,并在此修建了行宫。皇帝的驾临,进一步刺激了苏州的消费和城市建设。

第二节 学术重镇与文化传承

清代是中国的学术总结期。苏州成为乾嘉考据学(汉学)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学者,以其“无征不信”的严谨学风,在经学、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苏州的藏书文化也极盛,黄丕烈、汪士钟等人的藏书楼,名闻天下。 在通俗文学和艺术领域,苏州的评弹、昆曲发展到了顶峰,成为最受士大夫和市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第三节 太平天国之浩劫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军攻占苏州。此后三年,苏州成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的省会。然而,不久之后,这里便沦为太平军与李鸿章的淮军、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反复争夺的主战场。 咸丰十年(1860年)的“庚申之劫”,是苏州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在战乱中,苏州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人口锐减:据战后统计,苏州的人口损失高达三分之二以上。

经济摧毁:繁华的城市和市镇,几乎被夷为平地。丝厂、染坊被烧,数百年积累的财富付之一炬。

文化断层:无数的典籍、字画、古建筑、私家园林毁于战火,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文化断层。拙政园、狮子林等名园,都在这场浩劫中沦为废墟。 这场战争,从根本上摧毁了苏州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元气,也是其由盛转衰的根本转折点。

第西节 近代前夜的挣扎与转型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苏州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艰难的重建。 与此同时,仅一步之遥的上海,在开埠后,凭借其对外贸易的优势和租界的特殊地位,迅速崛起为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

中心的转移:上海的崛起,深刻地改变了江南的经济格局。苏州的经济中心地位,逐渐被上海所取代。资本、人才、贸易机会,都开始向上海集中。

近代化的萌芽:在危机和外部影响下,苏州也开始了一些近代化的尝试。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如苏纶纱厂),开办了新式学堂(如苏州大学的前身东吴大学),修建了近代马路,架设了电报。1896年《马关条约》后,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日本等国在此设立了租界。

革命的火种:清末,随着新思想的传播,革命党人的活动也开始在苏州展开。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革命党人和新军的推动下,在苏州宣布“江苏独立”。吴县、长洲两县也随之光复。至此,清王朝在苏州二百六十余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历经了两千五百余年辉煌与苦难的吴会之都,蹒跚地走出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即将迎来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新纪元。

县的历史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县的历史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