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章:地道连三村 烽火守家园

小说: 清平烽火   作者:玫城纪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清平烽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WIM3/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三村连络的“地下蓝图”

打掉孙老财后,任天侠站在李家庄后山的山洞里,望着远处赵家庄、张庄的轮廓,心里盘算着一件大事。这两个村子和李家庄呈“品”字形分布,相隔不过三西里,却各自孤立——一旦日军来犯,各村难以互相支援。“要是能把三个村用地道连起来,既能藏人藏粮,又能互相策应,进可攻、退可守,才算是真正站稳了脚。”任天侠在支部会议上,指着摊开的地图说道。

地图上,他用炭笔勾勒出地道的大致走向:以李家庄己有的地道为核心,向东延伸至张庄,连接张守义家的铁匠铺地窖;向西通往赵家庄,与赵青山家的山坳窑洞相通;中间在三村交界的乱葬岗设一个“中转站”,既能储存物资,又能作为临时指挥点。“工程量不小,得挖近三里地,还得穿过两条小河沟,得靠乡亲们帮忙。”任天侠看向李柱子,“宣传的事,就交给你了。”

李柱子当天就带着儿童团的孩子,挨家挨户敲门。“大叔大婶,咱们要挖通三个村的地道啦!以后鬼子来扫荡,咱躲进地道里,李家庄的人能去张庄借粮,赵家庄的人能来李家庄躲难,三家拧成一股绳,再也不怕被欺负了!”他边说边比划,眼里闪着光。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消息一传开,乡亲们的热情比预想中还要高。分了孙老财土地的佃户们,更是主动找上门。李家庄的王树根扛着铁锹来报名:“任书记,俺家分了三亩好地,以后能吃饱饭了,挖地道的活儿,俺天天来!”张庄的张大爷也带着儿子赶来:“俺们村早就盼着跟你们连起来,以后鬼子来了,咱三个村一起打,准能把他们打跑!”

二、热火朝天的“地下工程”

秋收刚过,挖地道的工程就正式动工了。三个村的乡亲们自发分成了“突击队”“运输队”“后勤队”:青壮年组成突击队,负责在地下掘进,手里的铁锹、锄头挥得飞快,遇到硬土层,就用张守义打造的铁钎凿;老人和妇女组成运输队,用竹筐把挖出的泥土运到村外的河滩,倒在水里,不留一点痕迹;妇救会的姐妹们则组成后勤队,每天熬着小米粥、蒸着玉米面窝头,送到各个挖掘点,夏清萍还背着药箱,时不时给磨破手的乡亲们涂药膏。

最难挖的是穿过两条小河沟的地段。河水渗进地道,脚下全是泥浆,队员们只能跪着往前挖,裤子和鞋子都湿透了,冻得首打哆嗦。赵青山二话不说,脱下棉袄铺在泥地上,让大家踩着棉袄干活:“咱不能让水把地道泡塌了,咬咬牙,挺过去!”张守义也带着铁匠铺的人,连夜打造了几十块木板,铺在河沟下方的地道壁上,防止塌方。

夏清伦和儿童团的孩子们也没闲着。他们提着小灯笼,在地道里给大人们照明,还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小铲子帮忙清理碎土。有一次,夏清伦在地道里发现了一只老鼠,吓得差点叫出声,却硬是憋住了——他记得任天侠说过,挖地道要悄无声息,不能让外面的人察觉。后来,他还专门带着孩子们在地道里“巡逻”,提醒大家“轻挖、轻运,别出声”。

就这样,在乡亲们的齐心协力下,地道一天天往前延伸。白天,村里静悄悄的,好像没人;晚上,地道里却灯火通明,铁锹碰撞的“叮当”声、乡亲们的吆喝声,汇成了一首热闹的“地下交响曲”。短短一个月,连接三个村的地道就挖通了,地道高五尺、宽三尺,成年人能弯腰快走,每隔一段还挖了通气孔和瞭望口,既能透气,又能观察外面的动静。

地道挖通那天,任天侠带着三个村的乡亲们,在“中转站”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他举着油灯,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人群,激动地说:“这地道,是咱们用手挖出来的,是咱们的‘地下长城’!以后,三个村守望相助,再也不怕鬼子的扫荡了!”乡亲们纷纷鼓掌,掌声在地道里回荡,久久不散。

玫城纪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三、送子送夫参军忙

地道工程进行的同时,另一件让任天侠暖心的事也在发生——分了土地的乡亲们,纷纷送子送夫参军,队伍一下子壮大了不少。

李家庄的王树根,把十八岁的儿子王小石头送到了队伍里。“任书记,小石头有力气,让他跟着你们打鬼子,保卫咱的土地!”王树根拍着儿子的肩膀,眼里满是骄傲。小石头也攥着拳头说:“俺一定好好练枪,多杀鬼子!”

张庄的张守义,不仅自己跟着队伍打仗,还把刚成年的徒弟张强拉了进来。“俺教他打铁,也教他打鬼子,以后队伍缺武器,俺俩一起修,一起造!”张强也笑着说:“师傅去哪,俺就去哪,跟着队伍,心里踏实!”

赵家庄的赵青山,更是把村里五个失去亲人的年轻人招进了队伍。“他们跟俺一样,都被鬼子害过,心里憋着一股劲,是打仗的好苗子!”他手把手教年轻人打枪、侦察,把自己的本事毫无保留地传了下去。

短短一个月,队伍就从原来的三十多人,发展到了八十多人,还分成了“战斗队”“侦察队”“后勤队”:战斗队由赵青山带领,负责打仗;侦察队由夏清伦和几个机灵的年轻人组成,负责打探日军的动向;后勤队则由张守义牵头,负责修理武器、筹备物资。看着队伍一天天壮大,任天侠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支队伍,更是三个村乡亲们的希望。

西、安井的“扫荡”与狼狈逃窜

消息传到县城,日军小队长安井气得把茶杯摔在地上。他早就听说李家庄一带的“共党”势力越来越大,却没想到短短几个月,他们竟然连起了三个村,还拉起了队伍。“一群土包子,也敢跟皇军作对!”安井对着手下的日军和伪军吼道,“明天,集合队伍,去李家庄‘清剿’,把他们的地道挖开,把人全抓起来!”

第二天一早,安井带着三十多个日军、五十多个伪军,扛着机枪、推着小炮,浩浩荡荡地向李家庄进发。他以为凭着精良的武器,能轻松拿下三个村,却没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场“陷阱”。

刚到李家庄村口,安井就下令“进攻”,日军和伪军端着枪冲进村里,却发现村里空无一人——乡亲们早就躲进了地道,战斗队的队员们也埋伏在地道的瞭望口后,等着敌人上钩。安井气得哇哇大叫,下令“挖地道”,可队员们早就料到了这一手,在地道口布置了陷阱:日军刚挖了几下,就掉进了乡亲们事先挖好的土坑,坑里插满了尖木柴,疼得他们嗷嗷首叫。

这时,赵青山带着战斗队,从张庄的地道口冲了出来,对着伪军的背后开枪;任天侠则带着另一队队员,从赵家庄的地道口包抄过来,打日军的侧翼。日军和伪军被打得晕头转向,不知道敌人从哪里冒出来,只能胡乱开枪。

夏清伦带着儿童团的孩子们,在地道里跑来跑去,给各个战斗点送信:“赵大叔,日军的机枪在村口!”“任书记,伪军要往张庄跑!”战斗队的队员们根据消息,灵活调整战术,打得敌人节节败退。

安井见势不妙,想下令撤退,可己经晚了——地道里的乡亲们也拿着锄头、扁担冲了出来,和队员们一起,把日军和伪军团团围住。安井没办法,只能带着剩下的人,丢下机枪和小炮,狼狈地往县城跑。这一仗,队员们和乡亲们共歼灭日军十人、伪军二十多人,缴获了两挺机枪、一门小炮和几十支步枪。

看着安井逃跑的背影,三个村的乡亲们欢呼起来。任天侠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连成一片的三个村子,又看了看脚下的地道,心里无比踏实——这“地下长城”,不仅守住了家园,更守住了乡亲们的希望。而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他们要把地道挖得更长、把队伍练得更强,让清平的烽火,烧得更旺,首到把所有鬼子赶出中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WIM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清平烽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WIM3/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