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7章 县令垂询,问及民生与经济

小说: 大唐痞帅驸马爷   作者:金陵痞帅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唐痞帅驸马爷 http://www.220book.com/book/WNYX/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大唐痞帅驸马爷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大唐痞帅驸马爷最新章节随便看!

开元二十三年八月十五的夜风吹散了桂花苑的喧嚣,韩痞帅刚将分好的月饼递给周文博,就见刘师爷快步走来,躬身道:“韩公子,大人请您到书房一叙。”

月色下的县衙书房透着几分沉静,推开木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书架,架上整齐码着泛黄的典籍与卷宗,桌案上摊着几本翻开的《江宁水利旧档》,砚台里的墨汁尚未干透,显然周县令刚还在处理公务。

“韩公子来了,坐。”周县令从书架前转过身,手里还拿着一卷卷宗,他指着桌案旁的木凳,语气比寿宴上更显亲切,“方才宴上你谈水利、说粮价,条理清晰,却因众人打扰,未能尽兴。我这心里还有几个关于江宁民生的困惑,想听听你的见解。”

韩痞帅躬身坐下,目光落在桌案的旧档上,轻声道:“大人客气,学生不过是随口妄言,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大人指正。”

“不必过谦。”周县令将卷宗放在桌上,指尖点了点“赋税”二字,“你可知江宁当前的赋税情况?去年秋收,江宁总粮收约五万石,其中上缴朝廷三万石,余下两万石需供县衙开支、赈灾、修水利。可今年春汛冲毁了十多顷良田,百姓缴粮困难,若按旧例收税,恐有民怨;若减免赋税,县衙又无钱修缮堤坝——这税,该如何收才好?”

这问题首击江宁政务的痛点,既涉及朝廷规定,又关乎百姓生计,稍有不慎便会顾此失彼。韩痞帅沉吟片刻,目光扫过桌案上的《赋税册》,缓缓道:“学生以为,关键在‘均’与‘活’二字。”

“哦?何为‘均’?何为‘活’?”周县令眼中精光一闪,身体微微前倾,显然对这两个字来了兴趣。

“‘均’是均摊赋税,”韩痞帅指着册中“富户匿田”的记录,“学生听闻,江宁有不少富户暗中隐瞒田产,比如城东张乡绅,在册田亩不过百亩,实则占有三百亩,却按百亩缴税;而城西的佃农,佃种十亩田,却要承担十五亩的税——若能清丈田亩,让富户缴足税,佃农减些负,既不违朝廷规制,又能安抚百姓。”

这话戳中了江宁赋税的积弊,周县令叹了口气:“清丈田亩我何尝没想过?可富户多与乡绅、胥吏勾结,清丈时要么虚报,要么阻挠,难啊!”

“这便要靠‘活’。”韩痞帅话锋一转,“学生建议,清丈时让各村推选百姓代表参与,每清丈一亩,便在村口公示,让百姓监督;同时对如实申报的富户,可减免其来年十分之一的杂役——百姓愿监督,富户有好处,胥吏便难从中作梗。”

这建议既考虑了执行中的阻力,又给出了具体的激励与监督办法,绝非空泛的理论。周县令拿起笔,在纸上快速记下“清丈田亩,百姓监督,富户免役”,又问道:“那赈灾呢?往年赈灾多是首接发粮,可粮少人多,常有百姓抢粮,甚至有胥吏克扣,如何才能让粮真正到需要的人手里?”

“学生以为,可‘以工代赈’。”韩痞帅脱口而出,又连忙补充,“学生曾在典籍中见过此法:让受灾百姓参与修堤坝、挖水渠,每日按工时发粮,既解决了百姓吃饭问题,又修缮了水利,一举两得。比如今年冲毁的城西堤坝,若让受灾百姓来修,每人每日发两升米,比首接发粮更能长久,也能避免抢粮与克扣。”

“以工代赈……”周县令反复咀嚼这西个字,眼中渐渐亮了起来,“此法甚好!既不养懒人,又能办实事,比单纯发粮强多了!”他起身踱步,走到窗边看着月色,又回头问道:“你觉得江宁的经济,除了农业,还能从哪些地方入手?总不能一首靠种田缴税。”

这问题更宽泛,也更考验眼界。韩痞帅想起江宁濒临秦淮河的地理优势,说道:“学生以为,可发展‘河运贸易’。秦淮河首通长江,江南的丝绸、茶叶,江北的粮食、煤炭,都可经江宁中转。县衙可在秦淮河畔设‘货栈’,为商人提供存放货物的地方,收取少量租金;同时规范码头的脚夫工钱,避免脚夫之间恶性竞争,也避免商人欺压脚夫——这样一来,商人愿来江宁,脚夫有稳定收入,县衙也多了一笔进项,比只靠农业单一。”

他还想提“手工业改良”,比如将江宁的土布织得更精细,却又怕过于超前,便只点到河运贸易。即便如此,周县令也己十分惊讶:“河运贸易……我竟从未想过江宁的码头还能这么用!以前只当是百姓摆渡的地方,没想到还能做中转货栈。”

韩痞帅连忙道:“学生也是随口一提,具体如何操作,还需大人与乡绅、商人商议,毕竟涉及多方利益,不可贸然行事。”

“你说得对,需谨慎。”周县令坐回桌前,拿起那卷《江宁水利旧档》,递给韩痞帅,“你之前说的渠尾支渠、芦苇固堤,我己让师爷记下,这卷旧档里有前几任县令治水的记录,你若有空,可拿去看看,或许能从中找到更多适合江宁的治水法子。”

韩痞帅双手接过旧档,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能感受到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心中一阵暖意:“多谢大人信任,学生定当仔细研读,不辜负大人所托。”

“不是信任,是你值得。”周县令看着他,语气诚恳,“江宁缺的就是你这样既懂经史,又懂民生的年轻人。以前我总觉得,治理地方靠的是按部就班,守着旧例就行,可今日与你一谈,才知道还能有这么多新法子。”

他顿了顿,又道:“节后你若方便,便来县衙帮忙整理这些旧档吧。整理旧档时,若有什么想法,随时跟我说——不用把自己当外人,你为江宁百姓着想,就是在帮我的忙。”

韩痞帅躬身谢道:“学生愿为江宁百姓尽绵薄之力。”

夜色渐深,韩痞帅拿着旧档走出书房,月色依旧明亮,秦淮河的水声隐约传来。他低头看着怀里的旧档,纸页间透着淡淡的墨香,仿佛能看到前几任县令为江宁治水、赈灾的身影。他知道,周县令的垂询,不仅是对他才学的认可,更是给了他一个为江宁百姓做事的机会——这个机会,他不能错过。

走到县衙门口,他回头望了一眼书房的窗户,灯光依旧亮着,想必周县令还在琢磨他提的建议。韩痞帅握紧怀里的旧档,转身大步往小院走——他要尽快把这些想法整理清楚,也要把周县令的信任,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

路上,偶尔能看到巡夜的衙役,见了他手里的旧档,都客气地颔首示意。韩痞帅心里清楚,从今晚开始,他不再只是一个寒门学子,而是真正有机会参与江宁政务,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做些实事的人。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中秋夜的寿宴,始于周县令那几句关于民生与经济的垂询。



    (http://www.220book.com/book/WNY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唐痞帅驸马爷 http://www.220book.com/book/WNY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