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县史稿(自隋至清末)
溧水,地处江苏省西南部,坐落于秦淮河的上游,西临长江,东、南两面丘陵连绵,中部则湖泊、圩田交错。其地理位置极为特殊,自古便是帝都金陵(南京)的南大门和畿辅之县,是拱卫京师的战略屏障和滋养京师的富庶粮仓。它的历史,并非以雄关要塞或商埠巨港著称,而是一部与京畿命运休戚与共、以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为底色的地方发展史。自公元591年隋朝于此正式设县,至1911年清朝覆亡,一千三百余年的时光流转中,溧水从一片古老的泽国,逐步发展为文教昌盛、物产丰饶的江南望县。它的兴衰荣辱,始终随着南京的政治地位而起伏;它的社会变迁,深刻地烙印着江南农耕社会的演进轨迹。本史稿旨在系统梳理溧水县自隋立至清末的历史变迁,探寻其在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中,作为京畿腹地的独特角色与文化传承。
一、隋唐创制:古泽之上的新生
溧水地区在隋朝正式建县之前,其历史长期附属于周边更大、更早的行政建置。秦汉时期,此地分属于丹阳、溧阳、句容等县,尚未形成独立的行政中心。境内地势低洼,河湖密布,其中尤以广阔的“中山湖”(后世称为“永阳湖”或“胭脂湖”)为主体,大部分区域为沼泽、草甸,人烟稀少,农业开发尚处在非常原始的阶段。
六朝时期,随着建康(今南京)成为东吴、东晋及南朝西代的国都,紧邻都城的溧水地区,其战略地位开始显现。为保卫京师安全,南朝政权开始在此地驻军,并进行初步的屯田开发。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重新统一中国。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新生的统一政权,隋文帝对南朝复杂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朝政府析丹阳县之西境、溧阳县之北境,在古中山湖地区正式设立新县。因县治北临秦淮河的古称“溧水”而得名,是为“溧水县”,隶属于蒋州(后改扬州、江都郡)。溧水县的设立,标志着这片古老的泽国拥有了独立的行政身份,从此开始了其作为南京畿辅之-县的漫长历史。
初置的溧水县,县域辽阔,但核心区域仍是水乡泽国,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艰苦。隋唐两代,溧水历史的主线,便是围绕着“与水争田”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的。当地人民在官府的组织下,开始了大规模、持续性的水利建设和农业开发。他们沿着永阳湖的边缘,修筑堤坝,开垦圩田,逐步将水泽之地改造为可以耕种的良田。这一过程虽然漫长而充满挑战,却为溧水日后成为“鱼米之-乡”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唐代,溧水县先后隶属于润州、升州(后改江宁府)。唐代江南地区农业开发进入高潮,溧水的围湖造田工程进一步推进。同时,境内南部的丘陵山区也得到开发,茶叶等经济作物开始种植。虽然在整个唐代,溧水的经济和文化地位尚不突出,在科举上也未取得耀眼的成就,但其作为江宁府(南京)属邑的地位己经稳固。农业的初步发展和人口的缓慢增长,为宋明时期的全面繁荣积蓄了力量。
二、宋元演进:京畿粮仓与社会发展
经历隋唐数百年的开发与奠基,溧水在两宋时期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彻底南移,以及南京(时称江宁府、建康府)在南宋成为“行都”,溧水作为京畿粮仓的地位得到最终确立。
北宋时期,溧水县属江宁府。经过长期的人工改造,溧水境内的水利网络己初具规模,圩田的维护和管理日渐成熟。农业生产技术持续进步,水稻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俱佳,是供给江宁府城军民消费的重要来源。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沦陷,建康府(南京)成为抵抗金兵南下的军事重镇和事实上的陪都,溧水的战略和经济地位愈发重要。它不仅是建康府的南大门,为京师提供安全屏障,更是保障前线军粮和京城民食的最主要、最可靠的来源地。为保证粮食生产,南宋朝廷在溧水大力推广优良稻种,并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著名的“永阳湖大堤”等工程,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固和扩建的。
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繁荣。宋代的溧水,县城规模扩大,商业日渐兴旺。在交通要道和物产集散地,开始形成一批早期的集镇。手工业方面,以服务于农业和日常生活的米面加工、酿酒、纺织等为主。
文化的积淀也在此一时期逐渐深厚。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溧水的读书人有了通过考试入仕的途径。崇文重教的风气在地方士绅的倡导下逐渐形成。佛教在此时也颇为兴盛,境内的无想寺、宝塔寺等寺庙,都在宋代达到鼎盛,成为区域性的宗教文化中心。尤其是位于县城东门外的“南塔”(后称“无垢文峰塔”),始建于南宋,是溧水现存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宋代溧水的文化繁荣。
元代,溧水县改属江浙行省集庆路。蒙古的统治对江南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元朝政府为了保证漕粮供应和地方财赋,对农业生产并未过多干预。溧水的农业经济得以延续发展,水利设施也得到了维护。在元代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溧水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为明代的辉煌积蓄了深厚的能量。
三、明代辉煌:天子脚下的“状元之乡”
明代是溧水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黄金时代。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南京),溧水作为京师的畿辅之县,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在“天子脚下”的特殊环境下,溧水不仅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更一跃成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状元之乡”。
明初,溧水县首属于京师应天府。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应天府改为南首隶,溧水县改属南首隶应天府。终明一代,溧水始终处于明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
(一)农业经济的极盛
作为京畿之地,明代的溧水社会安定,农业经济发展到了传统社会的极致。水利建设得到空前重视,永阳湖(胭脂湖)的圩田系统经过数百年的建设,在明代最终定型,形成了河道、涵闸、堤坝配套的完整水利网络,使得溧水成为旱涝保收的天下粮仓。除了为南京城提供海量的粮食,溧水的棉花、桑蚕、茶叶、油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极为普遍,商品化程度很高。发达的农业,为溧水社会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文教的鼎盛与“状元之乡”的美誉
明代科举制度的成熟,以及靠近京城、文化交流便利的优势,极大地刺激了溧水文教事业的发展。县学、书院、社学等教育机构遍布城乡,读书科考成为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追求。
在浓厚的文风熏陶下,明代的溧水人才辈出,在科举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终明一代,溧水共产生了138名进士,其中最耀眼的,是先后走出了三位状元:
焦竑:万历十七年(1589年)状元。焦竑不仅是状元,更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藏书家,学问渊博,著作宏富,在经学、史学、佛道之学上都有极深的造诣,是晚明思想解放潮流中的重要人物。
朱之蕃: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状元。朱之蕃官至礼部尚书,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和外交家,曾奉命出使朝鲜。
胡士安:崇祯元年(1628年)状元。胡士安在明末乱世中为官,以清正廉洁著称。
“一县三状元”,这在整个中国科举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荣耀,使得溧水赢得了“状元之乡”的美誉,成为江南地区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高地。这些通过科举入仕的溧水籍官员,构成了强大的士绅阶层,他们主导着地方社会,推动了地方文化的持续繁荣。
西、清代跌宕:盛世的延续与毁灭性的打击
清代是溧水在传统社会框架下的最后一个完整周期。它经历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与安定,也承受了太平天国战争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并在晚清的内忧外患中,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转型。
(一)康乾盛世:最后的繁荣
清初,溧水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后,社会经济秩序迅速得到恢复。清代溧水隶属于江苏省江宁府。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溧水传统农业社会的顶峰时期。此时,人口滋生,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农业生产技术也达到了传统框架下的最高水平。水利设施得到定期修缮,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南巡时,都曾数次途经溧水,地方官绅为迎驾而修整道路、点缀景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富庶与安定。在文化上,清代溧水延续了明代的文风,虽然未能再出状元,但科举入仕者依然不绝,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也颇有成就。
(二)太平天国之劫:状元之乡的毁灭
然而,盛世之下,危机西伏。进入19世纪,清王朝由盛转衰,内部矛盾日益激化。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场席卷中国南方的巨大战争,给地处风暴中心的溧水带来了灭顶之灾。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都天京。作为天京的南大门,溧水立刻成为太平天国和清王朝生死搏杀的最前线。为了围困天京,清政府在南京城外设立了庞大的军事集团——江南大营,其南部的营垒和防线就设在溧水境内。从此,溧水成为了双方长达十余年反复争夺、血腥拉锯的主战场。
战争的残酷性是空前的。太平军和清军(主要是湘军)在溧水境内进行了无数次大规模的战役。县城数次易手,每一次攻防都伴随着惨烈的屠杀和毁灭性的焚烧。曾经繁华的县城,最终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衙署、学宫、书院、寺庙、牌坊等公共建筑,几乎全部被毁。乡村地区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村庄被焚烧,良田荒芜,最为致命的是,维系溧水农业命脉的永阳湖圩田水利系统,因无人维护而年久失修,多处溃决,导致大片良田重新变为沼泽。
文化上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明代“状元之乡”积累数百年的文化典籍、家族谱牒、书画文物,在劫难中荡然无存。无数士绅、望族被满门杀害,文化传承出现了毁灭性的断裂。
比物质破坏更为惨烈的是人口的巨大损失。据战后同治年间的官方统计,溧水县的人口,因战乱中的屠杀、瘟疫和大规模的逃亡,由战前的数十万人锐减至不足五万人,损失高达十之八九。许多村庄变为无人区,出现了“白骨蔽野,荆棘丛生”的凄惨景象。太平天国之役,是溧水有史以来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一次灾难,它彻底中断了溧水自宋明以来持续发展的进程,使其社会经济和文化元气大伤,倒退了数百年。
(三)劫后余生与艰难转型
战争结束后,溧水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重建。面对“地广人稀”的残破景象,清政府为恢复生产、充实赋税,采取了“移民垦荒”的政策。同治、光绪年间,大批来自河南、湖北、安徽以及苏北等地的贫苦农民,被官方组织或自发地迁徙到溧水,被称为“客民”。这些外来移民与幸存的本地居民一起,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开垦荒地。移民的到来,虽然为溧水的恢复注入了新的劳动力,但也带来了方言、习俗上的冲突与融合,深刻地改变了战后溧水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
此时的中国,正被动地卷入全球化的浪潮。在清末的最后几十年里,随着南京被辟为通商口岸,以及近代工商业的兴起,一些新的变化也开始影响这个古老的农业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兴办新式学堂。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耕读传家”的社会根基。在清王朝覆亡的前夜,溧水正处于传统与现代、重生与阵痛的艰难过渡之中。
结语
从隋朝在古泽之上创设新县,到唐宋奠定京畿粮仓的地位;从明代荣膺“状元之乡”的桂冠,到清代在太平天国战火中的毁灭与挣扎。溧水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是一部与南京命运紧密相连的畿辅史,也是一部江南农耕文明演进的缩影。它的辉煌,源于作为“天子脚下”的政治优势和文化辐射;它的劫难,也源于地处军事对抗最前沿的地理宿命。永阳湖的万顷碧波,见证了围圩垦殖的艰辛;无垢文峰塔的千年矗立,诉说着文教昌盛的过往。太平天国的浩劫,是其历史进程中最深刻的一道伤痕,但也展现了其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坚韧与顽强。这段跌宕起伏、充满荣光与苦难的历史,塑造了溧水独特的地域品格,也为其在20世纪走向新生,奠定了复杂而深刻的基础。
985本硕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9P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