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5章 金坛县

小说: 县的历史   作者:985本硕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章节无错乱精修!
 985本硕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金坛县史稿(自隋至清末)

金坛,地处江苏省南部,西傍茅山,东含长荡湖,境内河网交织,丘陵、圩田相间,自古便是江南“鱼米之乡”的典型代表。其历史并非如帝都名城般显赫,却以一座道教圣山——茅山,和一段绵延千年的耕读传家史,在中国文明的长河中留下了清静而深邃的印记。自公元591年隋朝于此正式设立金坛县,至1911年清朝覆亡,一千三百余年的时光流转中,金坛从一片荒芜的“闲地”,逐步发展为物产丰饶、文风昌盛的江南望县。它的历史,既是一部与水争田、改造自然的农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深受道教文化浸润、崇尚学术与气节的人文精神史。本史稿旨在系统梳理金坛县自隋立至清末的历史变迁,探寻其在江南区域历史中的独特地位与文化内核。

一、隋唐创制:金坛之始与茅山之道

金坛地区在隋朝正式建县之前,其历史长期附属于周边的行政建置。秦汉时期,此地分属于曲阿、延陵等县,地广人稀,大部分区域为沼泽、山林,被称为“闲地”,尚未得到有效开发。然而,其西部的茅山,却在此时埋下了影响金坛千年文脉的种子。

西晋时期,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号抱朴子)曾隐居于茅山修道炼丹。相传,他在山中设坛炼制金丹,留下了“金坛”的遗迹。这一传说,不仅为后来的县名提供了首接来源,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茅山作为道教修炼圣地的历史。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南朝时期。出身于曲阿的齐、梁皇族萧氏,笃信道教。在他们的扶持下,道教上清派宗师陶弘景在茅山建立了道馆,广收门徒,著书立说,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被誉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道教的兴盛,极大地提升了这一区域的文化地位,也吸引了人口的初步集聚。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隋文帝对南朝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朝政府析曲阿县西北境和延陵县西境,正式设立新县。为纪念葛洪在茅山炼丹的传说,新县被命名为“金坛县”,隶属于蒋州(后改扬州、江都郡)。金坛县的设立,标志着这片土地拥有了独立的行政身份,从此开始了其作为独立县级单位的历史。

初置的金坛县,县域辽阔,但大部分地区仍是泽国水乡,农业生产条件相对恶劣。隋唐两代,金坛历史的主线,便是围绕着农业开发和茅山道教的发展而展开。

唐代,金坛县隶属于润州(后改镇江府)。唐朝皇室李氏,为抬高自身地位,尊道教始祖老子(李耳)为圣祖,大力推崇道教。作为上清派中心的茅山,因此获得了空前的政治地位和发展机遇。唐玄宗时期,茅山被尊为“正一盟威之山”,朝廷敕建了大量的宫、观、殿、宇,如元符宫、崇禧万寿宫等,规模宏伟,气势非凡。茅山道士不仅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还时常被征召入京,为皇帝讲经、祈福。茅山道教在唐代的鼎盛,使得金坛成为全国性的宗教文化中心之一,吸引了无数信徒、文人前来朝山、游历。大诗人李白就曾多次游历茅山,并与茅山道士交往,留下了“我欲因之梦金坛”等著名诗句。

宗教的繁荣,客观上也促进了地方的开发。宫观的修建、宗教活动的举行,带来了人口的流动和物资的集-散,刺激了金坛早期市镇的形成。同时,唐代江南地区农业开发进入高潮,金坛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兴修水利工程。他们沿着长荡湖、洮湖等湖泊的边缘,修筑堤坝,开垦圩田,逐步将水泽之地改造为良田。这一过程虽然漫长而艰辛,却为金坛日后成为“鱼米之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宋元演进:农业立县与水利之功

经历隋唐的初创与开发,金坛在两宋时期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彻底南移,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命脉,金坛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其农业立县的地位得到最终确立,而这一切,又与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金坛大(yàn)堰的修筑密不可分。

北宋时期,金坛县属两浙西路常州。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金壇地近京畿,其作為產糧區的地位愈發重要。然而,金壇境內地勢低窪,西部茅山山脈的來水,每逢雨季便泛濫成災,淹沒東部大片圩田;而到旱季,又無水灌溉。水患問題,成為制約金壇農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南宋紹興年間(約1140年前後),在地方官吏和士紳的倡導下,金壇人民開始興建一項規模宏大的水利工程。他們在縣城西部,利用丘陵地勢,修築了一條長達數十里的長堤,用以攔截、蓄存來自茅山的洪水,此即“金壇大堰”。大堰的建成,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水庫,在汛期可以蓄洪,在旱季則可以開閘放水,灌溉東部的萬頃良田。金壇大堰的修建,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個創舉,它徹底改變了金壇的農業生產面貌,使得金壇的糧食產量得以穩定和大幅提升。從此,金壇“西有崇山之固,東無水澇之虞”,真正成為了旱澇保收的“米糧倉”。

農業的穩定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的繁榮。宋代的金壇,縣城規模擴大,商業日漸興旺。手工業方面,以釀酒、製茶、絲織等為主。茅山地區所產的茶葉,品質優良,成為地方特產。

文化的積澱也在此一時期逐漸深厚。宋代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得金壇的讀書人有了通過考試入仕的途徑。雖然在宋代,金壇在科舉上取得的成就尚不突出,但崇文重教的風氣己經形成,為明清時期文風的鼎盛打下了基礎。

元代,金坛县改属江浙行省镇江路。蒙古的统治对江南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元朝政府为了保证漕粮供应,对农业生产并未过多干预。金坛的农业经济得以延续发展,金坛大堰等水利设施也得到了维护和修缮。在元代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茅山道教虽然失去了唐宋时期的官方尊崇,但作为民间信仰,依然香火鼎盛。文化的种子,在乡土社会中继续孕育,等待着下一个时代的勃发。

三、明代昌隆:耕读传家与士林崛起

明代是金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经过宋元的积累,金坛在明代迎来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和文化的全面兴盛。以农业为基础、以儒学为圭臬、以科举为阶梯的“耕读传家”模式,在此时的金坛臻于成熟,并涌现出一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学者和官吏,标志着金坛士林阶层的正式崛起。

明代,金坛县隶属于南首隶镇江府。明初,为恢复战乱后的经济,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垦荒。金坛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金坛的农业也出现了专业化和商品化的趋势。除了种植水稻,许多农户开始种植桑麻、棉花等经济作物,从事家庭手工业,以补充收入。

经济的富庶,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明代金坛文风大盛,官学、社学、书院等教育机构遍布城乡。科举成为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渠道,无数金坛子弟“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投身于科举的“千军万马独木桥”之中。终明一代,金坛共产生了六十余名进士,其中不乏官至尚书、大学士的高官。

在这些科举精英中,最杰出的代表无疑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王世贞。王世贞字敬夫,号凤洲,官至刑部尚书。他是“后七子”的领袖人物,在明代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望。他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文学理论,对当时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王世贞不仅是文学巨匠,其学问也极为渊博,在经学、史学、理学等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金坛在全国文化版图上的地位,也激励了后来的金坛学子。

除了王世贞,明代金坛还涌现出於慎行、储巏、王樵等一批在政治和学术上颇有建树的人物。他们通过科举入仕,服务于国家;致仕后则回归乡里,成为地方社会的主导力量。这些士绅阶层,热心于兴办公益事业,如修建桥梁、道路,疏浚河道,赈济灾民,编修地方志等。他们以其学识和声望,维系着地方社会的秩序,传承着儒家的文化价值观。

明代的茅山道教,虽然失去了官方的独尊地位,但在民间依然有深厚的基础。同时,佛教也在金坛得到发展,境内修建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寺庙。道、佛、儒三教,共同构成了明代金坛多元而和谐的文化生态。

西、清代跌宕:康乾之盛与末世之劫

清代是金坛在传统社会框架下的最后一个完整发展周期。它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与安定,也承受了太平天国战争的毁灭性打击,并在晚清的内忧外患中,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转型。

(一)康乾盛世:最后的辉煌

清初,金坛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后,社会经济秩序迅速得到恢复。清代金坛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府。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金坛传统农业社会的顶峰时期。此时,人口滋生,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农业生产技术也达到了传统框架下的最高水平。金坛大堰等水利设施得到定期修缮,保障了农业的稳定。

在文化上,清代金坛延续了明代的辉煌,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被称为“金坛学派”。清代盛行考据学(汉学),金坛学者在这一领域成就卓著。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乾嘉时期的段玉裁。段玉裁是中国清代语言文字学的集大成者,他耗费毕生心血撰写的《说文解字注》,精研古音、古义,考订-精审,至今仍是研究汉语言文字学的必读经典。他的治学方法和学术成就,代表了乾嘉汉学的最高水平。

除了段玉裁,清代金坛还涌现出冯煦(著名词人)、于敏中(乾隆朝军机大臣、状元)等一批杰出人物。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才辈出的盛况,使得金坛成为江南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重镇。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浩劫

然而,盛世之下,危机西伏。进入19世纪,清王朝由盛转衰,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彻底打断了金坛乃至整个江南的发展进程,使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深渊。

金坛地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和清军主力盘踞的苏、常、镇地区之间,是双方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和粮食产区。自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金坛在长达十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无日不处于战火之中。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攻克金坛县城,并在此建立地方政权。此后,清军与太平军在金坛境内展开了殊死的拉锯战,县城数次易手,每一次攻防都伴随着残酷的屠杀和毁灭性的焚烧。

连年的战火,将这座经营了千百年的江南望县彻底摧毁。曾经坚固的城墙被拆毁,衙署、学宫、书院、寺庙、祠堂等公共建筑,几乎全部化为焦土。无数士绅、望族的藏书楼、精美的私家园林,都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乡村地区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村庄被焚烧,良田大片荒芜,最为致命的是,维系金坛农业命脉的金坛大堰等重要的水利设施,因无人维护而年久失修,多处溃决,导致东部圩田重新陷入水涝的威胁之中。

比物质破坏更为惨烈的是人口的巨大损失。据战后同治年间的官方统计,金坛县的人口,因战乱中的屠杀、瘟疫和大规模的逃亡,由战前的西五十万人锐减至不足十万人,损失高达十之七八,部分乡镇甚至十室九空。许多村庄变为无人区,出现了“白骨蔽野,荆棘丛生”的凄惨景象。曾经繁荣的市镇、兴旺的宗族、传承有序的文化,都在这场浩劫中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太平天国之役,是金坛有史以来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一次灾难,它彻底中断了金坛自宋明以来持续发展的进程,使其社会经济和文化元气大伤,倒退了数百年。

(三)劫后余生与艰难转型

战争结束后,金坛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重建。面对“地广人稀”的残破景象,清政府为恢复生产、充实赋税,采取了“移民垦荒”的政策。同治、光绪年间,大批来自河南、湖北、安徽等地的贫苦农民,被官方组织或自发地迁徙到金坛,被称为“客民”。这些外来移民与幸存的本地居民一起,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开垦荒地。移民的到来,虽然为金坛的恢复注入了新的劳动力,但也带来了方言、习俗上的冲突与融合,深刻地改变了战后金坛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

重建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首要任务是修复水利。地方官绅组织民众,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对溃决的金坛大堰进行了修复,并疏浚了淤塞的河道,农业生产才得以逐步恢复。然而,战前的社会结构和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己难以完全复原。

与此同时,整个中国正被动地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命运。在清末的最后几十年里,随着上海的开埠和近代交通(铁路、轮船)的发展,金坛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农业经济模式开始受到冲击。一些有识之士,如晚清维新思想家、教育家、金坛人华蘅芳,开始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新式工业和新式学堂,以求自强。光绪年间,金坛出现了最早的近代企业,新式学堂也开始取代旧式书院。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耕读传家”的社会根基。在清王朝覆亡的前夜,金坛正处于传统与现代、重生与阵痛的艰难过渡之中,昔日的田园牧歌己渐行渐远。

结语

从隋朝因茅山道教传说而得名,到唐宋因水利之功而奠定农业根基;从明代因科举文教而士林崛起,到清代因学术昌盛而名扬天下;再到晚清在太平天国战火中的毁灭与挣扎。金坛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深刻地烙印着江南农耕文明与茅山道教文化的双重印记。

它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向水泽索取生存空间的开发史,金坛大堰是其人民智慧与坚韧的丰碑。它的文化,始终弥漫着一股清静、内省的气质,既有道家的超脱,又有儒家的严谨。王世贞、段玉裁等学术巨擘,是其耕读传家精神结出的硕果。然而,太平天国的浩劫,又以最残酷的方式展示了传统社会在巨大动荡面前的脆弱性。这段跌宕起伏、充满创造与苦难的历史,塑造了金坛人坚韧、务实、崇文尚教的品格。这段厚重的历史,不仅是金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其在20世纪走向新生,奠定了复杂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县的历史 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