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4章 曲阿县-丹阳县

小说: 县的历史   作者:985本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章节无错乱精修!
 985本硕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曲阿县史稿(自秦至清末)

曲阿,一个在中国历史地理版图上闪耀着独特光芒的名字。它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江苏西南部,自古便是扼守吴越、控引江淮的战略要地。这片土地的历史,并非始终波澜壮阔,却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南北朝,达到了辉煌的顶点,以“帝乡”之尊,深刻影响了中国南方的历史进程。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在此设县,至隋代改名为丹阳,再到1911年清朝覆亡,其两千余年的历史,既是一部地方行政建置的沿革史,更是一部承载着南朝气度、运河繁华与江南风韵的文化史。本史稿旨在追溯曲阿(及其后身丹阳)自秦立至清末的完整历史轨迹,探寻其从一个普通县邑,崛起为帝王故里,再到成为运河商埠的演变脉络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

一、秦汉奠基:曲阿初立

曲阿地区的文明曙光,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境内的葛城遗址等考古发现,证明了早在西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便己在此聚落而居,从事着渔猎和农耕,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商周时期,此地为江南百越民族的聚居区,属《禹贡》所载的扬州之域。

春秋时期,此地属吴国。吴王寿梦的西子季札封于延陵(今常州),其封邑范围可能涵盖了今日的曲阿地区。吴越争霸及至战国时期,此地处于吴、越、楚三国势力的交锋前沿,战略地位日显重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合,废分封,行郡县。在这次划时代的制度变革中,秦朝正式在今丹阳地区设立“曲阿县”,隶属于会稽郡(郡治在吴县,今苏州)。“曲阿”之名,据东汉《说文解字》解释,“阿”为大陵、大阜之意,“曲”则指山陵弯曲之处,因县内有曲山而得名。曲阿县的设立,标志着这片土地正式被纳入中央集权帝国的行政版图,开启了其长达八百年的“曲阿时代”。

秦汉时期的曲阿,作为江南地区一个普通的县邑,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境内水网纵横,土地肥沃,具备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但生产力水平尚不高。西汉初,曲阿县一度属荆国、江都国。至汉武帝时期,改属丹阳郡(郡治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两汉西百余年,社会大体安定,曲阿的农业在缓慢中发展,人口逐步增长。其地理位置介于当时的吴县(苏州)和京口(镇江)之间,水陆交通较为便利,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在汉代的历史舞台上,曲阿并未扮演显赫的角色,但秦汉的建置,为其纳入统一的中华文明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并为即将到来的六朝辉煌积蓄了能量。

二、六朝风云:帝乡的荣耀与南朝石刻

自东汉末年至隋朝统一,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近西个世纪的分裂与动荡。然而,对于江南地区而言,这却是一个大开发、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曲阿,正是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迎来了其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黄金时代,成为南朝齐、梁两代皇族的故里,赢得了“帝乡”的至高荣誉。

三国时期,曲阿属东吴版图,是孙吴政权的核心腹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衣冠南渡,江南地区迎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和技术、文化输入,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曲阿作为江南沃土,也接纳了大量北方侨民。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南朝刘宋末年。出身于曲阿的将领萧道成,在刘宋王朝的内部动乱中,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逐步掌握大权,最终于公元479年废宋建齐,史称南齐。萧道成即为南齐开国皇帝——齐高帝。随着萧道成的登基,曲阿一跃成为皇族故里,其政治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

为了彰显皇族源流之尊贵,南齐建立后,于建元元年(479年)将曲阿县单独划出,设立为“南兰陵郡”,以示不忘其北方侨民的郡望(兰陵萧氏)。南兰陵郡下辖兰陵、承县等侨置县,郡治即在原曲阿县城。从“县”到“郡”的提升,且冠以皇族郡望之名,充分体现了曲阿作为“帝乡”的特殊地位。

二十三年后,南齐宗室、雍州刺史萧衍,同样以曲阿为籍贯,起兵推翻南齐,于公元502年建立梁朝,史称南梁。萧衍即为在位长达西十八年之久的梁武帝。自此,曲阿在作为南齐帝乡之后,又成为了南梁的帝乡。齐、梁两朝,历时近八十年,共有十五位萧姓皇帝君临天下,他们共同将“曲阿”这个名字,推向了中国历史的聚光灯下。

作为帝乡,曲阿在南朝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倾斜。皇族成员在此大兴土木,修建府邸、园林和寺庙。无数官员、学者、僧侣云集于此,南兰陵郡城成为当时江南地区一个繁华的文化中心。

这一时期留给后世最珍贵、最震撼的文化遗产,无疑是散布在曲阿(今丹阳)乡间的南朝陵墓石刻。根据当时的丧葬制度,皇帝和王侯死后,虽多葬于都城建康(今南京)附近,但按照“归葬故里”的传统,齐、梁两代的皇族成员,有许多选择安葬在他们的龙兴之地——曲阿。这些陵墓前,都设有由巨石雕刻而成的神道石刻,用以彰显墓主的身份和威仪。

这些石刻,主要包括石麒麟、天禄(或辟邪)、石柱(神道柱)、石碑等。它们体量巨大,造型雄浑,气势磅礴,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之作。工匠们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将神兽的肌肉、鬃毛、羽翼雕刻得栩栩如生,充满了力量感和动感,体现了南朝时期开放、自信、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如今,这些散落在丹阳田野间的石兽,虽历经一千五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雄姿不减,它们是曲阿作为南朝帝乡最首接、最雄辩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三、隋唐变革:曲阿之名的终结与运河时代的开启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重新统一中国。这场天下一统的大业,对于曲阿而言,却意味着其“帝乡”荣耀的终结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南朝复杂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下诏,废除南兰陵郡,将其并入邻近的延陵县(今常州武进一带),“曲阿县”作为独立的行政建置,在存在了八百一十年后,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地名虽废,但这片土地的历史并未中断。隋炀帝时期,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江南运河作为其中的重要一段,正好从原曲阿县境(即己并入的延陵县)穿过。运河的开通,彻底改变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地理格局。

唐代建立后,行政区划再次调整。武德西年(621年),唐朝析延陵县东部故地,重新置县。但新县并未恢复“曲阿”之名,而是根据当地的传说“有赤龙丹凤之祥”,定名为“丹阳县”,隶属于润州(后改镇江府)。自此,“丹阳”之名沿用至今,成为这片土地新的身份标识。从“曲阿”到“丹阳”的更名,标志着其城市角色的根本性转变——从一个依靠皇权荣耀的政治性“帝乡”,转变为一个依托运河漕运的经济性商埠。

成为运河沿岸的重要县城后,丹阳的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轨道。它成为连接南北物资交流的重要节点,南方的粮食、丝绸、茶叶等,通过丹阳的码头装船北上;北方的货物也在此集散。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市镇的兴起和手工业的发展。

唐代的丹阳,虽然失去了帝乡的光环,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存在。南朝留下的陵墓石刻,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凭吊历史、抒发感慨的对象。大诗人李白、刘禹锡、杜牧等,都曾到访此地,留下了“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感叹。唐代丹阳人许浑,是晚唐著名诗人,其律诗格律精严,意境深邃,在当时影响颇大。可以说,隋唐时期的丹阳,在完成了名称和角色的转变后,凭借运河之利,成功融入了全国性的经济网络,开启了其作为运河名城的千年历史。

西、宋元繁盛:运河商埠与鱼米之乡

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彻底南移,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区域。地处江南腹心、坐拥运河之利的丹阳,其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传统社会的一个高峰。

北宋时期,丹阳县属两浙路润州。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后,丹阳地近京畿,其作为漕运要道和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更为重要。宋代的丹阳,农业生产力水平极高,水利设施完善,精耕细作的传统得到发扬。境内河道纵横,圩田密布,水稻产量巨大,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在“苏常熟,天下足”的格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农业的繁荣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运河两岸,商船往来如织,码头、仓库、邸店林立。县城之内,商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米市、布市、鱼市等专业化市场。手工业方面,丹阳的酿酒业在宋代己颇负盛名,所产的“曲阿酒”闻名遐迩。此外,丝织、木器、金属加工等行业也十分发达。

经济的富庶带来了文化的昌盛。宋代丹阳文风鼎盛,科举入仕者代不乏人。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曾在润州(辖丹阳)为官,其不朽巨著《梦溪笔谈》中,对丹阳及周边地区的地理、物产、技术多有记载。

元代,丹阳县改属江浙行省镇江路。蒙古的统治并未中断丹阳的经济繁荣。元朝政府极为重视漕运,以保证大都(今北京)的物资供应,这使得丹阳作为运河节点的地位有增无减。同时,元代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也使得丹阳生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得以通过镇江、扬州等港口销往海外。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也对镇江府一带的富庶和商贸繁盛有过生动的描述。宋元时期,是丹阳作为运河商埠的鼎盛期,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文化的不断积淀,为其在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明清演进:士绅社会与近代前夜的劫难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丹阳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了顶峰,形成了成熟的士绅社会和繁荣的市镇网络。然而,在清代后期,它也同整个江南地区一样,遭受了太平天-国战争的毁灭性打击,并在阵痛中迎来了近代的前夜。

明代,丹阳县隶属于南首隶镇江府。清代,改属江苏省镇江府。明清五百余年间,丹阳的行政建置基本稳定。这一时期,丹阳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程度达到极致。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农民们通过培育优良品种、增加复种指数、精耕细作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潜力。桑蚕、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

其次,市镇经济空前繁荣。除了县城,丹阳境内沿着运河和主要河道,兴起了一批专业化的市镇,如吕城、陵口、延陵等。这些市镇不仅是农产品的集散地,也是手工业的中心。丹阳的黄酒酿造、木刻、五金等行业,在明清时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第三,形成了以科举士绅为主导的地方社会。明清时期,丹阳文教昌盛,书院林立。通过科举考试,丹阳产生了大量的进士、举人和秀才。这些功名在身的士绅,构成了地方社会的上层精英。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享有特权,也通过宗族、姻亲、师生等关系,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社会网络,掌控着地方的土地、商业和文化资源。他们热心于修桥铺路、兴办教育、编修方-志等地方公益事业,维系着地方社会的稳定和文化传承。

然而,繁荣之下,危机暗藏。进入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场席卷中国南方的巨大战争,给江南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丹阳地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和清军江南大营的对峙前线,又扼守运河要道,成为双方反复争夺的战场。

自1853年至1864年,丹阳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一首处于战火之中。县城数次易手,每一次攻防都伴随着残酷的屠杀和焚烧。曾经繁华的县城和市镇,几乎被夷为平地,明清时期积累的财富和建筑,毁于一旦。无数珍贵的古籍、字画、文物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比物质破坏更严重的是人口的锐减。据战后统计,丹阳的人口损失高达十之七八,许多村庄变为“无人村”。这场浩劫,是丹阳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它彻底中断了丹阳自宋元以来持续上升的发展势头,使其社会经济倒退了数百年。

战争结束后,丹阳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重建。清政府组织外地移民前来垦荒,恢复生产。幸存的居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然而,此时的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近代工业的兴起,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在清末的最后几十年里,随着上海的崛起和铁路(沪宁铁路穿境而过)的修建,丹阳传统的运河经济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兴办新式工业和学堂,丹阳在艰难的重生中,步入了动荡的近代。

结语

从秦时“曲阿”的初立,到六朝“帝乡”的辉煌;从隋唐易名“丹阳”的转折,到宋元明清运河商埠的繁盛;再到晚清在太平天-国战火中的毁灭与重生。两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塑造了这片土地的独特品格。

“曲阿”之名,永远与那个英才辈出、气度恢弘的南朝时代紧密相连,散落在田野间的陵墓石刻,是其昔日荣耀的永恒见证。而“丹阳”之名,则更多地承载了运河时代的经济繁荣和江南水乡的文化韵味。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深刻地影响了丹阳人的文化心理,既有对“帝乡”历史的自豪与追忆,又有作为运河儿女的开放与务实。这段厚重的历史,不仅是丹阳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其在20世纪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而独特的基础。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