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涛第一次闻到那股靛蓝的气味,是在暴雨冲垮镇东头的老石桥之后。
洪水退去的第三天,他跟着修缮队去清理淤泥,铁锹插进泥里时,带出来一块深蓝色的布料。
布料很旧,边缘己经腐朽,却依旧能看出上面印着的缠枝莲纹样,蓝得像深不见底的湖水。
“这是‘蓝记染坊’的料子。”旁边的老木匠蹲下身,用手指捻了捻布料上的染料,“三十年前,这染坊可是镇上的招牌,后来一场大火烧没了,连老板一家都没跑出来。”
阿涛把布料扔进旁边的废料堆。
潮湿的布料散发出一股刺鼻的气味,像是靛蓝染料混着烧焦的木头,闻得人心里发闷。
他没注意到,布料被扔进废料堆时,边角处露出了一小块暗红色的痕迹,像是干涸的血。
清理工作持续了半个月。
这天傍晚,阿妹提着饭篮来送饭,刚走到桥边,就被一阵奇怪的风吹得打了个寒颤。
风是从染坊遗址那边刮过来的,带着股熟悉的靛蓝味,还夹杂着女人的低泣声,细若游丝,听得人头皮发麻。
“阿涛,你听。”阿妹拽了拽他的袖子,脸色有些发白。
阿涛停下手里的活,侧耳细听。
风声里确实有哭声,断断续续的,像是从地下钻出来的。
染坊遗址就在石桥东边,如今只剩一片长满杂草的空地,地上还能看到烧焦的木梁残段,黑黢黢的,像一条条扭曲的蛇。
“老辈子说,染坊烧起来那天,老板娘正在染布,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老木匠叼着旱烟袋,吐出个烟圈,“火是后半夜着的,等发现时,整个院子都烧红了,只在染缸边找到半只烧焦的婴儿鞋。”
阿妹的脸色更白了:“那哭声……会不会是……”
“别瞎想。”阿涛打断她,把最后一块木板搬到推车上,“都过去三十年了,早该散了。”
可他心里也犯嘀咕。
这几天清理淤泥时,总能挖出些染坊的旧物。
褪色的蓝布、烧焦的木梭、还有几块碎裂的靛蓝矿石,每样东西上都带着那股挥之不去的气味。
更奇怪的是,挖出这些东西的地方,第二天总会莫名其妙地积起一滩水,水是深蓝色的,像极了染缸里的染料。
这天夜里,阿涛被尿憋醒,迷迷糊糊地往院外的茅房走。
刚走到门口,就看到石桥方向亮着片蓝光。
不是月光,也不是灯光,蓝幽幽的,像团鬼火,在染坊遗址上空飘着。
他心里一动,披上衣服就往那边走。
蓝光越来越亮,还能听到“咕嘟、咕嘟”的声响,像是有人在搅动染缸。
走到遗址边的老槐树下,阿涛躲在树后,朝着蓝光的方向看去。
只见空地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口巨大的染缸。
缸身是黑色的,边缘爬满了青苔,里面盛满了深蓝色的液体,正冒着泡泡,那股刺鼻的靛蓝味就是从这里飘出来的。
染缸边,站着个穿蓝布衫的女人。
长发垂到腰际,遮住了大半张脸,只露出一截苍白的脖颈。
她正拿着根木桨,一下下搅动着染缸里的液体,嘴里还哼着不知名的小调,调子哀怨又缠绵。
阿涛的心跳得飞快,手心全是汗。
他想转身跑,脚却像被钉在了地上。
就在这时,女人停下了搅动的动作,缓缓转过身。
长发分开的瞬间,阿涛看到了她的脸。
没有眼睛,只有两个黑洞洞的窟窿,里面不断往外渗着深蓝色的液体,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蓝布衫上,晕开一朵朵深色的花。
“我的孩子……”女人开口了,声音像是从水底冒出来的,带着气泡破裂的声响,“谁看到我的孩子了?”
阿涛吓得浑身一哆嗦,转身就往回跑。
身后传来女人凄厉的哭喊,还有木桨砸在地上的“砰砰”声,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追赶。
他连滚带爬地冲进院子,反锁上门,背靠着门板大口喘气。
屋里的灯突然亮了。
阿妹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件刚缝好的蓝布褂子,脸色白得像纸:“你也看到了?”
“你看到了什么?”阿涛问。
“一个女人,抱着个浑身是蓝的孩子,在院里转圈。”阿妹的声音发颤,“她说……孩子染坏了,要重新染……”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恐惧。
第二天一早,阿涛就去找镇上最老的张婆婆。
张婆婆年轻时在染坊当过帮工,对当年的事应该知情。
张婆婆的家在镇西头,是间低矮的土坯房,屋里弥漫着一股草药味。
听阿涛说起夜里的怪事,张婆婆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抓住他的手:“她是不是总问孩子在哪?”
阿涛点点头。
张婆婆叹了口气,从炕头的木箱里翻出个褪色的蓝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半块烧焦的婴儿襁褓,上面绣着个小小的“安”字。
“这是当年我从火场里抢出来的。”张婆婆的声音沙哑,“老板娘叫蓝秀,是个好手艺的染匠,她男人是个赌徒,欠了一屁股债,那天晚上,是债主放的火,想逼她男人还钱。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恐怖悬疑,推理恐怖故事上万部 ”
“那孩子呢?”阿妹问。
“被她男人抱走了。”张婆婆抹了把眼泪,“火刚起来时,她男人冲进染坊,抢走了装钱的匣子,却把孩子忘在了染缸边。等蓝秀抱着孩子往外跑时,房梁塌了,正好砸在染缸上……”
阿涛的心沉了下去。
难怪蓝秀的鬼魂总在找孩子。
她到死都以为孩子被埋在了染缸里。
“那她男人和债主呢?”阿涛问。
“跑了,再也没回来过。”张婆婆把蓝布包重新包好,“这些年,总有人说在染坊遗址看到蓝光,还闻到靛蓝味,我就知道,是蓝秀放不下孩子……”
阿涛突然想起清理淤泥时挖出的那块带血的布料。
还有那些积着蓝水的坑。
难道是蓝秀的鬼魂,还在不停地寻找孩子的踪迹?
“我们得帮她。”阿涛说。
“怎么帮?”阿妹问。
“找到她的孩子。”阿涛看着张婆婆,“您知道她男人叫什么吗?”
“好像叫李三,是外乡人。”张婆婆想了想,“听说后来去了南边的码头,具体在哪就不知道了。”
接下来的几天,阿涛和阿妹西处打听李三的消息。
镇上的老人大多记得他,说他当年卷着染坊的钱跑了,有人说在邻县见过他,己经成了个瘸子,还带着个孩子。
阿涛托人去邻县打听,果然有了消息。
李三五年前就病死了,死前在码头当搬运工,他的儿子叫李安,现在在码头附近开了家小小的布店,专门卖蓝染布料。
阿涛和阿妹立刻买了车票,往邻县赶。
找到李安的布店时,他正在柜台后整理布料。
三十岁左右的年纪,眉眼间和张婆婆描述的蓝秀有几分相似,只是眼角带着道浅浅的疤痕,像是被火烫过的。
“请问,你是李安吗?”阿涛问。
李安抬起头,眼里带着警惕:“你们是谁?”
阿涛把当年的事告诉了他,包括蓝秀的鬼魂和染坊的怪事。
李安的脸色一点点变得苍白,手里的布料“啪”地掉在地上。
“我娘……”他的声音有些发颤,“我爹死前跟我说过,说我娘是被烧死的,还说……还说我是从火场里被救出来的……”
原来,当年李三跑出染坊后,很快就后悔了,回去想救蓝秀和孩子时,火己经烧得太大。
他在染缸边找到了被房梁压住的李安,孩子的腿被烫伤了,却还活着。
李三不敢把孩子带回镇上,只能带着他西处流浪,后来在码头定居下来。
他一首没告诉李安真相,是怕孩子记恨他。
“我娘的坟在哪?”李安的眼睛红了。
“没有坟。”阿涛说,“她和染坊一起被烧了。”
李安沉默了很久,突然站起身:“我跟你们回去。”
回到镇上时,己经是傍晚。
李安捧着从布店带来的一匹蓝染布料,站在染坊遗址前,眼泪不停地往下掉。
“娘,我回来了。”他把布料铺在地上,又从怀里掏出个小小的银锁,“这是您给我打的长命锁,我一首带着。”
银锁上刻着个“安”字,和襁褓上的字迹一模一样。
就在这时,遗址上空突然亮起了片蓝光。
比阿涛之前看到的更亮,却不再阴冷,反而带着股温暖的气息。
靛蓝的气味再次弥漫开来,这一次,不再刺鼻,反而像雨后的青草香。
一个模糊的女人身影,从蓝光中走出来。
她走到李安面前,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他眼角的疤痕。
李安跪在地上,泣不成声:“娘……对不起……我来晚了……”
女人的身影笑了,虽然没有眼睛,却能让人感觉到她的温柔。
她慢慢转过身,朝着染坊深处走去。
蓝光随着她的身影一点点变淡,最后消失在杂草丛中。
靛蓝的气味也渐渐散去,只留下空气中淡淡的清香。
“她走了。”阿涛轻声说。
李安站起身,把银锁埋在刚才蓝光出现的地方,又在上面种了株开着蓝色小花的植物。
“这是蓝草,能做靛蓝染料。”李安说,“我娘最喜欢的花。”
后来,李安把布店迁回了镇上,就在染坊遗址旁边,开了家新的“蓝记染坊”。
他改良了蓝染的手艺,染出的布料又蓝又亮,很快就成了镇上的招牌。
阿涛和阿妹去染坊时,总能看到李安在院子里侍弄那株蓝草。
草长得很茂盛,蓝色的小花在风中摇曳,像是在对着人笑。
没人再见过蓝光,也没人再闻到过那股刺鼻的靛蓝味。
只有在起风的日子,偶尔能听到染坊里传来轻柔的歌声。
像是母亲在哄着怀里的孩子,温柔又安宁。
阿涛知道,蓝秀终于找到了她的孩子。
那些深埋在染缸里的思念与不甘,终于随着儿子的归来,化作了滋养蓝草的养分。
让爱,以另一种方式,永远留了下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WBM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