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九章 归途 旧照片的角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沱江恋曲,资中旧梦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章节无错乱精修!
 

《旧照片里的沱江》

文/墨尘

(怀旧)

泛黄相纸锁烟霞,角楼依稀隔岁华。

沱江帆影沉砚底,古城苔痕上窗纱。

石栏犹温前辈掌,云峦曾入旧时槎。

欲循光痕觅往迹,春风己改芙蓉花。

庚子年谷雨前夕,我在樟木箱底寻得外公的皮面相册。扉页夹着张八寸见方的棕调照片,背面钢笔字迹虽晕仍辨:"戊子年荷月,摄于重龙山文昌阁。"画面里,青年凭栏远眺,沱江如银链绕城,对岸白塔恰与云片中穿出的光柱相接。最妙是左下角晾着渔网的木廊桥,桥孔间缀着三两点帆影。

我携照片寻至现今的文庙广场,但见观光电梯取代了青石阶,玻璃幕墙映着流云。正彷徨时,管理亭里踱出位拄竹杖的老人:"找老角度?得去电视台铁塔。"他指向西山新筑的发射塔,"那位置,正是当年文昌阁的飞檐。"

老人姓陈,原是县志办摄影师。他端详照片良久,忽然轻笑:"你外公用的是德国蔡司,那年全县不过三架。"又指照片边缘模糊的树冠,"这黄桷树还在,只是矮了——民国卅八年雷击去顶,新枝朝江心斜长了七十年。"

陈师傅带我穿过后山防火道,在铁塔基座旁找到最佳取景点。从取景框望出去,现代楼宇与旧城青瓦在镜头里奇妙共存。当我调整焦距时,忽然发现个惊人巧合:外公照片中廊桥的位置,恰被今世彩虹桥的钢拱精准覆盖;而当年帆影飘过的江面,正有游轮拉出白色浪痕。

"时空最爱开这种玩笑。"陈师傅用竹杖在空中画圈,"你看江心沙洲,民国时种着甘蔗,现在变成音乐喷泉。"忽有鸽群掠过,翅膀振动的频率竟与照片中飞鸟的残影重合。老人从帆布包掏出老式测光表:"用这个,你外公那代人的眼睛。"

循着照片线索,我找到九十八岁的苏婆婆。她正在养老院天井里裱糊风筝,听闻来意,浑浊的眼里突然泛起清光:"罗家三少爷啊!总穿阴丹士林长衫,相机皮带缠着红丝线。"她颤巍巍指向窗外,"那年他登阁拍江景,我还在廊桥下浣衣呢。"

她竟从针线篮里摸出枚鎏金纽扣:"你外公攀阁楼时崩落的,我收着当风筝轴心。"阳光穿过旋转的纽扣,在白墙上投下游动的光斑,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沱江恋曲,资中旧梦 恍若隔世的沱江波光。护工送来药片时,婆婆正哼着浣衣谣:"三月江水绿透纱,小妹浣衣等郎夸..."

西

我决定用传统暗房工艺冲洗照片。在陈师傅的防潮库里,见到民国时期的显影盆——紫铜包边的柏木器皿,竟还残留着海波溶液的酸涩气。当相纸在显影液里渐现轮廓时,我忽然理解外公为何选择清晨拍摄:谷雨前的晨光最具包容,能让古今在胶片上达成和解。

最神奇的是第五张试印片。因显影时间稍长,现代建筑群淡成背景,而青瓦民居与廊桥残桩反而清晰起来。陈师傅用镊子夹起相纸:"这叫时空显影——相机记得比人牢。"

谷雨当日,我在江边举办流动影展。附近居民们对着并置的新旧照片指点,有位穿冲锋衣的大叔突然惊呼:"这晾渔网的木桩,不就埋在步道牌底下么?"众人协力掀开告示牌,果真见石缝里嵌着碳化的柏木桩。

更妙的是一位美术老师带着学生写生,孩子们的画板与旧照片构成第三重对话。穿粉裙的小姑娘将廊桥画成彩虹,而古帆船变作张开翅膀的银鱼。苏婆婆的孙女开通首播,镜头里九旬老人与童稚画作同框,在线人数竟破十万。

暮色西合时,陈师傅取出珍藏的玻璃干版。对着夕阳望去,民国年间的沱江在硝银图层里流淌,与此刻真实的江波形成奇妙呼应。忽然有夜鹭掠过水面,翅膀拍打声惊动众人——这生灵的祖先,或许也曾入过外公的取景框。

"看好了!"老人将干版斜举,但见古今两种天光在玻璃上交融,旧时白塔与今世霓虹在刹那间重叠。我急忙按下快门,留住了这道跨越七十二年的光。

(传承)

暗箱曾纳旧烟雨,镜头又捕新晴。

舟痕虽逝波犹记,阁影己杳云复形。

光阴百代皆过客,江山一卷是永恒。

莫愁风物随时改,人间长存未了情。

【暗房札记】

显影液里浮沉的银盐,何尝不是时光的舍利?当我们执著地寻找相同角度,实则是在不确定的时空里锚定永恒。沈从文曾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那按快门的手与显影盆边等待的眼,都在完成对生命河流的温柔测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镜头内外,沱水长流。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沱江恋曲,资中旧梦 http://www.220book.com/book/WGM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