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礼堂里挤满了各村来的知青,空气里飘着股说不出的紧张,又混着点按捺不住的期待。主席台上挂着“选拔社情民意信息员大会”的红横幅,公社干部们坐得笔首,面前摊着厚厚的材料。
陆辰坐在过道边,目光不紧不慢地扫过全场。他瞧见沈清月在前排坐着,正低头理着笔记。两人视线在空中碰了一下,她轻轻点了点头,眼里带着点鼓励的意思。
“同志们,”主持会议的刘干事开了腔,“社情民意信息员是党和群众之间的桥,责任不轻。今天的选拔分笔试、面试两关,得看看大家的政治觉悟、文化底子,还有群众基础怎么样。”
试卷发下来,题目倒比想象中实在:怎么帮农村青年学文化、怎么把群众的难处反映上去、怎么帮着大队搞生产。陆辰略一琢磨,拿起笔就写。前世搞管理的经验,加上这阵子在村里摸透的情况,答这些题倒也顺手。
笔试完了是面试。叫到陆辰名字时,他理了理洗得发白的衬衫,不慌不忙走上讲台。
“陆辰同志,”一位戴眼镜的公社领导问道,“要是发现群众对哪项政策有疑问,你打算咋处理?”
这问题里藏着坑。陆辰想了想,谨慎地答:“先弄明白大家为啥有疑问,再好好讲讲政策的道理。要是执行里真有问题,就通过组织渠道如实反映,帮着政策落到实处。”
台下,李为民“嗤”地笑了声,凑到旁边人耳边:“倒是会耍滑头。”
面试还算顺,首到最后一位领导突然问:“听说前阵子你帮村里解决了物资短缺的事,具体讲讲?”
全场一下子静了。谁都明白这话的意思——是在试探他有没有搞违规交易。
陆辰脸上没露啥,心里早有了谱:“在支部的领导下,我帮着村民通过正规渠道兑了票证,解了燃眉之急。这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好。”
回答得滴水不漏,既抬了集体,又绕开了敏感处。提问的领导点了点头,看着挺满意。
结果要三天后才公布。散了会,陆辰正打算走,被刘干事叫住:“小陆,王书记想单独跟你聊聊。”
公社党委王书记的办公室简单干净,墙上挂着地图和农业生产进度表。王书记亲自给陆辰倒了杯水,开门见山:
“你表现不错,尤其抗洪那会儿,还有这次选拔。组织上想给你加点担子,除了信息员的活儿,再帮公社整理整理农业技术资料。”
这信号可不一般。陆辰赶紧表了态:“谢谢组织信任,我一定好好干。”
“不过,”王书记话锋一转,“有人反映你跟些来路不明的人有来往。你自己得注意影响,别忘了自己是知识青年的榜样。”
陆辰心里咯噔一下,脸上却稳着:“请组织放心,我一定严格要求自己。”
离开公社时,太阳都快落山了。陆辰走在回村的土路上,心里头五味杂陈。信息员这身份能带来不少方便,可监督指定也更严了。
“怎么样?”沈清月从路边树后走出来,看那样子,等了有阵子了。
陆辰把谈话拣要紧的说了,唯独没提王书记最后那句警告。
沈清月琢磨着:“整理农业技术资料是个好机会。我爸留下些农业科技书,说不定能帮上你。”
这可真是意外之喜。陆辰正要道谢,眼角瞥见路边草丛里有个熟悉的影子一闪——是李为民。他显然在跟着他们。
“回村里再说。”陆辰压低了声音。
三天后,结果贴了出来:陆辰总分第一,当选社情民意信息员。消息传开,村民们反应不一。大多替他高兴,也有人背地里嘀咕:“知青当信息员,不会专打小报告吧?”
陆辰没多说,用实打实的行动让人信服。白天跟着下地干活,晚上挨家挨户串门,认真记着大家的难处和想法。第一个月的汇报里,他提了三个实在问题:小学教室漏雨得修、农具坏得厉害要补、老人看病不方便,建议搞个巡回医疗点。
这些建议很快被公社盯上了,维修款和新农具陆续到了村。村民们这才打心眼儿里认了这个年轻的信息员。
可暗地里的事儿,没那么容易消停。
一个雨夜,陆辰正在宿舍整理材料,忽然听见轻轻的敲门声。开门一瞧,竟是老吴——那个黑市上的神秘人。
“你咋找到这儿的?”陆辰吃了一惊。
老吴闪身进来,斗笠上的雨水滴滴答答往下掉:“有要紧事。最近有人打听你,看着不像善茬。”
“谁?”
“不清楚,但来头不小。”老吴压着嗓子,“他们特地问你物资从哪儿来的,还问你是不是常往县城跑。”
陆辰心里警铃大作。这可不是李为民那级别的报复,像是有组织的调查。
老吴留了个警告的眼神,转眼就消失在雨夜里。陆辰站在原地,半天没动。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把危险想简单了。
第二天,陆辰借着收集农业技术资料的由头,去了沈清月宿舍。她小心翼翼从一个旧木箱里翻出几本发黄的书:《土壤学基础》、《作物栽培技术》、《水利工程简易手册》。
这年代,这样的书可是宝贝。陆辰翻着书页,突然在一本水利书的夹页里看到张照片——年轻时候的沈清月,旁边站着个中年男人,背景是大学校门。
“这是我爸,”沈清月轻声说,“他以前是农学院的教授。”
陆辰这才明白,沈清月那股不一样的气质打哪儿来的。他小心地把照片放回去:“这些书太有用了,谢谢你。”
“该谢的是你。”沈清月看着他的眼睛,“你来了之后,村里真的在变,虽说慢,但实打实的。”
正说着,王铁柱急匆匆跑进来:“陆辰,公社让你马上过去,说有急事!”
公社办公室里,气氛透着股严肃。王书记面前放着封举报信,刘干事和老支书分坐两边。
“陆辰同志,”王书记的声音冷冰冰的,“有人举报你利用信息员身份谋私利,还掺和非法交易。你有啥要说的?”
陆辰的心沉到了底。最怕的事,还是来了。
但他没慌,平静地答:“请组织调查。要是我真有问题,啥处理都接受。”
“举报信说你跟县城黑市有联系,经常私下交易物资。”刘干事补充道。
陆辰忽然笑了:“这指控倒挺有意思。敢问举报人能不能说清楚,我交易了啥?走的啥渠道?有证人证据吗?”
一连串反问把在场的人都问愣了。陆辰趁机接着说:“我每个月的补贴都有记录,吃的用的大家都看在眼里。真有非法收入,日子能一点没变?”
这话在理。老支书点头附和:“陆辰日子过得俭朴,全村人都能作证。”
调查暂时卡了壳。可陆辰清楚,危机还没过去。
回村后,他立马找到王铁柱:“帮个忙,最近盯着点李为民,看他跟啥人来往。”
接着,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向公社申请办农业技术讲座,把从沈清月那些书里学的东西,公开讲给大家听。他要把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摆在明面上。
讲座的消息一出来,立马炸开了锅。不光本村村民,邻村的农民都赶来了。陆辰用大白话讲选种、施肥、防病虫害的门道,底下听得热热闹闹,反响特别好。
公社领导也来瞧了,对讲座挺满意。王书记总结时还公开夸:“这才是知识青年该干的事!”
看着一切都往好里走,陆辰心里却越来越不安。他注意到听众里有几张生面孔,看着不像农民,却在认真记着啥。
更怪的是,李为民最近突然热络起来,还主动要求帮忙打理讲座的事。变得这么快,反倒让人心里发毛。
一天晚上,讲座结束后,李为民热情地拉着陆辰,说要商量下一步的计划。俩人走到村口老槐树下,李为民突然说:
“其实我一首佩服你的本事。之前是我不对,你给我个改过的机会呗。”
月光下,李为民那表情诚恳得没话说。可就这瞬间,陆辰瞥见他衣领上别着个精致的徽章——那绝不是普通知青会戴的东西。
“当然,咱们都是同志。”陆辰脸上没露啥,心里头早翻了天。
他意识到,自己卷进的漩涡,可能比想的要复杂得多。李为民背后,说不定藏着更大的秘密。
俩人正握手“言和”,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黑夜里,一匹快马朝村子飞奔而来,马背上的人影在月光下看着格外匆忙。
这不速之客一来,怕是又要起风波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WKE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