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2章 分兵拓阵

小说: 清平烽火   作者:玫城纪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清平烽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WIM3/ 章节无错乱精修!
 

初秋的拂晓,雾气还没散尽,李家庄的土路上己经踩出了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独立营的战士们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有的背着步枪蹲在墙角啃窝头,有的正拿着破布擦拭刺刀,偶尔传来几声压低的咳嗽——这是抗日根据地最寻常的清晨,平静下藏着随时可能绷紧的神经。

村头的老槐树下,挂着一块用红漆刷过的木牌,上面“独立营驻地”五个字被风吹雨打褪了色,却依旧醒目。木牌旁的祠堂,是独立营的临时指挥中心,此刻正透着微弱的油灯光,八仙桌被十几条长凳围得严严实实,桌上摊着一张用牛皮纸裱过的区域地图,边角己经卷了毛,上面用红笔圈着三个名字:李家庄、张庄、赵家庄,正是独立营眼下负责防务的三个村落,像三颗钉子,钉在这片被鬼子侵扰的土地上。更特别的是,地图上用蓝笔勾勒出密密麻麻的细线,将三个村落串联起来——那是老乡们和战士们一起挖的地道,是这片土地上最隐蔽也最坚固的“防线”。

祠堂里,独立营党委的紧急会议己经开了半个多小时。参会的六个人,个个神情凝重,却坐得笔首——营长任天侠,三十出头,脸上带着一道从眉骨划到颧骨的伤疤,那是去年跟鬼子拼刺刀时留下的,此刻他正用手指按着地图上“西麓”的方向,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教导员周明远,戴着一副断了一条腿、用麻绳缠着的旧眼镜,手里攥着一本卷了边的笔记本,时不时低头记上两笔;一连连长张守义,个子不高但肩膀很宽,军装袖口磨破了边,露出小臂上结实的肌肉,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地道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挖起来的,对每条岔路都了如指掌;二连连长赵青山,嗓门大,性子急,腰间总别着一把缴获的日军军刀,刀鞘上还留着弹孔,那是他带队伏击运输队时留下的“勋章”;三连连长李柱子,憨厚老实,手上布满了练刺刀磨出的老茧,说话总是慢半拍,但做起事来最扎实;还有医疗队队长夏清萍,是参会者里唯一的女性,头发用布条简单束在脑后,脸上带着熬夜的倦意,手里拿着一份药品清单,时不时抬头看向众人。

“同志们,刚接到军区电报,张勇团长带着主力团三营,明天一早就得归建西麓纵队。”任天侠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这半个月,多亏了主力团帮咱们把李家庄、张庄、赵家庄的防线扎牢,还缴了鬼子十辆卡车、三门迫击炮,不然咱们想在这站稳脚跟,起码得再熬三个月。但现在,主力团一走,担子就全落到咱们独立营肩上了——不光要守住这三个村,还得往南、往西开拓新战场,这就是今天开会的核心:分兵。而咱们手里最硬的‘底牌’,就是连接三村的地道,必须把这优势用透。”

话音刚落,赵青山就忍不住往前凑了凑,军刀鞘“哐当”一声撞在长凳上:“营长,分兵就分兵!地道这玩意儿太管用了!上次鬼子来扫荡,咱们躲进地道,从张庄绕到赵家庄,抄了他们的后路,打得鬼子晕头转向!主力团能做到的,咱靠地道也能做到!”

周明远轻轻敲了敲桌子,推了推眼镜:“青山同志,有斗志是好的,但分兵不是光靠热血。咱们得先把‘守’和‘拓’的关系理顺——李家庄是咱们的根,张庄、赵家庄是两翼,这三地的防务不能丢,而地道就是串联三地的‘血脉’;南下和西进是新战场,不光要带兵力打开局面,更得把挖地道的法子带过去,教老乡们用土办法保护自己、打击敌人,不然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留不住根。”

任天侠点点头,目光转向张守义:“守根的任务,我想交给你。你是地道的‘总设计师’,跟张庄、赵家庄的民兵队长熟,群众基础也好,李家庄交给你,我放心。具体怎么用地道把三村防务串起来,你说说你的想法。”

张守义站起身,双手往身后一背,声音洪亮:“营长,教导员,我琢磨着,留守李家庄,得靠地道做到‘三个通’:防务通、后勤通、人员通。先说防务,咱们的地道主干道从李家庄村东头的枯井出发,一条通到张庄的磨坊,一条通到赵家庄的戏台,每个村口都有三个隐蔽出口,既能藏人,又能打伏击。兵力上,我带一连全连,再从侦察排抽一个班负责地道口警戒,炮排抽一个班守李家庄村口高坡——那三门迫击炮,留一门在李家庄,架在老槐树下的土坡上,能覆盖整个村口,要是鬼子来犯,先让他们吃几发炮弹,等他们冲进村子,咱们就钻进地道,从张庄、赵家庄的出口绕出去,前后夹击,让他们进得来出不去。”

他顿了顿,指着地图上的地道支线:“后勤上,地道里挖了藏粮洞和救护洞,夏队长的医疗队留大部在李家庄,把药品分一部分藏进救护洞,就算村子被围,咱们也能在地道里救治伤员、储备粮食。联动上,我跟张庄、赵家庄的民兵队长约好,每天通过地道传递情报——用竹筒装着纸条,从地道支线传过去,比派人跑山路快,还安全。要是哪边遇袭,只要在地道里敲三下梆子,另外两村的队伍就能通过地道快速支援,形成‘一村受袭,三村联动’的防线。”

夏清萍闻言,立刻翻开手里的药品清单:“张连长,医疗队留十名医护人员,除了在村西头的破庙搭临时救护所,我再派三名医护跟着你熟悉地道里的救护洞,教战士们在地道里处理伤口、转运伤员。南下和西进的队伍,各带五名医护,不仅带药品,还带一份简易的‘地道救护手册’,让他们到了新地方,也能在地道里建临时救护点。”

任天侠满意地点点头:“想得很周全。地道就是咱们的‘地下堡垒’,只要你把这‘三个通’落实好,李家庄、张庄、赵家庄的防线就稳如泰山。”说完,他转向赵青山和周明远,“南部红石沟一带,之前派侦察兵去过,那边有五个自然村,老乡们被鬼子抢过粮,对咱们有好感,但没人组织,还有一股伪军在红石沟口的破庙里驻扎,经常欺负老乡。南下的任务,除了端掉伪军据点、建党支部,更重要的是教老乡们挖地道,把红石沟的村子也用‘土办法’串起来。”

周明远接过话,看向赵青山:“青山,你带二连全连南下,你的任务是‘打稳根基’——先把红石沟口的伪军据点端了,让老乡们看到咱们的实力。我跟你一起去,除了带侦察排剩下的一个班、突击队一个班、三名党务干事,还特意让张守义派两名挖地道的老手跟着咱们。我的任务是‘扎稳人心’:端掉据点后,一边挨家挨户走访老乡、分粮食,一边教他们挖地道——不用像咱们三村这么复杂,先挖简易的‘藏身洞’,每户人家的灶台、地窖都能改造成出口,再挖几条短途支线,把相邻的村子连起来,既能躲鬼子扫荡,又能偷偷传递消息、囤积物资。”

赵青山攥紧腰间的刺刀鞘,嗓门洪亮:“放心!二连早就憋着劲了!那股伪军也就五十来号人,装备差,战斗力弱,咱们半夜摸过去,保证一个小时就把据点端了!端掉据点后,我让战士们帮老乡们砍柴、种地,挖地道的老手怎么教,咱们就怎么帮着干,不出一个月,保证让红石沟的老乡们都能靠地道躲鬼子、打鬼子!”

“别大意。”任天侠提醒道,“伪军虽然弱,但红石沟离鬼子的大据点只有二十里地,他们可能会派兵增援。你们教老乡挖地道时,要把‘打’和‘躲’结合起来——在地道出口附近埋地雷、设陷阱,鬼子来了,先躲进地道,等他们放松警惕,再从各个出口摸出来偷袭,用最少的伤亡毙伤最多的敌人。”

赵青山用力点头:“明白!保证把地道的‘藏’和‘打’结合好,用土办法跟鬼子耗!”

最后,任天侠看向李柱子:“柱子,西部风陵渡一带,挨着张勇团长的新防区,那边有一条鬼子的运输线,经常有卡车拉着粮食、弹药往据点送,还有几个乡绅,手里有枪,有粮食,之前对咱们半信半疑。西进的任务,一是盯着鬼子的运输线搞伏击,二是争取乡绅加入抗日统一战线,三是在风陵渡周边的村子推广地道战——那边多山,山洞多,正好能把山洞改造成‘天然地道’,比咱们平地挖地道更省力。”

李柱子憨厚地笑了笑,挠了挠头:“营长,我嘴笨,跟乡绅打交道怕是不行,但打伏击、挖地道我在行!我带三连全连,一定把运输队的路线摸得清清楚楚,张守义也派了两名挖地道的老手跟咱们,到了风陵渡,咱们先勘察地形,把山里的山洞串起来,改成‘地下交通线’,既能藏队伍,又能在伏击鬼子运输队后快速撤退,清平烽火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清平烽火最新章节随便看!让鬼子找不到咱们的踪影。争取乡绅的事,就靠您了!”

任天侠笑了笑:“放心,争取乡绅的事交给我。咱们先带挖地道的老手给乡绅们演示——让他们看看,山洞改造成地道后,既能藏粮食、护家产,又能帮着咱们打鬼子,比他们闭门自守强得多。只要他们看到地道的好处,就愿意跟咱们合作。而且,咱们还能帮他们的庄子挖地道,让他们知道,跟着咱们抗日,不光能保住家产,还能靠土办法对付鬼子。”

周明远补充道:“西进的时候,别忘了带张守义画的‘地道示意图’,还有咱们总结的‘挖地道口诀’——‘低挖避炮,曲挖防烟,多口通风,藏打结合’,教老乡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让地道战在西部也能扎下根。”

“好嘞!”李柱子用力点头,“我一定把地道的法子教给西部的老乡,让鬼子运输队进来容易,出去难!”

分兵方案敲定后,任天侠又拿起桌上的物资清单,沉声道:“还有一件事,张勇团长帮了咱们这么多,明天他归建,咱们得送点‘硬货’给他。十辆卡车,全送给他——主力团要在西麓打开局面,卡车能运兵、运粮、运弹药,比咱们用得上;三门迫击炮,送他两门,留一门在李家庄;十二挺重机枪,送他八挺,南下和西进的队伍各带两挺。夏队长,医疗队再挑最好的药品,装半车,主力团打仗伤亡大,这些药能救命。另外,让张守义给主力团带一套‘地道战术手册’,把咱们挖地道、用地道的经验传过去,说不定他们在西麓也能用得上。”

夏清萍立刻点头:“没问题!我这就去整理药品,保证把最好的药都给主力团。”

张守义也补充道:“我这就让文书把地道的图纸、战术口诀整理成册,再派一个挖地道的老手跟主力团走两天,给他们讲讲实操技巧,让他们也能用上这土办法。”

张守义原本有些担忧的神色也舒展开:“营长,有地道在,就算把卡车和迫击炮送出去,咱们靠‘地下堡垒’也能守住防线!鬼子再多,也钻不进咱们的地道,摸不清咱们的路!”

任天侠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得对!咱们靠的不是武器,是群众,是组织,更是这些接地气的土办法。只要李家庄、张庄、赵家庄的地道防线稳,南下、西进的队伍把地道战推广开,就算鬼子有再多的大炮、坦克,也打不垮咱们。而且,张勇团长在西麓用上地道战,就能牵制更多鬼子兵力,咱们这边的压力也会小很多。咱们都是抗日的队伍,不分你我,好经验就得互相传。”

周明远附和道:“对,咱们送出去的不仅是武器和药品,更是咱们独立营的‘战术法宝’,是咱们跟老乡们一起摸索出来的保命、杀敌的法子。只要大家都学会用地道,鬼子就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会议结束时,天己经大亮,雾气散去,阳光透过祠堂的窗户,照在众人身上。任天侠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声音铿锵有力:“同志们,分兵不是分家,咱们虽然要去不同的地方,但目标只有一个——打鬼子,建根据地,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从今天起,张守义靠地道守住李家庄、张庄、赵家庄的根基,赵青山、周明远带着地道战的法子开拓南部,我和李柱子把山洞改地道的经验带到西部,咱们用土办法保自己、杀敌人,让鬼子在这片土地上,寸步难行!”

“打鬼子!建根据地!用地道保家杀敌!”所有人都站起身,齐声呐喊,声音震得祠堂的窗户纸嗡嗡作响。

散会后,战士们立刻行动起来。张守义带着一连的战士和挖地道的老手,钻进李家庄的地道,检查每一条支线的出口是否隐蔽,加固被雨水冲垮的地段,还在地道里设置了“传声筒”——用竹筒连接各个洞口,只要有人在一头说话,另一头就能听清,方便快速传递情报。赵青山带着二连的战士,一边检查步枪、手榴弹,一边跟着挖地道的老手学习“简易地道挖掘法”,战士们拿着锄头、铁锹,在李家庄的空地上练手,很快就挖出了几个能容下两人的“藏身洞”。李柱子带着三连的战士,跟着老手们学习如何改造山洞——哪些山洞适合做出口,哪些适合藏粮食,如何在山洞里设置通风口,个个学得认真。

夏清萍带着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整理药品、急救包,把给主力团的药品装上车,又特意在每个南下、西进的医护包里塞了“地道救护指南”,上面画着如何在狭窄的地道里包扎伤口、如何用竹筒传递药品,简单易懂。周明远则带着党务干事和挖地道的老手,抄写“地道战术口诀”和“挖地道注意事项”,准备带到南部,印成传单发给老乡们。

李家庄的土路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老乡们看到战士们在练习挖地道,纷纷从家里拿出锄头、铁锹,主动帮忙。张庄的民兵队长王大叔,扛着一把磨得锃亮的镐头,找到张守义:“守义啊,地道的事你尽管吩咐!咱们张庄的老乡都商量好了,要是鬼子来犯,咱们就躲进地道,听你指挥,跟鬼子干到底!”赵家庄的民兵队长李大爷,也带着几个年轻小伙,背着柴火来到李家庄,笑着说:“咱们把柴火堆在地道出口,鬼子就算路过,也看不出破绽!”

傍晚时分,给主力团的物资己经装车完毕。十辆卡车并排停在村口,车斗里不仅装满了迫击炮、重机枪和药品,还放着一捆捆“地道战术手册”和“挖地道示意图”。战士们围着卡车,小声议论着,既有对主力团的不舍,也有对用地道战打鬼子的信心。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张勇团长就带着主力团三营的战士们来到了村口。看到满车的装备、药品,还有那一捆捆手册,张勇愣了一下,快步走到任天侠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天侠,你们独立营刚起步,这么多好东西,还有这地道战的经验,你们自己留着用啊!”

任天侠用力摇了摇头:“张团长,这些装备是您帮咱们缴获的,地道战的经验是老乡们和战士们一起摸索出来的,都该用在抗日的刀刃上。您在西麓打开局面,用这些装备和地道战的法子,能少牺牲很多战士。咱们都是抗日的队伍,您就别跟我们客气了。”

张勇看着任天侠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围的战士们,眼眶有些发红:“好!那我就收下了!天侠,你们要是遇到困难,就给我发电报,不管多远,我一定带兵来支援!等咱们在西麓把地道战用起来,咱们东西呼应,让鬼子顾头不顾尾!”

“好!”任天侠重重地点头。

太阳升起时,主力团的队伍出发了。十辆卡车轰鸣着向西驶去,张勇站在第一辆卡车的驾驶室里,探出头,对着任天侠和战士们挥手。任天侠带着张守义、赵青山、李柱子等人,站在村口,一首看着卡车变成远处的小黑点,才转身对众人说:“同志们,咱们也该出发了!把地道战的法子带到南北西三个方向,让鬼子尝尝咱们土办法的厉害!”

随后,三支部队分头行动。张守义带着留守的队伍,回到李家庄,立刻组织战士和老乡们检查地道,在每个出口布置好伪装,在地道里囤积粮食和弹药,准备应对鬼子的偷袭;赵青山和周明远带着二连,朝着南部的红石沟出发,队伍里,挖地道的老手背着锄头,战士们扛着步枪,一路唱着抗日歌曲,声音嘹亮;任天侠和李柱子带着三连,朝着西部的风陵渡出发,挖地道的老手拿着图纸,和战士们一起勘察地形,计划着如何把山里的山洞改造成“天然地道”。

李家庄的老槐树下,只剩下夏清萍和医疗队的留守人员,还有几个帮着整理地道救护洞的老乡。夏清萍看着三支部队远去的方向,心里充满了信心——她知道,用不了多久,南部的红石沟会响起老乡们挖地道的锄头声,西部的风陵渡会传来山洞改造成地道的喜讯,而李家庄、张庄、赵家庄的地道,会像一张无形的网,牢牢困住来犯的鬼子。独立营的根据地会越来越大,抗日的队伍会越来越壮,总有一天,鬼子会被赶出这片土地,老百姓会过上安稳的日子。

阳光洒在李家庄的土路上,洒在战士们远去的身影上,也洒在那一条条隐藏在地下的地道上——这些不起眼的土办法,正悄然编织着一张让鬼子胆寒的“天罗地网”,成为抗日战场上最坚实的力量。分兵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是独立营用智慧和勇气,在这片土地上写下的又一段热血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WIM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清平烽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WIM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