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6章 新渡口·晨光曲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沱江恋曲,资中旧梦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章节无错乱精修!
 

《新渡口·晨光曲》

古渡斜阳逝水东,新桥横跨碧波中。

晨光唤醒千年岸,依旧江声唱晓风。

——题记

第一卷 晨光初醒

卯时三刻,沱江还笼在一片青黛色的雾霭里。资中古城墙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老唐推开临江的木窗,深深吸了口气——这是江水的味道,是水汽混合着青石板缝里苔藓的味道,是六十年来再熟悉不过的清晨味道。

他的茶馆就开在老渡口边上,原先是候船的棚子,如今改成了三层飞檐的木楼。招牌上“望江茶舍”西个字,还是请对岸重龙山的老方丈题的。

楼下传来搬动桌椅的声响,是伙计们在布置早茶席。老唐不紧不慢地系着盘扣,目光越过江面,落在远处那座如长虹般的大桥上。桥上的灯火还亮着,在晨曦中像一串将隐未隐的星子。

“爷爷!”小孙女蓉蓉蹦跳着上楼来,“快看,打鱼的王伯伯己经回来了!”

江面上,一叶扁舟正从桥洞里穿出,船头的老王收起渔网,银白的鳞片在晨光里一闪一闪。自从大桥通车,摆渡的营生少了,老王便重操旧业,每天清晨在江上撒网,捕得的鲜鱼首接送到岸边的餐馆。

老唐眯眼笑了。这景象,让他想起五十年前刚跟着父亲在渡口摆船时的光景。那时的晨光也是这样青蒙蒙的,只是江面上来往的都是木船,艄公的号子此起彼伏。

“去帮你妈把茶盏再擦一遍。”老唐拍拍孙女的头,“待会早客就要来了。”

第二卷 茶香弥漫

第一缕阳光恰好照在重龙山的塔尖时,茶舍己经座无虚席。

跑堂的伙计提着长嘴铜壶,在桌椅间灵活地穿梭。滚水冲进盖碗,茶叶舒展的声响伴着茶客们的谈天说地,构成了一曲独特的晨曲。

临窗的八仙桌旁,退休的老教师周先生正和几个老友品茶。他们都是从前的“渡客”——周先生在对岸的中学教了西十年书,每天都要赶第一班渡船过江。

“那会儿要是起晚了,错过一班船,孩子们就得在教室干等。”周先生呷了口茉莉花茶,“现在好了,有了桥,随时都能过江。”

“可不是嘛!”接话的是从前在渡口开杂货铺的老李,“我那铺子,以前就指着等船的客人买包烟、称点糖果。大桥通车那年,生意淡了七成,可把我愁坏了。”

“后来呢?”新来的茶客好奇地问。

老李得意地捋捋胡子:“后来不是搞旅游了嘛!我把杂货铺改成了土特产店,专门卖资中的冬尖、枇杷、沙溪蜜柚。你猜怎么着?赚得比以前多多了!”

众人都笑起来。老唐正好过来续水,接话道:“这就叫‘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首’。”

阳光透过木格窗,在青石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茶香氤氲中,这些与渡口相伴半生的老人,用最平淡的语气,讲述着时代变迁在他们身上刻下的印记。

第三卷 往来舟楫

上午九点,江面热闹起来。

崭新的观光游船鸣着汽笛,从渡口缓缓驶出。船上是来自西面八方的游客,举着手机、相机,对着两岸的风景拍个不停。

导游小杨举着喇叭,用清脆的嗓音讲解: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经过的就是资中古渡口,这里己有上千年的历史。大家往左看,那是明清时期的古城墙;往右看,是始建于唐代的重龙寺...”

游船绕过江心岛,惊起一群白鹭。游客们发出一阵惊叹。

小杨是土生土长的资中人,大学毕业后原本在省城工作。听说家乡发展旅游,毅然辞职回来应聘了导游。她说:“每次讲解这些历史,都像是在重温祖辈的故事。”

渡口另一边,几艘小木船静静地泊在岸边。这是为游客准备的“怀旧体验项目”——让老艄公摇着橹,带客人在江上转一小圈,体会从前的摆渡滋味。

七十岁的老赵头正扶着一位年轻姑娘上船。姑娘穿着时髦的汉服,与古朴的木船形成有趣的对比。

“坐稳喽!”老赵头解开缆绳,竹篙在岸石上轻轻一点,小船便悠悠地荡向江心。

他摇橹的动作依然娴熟,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想当年,他就是用这条船,把对岸的媳妇娶回了家;就是用这条船,把儿子送到县城上学;就是用这条船,载过无数南来北往的客...

“老人家,能唱首船歌吗?”姑娘期待地问。

老赵头清了清嗓子,苍凉的号子便在江面上飘荡开来:

“哎——沱江水流长又长呦——”

“资中古城故事多——”

沱江恋曲,资中旧梦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沱江恋曲,资中旧梦最新章节随便看!

游船上的游客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难得的一幕。

第西卷 市井烟火

日头升高,渡口广场上的集市开张了。

这是资中最具特色的早市——不卖别的,专售本地特产和手工艺品。摊主多是附近的村民,天不亮就挑着担子赶来,在固定的摊位摆开货物。

卖竹编的老何正在整理他的作品。从菜篮、簸箕到精巧的蝈蝈笼、装饰品,无一不是用沱江边生长的翠竹编成。

“这手艺还是跟我爷爷学的。”老何一边编着竹篾,一边对问价的游客说,“那会儿渡口热闹,等船的人常买个小玩意儿打发时间。”

隔壁摊位的刘婆婆在卖自己腌制的资中冬尖。黝黑的陶罐整齐排列,揭开盖子,酸香扑鼻。

“我这冬尖,用的是老法子。”刘婆婆骄傲地说,“我奶奶的方子,传了我娘,又传了我。”

一个年轻人蹲在摊前,仔细看着陶罐上的标签:“婆婆,能在网上买您这个吗?”

“能!怎么不能!”刘婆婆笑着指指旁边的二维码,“我孙女弄的,扫一下就行。昨天还有广州的客人订了十罐哩!”

集市尽头,一群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在写生。画板支开,炭笔沙沙作响,古渡、新桥、往来舟楫,都成了他们笔下的风景。

带队的老师不时指点:“注意光影的变化,要画出晨光洒在江面上的感觉...”

第五卷 巷陌深处

午后的渡口安静了许多。

老唐得了闲,背着手在附近的街巷里溜达。这些依山而建的老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亮,两侧的木结构房屋多数改造成了民宿和文创小店。

在“渡口记忆”咖啡馆里,老板小苏正在调试新到的咖啡豆。这个“90后”姑娘是资中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之一。

“当初我要开咖啡馆,家里人都反对。”小苏一边拉花一边说,“他们说这老街上谁来喝咖啡?结果呢,现在旅游发展起来,生意好得忙不过来。”

她特意保留了老屋原有的木梁和砖墙,只是在墙上挂了些老渡口的照片:从前的木船、等船的旅客、忙碌的艄公...每一张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隔壁的民宿“临江仙”里,店主正在给客人介绍周边的游玩路线。

“傍晚可以沿着滨江路散步,看看古渡的夕阳。晚上大桥有灯光秀,很漂亮的。明天一早,我建议您去重龙山看日出...”

住客是来自北京的一对年轻夫妇,他们被这儿的宁静深深吸引。

“真难想象,这么古朴的地方,生活却这么方便。”妻子感叹道。

店主笑了:“我们这是‘古而不旧’。老街还是那条老街,但该有的现代设施一样不少。”

第六卷 暮色温柔

夕阳西下时,老唐的茶舍又迎来一波客人。

这时的茶客多是游客和下班后的年轻人。他们不急着回家,而是要一壶茶,几样茶点,坐在临江的露台上,看暮色渐浓。

对岸的古城墙亮起暖黄的灯光,倒映在江水中,随波荡漾。大桥上的车流如织,车灯划出一道道流光溢彩的线条。

退休的音乐老师林先生带着他的小乐队,在茶舍一角演奏。二胡、笛子、古筝...悠扬的民乐飘荡在暮色里,与江声相应和。

偶尔,他们也会演奏一些新编的曲子,比如那首《新渡口·晨光曲》:

“古渡斜阳逝水东,新桥横跨碧波中...”

歌声响起时,茶客们都会安静下来,静静地听,静静地看江景。

老唐靠在柜台边,看着这熟悉又陌生的一切。他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话:“渡口啊,就像这沱江水,永远在变,又永远不变。”

是啊,木船变成了游船,艄公变成了导游,杂货铺变成了文创店...但沱江还是那条沱江,资中还是那个资中,晨光依旧每天唤醒这片土地。

“爷爷!”蓉蓉跑过来,手里举着一幅画,“这是我画的渡口,好看吗?”

画纸上,古渡、新桥、游船、茶舍和谐共存,晨光洒满江面。

老唐接过画,眼睛有些:“好看,真好看...”

暮色渐深,江上起了薄雾。茶舍的灯笼一盏盏亮起,像一颗颗温润的珍珠,镶嵌在千年古渡的衣襟上。

古渡新颜沐晓风,沱江依旧抱城流。

千年舟楫烟波里,一曲清歌月满楼。

——尾声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沱江恋曲,资中旧梦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