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1章 古法冰糖熬制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沱江恋曲,资中旧梦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沱江恋曲,资中旧梦》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冰晶酿》

文/墨吟

蔗浆百转玉壶凝,

七昼霜华满室星。

莫道冰糖无故事,

一瓯春水沱江情。

——题记

癸卯年大雪前夕,我踏着薄霜走进资中城西的永庆糖坊。八十岁的熬糖师傅赵守诚正在灶前闭目养神,手中桃木勺悬在糖锅上方三寸,勺底将坠未坠的糖丝在晨光里闪着金线。空气中弥漫着奇异的甜香,似桂花融雪,又似新竹破土。

“来得正好。”他睁眼时瞳孔澄澈如冰糖,“今日要起'头晶',这锅糖等了三年的沱江晨雾。”灶上九口铜锅依次排开,头锅沸腾如春潮,末锅静谧似秋潭。梁柱间垂下的麻绳系着历代糖师的记事牌,最早那块乾隆年的木牌上,还依稀可见“霜降得玉晶三百斤”的墨迹。

一、水脉

赵家的糖坊紧邻沱江“回龙湾”,这段河道因特殊的水文条件,自古便是制糖宝地。“别处的水熬不出资中冰糖的透亮。”赵师傅引我到江边,指着回旋的江水说,“这段水每日要经历三次潮信,咸淡交锋,最能激荡蔗糖的本味。”

他的取水器具是祖传的竹篓:立冬首场霜后,在寅时三刻汲取江心三丈处的活水。某年孙儿改用过滤器,老人尝了水源首摇头:“少了江鱼的腥气,冰糖就缺了魂。”后来他们在取水竹篓里养了几尾沱江特产的银鱼,才算找回老味道。

最绝的是“听水辨糖”。将不同时段的江水倾入陶瓮,以玉箸轻击瓮壁,声清亮者宜熬白糖,声沉浑者适制红糖。赵师傅的耳朵能分辨七种水声,某次竟听出江水含沙量变化,提前三日预测了上游暴雨。

二、蔗魂

糖坊后的蔗田里,保留着三亩百年老蔗。“这是曾祖从暹罗带回的'蔗',每节都有龙凤纹。”赵师傅割蔗时不用铁器,专用江边特产的蚌壳刀,“铁器腥气会惊了蔗魂。”

他的收割仪式充满古意:霜降日出前,用红绸系住东南方向的九株甘蔗,唱《请蔗歌》;下刀时需一刀断杆,让蔗桩流出“泪珠”般的汁液;最后要将首捆甘蔗供奉在江边的“蔗娘娘”石像前。

某年农业专家来推广高产蔗种,老人默默熬了两锅糖:一锅用新蔗,一锅用老种。客人品尝后纷纷指出老种蔗糖的回甘更绵长。赵师傅抚着蔗刀说:“草木有情,老种子记得沱江千年的甜。”

三、榨青

榨坊里的石碾是明代遗物,青石表面被岁月磨出琉璃光。赵师傅的孙子阿亮牵来老牛套碾时,总要往牛角系红布——“这是告慰牛灵,今日又要辛苦它了。”

榨汁分“三青五黄”:头道青汁如碧玉,专供冰糖;二道黄汁似琥珀,宜制红糖;三道紫汁最珍贵,要掺入松针发酵成蔗酒。赵师傅用荷叶杯接取头道汁,对着阳光细看汁中悬浮的“蔗花”——那是甘蔗的生殖细胞,形如碎钻,在糖浆中会成为结晶核。

某日电动榨机突发故障,年轻人要停工,老人却搬出祖传的“对榨槽”。两人各执檀木杠反复挤压,汗珠滴入蔗汁竟不起涟漪。“机械榨的汁太躁,”他喘息着说,“这样慢榨的汁水才温润。”

西、澄心

澄糖间里摆着七口大缸,缸底铺着不同年份的江底泥。赵师傅将蔗汁舀入头缸,撒入适量石灰水后,便静观其变。“看这絮状物,”他指着力缸中旋转的杂质,“像不像沱江上的漩涡?”

最妙的是他的“七缸澄心法”:每口缸代表一种心境,头缸要存“欢喜心”,末缸需守“平常心”。某次熬制贡糖时,因县衙催逼甚急,他在“耐心缸”前多守了半日,最终澄出的糖浆格外莹澈。

但现代工艺冲击无处不在。孙儿引进离心机后,澄糖时间缩短大半。老人不语,只在月夜独自用古法澄糖。当那缸历经七日沉淀的糖浆在晨曦中泛起宝光时,全家人都沉默了。

五、灶诀

九连灶的灶神是位女仙,糖坊人尊称“糖姑”。赵师傅每月初都要用新熬的糖浆为灶神描画眉眼,百年下来,灶壁上的糖画竟厚达三指。“灶王爷管火,糖姑管甜,”他添柴时念念有词,“夫妻和睦糖方成。”

他的控火术堪称绝艺:头灶要烧出“江涛焰”,柴需斜架如帆;三灶需保持“春雨火”,每次添柴不过三根;末灶讲究“蚕食烬”,要以灰埋火慢煨。某年腊月灶膛裂缝,他竟徒手以糯米浆拌江泥补灶,烫伤的手掌半月不能握勺。

最传奇的是“借火”。某次连续阴雨,柴湿难燃,他在江边望见渔火,忽生灵感。取来渔船常用的桐油灯,以灯焰为火种,竟熬出带着鱼米香的“渔火糖”。

六、看晶

熬糖至“挂旗”阶段,赵师傅的“看晶勺”便派上用场。这柄家传的紫铜勺内有乾坤:勺柄暗藏水晶镜片,勺底刻着“七十二晶纹”。他将糖浆倾注勺中,对着阳光转动,根据糖浆垂落的形态判断火候。

“冰糖最妙在'假死'。”他指着锅中某个瞬间静止的糖浆,“这时糖分子在跳舞,跳累了就坐下成晶。”某次为复原古法“瑞雪晶”,他连续七日不眠,终于在第百锅时等到糖浆绽放出六角霜花。

现代结晶术讲究效率,他却坚持“七昼成晶”。有客商抱怨太慢,老人端出两杯糖水:速结晶的冰糖沉杯底如沙,古法晶则化雾升腾。“急成的糖没有魂,”他轻吹茶雾,“就像沱江若失了迂回,还有什么韵味?”

七、养晶

养晶阁是糖坊禁地,西壁挂着草帘,地上摆满陶瓮。每个瓮内悬着棉线,线头垂入糖浆如钓江月。“这是向沱江学的,”赵师傅掀开某个瓮盖,“江水养玉,糖瓮养晶。”

他的养晶法充满禅意:初日要诵《甜经》安糖性,三日需抚瓮说家常,七日当静坐陪晶长。某瓮糖浆迟迟不结晶,他竟搬来古琴对瓮弹奏《春江花月夜》,三日后瓮中开满冰花。

但危机总在不经意间。某年鼠患咬断棉线,眼看整瓮糖浆要报废,老人以发丝续接断线,发丝在糖浆中竟化成金丝。这瓮“金丝冰糖”后来成为贡品,现在北京故宫还有珍藏。

八、破瓮

破瓮取晶是糖坊盛事。赵师傅选在冬至日出时,用檀木槌轻敲瓮身,瓮裂声如碎玉。“听这声响,”他托着初现的冰糖柱,“瓮声清亮则晶透,瓮声沉闷则晶润。”

取出的冰糖要在晨露中沐浴,用孔雀翎拂去浮尘。某次开出一柱天然形成山水纹的冰糖,阳光穿透时,竟在粉墙上投出资中古城廓的影子。摄影师连拍三日,作品后来得了国际大奖。

但最美的往往最脆弱。有柱“琉璃晶”因湿度变化突然迸裂,老人拾起碎片分赠围观孩童:“吃了吧,这是沱江的骨头。”

九、甜蚀

常年呼吸糖尘让赵师傅患上咳喘,医者劝他远离糖坊。他却把药炉支在灶边:“冰糖气能润肺,你们不懂。”某次咳血染红糖浆,那锅冰糖竟带着淡淡胭脂色,被姑娘们争相购买,称为“女儿糖”。

现在他每日只能工作两时辰,便坐在江边看徒弟操作。年轻人用恒温箱养晶,他眯眼听着箱体嗡鸣:“这声儿太齐整,不如陶瓮会打鼾。”

十、晶魄

腊月祭灶时,赵家举行最隆重的“谢晶仪”。新制的冰糖在供桌堆成宝塔,塔尖的“晶王”在月光下自动旋转。科学家说是温差导致,老人却认定:“是糖姑在点验甜货。”

仪式后他带我走进地窖,开启一个玉匣。里面不是糖,而是各色晶种:有唐代的“雪绒晶”、宋代的“蝉翼晶”、甚至还有文革时冒险保存的“苦泪晶”。“哪天糖坊没了,”他拈起粒晶种,“这些甜根还能发芽。”

临别时他赠我特制的“沱江记忆晶”:冰糖内封存着江沙、蔗花与老糖坊的剪影。含在口中,竟依次尝到春水的清冽、夏蔗的甘醇与冬霜的纯净。“冰糖是沱江的梦,”他望着窗外江水,“甜里藏着千百年的月光。”

夕照浸透糖坊时,赵师傅又开始搅动新锅糖浆。佝偻的身影在蒸汽里恍若沱江上的老船公,正摆渡着最后的甜蜜。

九转琼浆凝玉魄,

七昼霜华映资城。

冰糖若解沱江语,

半是清甜半是情。

古法薪传百载后,

犹见新芽破冰生。

莫道甜业随波去,

春潮又涨旧糖棚。

——跋诗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沱江恋曲,资中旧梦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