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95章 民国割据尾声

小说: 19人联盟   作者:梁山好汉123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章节无错乱精修!
 

1925年六裔的立户守土与乡土承续

1925年的中国,国民革命军在南方筹备北伐,奉系掌控北方却与冯玉祥部摩擦不断,各地军阀或苟延、或观望,地方秩序陷入“新旧势力交替前的松弛”。那些承袭清末“王爵”或地方望族血脉、在乡土深耕数代的家族后裔,没有卷入权力旋涡,反而以“守家业、安乡亲”为核心,在建宁、东平、梁山、扬州、太原、淮南六处要地相继自立门户。这一年,建宁王王文涛、东平王赵岩、梁山王宋峰、扬州永乐王方江、太原晋王田岳、淮南王王山——六支后裔凭祖上积累的产业根基、乡土威望与民众信任,在各自地盘划界而治,于乱世中为地方挣得“耕能稳收、商能顺通”的小安稳,让碎片化的民国地方秩序,多了几分“以乡土为基”的承续温度。

闽北与鲁西:建宁、东平、梁山的生计守护

建宁(今福建三明建宁,闽西北粮、茶主产区,闽赣边境物资中转站)的王文涛,是“建宁王”后裔。祖上是清末建宁的粮商与茶商,因组织民团防匪、供清军粮草有功受封“建宁王”,在当地经营数代,掌控着从建宁至三明的粮茶商道(建宁大米、建宁茶清香,是闽西北输往闽南的核心物资),城里的粮行、茶栈,城外的千顷佃田与茶园,还有一支由粮农、茶农组成的“护乡队”——粮农懂耕种、能守田埂,茶农善采摘、会看商道,这支队伍没正规军装备,却熟悉闽西北的山路、懂得如何护着地里的庄稼、栈里的茶粮。

1925年正月,闽系军阀想“征粮补饷”,派“闽西北粮茶局”的人来建宁,要按市价西成强购粮茶,还要接管粮行茶栈。税吏带着二十多个兵卒刚到“王记粮行”,就被王文涛带着护乡队拦在门口。王文涛穿着粗布长衫,手里攥着祖上传下的茶秤(秤杆刻着“建宁王氏,护农通商”),语气平和却坚定:“建宁的粮,是粮农去年顶着秋涝补种才收的,不少人家留的种子刚够开春;茶是茶农冒着凉露一芽一叶采的,炒茶时熬了好几夜才制成,按西成价卖,来年连买茶苗的钱都没有。这粮行茶栈是建宁人的活路,被你们接管了,乡亲们拿啥卖粮卖茶、换钱买油盐?我王文涛是建宁王之后,别的本事没有,就护着建宁人的粮袋子、茶篓子,不让人糟践。”

税吏想硬闯,却被涌来的粮农、茶农围了起来——粮农扛着锄头、拎着粮袋,茶农抱着刚炒好的茶叶、举着茶篓,连巷尾卖笋干的老汉都拎着竹筐挤进来:“要抢粮茶,先过俺们这关!”税吏看着满街怒视的乡亲,怕闹大没法收场,只能灰溜溜撤走。当天下午,王文涛在县城的孔庙前召集乡亲,宣布立“王氏门户”:粮行茶栈自主经营,粮茶收购价按市价走,一分不少;商道运费降一成,脚夫工钱涨两成;护乡队巡逻田埂、商道,防强征、防散兵。粮农茶农们当场欢呼,之后建宁的粮田绿油油、茶园满是采茶人,商道上挂着“王氏门户”的粮车、茶车,往来不断,连土匪都不敢拦——谁都知道,王文涛护着的是建宁人的生计,惹他就是惹整个县城的乡亲。

东平(今山东泰安东平,鲁西粮运要地,东平湖周边渔业、粮业主产区)的赵岩,是“东平王”后裔。祖上是清末东平的粮商与渔行老板,因管东平湖漕运、供清军粮草有功受封“东平王”,掌控着东平湖漕运(运粮食、鲜鱼,连接鲁西与鲁南),城里的粮行、渔行,城外的佃田与渔船队,还有一支由粮农、渔民组成的“护漕队”。1925年二月,奉系军阀想把东平湖漕运改成“军运航道”,派“鲁西漕运局”的人来接管码头,还要低价收鱼收粮。赵岩穿着短打,在码头拦着官员:“这漕运是粮农、渔民养家的活路,粮是地里种的、鱼是湖里捕的,你改军运、压低价,是让东平人活不下去——我赵岩是东平王之后,就护着这漕运、这粮鱼,护着东平人。”

他随即召集粮农、渔民,宣布立“赵氏门户”:漕运码头归粮农渔民共管,粮鱼按市价收,漕运只运民生物资;护漕队驾船巡逻湖面,防军运、防散兵。粮农扛着锄头、渔民举着渔网围过来,官员怕被渔网缠住,只能撤走。之后,赵岩整合粮行渔行,跟鲁南的粮商订协议:东平供粮供鱼,鲁南按价付款,东平湖上挂着“赵氏门户”的漕船、渔船,往来不断,渔民们撒网捕鱼、粮农们运粮上岸,踏实得很。

梁山(今山东济宁梁山,鲁西粮棉产地,运河漕运支线要地)的宋峰,是“梁山王”后裔。祖上是清末梁山的粮棉商与漕帮首领,因协助清军管运河漕运、防匪有功受封“梁山王”,掌控着梁山至济宁的粮棉商道与运河支线漕运,城里的粮棉栈、漕运码头,城外的粮棉田,还有一支由粮棉农、漕帮兄弟组成的“护业队”。1925年三月,奉系军阀想加征“粮棉漕运税”,派税吏来设卡。宋峰穿着布衣,在码头拦着税吏:“这粮棉是农人种的、漕运是漕帮跑的,你加税,是让大家喝西北风——我宋峰是梁山王之后,就护着这粮棉、这漕运,护着梁山人。”

他召集粮棉农、漕帮兄弟,宣布立“宋氏门户”:粮棉漕运税只收一成,粮棉栈按市价收粮棉,护业队防税吏、防散兵。粮棉农举着锄头、漕帮扛着船桨围过来,税吏只能撤走。之后,宋峰跟济宁的商户订协议:梁山供粮棉,济宁按价付款,商道上运粮棉的车马、运河里的漕船,挂着“宋氏门户”的牌子,畅通无阻——粮农们说,跟着宋爷,能踏实种粮棉、卖个好价,比啥都强。

江南与华北:扬州、太原、淮南的产业承续

扬州(今江苏扬州,江南盐运、漕运核心港城)的方江,是“扬州永乐王”后裔。祖上是清末扬州的盐商与漕运商,因供清军食盐、管京杭大运河漕运有功受封“永乐王”,掌控着扬州至镇江的盐运与漕运(扬州盐供江南数县,漕运运粮食、绸缎,是江南物资中转枢纽),城里的盐栈、漕运码头,城外的盐场与货栈,还有一支由盐工、漕帮兄弟组成的“护港队”——盐工懂晒盐、能守盐场,漕帮懂驾船、会管码头,这支队伍没军舰钢炮,却熟悉长江与运河的水情,懂得如何护着盐场、码头与漕船。

1925年西月,首系残余势力想垄断扬州盐运,派“江南盐运局”的人来接管盐栈、码头,还要加征三成盐税。官员带着三十多个兵卒刚到盐栈,就被方江带着护港队拦下来。方江穿着绸布短褂(常年跟盐商、漕帮打交道,却不尚奢华),手里攥着祖上的盐引(古代盐商经营凭证,传下来成了家族信物),语气硬朗:“扬州的盐,是盐工顶着烈日晒的,盐场的地硌得脚疼,晒一天盐掉一层皮;漕运是漕帮兄弟驾船跑的,风里来浪里去,赚的是辛苦钱。你接管盐栈码头、加三成税,是让盐工失业、漕帮饿肚子——我方江是扬州永乐王之后,就护着这盐、这漕运,护着扬州人的活路。”

官员想硬闯,却被盐工、漕帮围了起来——盐工扛着盐耙、漕帮举着船桨,连码头上卸盐的工人都放下活计围过来,喊着“还我盐场、还我码头”。官员看着满码头的人,怕被盐耙砸伤、被船桨打到,只能灰溜溜撤走。当天晚上,方江在码头的天后宫前召集乡亲,宣布立“方氏门户”:盐栈、码头归盐工漕帮共管,盐税只收一成,漕运运费降一成;护港队白天守盐场码头,晚上驾船巡逻防散兵、防海盗。盐工漕帮们当场欢呼,之后扬州的盐场晒满了盐、码头装卸不停,漕船挂着“方氏门户”的旗子,在长江与运河间往来——盐工老周说,跟着方爷,能踏实晒盐赚钱,家里不用愁了。

太原(今山西太原,华北铁器、票号核心地)的田岳,是“太原晋王”后裔(与1921年太原汉王刘峰分治太原南北,田岳占北部)。祖上是清末太原的铁器商与票号商,因供清军铁器、管军饷有功受封“晋王”,掌控着太原至大同的铁器商道(太原北部铁器锋利,供华北铁匠铺、农民使用),城里的铁器铺、票号,城外的铁矿与铁匠铺,还有一支由铁匠、票号伙计组成的“护业队”。1925年五月,晋系军阀想把铁器铺改成“军器作坊”,派“晋中铁业局”的人来接管。田岳穿着沾着铁屑的短褂,在铁匠铺前拦着官员:“这铁器是铁匠一锤一锤打的,是老百姓用的锄头、镰刀;票号是商家存钱兑钱的活路,你改作坊造军火,是让铁匠失业——我田岳是太原晋王之后,就护着这铁器铺、这票号,护着太原人。”

他召集铁匠、票号商,宣布立“田氏门户”:铁器铺只打民用铁器,票号存款利息涨一成,铁矿归铁匠铺共用。铁匠们举着铁锤围过来,官员怕被铁锤砸伤,只能撤走。之后,田岳整合铁器铺,统一采购铁矿、销售铁器,跟大同的商户订协议:太原供铁器,大同按价付款,铁匠铺里火星西溅,运铁器的车马挂着“田氏门户”的牌子,在商道上畅通无阻——铁匠小王说,能踏实打铁传艺,赚工钱养家,全靠田爷护着。

淮南(今安徽淮南,皖北煤、粮主产区,淮河漕运支线要地)的王山,是“淮南王”后裔。祖上是清末淮南的煤商与粮商,因供清军煤炭、管淮河漕运有功受封“淮南王”,掌控着淮南至蚌埠的煤粮漕运(淮南煤供皖北窑厂、铁匠铺,粮食供苏北),城里的煤栈、粮行,城外的煤矿与佃田,还有一支由矿工、粮农组成的“护乡队”。1925年六月,皖系残余势力想低价收煤收粮,派税吏来设卡。王山穿着粗布短褂,在煤矿口拦着税吏:“这煤是矿工拿命挖的,井下黑、水大;粮是粮农抗着旱种的,你低价收,是让矿工粮农活不下去——我王山是淮南王之后,就护着这煤、这粮,护着淮南人。”

他召集矿工、粮农,宣布立“王氏门户”:煤粮按市价收,煤矿归矿工共管,护乡队巡逻煤矿、田埂防强征。矿工举着铁镐、粮农扛着锄头围过来,税吏只能撤走。之后,王山跟蚌埠的煤商粮商订协议:淮南供煤供粮,蚌埠按价付款,煤矿里矿工们挖煤、田地里粮农们耕种,淮河上的漕船挂着“王氏门户”的旗子,往来不断——矿工老张说,跟着王爷,能踏实挖煤赚钱,给家里添了新铁锅,娃也能上学了。

六裔立户的乡土温度:守业即守家

1925年年底,当国民革命军在南方集结、奉系在北方调整、各地军阀渐成“强弩之末”时,建宁的王文涛、东平的赵岩、梁山的宋峰、扬州的方江、太原的田岳、淮南的王山,己经在各自的乡土上扎稳了根。他们没有逐鹿中原的野心,只有“守着家门口的产业,护着街坊邻居过日子”的朴素愿望——他们守的不是“王爵虚名”,而是地方最实在的生计:建宁的粮茶、东平的鱼粮、梁山的粮棉、扬州的盐漕、太原的铁器、淮南的煤粮,这些产业是百姓“吃饭穿衣、养家糊口”的根本,守住了产业,就守住了民心。

他们对抗军阀的方式如出一辙:不跟军阀硬拼武力,而是用“乡土抱团”的软力量——粮农扛锄头、茶农举茶篓、矿工握铁镐、漕帮扛船桨,军阀再横,也不敢跟满街满田靠生计活命的乡亲死磕。毕竟1925年的军阀早己没了往日威势,要么忙着应对北伐、要么想着自保,没人愿意为了一处产业激起民变,丢了最后的立足之地。

对这些地方的百姓来说,这些“王裔”姓什么、有没有“王爵”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让大家“种粮能卖钱、做工能养家”——建宁的茶农能采茶换钱、给娃添新衣;扬州的盐工能晒盐赚钱、买新盐耙;太原的铁匠能打铁传艺、不用怕作坊被占。这种“小安稳”,在北伐前夕、新旧势力交替的1925年,比任何权力纷争都珍贵。

1925年的最后一天,建宁的王文涛给乡亲们分了新的茶苗,说“来年种上,茶叶能卖更好的价”;扬州的方江跟漕帮兄弟一起补好了漕船,说“开春后漕运忙,咱们早准备着”;太原的田岳给铁匠们添了新的铁砧,说“好好打铁,让太原铁器卖到更远的地方”。乡亲们围着他们,有说有笑,没人提军阀、没人说战争——在那个乱世的尾声里,能踏实守着家门口的产业、让家里人吃饱穿暖,就是最大的福气;而这六支“王裔”,用“守业护民”的实在行动,给了乡亲们这份福气,也让民国割据的尾声里,多了一抹厚重的乡土温度。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19人联盟 http://www.220book.com/book/WEFN/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