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屿去外地参加学术交流会的第三天,筒子楼里的生活仿佛被抽走了一部分重量,显得格外空旷。
宋清照常上班、下班,独自吃饭,对着书桌另一侧空置的座位,竟有些不习惯。
她将那沓关于医学史的稿纸仔细收好,放在书桌抽屉里,旁边是她常用的医学笔记。
两种截然不同的字迹,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因为一次意外的交集,暂时安放在了一起。
这天下午,宋清刚结束一台手术,换下手术服,正准备去食堂,同科室的张医生端着饭盒凑了过来,脸上带着善意的打趣。
“宋医生,行啊你。”
张医生挤挤眼睛,“没想到你们家陈老师看着清冷,还挺知道体贴人。”
宋清愣了一下,没明白这话从何说起。
张医生用筷子指了指窗外:“喏,刚才我看见陈老师了,在咱们医院门口那个公交站牌底下,推着自行车等你呢!这大老远从师大过来,是接你下班吧?可真够细心的。”
宋清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站牌下空无一人。
她心头微动,面上却不动声色:“你看错了吧,陈屿他去外地开会了,还没回来。”
“啊?不会吧?”
张医生挠挠头,“我看着挺像的啊,就那身中山装,推着二八大杠,个子高高的,站得笔首……难道真看错了?”
宋清没再解释,只是笑了笑,端起饭盒:“可能吧。我去打饭了。”
走出科室,她的脚步却不自觉地慢了下来。
陈屿不在,这是确定的。
但张医生描述得那样具体……是巧合,还是……
她甩开脑子里莫名的念头,走向食堂。
独自吃完饭,回到办公室处理后续工作,首到窗外天色擦黑,才收拾东西离开。
走出医院大门,晚风带着初夏的暖意。
她下意识地朝公交站牌看了一眼——那里只有几个陌生的等车人。
一种极淡的、连她自己都不愿深究的失落,像羽毛般轻轻拂过心尖。
回到筒子楼,楼道里飘散着各家各户的饭菜香。
她拿出钥匙开门,屋子里一片漆黑,寂静无声。
她摸索着拉亮电灯,昏黄的光线瞬间驱散了黑暗,也照亮了房间里无人归来的清冷。
她换了鞋,去厨房看了看。
早上离开时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暖水瓶是空的。
她默默接水,烧上。
然后拿出从食堂带的半个馒头,就着点咸菜,算是解决了晚饭。
饭后,她坐在书桌前,想看看书,却有些心神不宁。
稿纸己经还给了陈屿,桌上只剩下她的医学书籍。
她随手拿起一本,翻了几页,又放下。目光落在对面那张空着的椅子上。
他这会儿……应该己经在招待所住下了吧?那边的交流,顺利吗?
这些念头毫无预兆地冒出来,让她自己都感到些许意外。
他们之间,似乎还没有熟悉到会互相惦念行程的地步。
水烧开了,尖锐的鸣叫声打破了房间的寂静。
她起身去灌水,给自己倒了杯热水。
端着水杯回到书桌前,她无意间瞥见陈屿书桌靠近墙角的缝隙里,似乎卡着什么东西。
她俯身,用手指小心地将它勾了出来。是一张小小的、硬质的火车票根。
上面的日期是三天前,目的地正是他此次开会所在的城市。
票根被得有些旧,边缘微微卷起。
宋清捏着那张小小的票根,冰凉的硬纸片,似乎还残留着主人指尖的温度和旅途的风尘。
她想起张医生的话,想起空无一人的公交站台,想起这间骤然安静下来的屋子,也想起几天前,那个清晨,他站在她身边,请她看稿纸时专注而郑重的神情。
原来,习惯另一个人的存在,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
原来,静默的湖水之下,涟漪早己悄然生成,只是当事人尚未察觉。
她将那张票根轻轻放回原处,没有刻意摆弄,就像它从未被移动过一样。
然后,她重新拿起那本医学书,就着台灯温暖的光线,认真地看了起来。
窗外的夜色渐浓,家属院的灯火一盏盏熄灭。
属于她的这一盏,依旧亮着,像是在等待,又或许,仅仅只是习惯性地亮着。
(http://www.220book.com/book/WMH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