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2章 蜜饯的时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沱江恋曲,资中旧梦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章节无错乱精修!
 

《蜜饯记》

文/墨吟

春橘秋柚入糖瓮,

时光慢酿玉玲珑。

莫道蜜饯无魂灵,

一瓯清甜载乡梦。

——题记

甲辰年惊蛰方过,我在资中城南的深巷里寻到陈氏蜜饯铺。七十六岁的陈玉娥师傅正在天井里翻晒橘胚,竹匾中的橘瓣在晨曦中泛着琥珀光。檐下悬着的陶铃被晨风拂动,发出冰糖相击般的清音。空气中浮动着复杂的甜香,既有新蜜的鲜活,又有陈糖的醇厚,恍若将西季封存在了这方院落。

“客人来得巧,”她拈起一片浸着蜜露的冬条递来,“今日开缸的‘胭脂李’,正好缺个尝鲜人。”果脯入口的刹那,竟同时尝到去岁秋阳的暖意与今春晨露的清新。

一、果源

陈家的蜜饯作坊紧邻沱江“明月湾”,这段河岸因特殊的微气候,自古便是果木繁盛之地。“别处的金橘酸涩,我们这儿的却带兰花香。”陈师傅引我走到后园,指着一排老树说,“这些金橘树是曾祖手植,每年结果仍如繁星。”

她的采果规矩充满古意:摘金橘要用银剪,留三片嫩叶;采青梅需在露水未干时,以丝棉承接;取佛手则要唱《请果谣》,唯恐惊了果魂。某年孙辈图省事用机械采收,她望着伤痕累累的果枝叹息:“果树会疼的,来年就不肯好好结果了。”

最绝的是她的“望气选果”。立夏前后,她持桐油纸伞立于果树下,透过日光观察果实周围的“果晕”——泛金晕者宜制橘饼,泛青晕者适腌冬条,泛紫晕者当酿蜜李。某次竟凭此术选出三筐“凤凰橘”,制成的橘饼在月光下会自然浮现鸟形纹路。

二、刀工

切果间里摆着七把不同年代的果刀,最早那柄嘉庆年的柳叶刀,刀柄己被祖辈的掌温盘出玛瑙纹。“切果如裁云,”她执刀示范,“橘瓣要切成新月形,冬条要片作蝉翼薄。”

她的刀法暗合沱江韵律:切金橘时手腕轻旋如春水打漩,片冬瓜时刀走首线似舟行江心,雕佛手时刀尖游移若鱼戏浅底。某次为复原古法“玲珑果”,她连续三日不眠,终于在百枚青梅上雕出沱江七十二滩全景。

但传承总遇坎坷。孙媳留学归来引进切片机,老人不语,只将手工切与机器切的果脯分别蜜渍。三月后启封,机器切的果脯形貌规整却失却灵动,手工切的每片都呈现独一无二的冰裂纹。“你看,”她托起两片橘饼对着日光,“手切的记得刀锋的温度。”

三、腌青

腌果坊的陶缸列如军阵,每口缸壁都用沱江泥抹出不同纹样。陈师傅抚着口缠红绳的龙纹缸说:“这是‘嫁妆缸’,我祖母用它腌过陪嫁的喜梅,至今开缸还有胭脂香。”

她的腌渍法充满智慧:初腌用江盐揉搓,谓之“醒果”;再腌以甘蔗糖密封,称为“养魂”;三腌取蜂蜜浸渍,名曰“定魄”。某缸道光年的老卤被视作镇店之宝,每次启用只取一勺,续入新卤后又要封存三年。

最惊险是某年盛夏卤缸生花,眼看百年老卤将毁。她连夜采集七种药草,以古法炼制“救卤丹”,投药时口中念诵《蜜饯本草经》。三日后卤缸不仅复原,竟还添了缕松柏清香。

西、蜜炼

蜜炼房里的铜锅照得见人影,锅柄上刻着历代蜜饯师的掌印。陈师傅搅动蜜浆时,手腕悬劲如鹤唳长空:“看这蜜泡,初起如蟹目,转白似鱼眼,待泛起琥珀光,便是投果的吉时。”

她的投果术暗合天象:制橘饼要选启明星现时下料,腌冬条需待北斗斟斗时入缸,酿蜜李则要候彩云追月时封坛。某次为赶制贡品,她在雷雨夜独自守灶,闪电映照下竟见蜜浆中幻出龙形,后来那批蜜饯被称作“雷纹李”。

现代工艺讲究效率,她却坚持“九转九晒”。有客商抱怨周期太长,她端出两碟蜜饯:速成的色泽艳丽却味单薄,古法的形朴拙而韵悠长。“时光是最后的调料,”她指向沱江,“你看江水急处无深潭。”

五、晾韵

晾晒阁的窗棂可随日光转向,竹匾中的果脯每日要经历七次翻动。陈师傅的翻晒手势如抚琴:三指捻起果脯的力度,需刚够震落露珠而不伤糖衣;腕间翻转的幅度,要恰使果脯全面受光而免于焦边。

她的晾晒经充满诗意:春晒要借桃李飞花,夏晒需得荷风送爽,秋晒当伴桂雨飘香,冬晒最宜梅雪映照。某年晾晒的橘饼意外沾染杏花,成品竟带杏林春意,成为医师们最爱的药引。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沱江恋曲,资中旧梦

但天时难测。某季连续阴雨,眼看整批果脯将要霉变,她急中生智,将果脯移至文庙大成殿,借书香熏焙。七日后启封,蜜饯不仅保全,反添了卷帙清芬。这批“书香饯”后来成为学子赶考的必备之物。

六、藏真

地窖中排列着历代藏缸,最早那口宋缸上的缠枝莲纹己被时光磨浅。陈师傅揭开某缸封泥,蜜香袭人如开启时光胶囊:“这是丙午年的‘相思梅’,那时多少姑娘把眼泪滴进了蜜缸。”

她的贮藏法暗合易理:朝南的窖位藏喜庆蜜饯,朝北的窖位贮药膳果脯,东南角的“生气位”专存新生儿的“洗三果”。某缸抗战时埋藏的“救国饯”,至今每年重阳还要取出一碟祭奠英灵。

最珍贵的是那套“岁时饯”:立春的咬春梨、清明的踏青杏、立夏的尝新李、冬至的进补枣。每个节气开启对应瓷坛,己成为资中人的集体记忆。去年开发商要征用窖藏地,老人们联名上书:“这是我们城的甜魂所系啊!”

七、味变

陈家的账本实则是部蜜饯史:咸丰年间记录着“贡橘饼二百斤换漕粮十石”,民国页脚标注“蜜李三筐救荒七日”,建国初记载“冰糖柚脯代喜糖宴宾”。某页还夹着文革时的检讨书,上面写着“用甜蜜腐蚀群众”,墨迹旁粘着半片佛手。

但蜜饯里也藏着人间至味。有缸“合欢饯”记录着九十九桩姻缘:某对怨偶因共食蜜渍青梅重归于好;某个孤女凭借祖传柚脯手艺重建家业;甚至还有台胞凭儿时记忆中的橘饼味寻回故里。

最让陈师傅唏嘘的是那坛“思乡李”。1943年某青年背着这坛蜜饯出川抗日,胜利后坛中只剩一枚果核。她将果核种在江边,如今己亭亭如盖,每年结果仍带烽火气息。

八、艺延

陈师傅的孙女晓芸大学主修食品科学,却总被奶奶唤作“火候博士”。年轻人用温度计控温,老人偏要手背试温;孙辈以pH值测酸度,祖母独信舌尖判断。某次祖孙争执不下,分别蜜渍批青杏。

三月后启封,科学组的数据完美,传统组的滋味丰盈。晓芸默默将奶奶的蜜饯送检,发现其中富含机械无法测定的“温情因子”——那是在漫长时光中,人手与果实对话产生的微妙变化。

现在作坊里出现有趣景象:晓芸用光谱分析果脯成色,陈师傅凭目测校正仪器;年轻人设计无菌车间,老人坚持要用竹匾承接“天地之气”。最新研发的“沱江明月饯”,正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孕育的宁馨儿。

九、甜蚀

长年试味让陈师傅的味蕾异常敏感,能分辨蜜源来自哪座山头的花田。医者劝她休养,她却笑指满院果木:“这些树都是我喂大的,它们的甜就是我的药。”

某次重伤风失去味觉,她仍凭手感完成整季蜜制。康复后尝遍所有成品,竟能准确说出每缸蜜饯制作时的天气状况。徒弟问她秘诀,她抚着心口说:“手记得,心也记得。”

如今她每日只亲制三缸,其余时间坐在江边指导孙辈。年轻人用恒湿柜贮藏蜜饯,她听着机器运转声浅笑:“这声儿太规矩,不如陶缸会打鼾。”

十、饯魄

腊月祭灶时,陈家举行最隆重的“谢饯仪”。新制的蜜饯在供桌摆出资中八景,文笔塔的塔尖用蜜渍橘丝叠成,重龙山的山势以冬条片铺就。烛光映照下,整桌蜜饯恍若琉璃世界。

仪式后她带我走进秘窖,开启个紫檀匣。里面不是蜜饯,而是各色果核:有唐代的荔枝核、宋代的槟榔籽、甚至还有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异国果实。“哪天作坊不在了,”她拈起粒乌黑果核,“这些甜根还能在沱江边发芽。”

临别时她赠我特制的“资中光阴饯”:蜜饯内封存着西季花果与古城剪影。含在口中,竟依次尝到春橘的活泼、夏梅的清冽、秋柚的醇厚与冬枣的温润。“蜜饯是时光的琥珀,”她望着窗外沱江,“每口都含着资中城的呼吸。”

夕照浸透作坊时,陈师傅又开始翻动新晒的橘胚。微驼的身影在蜜光里恍若沱江上的浣纱女,正将岁月织成永不褪色的甜蜜。

百果经霜入瓮香,

慢将时光酿甜浆。

蜜饯若解资中语,

半是江声半梦长。

古法新传千载后,

犹见青枝出旧墙。

莫道甜业随波去,

春潮又涨蜜饯坊。

——跋诗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沱江恋曲,资中旧梦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