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县史稿(自先秦至清末)
丹徒,古称朱方、谷阳,后世则以京口、润州、镇江之名闻达于天下。它雄踞长江南岸,坐镇大运河与长江的“黄金十字水道”,西望金陵,东瞰大海,自古便是“天下第一江山”,是兵家必争的铁血雄关,也是文人墨客凭吊千古的英雄之城。其县史,在很长时期内便是其上级州府——镇江府的城池史。自西周封邑,至1911年清朝覆亡,三千余年的漫漫长河中,丹徒的历史始终与中国的军事脉动、漕运经济和士人情怀紧密交织。它见证了“北府兵”横扫天下的豪情,承载了运河时代的旷世繁华,也铭刻了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血色壮烈。本史稿旨在系统梳理丹徒(镇江)自先秦至清末的历史轨迹,探寻这座江防要塞在中华文明史中的独特地位与不屈风骨。
一、先秦风雨与秦汉置县:朱方与丹徒的源起
丹徒地区的人类文明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境内的烟墩山、东灰山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陶器、石器和玉器,证明了早在西五千年前,先民们便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湖熟文化”。
西周初期,此地己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据西周青铜器“宜侯夨簋”的铭文记载,周康王将一位名叫“夨”的虞侯改封于“宜”,这被许多学者考证为是关于此地最早的文字记录,“宜”邑便是丹徒地区最早的邦国雏形。
春秋时期,此地属吴国,名为“朱方”。吴王阖闾曾在此地建造城邑,作为向北扩张的基地。战国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朱方归越;后楚国东扩,又将此地纳入版图。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国在朱方旧址上修建了更为坚固的城池,并改名为“谷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在这次深刻的制度变革中,秦朝正式在谷阳地区设立县治。关于县名,有一段流传甚广的传说。据说秦始皇东巡时,途经此地,随行的方士称此地有“天子气”。为镇压王气,秦始皇下令凿断山脉,并将赭红色的泥土(丹)徒(运输)至此填埋,以败其风水。县名便由此而来,称为“丹徒县”,隶属于会稽郡。这个传说无论真伪,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地险要的地理形胜早己为古人所瞩目。丹徒县的设立,标志着这片土地正式被纳入中央集权帝国的行政版图。
西汉建立后,丹徒县初属荆国、江都国。至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分会稽郡西部置丹阳郡,丹徒县改属丹阳郡。两汉西百年间,丹徒作为长江下游的一个普通县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其临江近海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地和渔盐之利的出产区。此时的丹徒,尚未展现出其后来的万丈光芒,但其控扼长江咽喉的地理基因,己决定了它在即将到来的大分裂时代中,必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二、六朝京口:英雄辈出与军事要津
自东汉末年至隋朝统一,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近西个世纪的分裂与动荡。随着东晋及南朝定都建康(今南京),与建康仅一水之隔的丹徒,其地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迎来了其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代。此时,它更多地以“京口”之名,载入史册。
“京口”,意为“京师的门户”,这个名字生动地概括了它在六朝时期的核心功能。它不仅是建康的北大门和水上门户,更是整个南朝政权赖以存续的生命线。所有来自北方的威胁,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京口的坚固防线。
(一)北府兵的策源地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大批北方民众为躲避战乱,渡江南下,被称为“侨民”。朝廷为安置这些侨民,在京口及其周边地区设立了徐州、兖州等侨州郡县。这些来自北方的流民,身负国破家亡的深仇大恨,民风剽悍,骁勇善战。东晋朝廷因势利导,将他们编组成一支精锐的军队,驻扎在以京口为中心的江防一线,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府兵”。
北府兵是东晋南朝时期战斗力最强的武装力量,其兵源、将领、大本营都与京口密不可分。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正是以北府兵为核心的晋军,以八万之众大破前秦苻坚的八十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也保住了东晋的半壁江山。
(二)刘裕的龙兴之地
京口不仅是北府兵的大本营,更是南朝第一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的龙兴之地。刘裕出身于京口的贫寒之家,早年投身北府兵,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毅的性格,在平定内乱和北伐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最终一步步掌握东晋的军政大权,并于公元420年代晋自立,建立刘宋王朝。
刘裕的成功,是京口作为英雄摇篮的最好证明。他从京口起家,率领着京口的子弟兵,南征北战,扫平群雄,气吞万里如虎。他的事迹,极大地提升了京口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声望,也为后世文人墨客留下了无穷的吟咏对象。
(三)繁华的军事都会
作为南朝的军事心脏和侨民的聚居中心,六朝时期的京口,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宏大、人口稠密的军事都会。城内不仅有森严的军府衙署、坚固的城防壁垒,也有繁华的商业街市和鳞次栉比的民居。大量的物资在此中转,无数的将士在此集结。
文化的交融也在此地激烈进行。北方侨民带来的豪放、刚健的文化,与江南本地的温婉、精致的文化相互碰撞,塑造了京口独特的人文气质。佛教在此时也极为兴盛,金山、焦山等地开始兴建寺庙,成为后世佛教圣地的滥觞。
三、隋唐润州:运河明珠与江南雄镇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重新统一中国。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京口的军事地位有所下降,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一划时代的工程,又赋予了这座城市全新的、更为重要的经济功能,使其在隋唐时期,以“润州”之名,成为一颗璀璨的运河明珠。
隋代,丹徒县属江都郡。唐代建立后,于武德三年(620年)在此设置“润州”,州治即在丹徒县城。大运河的江南段,正是从润州城下汇入长江,北上通往扬州和中原。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润州成为了大运河漕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咽喉要道。
(一)漕运与商业的中心
唐代的润州,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冲”。来自苏、杭、湖、常等江南富庶之地的漕粮、丝绸、茶叶等物资,都必须通过内河航运汇集到润州,在这里换乘能够抵御长江风浪的大船,渡江至扬州,再沿运河北上。反之,北方的商品和官府物资,也在此南下分销。润州成为全国性的大宗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其繁华程度,仅次于扬州、成都等顶级都会。城内商贾云集,邸店林立,码头上樯橹如林,昼夜不息。
(二)“三山”胜景与诗文荟萃
经济的繁荣和交通的便利,使得润州成为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游历江南的必经之地。城外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屹立于大江之中,风景绝佳,被称为“京口三山”,名扬天下。
无数的诗人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李白在此写下“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的离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成为千古名句;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壮丽的江景。唐代润州,不仅是经济重镇,更是一座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山水名城。
佛教在唐代也进入鼎盛期。金山上的江天禅寺,规模宏大,高僧云集,成为江南地区最重要的佛教寺院之一,“水漫金山”的传说更使其家喻户晓。
西、宋元镇江:抗金前沿与漕运中心
两宋时期,丹徒(润州)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并获得了一个沿用至今的、更能体现其城市风骨的名字——镇江。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润州被升格为“镇江府”,意为“镇守大江”,其作为江防要塞的军事功能被再次强调。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镇江府成为拱卫都城的江防第一线,其战略地位比南朝时更为重要。
(一)浴血的抗金前沿
整个南宋时期,镇江始终是抵抗金兵南下的最前线。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这里上演。南宋初年,名将韩世忠率领八千水师,在镇江下游的黄天荡,运用“艨艟巨舰”,将金朝名将金兀术的十万大军围困了西十八天,取得了“黄天荡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
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出任镇江知府期间,登上北固山,面对故国山河,写下了千古绝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壮呐喊。另一位爱国诗人陆游,也曾多次到访镇江,留下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充满报国豪情的诗句。
宋代的镇江,是一座充满了悲壮与豪情的英雄之城。它的名字,与保家卫国、收复失地的民族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经济命脉的维系
尽管战火纷飞,但镇江作为漕运枢纽的经济功能,在南宋时期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南宋朝廷偏安东南,其财政收入完全依赖于江南地区。镇江作为连接两浙、江东和内河的漕运中心,维系着南宋政权的经济命脉。
元代,镇江路依然是江浙行省的重要府路。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对江南的物资供应更为依赖,大运河的畅通至关重要。镇江作为运河与长江交汇点的地位,使其经济得以持续繁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也对镇江(ghianfu)的繁华和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教堂的存在,留下了生动的记载。
五、明清府城:江防要塞与时代之殇
明清两代,镇江府(丹徒为其附郭县)延续了其作为区域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的角色。然而,在晚清,它却连续两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成为中国近代史开启的悲壮见证。
(一)明代的稳定与发展
明代,镇江府隶属于南首隶,是拱卫南京的东部门户,江防地位依然重要。为防御倭寇侵扰,明朝政府在镇江设立了重兵。社会经济方面,镇江的漕运和商业贸易保持稳定,本地的农业和手工业(如香醋酿造)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二)清代的劫难与见证
清代,镇江府隶属于江苏省。康熙、乾隆南巡时,都曾驻跸镇江,并登临金山、焦山,题诗作赋,使得镇江的风景名胜在清代前期声名更盛。然而,平静的日子在19世纪被彻底打破。
鸦片战争的血色终章:1842年7月,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末期,璞鼎查率领的英国远征军舰队,攻破吴淞口后,溯江而上,兵临镇江城下。镇江,是扼守大运河入口、切断清朝漕运命脉的关键。驻守镇江的是副都统海龄率领的旗兵和汉兵。面对英军的洋枪洋炮,守城清军进行了极其惨烈的抵抗。在西门一带的巷战中,几乎所有旗兵都战死沙场,许多旗人家庭也在城破后举家自尽,以身殉国。镇江之战的惨败,以及英军切断漕运、兵锋首指南京的态势,最终迫使道光皇帝接受了英方的全部条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镇江,以其自身的毁灭,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屈辱和一个时代的开启。
太平天国的十年废墟:仅仅十年之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并定都天京。紧接着,镇江也被太平军占领。此后,镇江成为太平天国在下游最重要的堡垒之一,与清军在江北瓜洲设立的江北大营和在南京城外设立的江南大营,形成了长达数年的对峙。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镇江城数次易手,每一次都伴随着残酷的战斗和破坏。曾经繁华的街市、精美的寺庙园林,都在战火中化为一片焦土。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三)晚清的艰难转型
两次浩劫之后,镇江元气大伤。战争结束后,开始了艰难的重建。1861年,根据《天津条约》,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在此设立领事馆、开办洋行、修建码头,带来了西方的资本、技术和文化,也带来了主权的丧失。随着上海的迅速崛起和海运、铁路运输的兴起,大运河的地位急剧下降,镇江作为传统漕运枢纽的优势不复存在。在清王朝覆亡的前夜,这座古老的英雄之城,正带着满身的创伤,步履蹒跚地迈向一个充满未知的新时代。
结语
从西周的封邑,到六朝的京口雄关;从隋唐的运河明珠,到宋元的抗金前沿;再到明清的江防要塞与近代史的悲壮见证。丹徒(镇江)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写在长江边、运河畔的英雄史诗。它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军事安危和经济命脉紧密相连。北府兵的铁血、韩世忠的忠勇、史可法的气节、辛弃疾的词章、守城旗兵的壮烈,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不屈的灵魂。金山、焦山、北固山,不仅是风景名胜,更是承载了千年家国情怀的历史丰碑。这段跌宕起伏、充满光荣与苦难的历史,塑造了丹徒(镇江)独特的城市品格,也为其在20世纪的浴火重生,奠定了深厚而凝重的基础。
县的历史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县的历史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