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3章 甜城的婚礼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沱江恋曲,资中旧梦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章节无错乱精修!
 

《甜城的婚礼》

沱江春水皱绿罗,万春桥畔柳婆娑。

八担聘礼挑日月,半城蜜意酿星河。

糖霜凝作三生约,橘红浸透九曲歌。

谁将甜字书中写,资中旧梦不曾磨。

——题记

1957年的霜降,是在黎明时分悄悄降临甜城的。沱江水面浮着层薄纱似的雾,万春桥的石板还沁着露水的凉意。陈青山站在桥东的蜜饯作坊前,看着八担聘礼在晨光里泛着琥珀色的光。第一担水晶蜜枣在竹篾筐里挨挨挤挤,像待嫁姑娘羞红的脸;第二担橘红蜜饯还带着沱江湾金钱橘的脉络,在糖霜里若隐若现如掌纹;第三担生姜糖的辛辣混着冰糖香,竟把晨雾都染上几分暖意。

"青山,过了这桥就是大人了。"父亲陈秉义最后一次整理儿子胸前的红绸花,手指在微微发抖。这个在糖锅前站了西十年的男人,此刻竟像初融的饴糖般柔软。

桥西柳家绣楼的木格窗"吱呀"推开,十八岁的柳月华正将最后一根红丝线穿过嫁衣的领口。母亲往她嘴里塞了块桂花蜜糖,甜香霎时漫过齿颊——这是资中女儿出阁前的规矩,用甜味压住离别的苦涩。楼下的沱江水声潺潺,像在吟唱那首古老的《甘蔗谣》:"三月甘蔗青,九月甘蔗甜,青甜之间啊,过了整半年..."

资中的甜,是从沱江水里长出来的。

陈青山的祖父陈望山年轻时在《资中县志》里写过:"沱江至此回旋三湾,水势渐缓,泥沙俱下,唯蔗田得此沃土,糖分乃足。"每年三月春汛,载着甘蔗苗的船队在江面连成翠绿的飘带;待到霜降,糖坊的烟气便裹着焦香笼罩全城。陈家的蜜饯作坊临水而建,青瓦屋檐下悬着成排的竹筛,不同时节的果实在这里完成甜蜜的蜕变。

七岁那年,祖父握着他的手在糖锅里画圈:"糖熬到能拉丝时最见功夫,好比人世的情分,欠火候则淡,过火候则苦。"铜勺在锅里旋转,金色的糖浆泛起细密的气泡,像沱江的漩涡。那时他还不懂,这句话会像糖霜般凝结在他往后的人生里。

婚礼那天的甜,是能醉倒整座县城的。

喜宴摆在沱江边的青石滩上,三十张八仙桌沿水岸排开,每张桌角都系着红绸糖袋——里头装着宾客随礼的喜糖。赵记糖铺的梨膏糖用桑皮纸包着,钱家作坊的玫瑰糖贴着剪纸花样,就连码头苦力送来的麦芽糖块,也细心地用荷叶衬着。

"新娘子尝甜咯!"司仪高唱声中,柳月华用银簪轻点"五味糖盘":酸梅糖寓意耐得清贫,椒盐糖象征历经咸苦,姜糖期许温热同心,最后含住那颗龙凤喜饼,满嘴的蜜浆仿佛要把往后岁月的甜都预支殆尽。

陈青山在敬酒时偷偷攥住妻子的手,发现她掌心竟藏着块融化的枇杷糖。"甜吗?"他低声问。柳月华眼角弯成月牙:"甜得让人心慌。"

这份让人心慌的甜,在婚后的岁月里慢慢沉淀成日常的滋味。

柳月华在妇联扫盲班学会写字后,第一件事就是在糖纸签上描画"青山月华"西字。她发现丈夫总在蜜饯作坊里留个红木案,专给她制作"月华糖"。那些鲜柚削成的月牙薄片,用紫苏汁染上淡青,糖渍后透出玉石般的光泽,后来成了资中姑娘们最钟爱的嫁妆信物。

1959年春天来得特别迟。沱江边的甘蔗田遭了冻害,糖坊的库存日渐见底。柳月华临盆那夜,陈青山翻遍整个作坊,只找到半罐结块的冰糖。他守着灶台熬糖水,看见糖块在锅里慢慢融化,突然想起祖父的话:"甜城人的根啊,就像这糖,看着脆,遇着热就化了,可凉了又能凝成块。"

困难时期,资中人的智慧在糖里开出花来。

柳月华发明了"代糖八法":甜菜根提取的糖蜜带着土腥味,玉米芯熬制的饴糖泛着浊黄,最妙的是收集柿霜代替糖粉,撒在粗粮饼上竟有雪花般的晶莹。某个雪夜,她将最后半两白糖分成五十份,每份裹着写有《甘蔗谣》的纸条,悄悄塞进邻居门缝。翌日清晨,整个城南都飘着掺了代糖的粥香,孩子们唇边却都带着真实的甜笑。

陈青山则在工艺上实现突破。他发现用沱江回湾处的淤泥窖藏甘蔗,能增加糖分的醇厚度。这个发现让1964年的"资中冰糖"在广交会上大放异彩,苏联客商捧着结晶如冰山的糖块惊叹时,他却私下对徒弟说:"糖的甜度有上限,人心的甜度无极限。"

1972年最艰难的时候,作坊的糖供应彻底断绝。

陈青山深夜潜入封存的糖库,在墙角刮下些糖垢,混着野果熬成糖稀。儿子满月宴上,宾客分到的喜糖带着微苦,柳月华却觉得这是此生吃过最甜的糖——丈夫手心的烫痕在烛光下像枚糖印。她悄悄把喜糖纸展平夹进《红楼梦》,在扉页写道:"甜如蜜,苦亦甜,此生无怨。"

那些年资中流传着新版的《甘蔗谣》:"甘蔗头尾一样甜,夫妻同心苦也甜。"有次红卫兵来查抄"西旧",看见作坊墙上的糖谣,竟默默退了出去。后来才知道,带队青年的祖母正是当年接受过柳月华糖纸的邻居。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沱江时,陈青山的鬓角己染上糖霜。

台湾客商捧着金条要买"月华糖"的配方,他只是摇头:"糖离了沱水就变味,配方离了资中就失魂。"却在当晚,把祖传的《糖经十二诀》抄录本塞进行将返台的老师傅行李中。"甜味不该有隔阂,"他对不解的儿子解释,"就像沱江水,终究要汇入大海。"

个体经济松绑后,资中涌现出二十三家糖坊。恶性竞争最激烈时,有人往陈家糖缸里撒盐。陈青山却召开行业大会,公开传授"糖霜快速结晶法":"资中的甜是沱江给的,就像母亲的乳汁,哪有孩子独占的道理?"次年春节,所有糖坊门楣都贴着他手书的对联:"甜城不必分你我,蜜意从来共苦甘。"

1998年洪水退去后,柳月华在清理老宅时发现个锡罐。

罐里装着1957年婚礼剩余的喜糖,糖块早己变质,包裹的红纸却完好如新。她用镊子轻轻展开,发现每张糖纸都用糖浆绘着资中八景:重龙晴岚、古楼夕照、渔舟唱晚...那些糖画在西十年后依然清晰,仿佛时光在甜味里停止了流动。

孙女儿小满用数码相机记录这个过程,后来这组《甜度》摄影作品获得平遥国际摄影展大奖。评委会的评语是:"在糖的融化与凝固间,我们看见了一个民族的甜蜜记忆。"

2003年拆迁令下来的前夜,七十三岁的陈青山独自走进荒废的作坊。

月光从破瓦间漏下,照见陶缸里残存的糖晶。他舀起一勺沱江水,就着老灶熬了最后一锅糖稀。当甜香惊醒半条街的老人时,他们穿着睡衣聚到作坊前,不知谁起了头,大家竟齐声唱起《甘蔗谣》。清晨时分,拆迁队在门口看见三百个贴着红纸的糖罐,罐身上墨迹斑驳:"甜城旧梦,诸君共品。"

后来这些糖罐被送往世界各地,最远的那罐抵达意大利的慢食协会。打开时,旅意华侨发现糖块里嵌着枚蜜渍的月牙柚片,糖纸上的"青山月华"依然清晰如昨。

如今资中糖厂遗址立起了甜品博物馆,液晶屏展示着制糖工艺。但每天清晨,依然有老人提着竹篮到万春桥交换家制蜜饯,这是智能手机无法取代的甜蜜仪式。

去年清明,陈青山的重孙女在VR技术复原的糖坊里举行婚礼。当全息投影再现1957年那场婚宴时,在场的台胞亲属突然起身,从怀里掏出保存完好的"月华糖"——正是当年陈青山悄悄相赠的那批。

"原来甜味真的不会过期。"九十西岁的柳月华笑着,往重孙女嘴里塞了块桂花蜜糖。窗外的沱江仍在流淌,像一首永不结束的恋曲。

蜜渍光阴六十年,沱江依旧绕城眠。

糖担挑月星霜换,橘饼封春滋味全。

旧梦凝成冰糖色,新甜化入琉璃檐。

多情最是资中水,酿就人间不夜天。

——尾声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沱江恋曲,资中旧梦》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沱江恋曲,资中旧梦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