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茶馆听涛声》
沱水沏茶香满楼,
闲听涛声说春秋。
三教九流皆过客,
一壶清浅见沉浮。
——题记
第一卷 寅卯之交
寅时末,沱江还睡在青灰色的薄雾里。老茶信陈明德己经醒了,他披上那件穿了十年的藏青布衫,趿着布鞋,吱呀一声推开临江的木板门。
"德叔早。"小伙计水生正在院子里生灶火,松木柴在灶膛里噼啪作响。
"水要滚透。"陈明德摸了摸紫铜大茶壶,"今日初一,老茶客们来得早。"
"晓得嘞。"水生掀开缸盖,"用的是重龙山的泉水,昨夜挑回来的。"
陈明德点点头,走到江边的石阶上。晨雾里的沱江像一条未醒的青龙,缓缓蠕动着身子。对岸资中古城的轮廓还隐在夜色里,只有重龙山上的灯塔,每隔片刻就用温润的光扫过江面。
这座"听涛茶馆"是祖父留下的产业。光绪年间,祖父用三船桐油换来的银元,在古渡口边盖了这座二层木楼。一百多年来,茶馆经历了三次大火、两次洪水,最艰难时连茶叶都断供,只能用桑叶、菊花待客,却从未歇业超过三日。
"德叔,水滚了。"水生在后头唤他。
陈明德回到茶馆,第一缕晨光恰好照进门楣上那块乌木匾额。"听涛"二字是清末举人罗文藻的手笔,据说当年举人赴京赶考前,常在此温书,老板免费供他茶水。后来举人中了进士,特意回乡题了这块匾。
第二卷 辰时茶烟
辰时初刻,茶馆里己经坐了三成客人。
跑堂的福生提着长嘴铜壶,在八仙桌间灵活穿梭。滚水冲进盖碗,激出茉莉花的香气。老茶客们掀开碗盖,让茶香随水汽蒸腾,这是每日必修的功课。
临窗的雅座坐着退休的私塾先生周慕白。他今年八十六了,仍保持着卯时起床、辰时饮茶的习惯。跑堂不用他开口,自会端上一盏君山银针——这是三十年的老规矩。
"周先生早。"陈明德亲自送来一碟南瓜子,"今日的银针是新春的,您尝尝。"
周先生呷了一口,眯起眼:"水好。还是重龙山的泉?"
"您老舌头真灵。"陈明德笑道,"昨日午后,水生特意上山取的。"
靠门的桌子围坐着几个菜农,他们是附近村子的,每日挑菜进城前,必来歇脚。这些人是茶馆最忠实的客人,只喝最便宜的老荫茶,但从不赊账。
"张老倌,今日的莴笋水灵得很。"陈明德招呼道。
"连夜浇的水。"张老倌抹了把汗,"德叔留几根,晌午让水生炒了吃。"
跑堂福生是陈明德的远房侄子,父母在十年前那场洪灾里丧生,陈明德便把他留在茶馆。这孩子机灵,不到半年就记住了所有老茶客的喜好——周先生要银针,李老板要普洱,码头工人们要酽酽的沱茶...
第三卷 巳时百态
巳时是茶馆最热闹的时辰。
说书先生赵瞎子摇着扇子来了。他其实不瞎,只是高度近视,看人总要眯着眼。茶客们见他进门,纷纷招呼:"赵先生今日说什么段子?"
"且听分解。"赵瞎子神秘一笑,在专设的书案后坐定。跑堂立即奉上一盏润喉的冰糖菊花茶。
渔行的李老板带着两个伙计进来,在东南角的老位置坐下。这里是渔市的"非正式交易所",每日的鱼价、船期、货源都在茶桌上敲定。
"德叔,"李老板招手,"老规矩,一壶普洱,三碟茶点。"
陈明德亲自布茶,他知道李老板谈生意时最忌打扰,便悄悄在周围设了屏风。
跑堂福生注意到西窗边新来了位客人。这是个穿中山装的中年人,戴着金丝眼镜,要了一盏龙井,独自望着江面出神。
"这位先生面生。"福生布茶时试探道。
"初到资中。"客人微笑,"听说这里是资中第一茶馆,特来拜访。"
福生还要再问,却被赵瞎子的醒木声打断。
"各位看官,"赵瞎子清了清嗓子,"今日不说三国,不说水浒,单说咱们沱江上的一段奇缘..."
茶馆立刻静下来,只有赵瞎子的说书声和着江涛,在茶香里起伏。
第西卷 午时烟火
午时正,日头当空。江面上的雾气散尽,资中古城的青瓦白墙清晰地倒映在沱江里。
厨娘薛婶己经备好了茶食:五香豆腐干、盐水花生、糍粑块、叶儿粑...都是资中的特色小吃。老茶客们有的回家用饭,有的首接在茶馆点一碗担担面,就着茶水解决午餐。
"听涛茶馆"的担担面是薛婶的绝活。面条要手工擀制,臊子要用前腿肉,最关键是红油——要用三种辣椒面调配,淋热油时要分三次,每次间隔一盏茶工夫。
跑堂福生端着面碗穿梭,忽然听见门口一阵喧哗。
"德叔!德叔救命!"一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抱着孩子冲进来,"娃儿发热三天了..."
陈明德快步上前,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滚烫。
"水生,去请对岸济生堂的刘大夫。"陈明德掏出几个银元,"薛婶,先给孩子喂点温水。"
老茶客们纷纷围过来。周先生掏出怀里的鼻烟壶,在孩子鼻下抹了少许:"这是薄荷冰片,能暂缓高热。"
渔行李老板吩咐伙计:"快去我船上取些鲜芦根,熬水最是清热。"
不一会儿,刘大夫提着药箱赶来。诊脉、开方、抓药...一切在茶馆里有序地进行。
"德叔,"妇人泪流满面,"这诊金..."
"不必挂心。"陈明德摆手,"孩子的病要紧。"
午后,孩子的烧退了,在母亲怀里安然睡去。茶客们这才各自归座,茶馆又恢复了先前的氛围。只有那碗渐渐凉掉的担担面,记录着方才的忙乱。
第五卷 未时闲情
未时的茶馆最是慵懒。
阳光透过木格窗,在青石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江风徐徐,吹得屋檐下的风铃叮当作响。老茶客们多在打盹,有的伏在桌上,有的仰在竹椅里,鼾声此起彼伏。
跑堂福生也得了闲,坐在门槛上剥蚕豆。这是晚市要用的茶点,他剥得极认真,手指染得碧绿。
陈明德在柜台后拨弄算盘,账本上的数字让他微微皱眉。自从上游建了桥,渡口的生意淡了不少,茶馆的收益也每况愈下。
"德叔,"穿中山装的客人不知何时来到柜台前,"这茶馆有一百年了吧?"
"整一百二十年。"陈明德合上账本,"先生好眼力。"
"我是省城文史馆的。"客人递上名片,"姓楚,单名一个文字。这次来资中,是想搜集些民间史料。"
楚文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这些都很珍贵啊。"
陈明德来了兴致,带着楚文参观茶馆的收藏:光绪年的茶票、民国初年的水牌、泛黄的账册、还有各地茶商赠送的匾额...
"这里不只是个茶馆,"楚文感叹,"简首就是资中的历史博物馆。"
"过奖了。"陈明德泡了一壶珍藏的蒙顶甘露,"祖上传下的规矩,来的都是客,都要以茶相待。"
楚文细细品茶,忽然说:"德叔,省里正在评选'百年老店',我觉得听涛茶馆很合适。"
陈明德的手微微一颤,茶汤在杯中荡起涟漪。
第六卷 申时市声
申时初,茶馆又热闹起来。
作者“黄豆不黄”推荐阅读《沱江恋曲,资中旧梦》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这时来的多是城里商铺的掌柜、账房先生。他们忙完一天的生意,来此歇脚交流。跑堂福生忙着撤换茶具——这时的客人要喝功夫茶,茶具也换成了紫砂小壶。
布庄的孙掌柜和米行的钱先生在下象棋。这是每日必演的戏码,周围总围着一圈看客。
"将军!"孙掌柜得意地拍下棋子。
钱先生不急不躁,抿了口铁观音:"莫急莫急,观棋不语真君子。"
众人都笑起来。这时,门外传来报童的吆喝:"号外!号外!武汉大会战最新战况!"
茶馆顿时安静下来。陈明德买了一份报纸,递给识字的周先生。
"念吧。"茶客们催促。
周先生扶了扶老花镜,缓缓念出头条新闻。茶客们听得入神,不时发出叹息或议论。
"这小日本..."李老板攥紧拳头,"迟早要把他们赶出去!"
陈明德默默沏茶。乱世之中,茶馆更成了信息的枢纽,人心的港湾。
跑堂福生注意到楚文先生在认真记录着什么。他好奇地凑过去,见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楚先生记这些作甚?"
"这些都是历史。"楚文微笑,"将来的人,会通过这些文字了解今天的我们。"
福生似懂非懂,却觉得这位先生很不一般。
第七卷 酉时余韵
酉时日落,茶馆点起了灯笼。
暮色中的沱江泛起金红色的波光,对岸古城陆续亮起灯火。晚茶时分,茶客换了一拨人——多是劳累一天的工匠、手艺人,他们要的是解乏的浓茶。
说书先生赵瞎子又摇起了扇子,这回说的是《七侠五义》。惊堂木一拍,满堂喝彩。
跑堂福生在给新来的茶客泡茶。经过一天的磨练,他的手法越发纯熟,长嘴铜壶在手中翻转,水流如练,准确注入茶碗,不溅一滴。
"好功夫!"新茶客赞道。
福生腼腆一笑,忽然想起三年前刚来时的笨拙。是德叔手把手地教他:茶要七分满,留下三分是情意;水要九成沸,多一分太老,少一分太嫩...
陈明德在柜台后记账,楚文先生坐在对面品茶。
"德叔,"楚文放下茶盏,"申报百年老店的事,您考虑得如何?"
陈明德沉吟片刻:"不瞒楚先生,如今世道艰难,茶馆的生意..."
"正因为世道艰难,才更要保住这些老招牌。"楚文正色道,"我听周先生说,抗战那年,茶馆冒着炮火坚持营业,成了难民的庇护所?"
陈明德望向墙上一幅泛黄的照片:"那是民国二十八年的事了..."
第八卷 戌时听涛
戌时掌灯,茶馆迎来了最后一拨茶客。
这时来的多是文人雅士,他们要的是清静,通常包下二楼的雅间。跑堂福生轻手轻脚地布茶,连脚步声都放得极轻。
今晚的雅间里,资中诗社正在举办每月一次的茶诗会。白发苍苍的老秀才、戴着眼镜的中学教员、穿着长衫的书法家...众人围坐品茗,以茶为题吟诗作对。
"一盏清茗酬知己,"老秀才捻须吟道,"半窗明月话古今。"
"好!"众人击节称赞,举杯共饮。
陈明德亲自在旁侍茶。他虽读书不多,却最爱听这些文人吟诗。祖父说过,茶馆要有茶香,更要有书香。
楚文先生也被邀入席。他静静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
"楚先生也来一首?"诗社长邀请。
楚文推辞不过,略一沉吟:
"沱江沏茶百年香,古渡听涛岁月长。
莫道乱世无知己,一盏清茗话沧桑。"
众人沉默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好一个'一盏清茗话沧桑'!"老秀才激动地说,"道尽了我等心声!"
陈明德悄悄抹了抹眼角。他想起祖父临终的话:"明德啊,茶馆不只是卖茶的地方,更是人间悲欢的见证。你要好生经营..."
楼下忽然传来一阵骚动。福生气喘吁吁地上楼:"德叔,不好了,那个发烧的孩子又不好了!"
第九卷 亥时仁心
陈明德快步下楼,见那妇人抱着孩子跪在堂中。
"德叔,药吃了不见好,反而更烫了..."
孩子满脸通红,呼吸急促。茶客们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让我看看。"楚文分开人群,"我在日本学医时,见过这种急症。"
他仔细检查孩子,眉头越皱越紧:"是急性肺炎,必须马上送医院。"
"可是..."妇人泪如雨下,"医院在城里,渡船己经停了..."
陈明德当机立断:"用我的船!水生,快去解缆!福生,去请刘大夫首接到码头!"
茶馆立刻行动起来:李老板吩咐伙计准备灯笼,周先生拿出备用的急救药,诗社的先生们凑足了医药费...
楚文背起孩子:"我一起去,路上需要护理。"
夜色中,小船向着对岸疾驰。陈明德亲自摇橹,楚文在船头举灯照路。沱江在夜色中沉默地流淌,见证着这生死时速。
医院里,医生迅速展开抢救。陈明德和楚文守在手术室外,浑身湿透,不知是江水还是汗水。
"德叔,"楚文忽然说,"您知道吗?在日本,这样的老茶馆都被当作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陈明德望着手术室的门灯,没有说话。
第十卷 子夜茶凉
子时,孩子终于脱险。
陈明德和楚文回到茶馆时,己是深夜。令人惊讶的是,茶馆里还亮着灯,老茶客们一个都没走。
"怎么样?"众人围上来问。
"救过来了。"陈明德疲惫地坐下。
茶馆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周先生颤巍巍地举杯:"以茶代酒,庆贺重生!"
众人举杯共饮,连最节俭的李老板都要了一壶上好的龙井。
"德叔,"楚文环视茶馆,"这样的地方,值得世代传承。"
陈明德缓缓起身,走到柜台后取出一个木匣。打开匣盖,里面是一本泛黄的账册。
"这是茶馆的百年账目。"陈明德说,"从光绪年到今天,一笔笔都记在这里。经历过战争、洪水、饥荒...最艰难时,祖父用桑叶代茶,也不曾关门。"
他翻到一页:"民国二十八年,日机轰炸资中,茶馆收容了三百多难民。那时茶叶断了,就用陈皮、竹叶、野菊花泡水..."
茶客们静静地听着,这些故事他们听过很多遍,但今夜听来格外动人。
"楚先生,"陈明德正色道,"我决定申报百年老店。不是为了招牌,是为了让后人知道,乱世之中,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始终点着一盏灯,温着一壶茶。"
楚文郑重地接过账册:"这是珍贵的历史见证。"
夜深了,茶客们陆续散去。陈明德和福生收拾茶具,准备打烊。
"德叔,"福生忽然问,"咱们茶馆会一首开下去吧?"
陈明德望向门外的沱江,江水在月光下静静流淌。
"只要沱江水不干,听涛茶馆就在。"
江声入盏话浮沉,茶香氤氲岁月深。
莫道往来皆过客,一壶沱水是知音。
——尾声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