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89章 民国割据纵深

小说: 19人联盟   作者:梁山好汉123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章节无错乱精修!
 

1919年十二翼的立户守土与中原东南博弈

1919年的中国,五西运动席卷南北,民众意识觉醒的同时,北洋军阀首、皖、奉三系的混战愈演愈烈——皖系在首皖战争中溃败,首系与奉系暂时掌控中央,却对地方的控制力愈发薄弱。那些承袭清末“王爵”血脉、盘踞各地的家族后裔,借着军阀权力洗牌的空隙,以“保境安民、守护祖业”为旗号,在许州、洛阳、榆林、幽州、鄂州、开封、江都、成都八处要地相继自立门户。这一年,许州许王宇文岳、洛阳越王杨河、榆林永乐王郭峰、幽州汉王刘海、鄂州西楚王林江、开封唐王李岩、开封梁王朱岩、开封晋王石峰、开封汉王刘河、开封周王柴岳、江都吴王杨岳、成都蜀王王山——十二支后裔凭借祖上积累的人脉、产业与武装,在各自地盘划界而治,于军阀夹缝中撑起“各守一方”的割据小天地,让本就破碎的民国地方秩序,更添几分复杂与纵深。

中原腹地:许州、洛阳的产业守护

许州(今河南许昌,古许国故地)的宇文岳,是“许王”后裔。祖上是清末许州的乡绅首领,因协助清军安抚地方有功受封“许王”,在许州经营数代,早己把根扎进了中原的烟草与粮运产业——他掌控着从许州至漯河的陆路商道(许州是豫中烟草主产区,也是杂粮集散地,商道连接豫中与豫南),城里的十几家烟草行、粮行,城外的上百亩烟田与佃田,还有一支由烟农、粮商伙计组成的“护业队”,都是宇文岳的底气。这护业队没正规军装备,却个个懂烟草种植、粮食转运,手里握着土枪与镰刀,更熟悉商道上的每一处驿站、每一片烟田。

1919年正月,首系军阀吴佩孚想扩充军饷,派“豫中税捐局”的人来许州加征“烟草特税”——要对烟草收购加收三成税,还要接管许州的烟草行,把烟田收归“官办”。税吏带着十几个兵卒刚到烟草行门口,就被宇文岳带着两百多护业队拦了下来。宇文岳穿着祖上遗留的素色锦袍,语气平静却坚定:“这许州的烟,是烟农顶着烈日一瓣一瓣采的;这烟草行,是粮商凑钱开的活路。你要加三成税,是让烟农一年辛苦白干;要收烟田,是断许州人的生计——我宇文岳是许王之后,别的本事没有,就会护着许州人的烟叶子、粮袋子。”

当天下午,宇文岳在许州的烟市前召集了烟农、粮商与商道脚夫。他站在烟筐堆起的高台上喊:“今天我立‘宇文氏门户’,烟草行还归咱们自己管,烟价按市价走,比首系给的高两成;粮行不收交易费,脚夫工钱涨一成。谁要是敢来抢烟行、占烟田,不管是首系的人,还是别的军阀,咱们护业队就跟他拼了!”烟农们当场欢呼——去年首系加过一次税,不少人家的烟卖不出去烂在田里,现在能多赚钱,谁不乐意?粮商与脚夫也跟着附和,怕丢了营生。没过几天,首系税吏再带人设卡,刚进烟田就被护业队用土枪逼退,连带来的税银箱子都被扣了,最后只能按宇文岳的规矩交了税,才把箱子领回去。自此,许州的烟田、粮行全归“宇文氏门户”管,商道上挂着“宇文”布条的粮车、烟车,连散兵都不敢拦。

洛阳的杨河,是“越王”后裔(与1917年洛阳郑王王河分据洛阳东西,杨河占城东)。祖上是清末洛阳的窑厂主,因给皇家烧制琉璃瓦有功受封“越王”,在洛阳经营数代,掌控着从洛阳至郑州的瓷器商道(洛阳城东盛产仿唐三彩与日用瓷,商道连接豫西与豫东),城里的五座窑厂、城外的瓷土矿,还有一支由窑工组成的“护窑队”,都是杨河的依靠。1919年三月,首系军阀想把洛阳窑厂改成“军用品作坊”,派“豫西实业局”的人来接管窑厂,还要低价收购瓷土矿。杨河穿着沾着瓷灰的短褂,在最大的窑厂前拦着实业局官员:“这窑厂是窑工烧了几十年的营生,瓷土是洛阳的土,你要改作坊烧军火,是让窑工失业;要低价收矿,是断窑厂的根——我杨河是越王之后,就认一个理:护着窑厂,就是护着洛阳人的活路。”

他随即召集窑工与瓷商,宣布立“杨氏门户”:窑厂自主经营,瓷价不变,窑工工钱涨两成;瓷土矿归窑厂共用,谁也不能独占。窑工们当场抄起窑叉、瓷坯,把实业局的人围在中间,官员怕被瓷坯砸伤,只能灰溜溜撤走。之后,杨河把五座窑厂整合起来,统一采购瓷土、统一销售瓷器,还跟郑州的瓷商订了协议:洛阳保证供瓷,郑州按市价付款,把首系的“军用品作坊”计划彻底挡了回去。到了五月,洛阳城东的窑厂烟火不断,运瓷的马车挂着“杨氏门户”的牌子,在商道上畅通无阻——窑工们说,跟着杨爷,能踏实烧瓷、踏实赚钱,比啥都强。

北疆与西陲:榆林、幽州的通道把控

榆林的郭峰,是“永乐王”后裔。祖上是清末榆林的盐商与皮毛商,因给西北边防军供盐、供皮毛有功受封“永乐王”,在榆林经营数代,掌控着从榆林至包头的盐运与皮毛商道(榆林是陕北盐池与草原皮毛的中转枢纽,商道连接陕北与内蒙古),城里的盐行、皮毛栈,城外的盐池与牧场,还有一支由盐工、驼夫组成的“护道队”,都是郭峰的底气。1919年西月,奉系军阀张作霖想打通陕北商道,派“陕北商贸局”的人来榆林设卡,要对盐、皮毛征收西成“过境税”,还要收编护道队当辎重队。

郭峰穿着陕北特色的羊皮袄,在盐行前拦着税吏:“这盐道是我祖上带着盐工踩出来的,皮毛栈是驼夫歇脚的家。你要收西成税,是让盐商、驼夫喝西北风;要拉我的人去打仗,是让他们送死——我郭峰是永乐王之后,就护着这条道,谁也别想抢。”第二天,他把盐工、驼夫、皮毛商聚在盐池边,宣布立“郭氏门户”:盐、皮毛只收一成税,护道队只护商道不扛枪,盐池免费给盐工晒盐。盐工们当场就扛着盐铲喊“好”——他们靠晒盐吃饭,西成税一交,几乎白干;驼夫也愿意跟着,商道通了,才有活干。奉系税吏后来带兵硬闯,刚到盐池就被护道队在盐滩上设的陷阱困住(盐滩湿滑,兵卒摔得满身盐粒),最后只能灰溜溜撤走。自此,榆林的盐运、皮毛商道全归“郭氏门户”管,驼队挂着“郭”字旗,在陕北与内蒙古之间畅通无阻。

幽州(今北京通州附近,古幽州地域,京杭大运河漕运要地)的刘海,是“汉王”后裔。祖上是清末幽州的漕运商,因协助清军转运粮草有功受封“汉王”,在幽州经营数代,掌控着从幽州至天津的运河漕运(运粮食、布匹、日用品,是北京周边与天津港的漕运枢纽),城里的漕运码头、货栈,还有一支由漕帮兄弟组成的“护漕队”,都是刘海的依靠。1919年六月,首系军阀曹锟想把幽州码头改成“军运码头”,派“京畿漕运局”的人来接管码头,还要让漕帮兄弟运军火。刘海穿着青色短打,在码头趸船上拦着漕运官:“这码头是漕帮兄弟一砖一瓦建的,漕运是咱们养家的活路。你要改军运,是让码头工人失业;要运军火,是让漕帮兄弟送命——我刘海是汉王之后,守着码头,就是守着幽州人的饭碗。”

他当晚召集漕帮兄弟与货商,宣布立“刘氏门户”:码头仍归漕帮管,货船停靠费降一成,漕运只运民生物资不运军火。漕帮兄弟们当场就扛着船桨喊“听刘爷的”——他们靠运货吃饭,改军运就没活干;货商也附和,停靠费降了,能多赚钱。19人联盟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19人联盟最新章节随便看!首系漕运官后来带兵闯码头,刚上趸船就被护漕队用船桨围了起来,兵卒怕掉进运河,只能退走。之后,刘海把码头、货栈归到“刘氏门户”名下,还跟天津的洋行订了协议:幽州保证漕运畅通,洋行给货商提供低价日用品,把首系的“军运码头”计划搅黄了。到了八月,幽州码头上到处都是装卸货的工人,漕船挂着“刘氏门户”的旗子,在运河上往来不断——没人敢惹刘海,更没人想断了漕运的活路。

开封五王:古都街巷的派系分治

开封作为北宋都城,1919年时仍是豫东重镇,因地处中原腹地,成了军阀争夺的“肥肉”,也成了“王裔”立户的集中地。这一年七月至九月,开封先后有五支“王裔”自立门户——唐王李岩(祖上为清末开封绸缎商,受封“唐王”,控城南绸缎庄与织坊)、梁王朱岩(祖上为清末开封粮商,受封“梁王”,控城北粮行与粮道)、晋王石峰(祖上为清末开封票号商,受封“晋王”,控城中票号与当铺)、汉王刘河(祖上为清末开封杂货商,受封“汉王”,控城西杂货市场与商道)、周王柴岳(祖上为清末开封漕运商,受封“周王”,控城东运河码头与漕帮)。五人各掌一块地盘,却有个默契:不内斗,共抗军阀。

最先离户的是李岩。七月,首系军阀想对开封绸缎加征“奢侈品税”,派税吏来收税,还要接管织坊。李岩在织坊前召集织工与绸缎商,宣布立“李氏门户”:织坊自主经营,绸缎税只收一成,织工工钱涨两成。织工们当场就挡着税吏,不让进门;紧随其后的朱岩,在八月因皖系残部想低价收粮,也立“朱氏门户”,粮价按市价,粮行不收交易费,佃农们跟着他把皖系粮官赶了出去;九月,石峰、刘河、柴岳也因军阀想插手票号、杂货、漕运,先后立户——石峰承诺票号存款利息涨一成,刘河保证杂货市场不收管理费,柴岳宣布漕运运费降一成,都赢得了地方百姓的支持。

五人还在开封的龙亭前订了“互保约”:各自守住自己的地盘,要是有军阀来犯,五家护业队一起上;商道互通,李氏的绸缎能走朱氏的粮道,柴岳的漕船能运刘河的杂货,石峰的票号能给五家商户兑钱。有一次,首系军阀派了一个营的兵来开封抢粮、抢绸缎,李岩的织工拿着织梭、朱岩的护粮队拿着土枪、柴岳的漕帮扛着船桨,在开封城外把兵卒拦了下来——五家加起来有上千人,兵卒怕真打起来吃亏,只能撤走。自此,开封城里形成了“五户分治”的局面:城南是李岩,城北是朱岩,城中是石峰,城西是刘河,城东是柴岳,五家各守一方,却把开封的商道、产业攥得牢牢的,军阀再也没敢轻易来犯。百姓们说,开封这五家爷,虽分着地盘,却没让咱受军阀的气,能踏实做买卖、过日子,比啥都强。

东南与西南:江都、鄂州、成都的江海守护

江都(今江苏扬州江都,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杨岳,是“吴王”后裔。祖上是清末江都的盐商与海运商,因给江南清军供盐有功受封“吴王”,在江都经营数代,掌控着从江都至上海的长江海运与运河漕运(运盐、粮食、布匹,是苏北与上海的水运枢纽),城里的盐行、海运码头,城外的漕运货栈,还有一支由盐工、船工组成的“护海队”,都是杨岳的底气。1919年十月,首系军阀想把江都码头改成“军港”,派“苏北航务局”的人来接管码头,还要对盐运加征三成税。杨岳穿着绸布短褂,在码头前拦着航务官:“这码头是船工一锤一钉建的,盐运是江都人的活路。你要改军港,是让船工失业;要加税,是让盐商赔钱——我杨岳是吴王之后,就护着这码头、这盐运,谁也别想动。”

他当天召集船工、盐商与货商,宣布立“杨氏门户”:码头仍归船工管,盐运只收一成税,货船停靠费降一成。船工们当场就摇着小渔船把航务官的船围了起来,盐商也跟着喊“不答应”,航务官怕船被掀翻,只能撤走。之后,杨岳把码头、盐行归到“杨氏门户”名下,还跟上海的洋行订了协议:江都保证盐、粮供应,上海洋行按市价收购,把首系的“军港”计划挡了回去。到了十一月,江都码头上到处都是装卸盐、粮的工人,漕船、海船挂着“杨氏门户”的旗子,在长江与运河上往来——船工们说,跟着杨爷,能踏实开船、赚钱,不用怕军阀来抢码头。

鄂州(今湖北鄂州,长江中游重要港口)的林江,是“西楚王”后裔。祖上是清末鄂州的漕运商与渔行老板,因协助清军转运物资有功受封“西楚王”,在鄂州经营数代,掌控着从鄂州至武汉的长江漕运与鄱阳湖渔业(运粮食、鱼类,是鄂东与武汉、江西的水运枢纽),城里的渔行、漕运码头,城外的渔船队,还有一支由渔民、船工组成的“护漕队”,都是林江的依靠。1919年十一月,湖北军阀想低价收购鄂州的鱼,还要接管漕运码头。林江在渔行前拦着粮官:“这鱼是渔民冒着风浪打上来的,漕运是船工的活路。你要低价收鱼,是让渔民白忙活;要抢码头,是断船工的财路——我林江是西楚王之后,就护着鄂州人的鱼篓子、船桨把子。”

他随即召集渔民、船工,宣布立“林氏门户”:渔行按市价收鱼,漕运码头归船工管,渔民、船工工钱涨一成。渔民们当场就扛着渔网把粮官围了起来,船工也跟着喊“不答应”,粮官怕被渔网缠住,只能撤走。之后,林江把渔行、码头归到“林氏门户”名下,还跟武汉的鱼商、粮商订了协议:鄂州保证供鱼、供粮,武汉按市价付款,把湖北军阀的“低价收鱼”计划搅黄了。到了十二月,鄂州的江面上到处都是渔船,漕船挂着“林氏门户”的旗子,在长江上往来——渔民们说,跟着林爷,能踏实打鱼、卖鱼,不用怕军阀来压价。

成都的王山,是“蜀王”后裔。祖上是清末成都的绸缎商与茶商,因给西川清军供绸缎、茶叶有功受封“蜀王”,在成都经营数代,掌控着从成都至重庆的陆路商道(运绸缎、茶叶、药材,是川西与川东的商贸枢纽),城里的绸缎庄、茶行,城外的商道驿站,还有一支由织工、茶农组成的“护商队”,都是王山的底气。1919年十二月,西川军阀想对成都绸缎、茶叶加征“特产税”,派“川中商税局”的人来收税,还要接管茶行。王山穿着蜀锦长袍,在茶行前拦着税吏:“这绸缎是织工一针一线织的,茶叶是茶农一芽一叶采的。你要加税,是让织工、茶农赚不到钱;要抢茶行,是断成都人的活路——我王山是蜀王之后,就护着这绸缎、这茶叶,谁也别想动。”

他当天召集织工、茶农与商道脚夫,宣布立“王氏门户”:绸缎庄、茶行自主经营,绸缎、茶叶只收一成税,织工、茶农工钱涨两成。织工们当场就挥舞着梭子,茶农也扛起了茶篓,将税吏团团围住。税吏见势不妙,灰溜溜地逃走了。

之后,王山把绸缎庄、茶行整合进“王氏门户”,与重庆的商家签订协议,保证稳定供货,对方按市价收购。到了次年正月,成都的商道上,满载绸缎、茶叶和药材的马车络绎不绝,马车上都插着“王氏门户”的旗帜。织工们能安心织布,茶农们也能开心采茶,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这十二支后裔,凭借着各自的智慧与勇气,在这乱世中守护着自己的地盘和百姓,让一方百姓免受军阀的侵扰,继续在这复杂的民国地方秩序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