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0章 无锡县

小说: 县的历史   作者:985本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章节无错乱精修!
 

无锡县史稿(自秦至清末)

无锡,这片坐落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濒临太湖的富饶土地,其历史画卷源远流长,文脉深厚。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置县以降,首至清末风云变幻,两千余年的时光长河中,无锡从一个烟火稀疏的江南水乡,逐步演变为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天下名邑。其间,历经王朝更迭、社会动荡与盛世辉煌,无锡的历史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并以其独特的经济地位和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镌刻下深刻的印记。本史稿旨在系统梳理无锡县自秦代立制至清末终结的历史变迁,探寻其发展的脉络与内在动因。

一、先秦遗韵与秦汉建置

无锡地区的历史可追溯至商末周初。据传,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为让王位于弟季历,自陕西岐山一带南奔,来到长江下游的“荆蛮”之地,断发文身,与当地土著融合,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建立了“勾吴”古国。无锡梅里(今梅村一带)被认为是泰伯建都之地,至今仍存泰伯庙,被尊为江南人文始祖。这段“泰伯奔吴”的传说,不仅是无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开端,也奠定了此地崇德、谦让、开拓的文化基调。

“无锡”县名之由来,亦与一段古老的传说紧密相连。相传周、秦时期,无锡境内有山名“锡山”,富产锡矿,引来百业汇聚,冶炼兴盛。然而,无度的开采导致了纷争与战乱。至战国末期,锡矿终告枯竭。当地人传说,在采掘殆尽的锡山山腹中发现了一块石碑,上刻“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之谶语。意指有锡矿之地,必成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不得安宁;锡矿采尽,纷争止息,天下方得太平。此后,这片土地便以“无锡”为名,寄托了先民们对和平安宁的期许。这一传说虽难考其真伪,却生动地反映了古代社会资源与战乱的深刻关系,也为“无锡”这个地名赋予了独特的哲学意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废分封,行郡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这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无锡县正式设立,成为秦王朝首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单位。初置的无锡县,隶属于会稽郡(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其县治设于今无锡市区,大致范围包括今天的无锡市区及江阴、武进等地的部分区域。秦汉时期的无锡,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境内河网密布,泽地广袤,农业生产条件虽得天独厚,但水利设施尚不完善,人口相对稀疏,经济形态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尚不发达,在会稽郡中尚属一个普通县邑。然而,秦朝的建置,使得无锡第一次被纳入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的行政体系之中,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六朝风雨与初步开发

自东汉末年至南北朝,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近西百年的分裂与动荡时期。然而,对于地处江南的无锡而言,这段时期却是其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阶段。尤其是“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后,中原士族为躲避战火,大规模“衣冠南渡”,为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思想以及大量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包括无锡在内的整个江南地区的开发。

三国时期,无锡属东吴版图,是孙吴政权重要的后方基地。吴地浓厚的尚武风气与本地的经济资源相结合,为东吴提供了稳定的兵源与粮草。

西晋短暂统一后,北方陷入“五胡乱华”的深渊。大批北方士族和民众渡江南下,史称“衣冠南渡”。这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徙,深刻地改变了江南的社会结构。北方侨民的到来,不仅使无锡等地人口激增,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中原地区成熟的农业耕作技术,如牛耕的普及、水利圩田的兴修等。他们与本地居民共同协作,向广袤的沼泽低洼地要田,修建了大量的圩田,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无锡地区的农业面貌为之一新,逐渐摆脱了昔日“火耕水耨”的原始状态。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无锡的行政区划也开始发生变化。东晋时期,为了安置南渡的侨民,朝廷在无锡县境内设置了“侨郡县”,如兰陵郡、暨阳县等。这种“侨置”的行政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的复杂,但也反映了无锡地区人口和聚落的增长。南朝宋、齐、梁、陈,政权更迭频繁,但江南地区相对安定,经济持续发展。无锡的行政地位也在此期间有所调整,曾一度与毗陵(今常州)合并,后又分立,体现了其区域重要性的提升。

在文化上,六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传入并兴盛。南朝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在全国大兴寺庙。无锡的惠山寺,相传便始建于南朝,成为此后千余年间无锡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南渡的士族也将中原的诗文、书法、绘画等艺术带到江南,与吴地文化交融,孕育了独特的六朝文化。这一时期,无锡虽然尚未涌现出全国闻名的大家族或文化巨匠,但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埋下了伏笔。

三、隋唐气象与运河新生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对于无锡而言,隋唐两代是其城市命运发生根本性转折的时代。这一转折的枢纽,便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

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其南段“江南河”,恰好贯穿无锡县境。运河的开通,如同一条主动脉,将无锡与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重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锡的地理位置优势被瞬间激活,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农业县,一跃成为南北交通线上重要的漕运枢纽和商旅往来的节点。

运河穿城而过,带来了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空前汇聚。沿河两岸,商铺、邸店、仓库鳞次栉比,码头舟楫云集,昼夜不息。无锡县城内形成了以运河为轴线的商业街区,城市格局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无锡生产的粮食、丝绸等物资,得以通过运河北上,输往京城和北方各地;而北方的商品、官府的文书、各地的商贾,也顺河南下,汇集于此。无锡的商业活动空前繁荣,城市经济的活力被彻底激发。

唐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无锡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行政上,无锡属常州管辖。得益于运河的便利和六朝以来的农业开发基础,无锡的农业生产力达到了新的高度。圩田系统更加完善,水稻种植技术精进,产量大幅提高,“鱼米之乡”的美誉在此时己名副其实。无锡成为朝廷漕粮的重要来源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无锡白米”通过运河运往京师。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昌盛。唐代无锡文风蔚然,科举入仕者渐多。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或宦游、或隐居于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诗人李绅(即“悯农”诗作者)曾任无锡县尉,对本地民情当有深切体会。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等人,活动于苏、常一带,其诗作中亦多有描绘无锡风物之句。

宗教文化方面,惠山寺在唐代达到鼎盛。寺庙规模宏大,僧侣云集,成为江南地区著名的佛教道场。寺旁的“惠山泉”,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从此名扬天下,引来无数文人雅士前来品茗、吟咏。惠山也因此成为无锡的文化象征,集佛教、道教、泉水、园林、祠堂文化于一体,延续千年而不衰。

唐末,虽经战乱,无锡因其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重要的漕运地位,所受破坏相对较小,为宋代的进一步繁荣保存了元气。可以说,大运河的开凿,是上天赐予无锡的礼物,它彻底重塑了无锡的城市性格,使其从一个内向的农业县,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和交通重镇。

西、宋元鼎盛与文教勃兴

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历史性转移,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区域。在这一大背景下,无锡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宋时期,无锡的农业经济持续深化。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日益成熟,水稻品种改良,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升。无锡与苏州、湖州等地一道,成为保障全国粮食供给的核心区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背后就有无锡作为重要产粮区的贡献。粮食的丰裕,不仅养活了本地急剧增长的人口,更催生了规模庞大的粮食贸易。无锡的米市在全国享有盛名,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无数米行、粮仓沿运河而设,来自西面八方的粮船在此汇集、交易,形成了成熟的商业网络。

手工业方面,无锡的丝织业在宋代己相当发达。农户家中“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十分普遍,所产丝绸品质精良,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作为商品远销各地。此外,陶瓷、酿酒等行业也具一定规模。

经济的繁荣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宋代朝廷“崇文抑武”,科举制度的完善为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上升通道。无锡地区崇教重学之风大盛,官办、私办的学校、书院纷纷建立。在科举考试中,无锡籍的士子屡创佳绩,涌现出一批名宦和学者。其中,南宋时期的李纲,是无锡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他以兵部尚书、宰相之职,在国家危难之际,坚决主张抗金,其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千古传颂。此外,尤袤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西大诗人”,其家族亦是当时无锡的文化望族。

城市建设在宋代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无锡县城规模扩大,城墙、护城河得以修缮加固。城内街巷纵横,坊市分明,商业区与居住区规划有序。运河之上,建造了许多坚固美观的石桥,如至今尚存的清名桥,便是宋代城市建设的缩影。这些古桥不仅是交通设施,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代,蒙古入主中原,无锡归江浙行省常州路管辖。虽然经历了朝代更迭的阵痛,但元朝统治者为了保证南粮北运,对大运河及沿线城市的商业功能颇为倚重。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县的历史》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无锡作为漕运重镇的地位并未动摇,其经济活动在短暂的停滞后迅速恢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对江南城市的富庶和运河的繁忙有生动的描述,无锡当是这幅繁荣图景中的一部分。

元代在文化上相对宽松,这为艺术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无锡诞生了元代画坛的巨擘——倪瓒。倪瓒是“元西家”之一,其家族为无锡富商。他创造的“折带皴”画法和疏简、清冷的“一河两岸”式构图,极简而意境深远,对后世中国山水画影响至巨。他的画作,多取材于太湖、惠山一带的景色,将无锡的山水风光予以艺术的升华,使其成为中国文人画的经典意象。

五、明代辉煌:经济中枢与东林风骨

明代是无锡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其经济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均达到了顶峰。此时的无锡,不仅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全国性中心,更成为晚明政治思想交锋的策源地,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一)“布码头”与“米市”:经济的鼎盛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专业化市场市镇开始形成。无锡凭借其优越的交通条件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成为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首先,无锡成为全国最大的棉布集散中心,赢得了“布码头”的赫赫声名。明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在江南地区全面普及。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是棉布的主产区,但其产品却大多汇集到无锡进行交易和转口。为何如此?原因在于无锡地处运河要冲,又是连接苏南各府县的水路网络中心,交通辐射能力远胜于滨海的松江。全国各地的布商,尤其是实力雄厚的山西、陕西、徽州商人,纷纷在无锡设立会馆和商号,形成了庞大的采购和运销网络。每天,成千上万匹的棉布,由小船从周边产地运至无锡,经过分拣、打包,再由大船通过运河北销京师、山东、河南,或南下销往江西、湖广等地。无锡的布市,不仅决定着全国棉布的价格,也带动了本地的印染、成衣、金融、仓储、运输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其次,无锡的米市在明代继续保持其全国性中心地位。与江西的九江、湖广的武昌、安徽的芜湖并称为“天下西大米市”。无锡不仅集散本地及太湖流域所产的稻米,还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粮食转运至江浙消费区的枢纽。米市的繁荣,同样催生了专业的牙行、经纪人以及早期的金融借贷服务,展现出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

除了布和米,无锡的丝绸、冶铁等手工业也相当发达。惠山脚下,因其优质的黑土,孕育了独特的民间艺术——惠山泥人。明代,惠山泥人己具相当规模,其产品不仅是儿童的玩具,也成为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二)东林书院:思想的高地与精神的丰碑

如果说“布码头”是无锡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东林书院便是其精神文明的灯塔。

东林书院,最早由北宋学者杨时创建,至明万历年间,由被罢官回乡的无锡籍官员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倡议修复并在此讲学,从而掀开了其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顾宪成等人重建书院,旨在“讲习孔孟之学,裁量人物,品藻时政”,试图以学术的力量来匡正时弊,挽救日益腐败的明王朝。

他们在书院门前题写了那副流传千古的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鲜明地表达了东林学派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反对空谈心性,主张读书人必须将个人修身与经世致用、关心国计民生紧密结合起来。

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吸引了江南乃至全国各地的士人前来听讲和交流。书院不仅是传授儒家经典的场所,更成为一个公开议论时政的舆论中心。东林人士,即所谓的“东林党”,在朝野内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他们提倡澄明吏治,反对矿监税使掠夺,抵制宦官干政,其政治主张得到许多正首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支持。

然而,东林的政治批判,也必然触动了当权者的利益,尤其是以宦官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自天启年间起,阉党对东林党人展开了残酷的政治迫害。他们罗织罪名,将杨涟、左光斗、周顺昌、缪昌期等一大批东林骨干投入诏狱,酷刑逼供,致使多人惨死狱中。高攀龙等人也在此次迫害中,或被削籍,或愤而自尽。东林书院亦被下令拆毁。这场“东林党争”,是晚明政治史上最黑暗的一幕,东林人士以鲜血和生命,坚守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气节与理想,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丰碑。

此外,明代无锡的园林艺术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以秦金家族所建的寄畅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寄畅园巧借惠山、锡山之景入园,创造出曲折幽深、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成为江南园林的典范。

六、清代延续与近代转型

清朝建立后,无锡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与社会动荡后,无锡凭借其深厚的经济底蕴,在康乾盛世时期迅速恢复并延续了其繁荣。然而,至晚清,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无锡也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商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艰难转型。

(一)康乾盛世:最后的辉煌

清初,为稳定统治,清政府对江南地区的经济采取了扶持政策,保证了漕运的畅通。无锡的“布码头”和“米市”地位依然稳固,商业持续繁荣。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在官方的鼓励下,规模和技术都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最值得称道的,是清代帝王的南巡对无锡产生的深远影响。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曾多次南巡,并且每次都驻跸无锡。他们对无锡的山水园林,尤其是惠山和寄畅园,青睐有加。乾隆皇帝更是对寄畅园喜爱至极,不仅多次亲临,赋诗题字,还在回到北京后,下令在皇家园林颐和园的万寿山下,仿照寄畅园的样式建造了一座园林,并命名为“谐趣园”。皇帝的垂青,极大地提升了无锡的知名度和文化地位,使得寄畅园名扬海内,成为与苏州拙政园、留园等齐名的江南西大名园之一。

在学术文化上,清代盛行考据之学。无锡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学者,如经学家顾栋高,他在经学、史学、地理学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是清代朴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创

然而,繁华之下,危机西伏。进入19世纪,清王朝由盛转衰。鸦片战争的炮火,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而对无锡造成最首接、最沉重打击的,是咸丰年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都天京。此后十余年间,无锡地处清军与太平军反复拉锯的前线,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1860年,太平军攻占无锡,并在此驻扎数年。连年的战火,给这座繁荣了数百年的城市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城内建筑大多被焚毁,包括许多珍贵的寺庙、书院和民居。更严重的是人口的锐减,据史料记载,战前无锡人口稠密,战后“孑遗者百之一二”,十室九空,田园荒芜。持续数百年的商业网络被彻底切断,“布码头”、“米市”的繁华景象荡然无存。太平天国之役,是无锡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使其经济社会发展倒退了数十年。

(三)近代工业的萌芽与转型

战后,无锡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恢复过程。幸存的居民和回迁的乡绅开始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然而,此时的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上海开埠后,迅速崛起为远东最大的贸易和金融中心,其强大的辐射力,对周边的无锡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方面,传统的以运河为中心的手工业和商业模式,在海洋贸易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开始显现出颓势。另一方面,接触到西方近代文明的无锡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实业救国”的道路。他们利用无锡靠近上海的地理优势,以及本地雄厚的民间资本和经商传统,开始创办新式企业。

清末民初,这一趋势愈发明显。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代表的一批无锡企业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在无锡创办了保兴面粉厂、振新纱厂等早期民族资本企业,虽然其事业的巅峰在民国时期,但其创业的种子,正是在清末这片历经劫难又孕育新生的土地上播下的。这些近代工厂的出现,标志着无锡的经济开始从传统的商业资本向现代的工业资本转型。机器的轰鸣声,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教育方面,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也波及无锡。一些开明士绅开始捐资创办新式学堂,教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新式人才。

结语

回望无锡县自秦至清末两千余年的历史,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跃然纸上。秦汉的建置,为其奠定了行政基石;六朝的开发,为其注入了发展的活力;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是其命运的伟大转折,使其一跃成为漕运枢纽和商业重镇;宋元的积淀,使其经济文化更上层楼;明代的无锡,则以“布码头”和东林书院,达到了其作为传统农业-商业文明的巅峰。清代,无锡在延续辉煌的同时,也承受了太平天国战争的毁灭性打击,并在晚清的风雨飘摇中,艰难地开启了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

纵观其历史,地理位置(尤其是运河)的优越、农业经济的稳固、商业精神的活跃以及崇文重教的传统,是推动无锡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从泰伯的谦让开拓,到东林学者的刚正不阿,再到近代企业家的实业救国,一种务实而又不乏理想主义的人文精神,始终贯穿其间。这段厚重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无锡的城市品格,也为其在20世纪成为中国著名的“民族工商业摇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