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4章 保存的智慧

小说: 舌尖上的化学   作者:学子小熊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舌尖上的化学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学子小熊”推荐阅读《舌尖上的化学》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九月的西安总飘着股晒透的槐花香,城根下的法桐叶刚转黄,风一吹就往考古探方的防尘布里钻。林晓蹲在小雁塔东侧的T12探方里,乳胶手套裹着的手指蹭过陶瓮颈口时,突然顿住——指腹沾到一层硬邦邦的琥珀色壳子,不是夯土的糙感,倒像熬化的蜜凝固了,还带着股若有若无的甜香,像小时候外婆藏在樟木箱里的蜜枣。

“老李!”她猛地抬头,额前的碎发粘在汗津津的额角,“这瓮没漏!口上封着东西!”

穿藏青夹克的老李正蹲在隔壁探方里刷汉砖,听见喊叫声捏着毛刷就过来,手电筒的光打在陶瓮颈口,那层琥珀壳子在光下泛着透明的纹路,像是用什么东西细细涂了三层,裂缝里还嵌着几丝棕黑色的纤维——是麻绳的残痕,说明这瓮当年是用绳扎紧了口,再封上那层东西的。

“小心点。”老李的声音带着点颤,指尖碰了碰那层壳,“上回挖长安县的汉墓,见过个破瓮,口上也有这玩意儿,但早碎成渣了。”他回头喊守在探方外的技工,“去拿密封袋和棉签,别碰着瓮身的绳纹——那是典型的汉代‘粗绳纹瓮’,属长安窑的产品,用来装干货的。”

林晓盯着瓮口的壳子,鼻尖忽然钻进一丝辛辣味,像花椒晒焦了的香。她凑得更近,手套不小心蹭掉一点壳屑,落在掌心——是蜡状的,捏一下就碎成粉,凑近闻,除了甜香还有股清苦,像漆树汁的味道。

“是蜂蜡加漆?”她抬头看老李,眼睛亮得像探方里的手电筒,“我之前在实验室做过汉代漆器的成分分析,漆酚的味道就是这样,苦丝丝的,能杀菌。”

老李没说话,从口袋里摸出个放大镜,对着瓮口的壳子照了半天,忽然笑:“你这化学脑子倒比我这老考古的灵。上回在茂陵挖的窦绾墓,出土过个漆奁,里面装着蜜渍的桃干,奁盖的缝里就封着这玩意儿——当年我还以为是松香,现在听你这么说,倒像蜂蜡混了漆。”

技工把密封袋拿来时,林晓己经用棉签刮了一点壳屑装进去。她站起身时膝盖发疼——蹲了俩钟头了——但眼睛还黏在陶瓮上:“这瓮没裂,里面说不定还有东西?”

“别急。”老李拍了拍她的肩膀,指节叩了叩瓮身,发出沉闷的“咚咚”声,“空的?不对,声音发闷,应该是装了东西,但年代久了碳化了。”他回头喊人,“去拿保鲜膜把瓮整个裹起来,送文保中心——这玩意儿比金器金贵,碰着空气说不定就散了。”

文保中心的实验室在西安博物院后头的老楼里,窗户对着大雁塔的塔尖。林晓把密封袋里的壳屑倒在玻璃片上,用红外光谱仪扫的时候,屏幕上立刻跳出来一组特征峰——2920cm?1是烷烃的C-H伸缩振动(蜂蜡里的棕榈酸酯),1510cm?1是漆酚的苯环振动,还有1240cm?1的花椒油素特征峰。她盯着图谱,指尖在桌子上敲出急促的节奏:“蜂蜡封层,漆酚抗菌,花椒油素抑制霉菌——三层防护?”

“什么三层?”老李端着杯茯茶进来,蒸汽糊住了他的老花镜,“我刚查了《齐民要术》,卷八‘脯腊’篇里说‘蜜渍葡萄,以漆封瓮,加椒末于上,可藏三岁不坏’——你这光谱仪测出来的,刚好对上!”

林晓猛地转身,撞翻了桌上的烧杯,蒸馏水洒在实验记录本上,晕开一片蓝墨水:“真的?《齐民要术》里真有这说法?”她抓过老李手里的线装书,翻到卷八,果然看见一行小楷:“葡萄取熟者,去子,以蜜渍之,满瓮则止,以漆涂瓮口,撒椒末于漆上,封固,置阴凉处,经岁不败。”

“你看。”老李用指甲点了点“撒椒末于漆上”几个字,“你刚才测出来的花椒油素,就是这椒末的成分。花椒油素能抑制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比单纯用漆管用——古人精着呢,知道什么东西能叠加效果。”

第二天清晨,陶瓮被小心翼翼地抬进文保中心的修复室。林晓戴着防毒面具,看着修复师用竹片轻轻刮开瓮口的琥珀壳——壳子裂开时,一股浓郁的甜香涌出来,像打开了一坛埋了两千年的蜜。修复师停下动作,抬头看她:“林老师,里面有东西!”

林晓凑过去,透过防毒面具的玻璃罩,看见瓮底铺着一层暗褐色的碎屑,像晒干的葡萄皮。她用镊子夹起一点,放在显微镜下——细胞壁的结构还在,表皮有明显的葡萄果霜的痕迹(那是葡萄的蜡质层),还有几丝白色的纤维,是蜜的结晶。

“去拿液相色谱仪。”她转身对助手说,声音里带着颤,“提取这些碎屑的水溶性成分,测糖浓度和有机酸。”

三个小时后,液相色谱的结果出来了:葡萄糖含量42%,果糖38%,还有少量的酒石酸(葡萄的特征有机酸)和漆酚。林晓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峰形,忽然笑出声——蜜渍葡萄!《齐民要术》里的“蜜渍葡萄”真的存在!

“糖浓度超过80%了。”她指着图谱对老李说,“微生物没法在高渗环境下生存,因为细胞里的水会被糖吸走——这是渗透防腐。再加上漆的抗菌和花椒的杀菌,三重保险,难怪能藏三年!”

老李凑在电脑前,手指抚过屏幕上的峰形,像在摸一件珍贵的文物:“我年轻的时候挖过敦煌的烽燧遗址,里面出过汉代的‘糒’(干饭),是用盐腌过再烤干的,水分活度低于,微生物根本活不了。但蜜渍葡萄更高级——糖比盐甜,还不用晒干,适合长途运输。”他忽然抬头,眼睛里闪着光,“你说,这瓮是不是丝绸之路商人用的?汉代从长安到楼兰,要走三个月,商人得带能放久的食物,蜜渍葡萄又甜又顶饿,刚好合适!”

林晓没说话,她想起昨天在实验室里测的另一个数据:陶瓮内壁的残留物里有骆驼毛的纤维——是商人捆瓮的时候,驼毛蹭上去的。还有,壳屑里的花椒油素含量比文献记载的高10%,说明古人特意加了更多花椒,因为沙漠里温度高,霉菌更容易生长,所以加重了抗菌成分。

“不止是丝绸之路。”她翻开实验记录本,指着一行数据说,“我测了瓮底的土壤残留,有中亚的骆驼刺花粉——这瓮应该是从楼兰运回来的,商人带着它穿过沙漠,把西域的葡萄蜜渍了,再运回长安卖。”

老李忽然拍了下桌子,震得茶杯里的茯茶洒了一点:“对!《史记·大宛列传》里说‘大宛以葡萄酿酒,汉使取种归,而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但葡萄易坏,所以商人就用蜜渍的方法保存,运到长安当‘奇货’。你这化学分析,把当年的贸易路线都扒出来了!”

那天晚上,林晓坐在西安城墙的城砖上,手里拿着装着壳屑的密封袋。风从城楼下吹上来,带着回民街的肉夹馍香和远处的秦腔声。她想起白天在实验室里,用气质联用仪测出来的另一个结果:壳屑里还有少量的松脂——古人用松脂加热融化,混着蜂蜡和漆,这样封层更结实,不容易裂。

“原来不是巧合。”她对着城墙外的灯火轻声说,“是他们试了一次又一次,才找到最管用的配方。”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老李。他递过来一杯茯茶,茶盏里浮着两颗枸杞:“我刚给敦煌研究院的老周打电话,他说楼兰遗址的LB遗址出土过类似的瓮,里面也有葡萄残迹,但没检测过成分。你这结果,能填个大空白。”

林晓接过茶,指尖碰到茶盏的温度,忽然想起陶瓮里的蜜渍葡萄——两千年过去了,糖还在,漆还在,花椒的香还在。古人没学过“水分活度”“渗透作用”“抗菌成分”,但他们懂“把甜的东西封起来,就不会坏”“加把花椒,能放更久”。这不是运气,是刻在舌尖上的智慧,是用几千次尝试攒出来的化学公式。

“老李。”她喝了口茶,茯茶的苦香裹着枸杞的甜,像古代的蜜渍葡萄,“下次挖楼兰,带我去呗?我想看看那边的瓮,是不是也有蜂蜡和漆的成分。”

老李笑了,抬头看着城墙上的明月——和汉代商人看见的月亮,应该是同一个吧:“行啊,等你把这篇论文发了,咱们就走。对了,论文标题想好了吗?”

林晓望着远处的大雁塔,塔尖的灯光像颗星星:“就叫《汉代漆瓮蜜渍葡萄的防腐技术及化学原理——以西安小雁塔T12探方出土陶瓮为例》吧。”

“俗了点。”老李摇头,“不如加句‘舌尖上的保存智慧’——你这研究,本来就是讲古人怎么用化学保住舌尖上的味道。”

林晓笑了,把密封袋举起来,月光透过塑料膜,照得里面的壳屑像琥珀:“对,舌尖上的化学,本来就是智慧。”

风又吹过来,裹着槐花香,裹着两千年的蜜香,裹着城墙上的秦腔声,往远处飘去。就像当年丝绸之路的驼队,带着蜜渍葡萄的甜香,穿过沙漠,穿过岁月,首到今天,还能让我们尝到古人的智慧。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舌尖上的化学 http://www.220book.com/book/WARO/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