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透沱江时,整座古城还浸在青蓝色的雾霭里。我下榻的"望江阁"客栈临水而筑,是幢清中期的穿斗式建筑。推开二楼的雕花木窗,樟木窗棂发出绵长的"吱呀"声,惊动了檐下筑巢的雨燕。但见江面浮着薄纱般的晨雾,对岸重龙山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未干透的水墨画。早航的货轮拉响汽笛,那声音穿过雾霭,惊起滩涂上的白鹭,翅膀掠过处,洒下碎银般的鸣叫。
跑堂的幺哥端着铜盆进来,盆沿搭着新摘的栀子,水汽里浮着淡淡花香。"先生赶得巧,"他指着江心,"今日十五,卯时三刻要放鱼苗。"话音未落,己闻码头传来竹篓碰撞声。我匆匆拭面下楼,见青石阶上满是挑着鱼篓的渔人,篓中寸许长的鲢鱼苗扑腾着,将晨光搅成万千金屑。
放生仪式由九十岁的阮公主持。老人身着靛蓝土布衫,手持柏木如意,吟诵的祝词伴着木鱼声在江面飘荡:"沱水泱泱,育我稻粱,放鳞归去,福泽绵长..."当第一批鱼苗入水时,朝阳恰好跃出东山,江面顿时流光溢彩。有个扎羊角辫的女娃踮脚问我:"鱼儿认得回家的路么?"未及答话,阮公己笑应:"沱江是它们的摇篮曲哟。"
二
早市在文庙照壁前铺开,宛若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卖灯影牛肉的陈嫂立在桐油布伞下,手起刀落间,肉片在晨光中化作透明蝉翼,叠在青花瓷盘里宛如琥珀。她丈夫则在旁翻动熏炉,柏树枝的烟气裹着肉香,引得顽童在摊前打转。酿豆瓣的彭翁将陶缸称作"日月坛",掀开红布封口时,他眯眼细嗅:"这缸晒足了三个伏天,有阳光的味道。"最妙是卖叶儿粑的袁姑,每揭一笼屉,便吟句即兴的竹枝词:"桑叶绿,糯米白,包进春风不许逃。"那粑叶是清晨新采的,还带着露水的清甜。
我在豆腐脑摊前遇着退休教师温先生。他执意邀我同坐,指着摊主老骆说:"他祖上在光绪年间的状元宴上做过豆腐宴。"那豆腐脑果真异乎寻常,嫩如凝脂的豆花上,洒着炸酥的馓子与碾碎的核桃,浇头是用醪糟调制的红糖汁。温先生将调羹斜插碗中:"吃资中豆腐脑,要品出时间的层次——馓子是昨日的脆,豆花是今朝的嫩,红糖汁里藏着去岁的桂花。"
忽闻铜锣开道,但见衙役装扮的汉子抬着"春官"巡街。那春官戴着柳条帽,边走边唱《二十西节气歌》,每到店铺前便即兴编吉祥话。在布庄前唱:"蚕姑献丝,织女裁云";至药铺前吟:"神农尝草,华佗再生"。温先生解释:"这是明代流传的'说春'习俗,春官要连说百家不重样。"
三
日头渐高时,我拐进水巷子深处的"听雨书屋"。店主是位戴圆框眼镜的女士,正踩着竹梯整理古籍。"来得正好,"她从架顶取下一函线装书,"这是民国版的《资州志补》,方才阳光照见书脊上的蠹鱼痕。"书屋后堂竟藏着雕版作坊,七旬刻工徐老正在梨木上刻《沱江舟楫图》,刀锋过处,木屑纷飞如雪。他让我触摸未完工的雕版:"感受这纹理,这是树木百年的记忆。"
午后忽起骤雨,雨水顺着封火墙上的螭首倾泻,在天井汇成珠帘。店主沏来茉莉香片,我们便在雨声中翻阅老照片集。有张1943年的江景照格外动人:帆船如林,船工们赤脚踩在缆绳上,身形与桅杆构成满纸沧桑。店主轻点照片一角:"这是我曾祖父,他总说沱江是部用波浪写成的史书。"她又指院中石缸:"这缸荷花种子,还是抗战时岭南学子带来的。"
雨歇时,斜阳穿透云隙,在青石板上画出水墨丹青。徐老将新刻的版画覆上宣纸,用棕刷轻轻拓印。渐渐浮现的舟楫图中,竟藏着首回文诗:"江夜泊客舟,客舟载乡愁,乡愁化雁字,雁字写江秋。"
西
温先生带我看西秦会馆的戏楼时,夕阳正照在歇山屋顶的琉璃瓦上。飞檐下的如意斗拱间,燕巢新添雏鸟,啁啾声与风铃相和。守馆的余老点亮宫灯,忽然开腔唱《秋江》里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嗓音虽苍,身段犹存当年风采。他抚着朱漆栏杆说:"童祥苓在此演《空城计》时,诸葛亮摇的羽扇还是我家祖传的。"
夜幕初垂,江畔升起孔明灯。放灯的多是年轻恋人,也有祈福的老人。我帮一位婆婆在灯上写"江安家宁",她赠我枚五彩丝线编的辟邪扣:"这是用沱江边的艾草染的,能护你旅途平安。"千百盏灯飘向夜空,与星月交融,恍若给古城罩上轻纱。远处传来守夜人的梆子声,三慢两快,正是"平安更"的节奏。
五
夜宿客栈时,忽闻隔壁传来古琴声。推门见是日间书屋的店主,她正在月光下抚《平沙落雁》。"这是明代蜀派传谱,"琴轸上的玉铃随风轻响,"当年司马相如在资中弹奏时,沱江的鱼都跃出水面聆听。"她翻出本绢面笔记:"先祖父记载,1938年梁思成来考察古建时,最爱听这首曲子。"
更深时分,幺哥送来宵夜——用井水镇过的凉糕。他说起客栈前身是清代邮局:"墙角那口青石槽,原是喂信马的食槽。"我抚着石槽上的磨损痕迹,仿佛听见驿马踏月而来的蹄声。
六
翌日黎明,我随阮公登重龙山观日出。老人拄着花椒木杖,边走边指点石刻:"这尊唐代观音的衣纹,会随日光移动。"至观景台时,云海正漫过山腰。突然万道金光破晓,整座古城在晨曦中苏醒:文庙的鸱吻染金,沱江的波涛化银,连晾晒的蓝印花布都成了飘动的霞光。
早课钟声里,阮公指向江湾:"那是古渡口遗址,苏东坡曾在此夜泊。"岩壁上隐约可见缆绳磨出的深痕,如时光刻下的年轮。我们坐在汉砖砌成的栏台上,看晨钓老者甩出鱼线,那弧线划过千年,与杜甫诗中"细雨鱼儿出"的意境悄然重合。
七
辞行前我再去早市,袁姑特意包了"辞客粑":"粑叶朝外,盼客早归。"温先生赠我毛笔一支:"笔杆是沱江沉木所制,记得给资中写封信。"陈嫂往行囊塞进油纸包的牛肉:"路上佐茶。"走到文庙泮池,但见荷叶田田,那株传奇的并蒂莲竟己结出青蓬。
航船离岸时,整座古城在晨光中活动起来:茶馆正在卸门板,学堂传来读书声,洗衣妇的棒槌起落间,溅起的水珠都成了散碎的金铃。船过古渡口,忽见群鹭掠水,翅尖点破倒映的城郭。我忽然明白:资中不是用来告别的,她永远在等待下一次重逢。
【后记】
在资中的三日,仿佛翻阅一部活着的《清明上河图》。那些青石阶上的足迹、江面的渔歌、老宅里的琴音,都在诉说着"此城长在时光里"的秘密。或许正如流沙河先生所言:故乡的真意,不在空间,而在时间。当我们用脚步丈量这些古老街巷时,其实是在与千百个曾经的自己相遇。沱江日夜东流,带不走的是植根在砖瓦间的乡愁,是沉淀在井水里的记忆,是世代资中人用生活续写的永恒诗篇。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