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雪的日子比下雪时更难熬。
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湿漉漉的颓丧。
窗外的世界一片狼藉,如同被撕去华丽包装后露出的粗糙现实。
【雪的纯洁果然是宇宙级的骗局。就像所有热闹的集体活动,扒开外壳,里面全是麻烦。】
元旦晚会这场年度“麻烦”,还是像设定好的程序一样,准时启动了。
班长江知鱼站在讲台上,用发布作战指令般的语气宣布着人员分工,“林子安,你负责后台物资管理。”
【从‘空气男’晋升为‘后台隐形道具架’,职责范围扩大了,麻烦的种类也随之升级。】
第一次排练在放学后举行。
前台很快传来了熟悉的“艺术创作”噪音。
周亮宇作为主持人,正在练习报幕,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过于的、仿佛在参加朗诵比赛的情绪。
【他的声音像加了过量糖精的饮料,甜得发腻,除了提供热量毫无营养。】
接着是李舒然小组的诗朗诵。
她们选择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但朗诵得字正腔圆、慷慨激昂,仿佛不是在告别康桥,而是在声讨康桥。
【她们把‘轻轻的来’念出了坦克履带的重量感。上次文艺汇演是试图解构经典,这次是试图谋杀手无寸铁的诗歌,形式不同,本质一样灾难。】
但我只是默默清点着道具,没有像上次文艺汇演前期那样,在心里疯狂批判并祈祷这个节目被取消。
【大概是病毒损坏了我的批判性神经,产生了不应有的容忍度。】
江知鱼像个焦头烂额的导演,试图捋顺流程。
“游戏环节呢?暖场游戏谁有想法?”她揉着太阳穴问道。
周围一片沉默。
我靠在角落,目光扫过旁边桌子上摊开的《趣味心理学》,正好翻到“破冰游戏与群体动力”一页。
在她再次走过时,我下意识地想避开她的视线,身体侧了侧,手肘“不小心”撞到了那本书,让它调转了个方向,正好将那一页对着她,顺便把一支滚到桌沿的笔推了回去。
【东西摆放得太乱了,影响通行。整理一下只是出于对公共环境的维护。】
“我反对。”陆星凛的声音斩断嘈杂。
她指着流程草案上的合唱节目:“背景PPT配色过于和谐,是粉饰太平。”
负责PPT的李舒然脸涨红了:“这是为了舞台效果!”
“虚假的和谐比真实的混乱更令人作呕。”
【又开始了,每次集体活动都要经历这种意识形态的圣战。】
我默默地把清点好的道具箱往角落里挪了挪,试图远离交火区。
内心却不受控制地飘过一个念头:“背景是背景,节目是节目。背景太抢戏,就像吃饭时背景音乐响得听不见对方说话。”
当然,这话我死死摁在了心里。
【这种多余的思考,也是病毒的后遗症之一吧。】
另一边,唐柒乐正对着一长串道具清单小声嘀咕,被几个相似道具的交替使用顺序搞混了。
我正在给电线缠标签,手边正好有多余的几种颜色电工胶布。
看着她对着清单纠结的样子,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因为这种低效而变得粘稠了。
为了尽快结束这种视觉上的不协调,我顺手在几个易混淆的道具底部贴上了不同颜色的胶布。
过了一会儿,我听见她轻轻“啊”了一声,然后看着她似乎找到了规律,重新整理好了清单。
【总算看起来顺眼点了。效率低下是集体活动的通病,我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降低一点自己的不适感。】
排练结束,人群散去。
我留下来,确认道具都归位了。
看着眼前的狼藉,空气中还残留着“集体”的躁动分子。
......
结论:【晚会的本质依旧是一场喧哗的浪费。
我和上次一样,是个被卷入的观测员。
但身体好像先于意志,学会了一些在这种环境下减少自身能耗的小动作。
这不算改变,顶多算…一种系统优化。】
——林子安。
(http://www.220book.com/book/WDM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