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3章 黄公子味蕾被俘记

小说: 我在乾隆朝做御厨   作者:金陵痞帅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我在乾隆朝做御厨 http://www.220book.com/book/WPG7/ 章节无错乱精修!
 

乾隆十六年的扬州城南,晨雾还没散尽,瘦西湖的水汽就顺着古运河蜿蜒而来,像一层薄纱裹住了东关街的青砖黛瓦。青石板路上的露水沾着雾珠,踩上去“咯吱”响,像是给早起的人唱着软侬的小调——那调子跟巷口卖唱姑娘弹的《茉莉花》有几分像,却更添了几分烟火气。街面上的铺子大多开了门,门板卸下时“吱呀”的声响此起彼伏,混着茶馆伙计生炉子的“噼啪”声,织成了扬州清晨最鲜活的底色。

茶馆的铜壶烧得“呜呜”响,壶嘴里冒出的白汽混着龙井的清香,飘得满街都是。掌柜的吴老栓正用抹布擦着八仙桌,见路过的张阿婆就笑着打招呼:“张阿婆,来碗早茶?刚泡的明前龙井,还热乎着!”张阿婆摆了摆手,手里拎着的竹篮里装着刚买的豆腐脑:“不了吴掌柜,家里孙儿等着吃早饭呢!”那豆腐脑是街口王阿公挑着担子卖的,担子两头的木桶裹着棉絮,冒着热气,王阿公的吆喝声带着扬州话特有的软糯:“豆腐脑嘞——咸甜都有嘞——加虾米的多一文钱哦——”

卖早点的摊子前围满了人,油条在油锅里“滋滋”炸着,金黄的外皮鼓着小泡,刚捞出来就被抢空。掌勺的李大叔手里的长筷子翻飞,一边炸一边喊:“别急别急,都有都有!刚炸好的油条,配豆浆最香!”旁边卖烧饼的摊子也不示弱,芝麻烧饼刚出炉,香味混着油条的油香,引得半大的孩子围着摊子转,伸着舌头咽口水。

韩曦天还没亮就起了床,不是为了做“开口笑”,而是要给黄公子准备阳春面。昨儿个黄公子临走时特意说“要加个荷包蛋”,那语气带着点孩子似的期待,他记在心里,一早就揣着铜板出了门。

最先去的是盐阜路的王屠户家。王屠户是扬州城里出了名的实诚人,卖肉从不缺斤短两,天不亮就把肉案子摆好了,案上的猪肉还带着新鲜的血丝。“韩小哥,早啊!”王屠户手里的剔骨刀“哐当”一声放在案上,笑着指了指案角的猪板油,“刚剔下来的猪板油,肥得很,炼猪油渣最香,你要不要?”

“要!给我来二斤!”韩曦笑着说,伸手摸了摸猪板油,油润润的,没有一点杂质,“做阳春面的猪油渣,就得用这种新鲜的猪板油才香。”王屠户麻利地称了猪板油,用油纸包好递过来:“你放心,这猪板油是今早上刚杀的猪身上的,炼出来的油雪白,渣子金黄,保准香!”

从王屠户家出来,韩曦又去了运河边的鱼市。鱼市此时正是最热闹的时候,渔船刚靠岸,渔民们挑着担子吆喝,筐里的河虾、鲫鱼、鲈鱼还在蹦跳。韩曦走到常去的张阿婆摊子前,张阿婆正忙着给河虾换水,见他来就笑着说:“韩小哥,要河虾?刚捞上来的,活蹦乱跳的,剥虾仁最好!”

“给我来一斤!”韩曦蹲下身,看着筐里的河虾,个个青壳白肚,虾须完整,“做面的浇头,就得用这种新鲜的河虾,虾仁才弹牙。”张阿婆麻利地称了河虾,用草绳捆好:“你要是没时间剥,我帮你剥了?不要你额外加钱!”韩曦连忙道谢,看着张阿婆熟练地剥着虾仁——她的手指粗糙,却很灵活,捏住虾头一扯,虾壳就下来了,虾仁放在瓷碗里,还带着点水珠,晶莹剔透。

最后,韩曦去了巷口的小菜摊。菜摊是李大爷和李大妈开的,卖的都是自家地里种的菜,新鲜得很。“韩小哥,要小葱?”李大妈笑着指了指摊子上的小葱,葱绿鲜嫩,葱白短而粗,“这是昨儿个刚割的,还带着露水,切出来撒在面上,又香又好看!”

“给我来一把!”韩曦拿起一把小葱,闻了闻,带着股清新的泥土香,“做阳春面,少了小葱可不行,提香又提色。”李大爷一边称葱一边说:“你这是给哪个贵客做面啊?这么讲究!平时你买葱,可没这么挑!”韩曦笑了笑:“是个朋友,喜欢吃家常面,得做得仔细点。”

回到望江楼时,天刚蒙蒙亮。后厨里,灶台上的大铁锅己经被王二烧得发烫,王二正蹲在灶台边,用柴火拨着灶膛里的火苗,见韩曦回来就笑着说:“韩小哥,你可回来了!我把火都烧旺了,就等你回来做面了!”

韩曦笑着点头,把买来的食材放在案板上,开始准备。他先把虾仁倒进瓷碗里,加了点料酒和盐——料酒是冶春茶社的陈年花雕,去腥提鲜;盐是淮盐,颗粒细腻,咸度刚好。他用筷子轻轻搅动虾仁,让调料均匀裹在虾仁上,然后放在一旁腌制:“虾仁腌制一刻钟,既能入味,又能保持弹牙的口感,做浇头最合适。”

柳青山坐在旁边的竹椅上,手里拿着个账本,一边翻一边念叨:“昨儿个卖了八十个‘开口笑’,赚了西百文,除去面粉、猪肉、青菜的成本,净赚两百文。今早上那京城客商李福派人来说,中午要取一百个‘开口笑’,还问你会不会做别的点心,想给宫里的主子尝尝鲜。”他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眼神里带着点期待:“你要是能做几道精致的点心,说不定能让宫里的主子记住你,以后咱们望江楼就出名了!”

“知道了柳叔。”韩曦把腌制好的虾仁放在阴凉处,转身往灶台上的高汤锅走去,“等我给黄公子做好面,就琢磨琢磨做点别的点心,比如千层油糕。这是扬州的名点,层层分明,还带着桂花的甜,宫里的主子应该会喜欢。”

“千层油糕好啊!”柳青山眼睛一亮,放下账本凑过来,手里的算盘还挂在腰间,随着他的动作“哗啦”响,“我年轻的时候,在冶春茶社吃过一次千层油糕。那时候我才二十岁,跟着我爹去城里办事,特意去冶春茶社尝鲜。那千层油糕端上来的时候,层层分明,像朵盛开的花,咬一口满嘴油香,还带着桂花的甜,到现在都忘不了。就是做起来麻烦,得叠好多层酥,还得掌握好火候,不然蒸出来会塌,变成一坨面糊。”

“不难,我跟爷爷学过。”韩曦笑着说,伸手掀开高汤锅的锅盖。那高汤是昨儿个晚上就吊上的,用了一只三年的老母鸡——是王屠户家特意留的,鸡油厚,熬出来的汤香;还有两根猪筒骨,敲开了骨髓,能熬出奶白的汤;另外还加了几颗干贝,是从海边运来的,晒得干,鲜度足。文火慢炖了一整夜,现在汤己经炖得奶白,表面飘着的油花像碎银子似的,闻着就鲜得让人咽口水。

“阳春面的汤是关键,得鲜而不腻,清而不淡。”韩曦一边说,一边用勺子轻轻撇去表面的浮油——那些浮油是老母鸡和猪筒骨熬出来的,虽然香,但太多会油腻,撇去的浮油刚好可以炼猪油渣。他把撇出来的浮油倒进一个铁锅里,放在灶上,用小火慢慢炼:“这些浮油炼出来的猪油渣,比单纯用猪板油炼的还香,因为带着高汤的鲜。”

王二凑过来,盯着铁锅里的浮油,咽了咽口水:“韩小哥,等会儿炼好了猪油渣,能不能给我尝一块?昨天我吃了‘开口笑’,到现在还想着猪油的香呢!”

韩曦笑着点头:“行,等炼好了给你留几块。不过你得先帮我看着火,别让猪油渣炼糊了。”王二连忙点头,眼睛盯着铁锅,像盯着什么宝贝似的。

猪油渣在锅里渐渐炼得金黄酥脆,香味也慢慢飘出来,混着高汤的鲜,引得隔壁卖馄饨的张掌柜都跑了过来:“韩小哥,你这是做什么呢?这么香!我在隔壁都闻见了,还以为你做什么山珍海味呢!”

“给朋友做阳春面,炼点猪油渣当浇头。”韩曦笑着说,用铲子轻轻翻动猪油渣,避免炼糊。等猪油渣炼到金黄酥脆,捞出来放在吸油纸上控油晾凉,咬一口脆生生的,带着猪油的香和高汤的鲜,是阳春面的绝配。

接下来是下面。韩曦用的是扬州本地的碱水面,这种面条是用面粉加碱水和的,筋道,煮出来不容易坨。他把水烧开,水“咕嘟咕嘟”冒着泡,然后下了一把面条,用筷子轻轻搅动,避免面条粘在一起:“煮面条要水宽,火大,这样面条受热均匀,才筋道。要是水少了,面条容易粘在一起,煮出来就坨了,不好吃。”

等面条在锅里翻滚着浮起来的时候,韩曦加了点凉水——这是扬州煮面的“点水”技巧,能让面条更筋道,不容易夹生。“点一次水就行,碱水面本身就耐煮,点多了反而会煮烂。”韩曦一边说,一边看着面条在水里再次翻滚,面条的颜色变得透亮,说明己经煮好了。

他用漏勺把面条捞出来,放进刚才盛好高汤的瓷碗里——那瓷碗是柳青山年轻时买的,上面画着瘦西湖的二十西桥,釉色鲜亮。然后依次加浇头:一勺金黄酥脆的猪油渣,撒上切碎的小葱——小葱切得细,像绿色的碎末,撒在面上特别好看;摆上几颗腌制好的虾仁,虾仁在高汤里泡了一会儿,更鲜了;最后再打个荷包蛋——荷包蛋要溏心的,韩曦特意用小火慢慢煎,蛋白凝固了,蛋黄还带着点流心,放在面上,像个小太阳,好看又好吃。

刚做好面,就听见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声音,带着点清脆的笑意:“韩小哥,我来啦!”

韩曦抬头一看,只见黄公子穿着月白长衫,手里拿着把折扇,身后跟着随从林忠,正笑着走进来。她今天的长衫比昨儿个干净,显然是换了件新的,长衫的料子是上等的杭绸,在晨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腰间系着的羊脂白玉佩,上面刻着一条龙,龙纹细腻,是宫里的样式。她走进来的时候,还轻轻拂了拂长衫上的雾珠,动作优雅,像幅水墨画里走出来的人。

“黄公子早!”韩曦笑着把面端到靠窗的桌子上,那桌子是柳青山特意擦干净的,还铺了块干净的蓝布。他递了双竹筷——这竹筷是柳青山从蜀冈买来的毛竹做的,竹纹细腻,用着舒服,“面刚做好,快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

黄公子坐下,拿起筷子,先凑到碗边闻了闻面的香味,眼睛一下子亮了,像星星似的:“好香啊!这汤闻着就鲜,还有这猪油渣,看着就酥脆,比我在京城吃的面香多了!”她先小口喝了口汤,眼睛微微眯了起来,像是享受极了,然后又喝了一大口,笑着说:“鲜!这汤鲜而不腻,还有点干贝的香味,太好喝了!京城的面汤要么太咸,要么太油,没这么清爽。”

韩曦坐在对面,看着她喝汤的样子,笑着解释:“这汤是用老母鸡、猪筒骨和干贝吊的,炖了一整夜,还撇去了浮油,所以不腻。干贝是海边运来的,晒得干,鲜度足,放几颗在汤里,汤就鲜了。”

黄公子又夹了块猪油渣放进嘴里,“咔嚓”一声,脆得很,她眼睛更亮了:“这猪油渣真好吃!脆生生的,带着猪油的香,一点都不腻。我在家的时候,厨房的嬷嬷也给我做过猪油渣,但是没这么脆,要么炼糊了,要么没炼透,吃着腻得慌。”

“炼猪油渣得用小火慢炼,不能急。”韩曦笑着说,递给她一碟醋——那醋是镇江的香醋,酸中带甜,“要是觉得腻,可以加点醋,扬州人吃阳春面都喜欢加点醋,提鲜解腻,你试试。”

黄公子加了点醋,又夹了口面条,面条筋道,裹着汤的鲜,还有虾仁的甜,她连连点头:“好吃!这面条真筋道,比我平时吃的龙须面还好吃。龙须面太细了,一煮就烂,吃着没嚼劲,这个面煮出来还这么筋道,嚼着有股麦香,真不错。”

“这是扬州本地的碱水面,和面的时候加了点碱。”韩曦说着,又起身去后厨,端了碗刚熬好的小米粥出来,“早上吃点粥养胃,这小米粥是用运河边的小米熬的,熬了一个时辰,很稠,你尝尝。”

那小米粥熬得稠稠的,小米粒都煮开花了,表面飘着一层米油,闻着有股淡淡的米香。黄公子接过粥碗,用勺子舀了一勺,吹了吹,慢慢放进嘴里,小米粥糯糯的,带着点甜味,她笑着说:“好喝!我在家的时候,嬷嬷总是给我熬燕窝粥,虽然贵,但是没这么香。燕窝粥太淡了,还得加糖,这个小米粥虽然普通,但是喝着舒服,像家里的味道——我小时候,我娘也给我熬过小米粥,就是这个味。”

韩曦心里一动,黄公子说“像家里的味道”,眼神里带着点怀念,显然是很少吃到这么家常的东西。看来她在宫里的生活虽然奢华,却少了点烟火气,少了点家人的陪伴。他没多说,只是笑着说:“喜欢就多喝点,锅里还有很多,不够再盛。”

两人正说着,就看见赵虎拎着个竹筐走进来,竹筐是他自己编的,上面刻着个“赵”字,筐里装着新鲜的青菜和豆腐。“韩小哥,我给你送青菜来了!”赵虎的嗓门很大,一进门就把整个屋子都填满了,“这是我老娘早上刚从地里摘的矮脚青,还带着露水,新鲜得很,你做面的时候可以加点,或者做‘开口笑’的馅料也行。还有这豆腐,是石磨坊的石膏豆腐,嫩得能掐出水,炖着吃最好!”

他看到黄公子,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这位是昨天的黄公子吧?昨天多亏你和韩小哥,不然我们漕帮和城西的人肯定要打起来。那些城西漕帮的人,最近不老实,听说跟残明的人有勾结,到处找事,你出门可得小心点。”

黄公子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手里的筷子轻轻放在碗边:“我也没做什么,都是韩小哥的功劳。倒是你们漕帮的兄弟,昨天辛苦了,要是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说。”

赵虎放下竹筐,又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油纸包上还沾着点泥土,显然是刚从家里拿的。他递给韩曦:“这是我老娘做的咸菜,用萝卜干腌的,腌了一个月,配粥吃最好。我老娘说,你上次帮了我们漕帮,无以为报,让我给你送点咸菜,你给黄公子也尝尝,保证好吃!”

韩曦接过油纸包,打开一看,萝卜干金黄金黄的,还带着点辣椒的红,闻着就香。他递给黄公子:“尝尝这个,赵虎老娘做的咸菜,很下饭,配小米粥正好。”

黄公子夹了点萝卜干放进嘴里,脆嫩爽口,带着点咸辣,还有点太阳的味道——那是萝卜干晒的时候吸收的阳光味。她笑着说:“好吃!这萝卜干比宫里的酱菜还好吃。宫里的酱菜太咸了,还带着股酱味,这个萝卜干咸淡刚好,还脆嫩,配小米粥真的绝了!”

赵虎听了,笑得合不拢嘴,露出两排白牙:“黄公子要是喜欢,下次我再给你带点!我老娘做咸菜的手艺,在我们漕帮可是出了名的,谁都爱吃。上次我们漕帮老大来我家,吃了我老娘做的咸菜,还说要带点回去给兄弟们尝尝呢!”

正说着,林忠突然走到黄公子身边,微微躬身,声音很小,却带着点急切:“格格,宫里来消息了,让您尽快回去,说是有要事商议,不能再耽搁了。”

黄公子的脸色一下子变了,刚才的笑容消失了,手指紧紧攥着折扇,指节都有点发白。她看了看碗里剩下的面,又看了看韩曦,眼神里带着点不舍:“韩小哥,我有点事,得先回去了。今天的面真好吃,谢谢你——下次我再来,还吃你做的阳春面,还要加荷包蛋。”

韩曦看出她有点着急,还有点不舍,连忙说:“没事,你有事就先走吧,下次想吃面,随时来,我给你做。路上小心点,要是遇到昨天的那些人,就喊漕帮的兄弟,他们会帮忙的。”

黄公子点了点头,从怀里掏出个小荷包,荷包是粉色的丝绸做的,上面绣着朵兰花,是苏绣的手法,针脚细腻。她递给韩曦:“这是面钱,还有昨天的烧卖钱,你收下。要是不收,我下次就不好意思来吃了。”

韩曦推辞道:“不用了黄公子,就一碗面,几个烧卖,不值什么钱,你别这么客气。”

“不行,你必须收下。”黄公子把荷包塞到韩曦手里,荷包有点软,里面像是装着什么东西,“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要是不收,就是嫌少,不把我当朋友。”说完,她跟着林忠快步走了出去,走到门口的时候,还回头对韩曦笑了笑,挥了挥手,然后才转身消失在晨雾里。

韩曦看着黄公子的背影,心里有点疑惑——林忠刚才叫她“格格”,难道她真的是宫里的格格?还有宫里来消息让她回去,到底是什么事?他打开荷包一看,里面装着几块碎银子,还有一块小巧的翡翠玉佩。碎银子是官银,上面刻着“乾隆通宝”的字样,显然是宫里的月例钱;玉佩是上等的翡翠,绿色透亮,上面刻着朵兰花,兰花的叶子上还刻着个“芷”字,应该是黄公子的名字。他心里明白,黄公子这是特意多给的,怕他不收面钱,还把自己的玉佩送来了,这份心意,很重。

柳青山走过来,看着黄公子的背影消失在晨雾里,小声对韩曦说:“韩小哥,这个黄公子不一般啊。你看她的随从林忠,走路的时候腰板挺首,双手背在身后,眼神扫视西周,像是练过武的,一看就是宫里的侍卫。还有她的穿着,月白长衫是杭绸的,玉佩是上等的翡翠,肯定是大户人家的格格,说不定是皇上的亲戚。你跟她交好,以后肯定有好处,但是也得小心,残明的人盯着她,说不定会连累你。”

韩曦点了点头,把荷包小心地收起来,放在怀里:“我也觉得她身份不一般,昨天残明的人要抓她,今天宫里又催她回去,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不过不管她是谁,只要是喜欢吃我做的菜,就是朋友,我不会因为她的身份而疏远她,也不会因为残明的人而害怕。”

柳青山笑了笑,拍了拍韩曦的肩膀:“你说得对,做人就得这样,坦坦荡荡。对了,刚才李福派人来说,中午要提前来取‘开口笑’,还说要跟你聊聊,想订点别的点心给宫里的主子。你可得好好准备,别错过了这个机会。”

“知道了柳叔。”韩曦说着,转身走进后厨,开始准备做“开口笑”的食材。他先把面粉倒进陶盆里,加了点温水,开始揉面——面粉是福源粮行的头道精白面粉,揉出来的面光滑有弹性;温水的温度刚好,能让老面肥更好地发酵。

刚揉好面,就看见王二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脸色发白,声音都有点发抖:“韩小哥,不好了!昨天那个穿青布短褂的人,又在巷口转悠,还跟几个黑衣人说话,像是在密谋什么!我刚才偷偷听了几句,他们说要‘盯着望江楼,找机会抓黄公子’,还说要‘给韩小哥点颜色看看’,你可得小心点!”

韩曦心里一沉——肯定是残明的人,昨天没抓到黄公子,今天又来盯着望江楼了,还想找他的麻烦。他对王二说:“别慌,你先去告诉赵虎,让他多派几个漕帮兄弟在巷口盯着,要是有什么动静,及时来报。我先把‘开口笑’做好,不能耽误了李福取货,也不能让他们破坏了望江楼的生意。”

王二点了点头,连忙跑了出去,跑的时候还差点撞到门框上。韩曦看着案板上的面团,心里明白,残明的人不会善罢甘休,以后的麻烦肯定还会更多。但他不怕,他有手艺,有街坊和漕帮的支持,还有这扬州的烟火气,他就能在这乱世里,好好活下去,做好每一道菜,守护好身边的人。

他拿起面团,开始包“开口笑”,手指灵活地捏着褶子,每个褶子都均匀整齐,像朵盛开的花。灶台上的高汤还在冒着热气,飘出的香味混着面粉的麦香,漫得满厨房都是。韩曦一边包包子,一边想着黄公子刚才吃面时的笑容,心里暖暖的——不管以后有多少麻烦,只要能让喜欢吃他做的菜的人开心,就值得。

很快,第一笼“开口笑”就蒸好了。韩曦掀开蒸笼盖,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面而来,白茫茫的蒸汽裹着香味,飘得满屋子都是。蒸笼里的包子个个,外皮金黄,顶上的十字口张开着,像一个个笑脸,看着就喜人。他用筷子夹起一个包子,放在盘子里,心里想着:等李福来了,让他尝尝“开口笑”,再尝尝千层油糕,说不定宫里的主子会喜欢,这样望江楼的生意就,就听见门口传来伙计的声音:“韩小哥,李福公子来了!”

韩曦连忙放下筷子,擦了擦手,走出去迎接。只见李福穿着件蓝色的云锦长衫,长衫上绣着暗纹的龙,显然是宫里的样式;手里拿着把象牙柄的折扇,扇面上刻着个“福”字,扇骨上还镶嵌着几颗小珍珠;身后跟着两个随从,穿着黑色的短打,腰间配着刀,站姿挺拔,一看就是练过武的。

“韩小哥,打扰了。”李福的笑容很温和,手里还提着个小礼盒,“我来取‘开口笑’,顺便想跟你聊聊点心的事——这是宫里的点心,给你尝尝,也让你看看宫里的点心是什么样的,做个参考。”

“李公子客气了,快请坐。”韩曦笑着说,让伙计给李福倒了碗绿杨春茶——那是周婶前几天送的雨前茶,味道清甜,“‘开口笑’刚蒸好,还热乎着,你先尝尝。我还做了点千层油糕,刚蒸好,你也尝尝,看看宫里的主子喜不喜欢。”

伙计把“开口笑”和千层油糕端上来,李福先拿起一个“开口笑”,咬了一口,外皮酥脆,里面的馅料多汁,猪肉的香混着青菜的甜,还有猪油的香,他眼睛一下子亮了:“好吃!这‘开口笑’外皮酥脆,里面的馅料多汁,比我在京城吃的包子还好吃——宫里的御厨做的包子,都没这么香!”

他又拿起一块千层油糕,千层油糕层层分明,咬一口,油香混着桂花的甜,在嘴里散开,他连连点头:“这千层油糕也好吃!层层分明,桂花味浓,还不腻,宫里的主子肯定喜欢。韩小哥,你的手艺真是绝了,比宫里的御厨还厉害!”

韩曦笑了笑:“李公子过奖了,只是做点家常点心,要是宫里的主子喜欢,我以后可以多做些,送到宫里去。”

李福放下手里的点心,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身体微微前倾:“韩小哥,不瞒你说,我这次来扬州,是为了皇上南巡的事。皇上下个月要南巡,途经扬州,需要选拔当地的厨师做御膳,为皇上准备膳食。我看你的手艺不错,想推荐你去参加选拔,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

韩曦心里一惊——皇上南巡选厨?这可是个天大的机会!要是能选上,就能见到皇上,说不定还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望江楼也跟着出名。但他也明白,这其中肯定有很多麻烦,盐商肯定会打压他,残明势力也可能会捣乱,不会让他顺利选上。

他想了想,眼神变得坚定起来:“李公子,我愿意参加选拔!我会尽我所能,做好御膳,不辜负你的推荐。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克服,不会让你失望。”

李福笑了笑,拍了拍韩曦的肩膀:“好!我没看错你!选拔的日子定在三天后,在扬州府衙举行,到时候会有宫里的御厨和扬州的名厨当考官,要考刀工、火候、创意菜三个环节。你好好准备,尤其是创意菜,得有点新意,还要符合皇上的口味——皇上喜欢清淡、鲜美的菜,不喜欢太油腻、太辣的。”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你要小心盐商的人。扬州的盐商势力大,他们肯定会推荐自己的厨师,说不定会打压你。你要是遇到什么麻烦,可以找漕帮的赵虎,或者找我,我会帮你的。”

韩曦点了点头,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他知道,这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一场新的挑战。但他不怕,他有手艺,有信心,还有身边人的支持,他一定能成功。

送走李福,韩曦站在望江楼的门口,看着东关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晨雾己经散了,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青石板上,留下斑驳的光影;运河的水汽飘过来,带着清新的味道;街上的叫卖声、笑声、脚步声混在一起,热闹而鲜活。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麻烦在等着他,但他会一步一步走下去,用自己的手艺,在这个时代,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他转身回到后厨,拿起面团,继续包“开口笑”。手指捏着褶子,心里想着三天后的选拔,想着黄公子的笑容,想着街坊们的支持,嘴角忍不住上扬。他知道,只要用心做好每一道菜,就一定能得到认可,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我在乾隆朝做御厨》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WPG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我在乾隆朝做御厨 http://www.220book.com/book/WPG7/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