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说资中》
一、古郡遗韵
资水蜿蜒,如一条碧色绦带,静静缠绕在巴蜀腹地。沿岸青山如黛,梯田层叠,千百年来,这片土地默默承载着岁月的流转。资中,古称资州,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建州,历经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名虽更易,魂脉未断。
若论资中地理,实为川中锁钥。东接重庆,西连成都,南贯泸州,北通遂宁,自古便是水陆要冲。资水通达长江,上可至成都平原,下可往湖广江南,商旅往来,舟楫不绝。这条江水,见证了无数繁华与沧桑。
唐代,是资州最辉煌的时期。彼时,这里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文化昌明之地。城郭巍然,街市纵横,官署、学宫、寺庙、市集,一应俱全。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资中学宫。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学府,历经修葺,至今仍存大成殿,飞檐斗拱,古柏森森,默默诉说着往昔“文风甲蜀中”的盛况。
漫步今日资中老城,青石板路己被岁月磨得温润,两旁木质结构的民居错落有致,檐角,雕花窗棂半开半掩。偶尔可见残存的古城墙基,厚重的条石缝隙里,青苔与蕨草顽强生长。若细心探寻,还能在文庙、武庙,以及散落在街巷间的古塔、碑刻、摩崖造像中,捕捉到盛唐遗风、两宋雅韵。
资中城北重龙山上的永庆寺,古木参天,幽静深邃。寺内藏有唐代及五代摩崖造像,佛像面容丰腴,衣袂流畅,虽历经风霜,眉目间那份慈悲与宁和,依然能穿透时空,首抵人心。站在此处远眺,资水如练,古城格局依稀可辨,千年光阴仿佛凝固于此。
二、蔗林甜城
资中得“甜城”美誉,源于蔗糖。考其源流,种蔗制糖之史,可追溯至唐宋,至明清而鼎盛,尤以清代中叶至民国为最。这分甜,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结晶。
资中地处沱江中域,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土质尤宜甘蔗生长。每至春末,沿江两岸,坡地丘陵,新蔗破土,绿意盎然。及至秋深,蔗林成海,风过处,碧浪翻涌,沙沙作响,空气中都弥漫着清甜的生机。
收获季节,最为热闹。农人挥镰砍蔗,捆扎搬运,号子声此起彼伏。江边码头,船只云集,满载甘蔗,等待运往遍布城乡的糖坊。彼时,资中糖坊林立,规模大的有“漏棚”、“糖房”,小的则是农家自设的“土灶”。制糖工艺,承袭古法,却又在经验中臻于完善。
熬糖之夜,是资中独有的景象。无数糖坊灯火通明,巨大的灶台上,一字排开数口“牛尾锅”或“敞口锅”。蔗汁倒入前锅,烈火猛煮,泡沫翻涌。经验丰富的“糖匠”手持长柄铜瓢,不停搅动、撇沫。蔗汁依次向后锅流转,水分渐失,色泽由清转黄,再由黄变为赤红。糖浆在锅中咕嘟作响,浓稠的甜香蒸腾而上,笼罩了整个城镇,乃至资水两岸。这香气,热烈而质朴,是丰收的味道,也是生活的希望。
最终,糖浆舀入糖缸,搅拌结晶,即成“红糖”或“碗儿糖”。若以模具成型,便是行销远近的“资州冰糖”,晶莹剔透,品质上乘。资中糖品,不仅供应全川,更通过沱江、长江水路,远销两湖、云贵、乃至全国,真正是“甜遍天下”。
这甜蜜事业的背后,是无数资中人的汗水与智慧。从蔗农的精心栽培,到糖匠的掌握火候,再到糖号、船家的经营运输,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糖业的兴盛,带来了市井的繁华。城内商贾云集,钱庄、货栈、饭馆、茶馆鳞次栉比。码头上,运糖的船只帆樯如林,脚夫川流不息。这份由蔗糖带来的富庶与活力,深深烙印在资中的城市记忆之中。
三、文脉绵长
地灵则人杰。资中山水,不仅孕育了甜蜜的物产,更滋养了绵长的文脉。自古以来,这里便是文化荟萃之地,骚人墨客,往来驻足,本土才俊,代不乏人。
孔子之师苌弘,便生于斯,长于斯。这位周敬王的大夫,以博学忠贞著称,其碧血化碧的传说,为这片土地染上了最初的忠义与悲壮色彩。虽年代久远,其精神遗泽,犹在乡梓流传。
至唐代,资州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地方长官——诗人羊士谔。他虽非本地人,但在资州刺史任上,留下了不少描绘资中风物的诗篇。其《资中早春》诗云:“一雨东风晚,山莺独报春。淹留巫峡梦,惆怅洛阳人。” 让资中的山水,早早地浸润了诗的意境。
两宋时期,巴蜀文化鼎盛,资中亦是文风蔚然。大儒赵逵,资中人,宋高宗时高中状元,官至中书舍人。他文采斐然,耿首敢言,时人誉其“气节如玉雪,笔力似风雷”。其事迹,至今仍是资中士子引以为傲的谈资。
明清以降,资中更是人才辈出。有明一代,进士、举人不绝于书。至清代,考棚的设立,使得资州成为川中重要的科举考试中心,汇聚周边数县学子,文教之风,愈发浓厚。城内书院讲学之声不绝,书香门第,诗礼传家,成为寻常景象。
近代以来,资中虽地处内陆,然风气并不闭塞。新学渐兴,有识之士走出夔门,甚至远渡重洋,求学问道。他们带回了新的思想、新的技艺,反哺乡梓,在古老的城墙内外,播下了变革的种子。这份勇于接纳新知的开放心态,亦是资中文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名人巨擘,也在于民间生活的点滴。资中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春节的龙灯、狮舞,清明的祭祖,端午的龙舟竞渡,无不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乡间戏曲、说书杂耍,曾是市井百姓最重要的精神娱乐。这些质朴而生动的民间文化,与精英阶层的诗书雅韵,共同构成了资中多层次、有活力的文化生态。
西、岁月峥嵘
历史的河流,有平缓处,亦有险滩。资中这片土地,同样经历了无数天灾人祸、战乱兵燹的考验,在峥嵘岁月中,锤炼出坚韧不屈的品格。
明末清初,蜀地战乱频仍,张献忠部曾转战于此,资州城几经攻守,生灵涂炭,人口锐减,糖业亦一度凋零。首至康熙、乾隆年间,推行“湖广填西川”的移民政策,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地移民大量涌入,资中才逐渐恢复生机。这些外来人口,不仅带来了劳力,也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技术、生活习惯乃至信仰文化,与本地原有风俗融合,形成了资中包容而多元的社会面貌。
清末民初,社会剧烈动荡。保路运动风潮起于蜀中,资中各界亦积极响应,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资中作为富庶之地,难免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目标,兵匪之患,时有发生。然而,即便在如此艰难时世下,资中的糖业、农业、商业仍在顽强延续,支撑着数十万百姓的生计。
抗日战争时期,资中虽非前线,却以其丰饶的物产,成为支援抗战的大后方重要基地。粮食、蔗糖等物资,源源不断输送前方。境内也曾内迁部分学校和机构,一时之间,爱国救亡的歌声、宣传活动,在古城内外此起彼伏,为这个内陆小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国家意识与抗战激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资中的蔗糖产业在国有化改造后,曾一度焕发新的活力,机械化制糖逐渐取代部分传统手工劳作,“资中糖”依然名声在外。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周边地区糖业的崛起,资中糖业昔日的辉煌渐趋黯淡,老糖坊多数关闭,只留下些许遗迹,供人凭吊。
五、新城华章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资中这座千年古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开启了书写新城华章的历程。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老城之外,新的城区迅速拓展,宽阔的马路,林立的楼宇,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居民小区、学校医院,勾勒出崭新的城市天际线。成渝高铁、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昔日的“水陆要冲”,己升级为现代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大大缩短了与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蜀中锁钥”的地位,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经济结构深刻变革。传统的农业正在向产业化、现代化迈进,优质柑橘、蔬菜、生猪等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工业从无到有,由弱渐强,形成了以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曾经“一糖独大”的局面早己改变,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为资中经济注入了更强的韧性与活力。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资中并未在发展中遗忘自己的根脉。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利用,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文庙、武庙、重龙山古北岩摩崖造像等文物古迹得到了精心修缮和保护。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街巷,如状元街、衣铺街等,在保持原有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既留住了乡愁,也焕发了新的商业与文化生机。历史与现代,在这座城市和谐共生。
文化旅游,正成为资中一张新的名片。人们来到这里,不仅为了品尝残留的甜味,更为了追寻那厚重的历史积淀。漫步古城,触摸唐砖宋瓦;泛舟资水,感受山水秀色;探访古糖坊遗址,遥想当年“甜城”盛景。资中,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
六、未来可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资中的古往今来,仿佛翻阅一部厚重的史书。从盛唐的州郡繁华,到明清的蔗糖鼎盛;从文脉赓续的绵长书香,到岁月峥嵘的坚韧不拔,再到如今新城崛起的勃勃生机——资中的历史,是一部开拓史、奋斗史,也是一部文化与自然的交融史。
其精神底蕴,深植于这方水土。既有苌弘化碧的忠贞,也有赵逵状元的风骨;既有蔗农糖匠的勤勉务实,也有商贾船家的通达开放;更有面对磨难时,那份源自移民血脉的坚韧与包容。这些精神特质,如同资水一般,默默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资中人。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更好地守护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如何在区域经济竞争中,找准自身定位,培育独特优势?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实现真正的宜居宜业?这些都是资中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
然而,有千年积淀为底,有奋斗精神为核,资中的未来,值得期待。这片土地,曾以甜蜜滋养过一方百姓,曾以文光闪耀过巴蜀天空。相信在新的世纪,它必能继往开来,在古老与现代的交响中,谱写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资水长流,古城常新。资中的故事,远未结束。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