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六年五月十五的上午,扬州城的阳光带着初夏特有的暖润,像一层薄纱似的铺在东关街的青石板上。石板缝里还残留着昨夜的露水,被阳光晒得微微发烫,踩上去能透过布鞋感受到那股子温温的潮气。街面比往日热闹些,却又透着几分异样的滞涩——往常叫卖声此起彼伏的“王记酱园”门口,此刻静悄悄的,酱缸上的木盖半敞着,没人打理;“福源粮铺”的门板只开了一扇,掌柜的扒着门缝往外望,脸上满是愁容;就连平时挤满孩子的糖画摊,今天也只孤零零地立着,糖锅冷着,没有一丝热气。
最扎眼的是街角的墙根下。七八个流民蜷缩在那里,身上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最破的一件棉袄,棉絮从肘部的破洞里露出来,发黑发硬,像团枯草。一个老妇人怀里抱着个三西岁的孩子,孩子睡得不安稳,小嘴抿着,时不时哼唧两声,手里攥着半块干硬的窝头,窝头边缘都发了霉,却还被孩子紧紧攥着。几个年轻些的汉子靠在墙上,眼神木然地望着来往的行人,偶尔有挑着菜担的农妇路过,他们会慢慢伸出手,枯瘦的手指微微颤抖,嘴里嗫嚅着“给点吃的吧”,却很少有人停下脚步——农妇们自己的菜篮里也只有寥寥几把青菜,是要换钱买盐的。
望江楼的门敞开着,门楣上挂着的红灯笼被风吹得轻轻晃,却没往日那般热闹。柳青山站在柜台后,手里的算盘停在半空,手指无意识地拨着算珠,“嗒嗒”的轻响在安静的店里显得格外清晰。他时不时往窗外望一眼,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昨天还没这么多流民,今儿个怎么一下子冒出来这么些?早上听送菜的张阿婆说,城西盐价又涨了,六十文一斤了!百姓吃不起盐,只能把家里的粮食拿出去卖,粮食卖光了,没的吃,就成了流民,往城里跑。再这么下去,扬州城都要乱了。”
王二蹲在灶边,正往灶膛里添一截杨木柴,柴火“噼啪”一声炸开,火星子溅到灶台上,映得他黝黑的脸颊通红。他手里的火钳在灶膛里拨弄着,眼神却飘向窗外,看到那个攥着霉窝头的孩子,喉结忍不住动了动:“韩小哥,要不咱们做点粥吧?给外面的流民送点。昨儿个我就看见那孩子了,盯着咱们门口挂的酱香骨幌子首流口水,小眼神儿可怜得很,我看着都心疼。咱们望江楼虽不算大富大贵,可多熬两锅粥的粮食还是有的。”
韩曦正站在靠里的案板前,手里捧着一把刚从“福源粮铺”买回来的糙米。糙米颗粒,呈淡褐色,表面还带着点细碎的米糠,凑到鼻尖闻,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带着阳光气息的米香。他闻言抬起头,目光越过柳青山的肩膀往窗外望——正好看见那个老妇人牵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女孩,小女孩梳着两个歪歪扭扭的小辫子,头发枯黄得像干草,用一根草绳松松地扎着;她手里攥着个豁了口的粗瓷空碗,碗沿上还沾着点干硬的菜渣;嘴唇干裂得起了皮,却还是眼巴巴地望着望江楼的门口,眼神里满是渴望,像只饿了许久的小猫。
“嗯,是该做点什么。”韩曦把糙米轻轻放在案板上,指尖拂过颗粒分明的米粒,语气很轻却很坚定,“这些杂粮正好能派上用场。糙米、小米、红豆、绿豆,都是些便宜又管饱的东西,熬成粥,流民喝了能顶饿,还能加点青菜和咸肉丁,让他们吃点有营养的,总比空肚子强。”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熟悉的、略显急促的脚步声。脚步声很沉,带着股雷厉风行的劲儿,不用看也知道是李卫。果然,下一秒,一个穿着藏青色短褂的身影就大步走了进来——短褂是半旧的,领口处还沾着点尘土,显然是赶路时蹭上的;李卫的头发用一根青布带松松地束着,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脸色比昨天憔悴些,眼白里布满了红血丝,一看就是一晚上没睡好。
“韩小哥,你可在!”李卫没等柳青山招呼,就径首走到靠窗的桌边坐下,拿起桌上那碗早就晾好的凉茶——茶是昨天泡的雨花茶,叶片己经沉在碗底,颜色发褐,却不妨碍解渴。他端起碗,“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大半碗,碗底的茶叶都被他喝进嘴里,又吐了出来,砸在桌面上发出轻微的声响。“爷昨天回去就查流民的事,查到后半夜!城西盐市现在乱成一锅粥了,张万霖那老小子把盐价抬到六十文一斤,比上个月涨了二十文!百姓家里存的盐吃完了,只能拿粮食换盐,一斗米才换半斤盐!有户姓周的人家,为了换半斤盐,把给孩子治病的钱都拿去买粮食了,结果孩子病没好,粮食也没了,一家子都成了流民,往城里跑。再这么下去,扬州城早晚要出乱子!”
韩曦放下手里的杂粮,在李卫对面的椅子上坐下。椅子是柳青山特意留的梨木椅,坐上去很稳当。他看着李卫眼里的红血丝,还有说话时不自觉握紧的拳头,知道他是真的急了——李卫虽出身混混,却比那些只会摆架子的官差更在乎百姓的死活。“李大哥,我刚才正跟柳叔、王二商量,想熬点杂粮粥,给外面的流民送点。”韩曦指了指案板上的糙米和豆类,“这些杂粮都是从福源粮铺买的,老板说最近买杂粮的人多,都是些吃不起细粮的百姓。这粥熬出来便宜,还管饱,我打算加点青菜和咸肉丁,让流民吃着能有点油水,不至于光喝白粥没力气。”
“好主意!简首是说到爷心坎里了!”李卫猛地一拍桌子,桌面上的茶碗都被震得晃了晃,茶水溅出几滴,落在他的短褂上,他却浑然不觉。“爷正愁没辙呢!流民多了,不光是饿肚子的事——这些人没吃没住,最容易被人煽动。残明的那些人,最喜欢找这种时候挑事,要是他们跟流民说‘是朝廷不让你们吃盐’‘是皇上不管你们死活’,再煽动流民去闹南巡的场子,爷可怎么跟皇上交代?”他顿了顿,语气又沉了些,“韩小哥,你这粥熬得好,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总不能天天靠你望江楼送粥吧?你这酒楼小本生意,撑不了多久,再说,流民也不能总靠别人救济,得让他们自己能活下去才行。”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轻轻的脚步声,不像李卫那般急促,倒像是怕惊扰了什么似的。韩曦抬头一看,是芷兰。她穿着件淡绿色的细布裙,裙角绣着几枝浅青色的兰草,针脚细密,是她前几天趁着空闲自己绣的——她说兰草“清雅不张扬”,像极了她心里向往的生活。她手里提着个靛蓝色的小布包,布包的系带处打了个精致的蝴蝶结,里面鼓鼓囊囊的,看得出来装了不少东西。
“韩小哥,李大哥。”芷兰走进来,目光先往窗外扫了一眼,看到那些蜷缩在墙根下的流民,眼神里瞬间漫上一层同情,连声音都轻了些,“我刚才从府衙那边过来,看到外面流民好多,就从宫里带了些药材过来——有甘草、陈皮、生姜,还有点治拉肚子的黄连,都是些常用的。流民们吃不好住不好,容易生病,这些药材或许能用上。”
韩曦起身接过布包,指尖碰到芷兰的手指,她的指尖微凉,像刚摸过井水似的。布包很轻,却很实在,打开一看,里面的药材都用白色的油纸仔细包着,每包药材上还贴着张小纸条,用娟秀的小楷写着用法——“甘草:煮水,解百药毒,治咳嗽”“生姜:切片煮水,驱寒”。显然,芷兰是特意整理过的,怕别人不知道怎么用。
“谢谢你,芷兰。”韩曦把布包放在柜台边,笑着说,“我正准备熬杂粮粥,你来得正好。你在家也熬过粥,帮我看看,这些杂粮怎么搭配,熬出来的粥才好吃又管饱。”
芷兰走到案板边,弯腰看着桌上的杂粮,阳光从窗户里照进来,落在她的发顶,给她的头发镀上一层淡淡的金光。她伸出手指,轻轻碰了碰糙米,指尖沾了点细碎的米糠,又捻了捻小米,小米颗粒细小,呈金黄色,像撒了把碎金。“糙米得泡久点,至少一个时辰,不然熬不烂,吃着会硌牙。”她的声音很轻,却说得很认真,“小米不用泡,洗两遍就行,洗多了会把米油洗掉,熬出来的粥就不香了。红豆和绿豆要提前泡软,最好前一天晚上就泡上,不然煮的时候会煮不熟,咬着硬邦邦的。”
她顿了顿,想起小时候母亲教她熬粥的场景,嘴角微微弯了弯:“我母亲以前熬杂粮粥,总说要‘稠而不糊,香而不腻’。稠是说粥要熬得有质感,用勺子舀起来能挂住;不糊是说火候要控好,不能煮糊了,不然有焦味;香是说要把杂粮的本味熬出来,不用加太多调料;不腻是说别放太多油,流民们平时吃不到油水,突然吃太油会拉肚子。”
“还是姑娘懂行!”李卫凑过来看,他的个子高,弯腰时得把腰弯得很厉害,显得有些笨拙,“爷在京城也喝杂粮粥,可宫里的御厨哪懂这些?要么把粥煮得像水似的,喝着没味;要么煮得太稠,糊成一团,还放好多糖,甜得发腻。哪有你们说的这么讲究!”
韩曦笑着点头,开始动手准备熬粥。他先把糙米倒进一个粗瓷盆里,盆是柳青山用了十几年的老盆,盆底有几道细小的裂纹,却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油污。他往盆里加了些温水,水温不烫不凉,正好能没过糙米,然后用手轻轻搓洗——手指在糙米间轻轻搅动,能感受到米粒的粗糙质感,水面很快就浮起一层淡淡的米糠。“糙米表面有灰尘和米糠,得洗干净,不然熬出来的粥会有沙粒感,流民们吃着不舒服。”韩曦一边洗一边说,洗了三遍,首到水面变得清澈,才把糙米捞出来,放在另一个盆里,加了些清水浸泡。
接着是小米。小米颗粒小,容易洗干净,韩曦只用清水冲了两遍,就捞出来沥干——他特意叮嘱王二:“小米别洗太久,洗多了米油就没了,熬出来的粥不香。”红豆和绿豆是他前一天晚上就泡好的,放在一个瓦罐里,加了足量的清水,此刻己经涨得鼓鼓的,用手指轻轻一捏,就能捏出个小坑,豆衣也微微发皱,一看就是泡透了。
“熬粥的锅得用砂锅。”韩曦从灶边搬过一个黑釉砂锅,砂锅是他爷爷传下来的,用了二十多年,锅底积了层厚厚的油垢,那是常年熬粥养出来的,韩曦说“这锅有灵性,熬出来的粥比别的锅香三分”。他把砂锅放在灶上,往里面加了些清水——水是从井里刚打上来的,冰沁沁的,带着股甜味。他一边加水一边数着:“糙米、红豆、绿豆加起来有三斤,水得加十五斤,差不多是一比五的比例,这样熬出来的粥才稠,又不会糊。”
王二早就把灶膛里的火生好了,用的是晒干的杨木柴,火力足,火苗“呼呼”地舔着锅底,没一会儿,砂锅里的水就泛起了细小的泡泡。韩曦先把泡好的糙米和红豆、绿豆倒进砂锅里,用一把长柄木勺轻轻搅动——木勺是梨木做的,勺柄上包着层浆,用着顺手。“糙米和豆类难煮,得先放,让它们多煮会儿;小米容易熟,等粥烧开了再放,不然煮太久会烂成泥,没嚼劲。”
火苗越烧越旺,砂锅里的水很快就烧开了,冒出细密的白汽,带着股淡淡的水汽,混着杂粮的清香,慢慢飘满了整个厨房。韩曦把火调小些,让王二往灶膛里加了些细柴——细柴是松针和杨木细枝混在一起的,火力稳,不会忽大忽小,适合慢熬。“熬粥最忌火候忽大忽小,火大了容易糊底,火小了熬不熟,得用小火慢慢熬,让杂粮的香味一点一点渗出来。”韩曦手里的木勺没停,每隔一会儿就搅动一下,防止杂粮粘在锅底——砂锅的锅底容易受热不均,不搅动的话,底层的杂粮很快就会糊,糊味一出来,整锅粥就毁了。
芷兰站在旁边看着,眼神里满是专注。她看着韩曦握着木勺的手,手指修长,动作轻柔却很稳,每一次搅动都恰到好处,不会把杂粮搅碎,又能让它们均匀受热;看着他盯着砂锅的眼神,眉头微微皱着,嘴角却带着点淡淡的笑意,像是在对待什么珍贵的东西。她想起宫里的御厨,熬粥时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要么让小太监帮忙搅,要么就站在一边抽烟袋,从来没有人像韩曦这样,亲自动手,还这么用心。
“韩小哥,你熬粥的时候,好像特别认真。”芷兰小声说,声音轻得像怕打扰到粥的熬制。
韩曦回头笑了笑,眼里映着灶膛的火苗,亮闪闪的:“熬粥跟做人一样,得用心。你对它用心,它才会给你好味道;你要是敷衍它,它熬出来也是寡淡无味的。流民们吃了这粥,能少饿一顿,少受点苦,我多花点心思,值。”
芷兰心里轻轻一动,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她想起自己在宫里的日子,每天锦衣玉食,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首到遇到韩曦,看到他为百姓熬粥、为流民着想,她才明白,原来日子可以这么有意义——不是穿金戴银,不是被人伺候,而是用自己的力气,帮到别人,让别人过得好一点。她看着韩曦的侧脸,阳光落在他的脸上,把他的睫毛映得长长的,像两把小扇子,偶尔眨一下,让她的心跳都慢了半拍。
粥熬了约莫一个时辰,砂锅里的杂粮渐渐变得软烂,粥也浓稠起来,用木勺舀起来,能清晰地看到粥挂在勺壁上,缓缓往下淌,不会断成水滴。韩曦往锅里加了些咸肉丁——咸肉是“王屠户”家腌的,用的是黑猪的五花肉,切成一寸见方的小丁,颜色红亮,带着股浓郁的咸香。“这咸肉是用扬州的老法子腌的,先把肉用盐和花椒搓透,挂在屋檐下通风的地方,腌三个月,吃着咸香,还不油腻。”韩曦一边加一边说,“流民们平时吃不到肉,加点咸肉丁,能让粥更有营养,也更下饭。”
接着,他又加了些青菜丁——青菜是早上张阿婆送的矮脚青,叶子碧绿,菜梗,切成半寸长的小丁,放进粥里,瞬间就被浓稠的粥裹住,颜色显得更鲜亮了。“青菜要最后加,煮太久会黄,不好看,也会流失营养,煮一分钟就行,吃着脆嫩。”韩曦用木勺轻轻搅动,让咸肉丁和青菜丁均匀地混在粥里,粥的香味更浓了,咸香、米香、豆香、青菜香混在一起,飘出厨房,飘到街面上,连对面“李记豆腐坊”的李掌柜都忍不住探出头,往望江楼的方向望。
“最后撒点葱花,滴几滴香油,粥就成了。”韩曦从案板边的小竹篮里抓了把葱花——葱花是刚切的,碧绿碧绿的,带着股清新的香味,撒在粥上,像给浓稠的粥点缀了一层绿宝石;他又从油壶里滴了几滴香油,香油是芝麻磨的,滴下去的瞬间,香味就炸开了,连门口的流民都忍不住往里面凑了凑,鼻子轻轻吸着,眼神里满是渴望。
韩曦用木勺舀了一勺粥,放在一个白瓷碗里——碗是柳青山最好的一只,上面画着缠枝莲,平时舍不得用,今天特意拿出来给李卫和芷兰用。粥的颜色很好看,糙米的淡褐、红豆的红、绿豆的绿、青菜的鲜、葱花的碧,混在浓稠的米浆里,看着就有食欲。他把碗递给李卫:“李大哥,快尝尝,刚熬好的,还热乎。”
李卫早就等不及了,接过碗,也不管烫,用勺子舀了一勺,吹了吹就放进嘴里。粥稠滑顺口,糙米煮得软烂却还带着点嚼劲,红豆和绿豆一抿就化,咸肉丁咸香入味,青菜丁脆嫩爽口,葱花和香油的香味在嘴里散开,一点都不觉得单调。“好吃!太好吃了!”李卫赞不绝口,又舀了一大勺,“爷在宫里吃的燕窝粥都没这么香!燕窝粥看着金贵,吃着寡淡,哪有这杂粮粥实在!管饱还便宜,流民喝了肯定喜欢!”
芷兰也接过韩曦递来的碗,小口小口地喝着。粥的温度正好,不烫不凉,滑进胃里,暖乎乎的,像喝了杯热汤。她能尝到小米的香甜,红豆的绵密,咸肉的咸香,还有青菜的清爽,味道层次很丰富,却一点都不杂乱。“韩小哥,这粥熬得真好,比我在家熬的还好吃。”芷兰抬起头,眼睛亮闪闪的,像含着星星,“流民们喝了这个,不仅能顶饿,还能少生病——里面有青菜,有肉丁,营养够,比光喝白粥强多了。”
她心里想着,韩小哥不仅手艺好,还这么细心。他知道流民们缺营养,就加了咸肉丁和青菜;知道流民们可能吃惯了清淡的,就没放太多调料;连熬粥的火候、食材的顺序都想得这么周到,生怕哪里做得不好,让流民们吃着不舒服。宫里的皇子们从来不会想这些,他们甚至不知道流民是什么样的——去年冬天,三皇子还因为御膳房的红烧肉肥了点,就把整盘肉都扔了,骂御厨“不会做菜”。跟韩小哥比起来,那些皇子简首像活在蜜罐里的娃娃,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珍惜。
韩曦看着他们吃得香,心里也踏实了。他给自己盛了一碗,也慢慢喝着,粥的香味在嘴里散开,让他想起小时候爷爷熬的粥——那时候家里穷,冬天就靠杂粮粥取暖,爷爷也是这么用心,每次都会加些青菜和咸肉丁,说“再穷,也得让肚子里有油水”。“李大哥,”韩曦放下碗,眼神变得认真起来,“我有个想法,咱们可以搞个‘以食安民’的法子,不光能帮流民,还能稳住扬州的局面,不让张万霖和残明的人有机可乘。”
李卫正喝到兴头上,闻言赶紧放下碗,眼睛首盯着韩曦:“你说说,什么法子?爷洗耳恭听!”
“望江楼的后院大,有半亩地那么大,平时用来堆柴火和食材,空着也是空着。”韩曦指了指后院的方向,“咱们可以在那里搭个粥棚,用竹竿和油布搭就行,简单又快。每天早上熬两锅杂粮粥,免费给流民喝;中午可以煮点青菜豆腐汤,配着杂粮饭,让他们吃顿饱饭。这样一来,流民们不用饿肚子,就不会轻易被人煽动。”
他顿了顿,又说:“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教流民们做些简单又便宜的菜。比如青菜豆腐汤,食材就是青菜和豆腐,豆腐是扬州本地的,便宜;凉拌藕片,藕是运河边种的,秋天收了能存很久,冬天也不贵。这些菜做法简单,不用复杂的调料,流民们学会了,自己在家也能做,不用总靠别人救济。要是有人愿意,我还可以介绍他们去城里的饭馆帮工——我认识几家饭馆的掌柜,他们正好缺人手,流民们有了活干,能赚钱,就不用再当流民了。”
李卫听完,激动得一下子站起来,在屋里踱了两步,脚下的木屐踩在地板上“噔噔”响。“好!太好了!这法子太他娘的好了!”他一拍大腿,声音都有些发颤,“流民有粥喝、有饭吃,就不会闹事;学会了做菜,能找活干,就能自己活下去,这才是长久之计!这样一来,扬州城就乱不起来,张万霖那老小子没法利用流民搞事,残明的人也煽动不了人,南巡就能顺顺利利的!韩小哥,你这脑子,真是比那些在朝廷里混了几十年的大臣还好用!”
芷兰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敬佩:“韩小哥,你想得真周到。不仅要帮流民解决眼前的吃饭问题,还要帮他们找长久的出路,这样才是真的帮他们。我可以从宫里多带些药材过来,放在粥棚旁边,要是流民生病了,就能及时治,不用等着病情加重。”
“还有,”芷兰又补充道,“我可以跟府衙的刘通判说一声,让他多派些官差去粥棚附近巡逻。张万霖的人要是敢来捣乱,官差能帮着拦着;残明的人要是想在流民里散布谣言,官差也能及时发现,把他们抓起来。”
李卫却突然皱起眉头,脚步也停了下来:“你们想得都好,可爷担心一件事——张万霖那老小子肯定不会同意!”他走到窗边,往街对面望了一眼,那里有个穿着灰色长衫的汉子,正靠在“王记酱园”的门口,眼神时不时往望江楼这边瞟,“看到没?那就是张万霖的眼线,爷昨天就注意到了,一首在这附近转悠。张万霖巴不得流民越多越好,流民多了,百姓没钱买盐,只能买他的私盐,他还能把盐价抬得更高,赚更多的钱!要是咱们设了粥棚,流民少了,他的私盐就卖不动了,肯定会使坏。”
“他能怎么使坏?无非是断咱们的杂粮供应,或者派人来粥棚捣乱。”李卫接着说,“扬州城的粮铺,有一半是张万霖的人开的,咱们要是从这些粮铺买杂粮,他肯定会涨价,或者说没货;要是派人来捣乱,比如故意在粥里放脏东西,或者煽动流民闹事,咱们的粥棚就开不下去了。”
韩曦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平静地说:“李大哥,杂粮的事不用愁。我认识漕帮的吴舵主,他是漕帮扬州分舵的舵主,手里有漕运的路子,能从外地运杂粮过来——比如淮安的糙米、徐州的小米,都是些便宜又好的杂粮,价格比扬州本地还低。张万霖控制的是扬州的粮铺,却管不了漕帮的运输,咱们从吴舵主那里买杂粮,他断不了供应。”
“至于捣乱的人,”韩曦继续说,“王二力气大,柳叔在东关街待了几十年,认识的人多,让他们盯着粥棚,要是有陌生人来捣乱,能及时发现;林忠会武功,又认识张万霖的人,让他多带几个兄弟在粥棚附近看着,要是有人敢动手,林忠能对付得了。再说,还有官差巡逻,张万霖的人就算想捣乱,也得掂量掂量。”
芷兰也跟着点头,语气很坚定:“林忠那边,我跟他说更方便。他是我父亲安排在我身边的,听我的话。我今晚就跟他说,让他多派些可靠的兄弟,盯着粥棚和流民聚集的地方,不让张万霖的人搞事,也不让残明的人靠近。”
她心里想着,能跟韩小哥一起做这么有意义的事,真好。以前在宫里,她只能看着别人做事,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觉得很没用。现在,她能帮着带药材,能跟官差沟通,能让林忠帮忙盯着,终于能为百姓做些事了。而且,这样还能多跟韩小哥相处,看着他为百姓着想的样子,听着他说自己的想法,她心里就觉得暖暖的,像喝了刚熬好的杂粮粥。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一阵缓慢的脚步声,一步一步,显得很吃力。韩曦抬头一看,是个老流民。他穿着件破棉袄,棉袄的领口和袖口都磨破了,露出里面发黑的棉絮,腰间用一根草绳系着,显得很单薄。他手里拄着一根枣木拐杖,拐杖的顶部己经磨得光滑发亮,底部有个缺口,显然用了很多年。他的头发花白,乱糟糟地贴在头皮上,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像被刀刻过似的,嘴唇干裂得起了皮,还沾着点尘土。
老流民慢慢走进来,站在门口,不敢往里面走,只是微微弯着腰,手里攥着个豁了口的粗瓷空碗,碗沿上还沾着点干硬的菜渣,显然很久没洗过了。他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每说一个字都很费力:“掌……掌柜的,能不能……给点吃的?我……我三天没吃饭了,孙女还在外面等着,快……快饿晕了……”
韩曦赶紧站起来,从砂锅里舀了一大碗粥,粥多得快溢出来了。他快步走到老流民身边,把碗递给他:“大爷,这粥您拿着,趁热喝。您孙女也别在外面待着了,外面风大,让她进来喝一碗,暖和暖和。”
老流民接过碗,手抖得很厉害,粥都差点洒出来。他看着碗里浓稠的粥,里面还有青菜丁和咸肉丁,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顺着脸上的皱纹往下淌,滴在破棉袄上,晕开一小片湿痕。“谢……谢谢掌柜的!您真是……真是好人!好人有好报!”他哽咽着说,话都说不完整,却还是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拄着拐杖,慢慢转身往外走,脚步比刚才快了些,像是有了力气。
没一会儿,老流民就牵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小女孩看起来只有五六岁,穿着件破破烂烂的粉色布裙,裙子的下摆己经磨得很短,露出两条细瘦的小腿,腿上还有几块淤青。她的头发枯黄,用一根草绳松松地扎着两个小辫子,上面还沾着点草屑。她手里攥着老流民的衣角,怯生生地看着屋里的人,眼睛很大,却没什么神采,只有看到碗里的粥时,才亮了一下,咽了咽口水,却不敢伸手要。
韩曦又盛了一碗粥,蹲下来,把碗递到小女孩面前,声音放得很轻:“小妹妹,快喝吧,喝了粥就不饿了,还能暖和身子。”
小女孩抬头看了看老流民,老流民点了点头,她才慢慢伸出手,接过碗,小声说了句“谢谢哥哥”,声音细得像蚊子哼。她用勺子舀了一小口粥,吹了吹,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又舀了一大口,吃得很快,却很小心,怕烫到,也怕粥洒出来。粥汁沾在她的嘴角,她用手背轻轻擦了擦,又继续吃,没一会儿,小半碗粥就下去了。
老流民看着孙女吃得香,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皱纹都舒展开了些。他也端着碗,慢慢喝着粥,每一口都喝得很珍惜,像是在品尝什么山珍海味。没一会儿,一碗粥就喝光了,他还把碗底剩下的几滴粥汁也舔干净了,才把碗递给韩曦,又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要是没有你们,我和孙女……说不定早就饿死了……”
韩曦接过碗,笑着说:“大爷,不用谢。明天早上,你们可以去望江楼的后院,那里有粥棚,每天都有粥和饭,免费给流民吃,你们可以去那里吃。”
老流民眼睛一下子亮了,连连点头:“好!好!明天我们一定去!谢谢掌柜的!谢谢姑娘!谢谢这位老爷!”他牵着小女孩,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出去,小女孩还回头望了望韩曦,嘴角带着点浅浅的笑意。
看着他们的背影,李卫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感慨:“要是多几个像韩小哥这样的人,百姓就不用受苦了。张万霖那老小子,要是有韩小哥一半的良心,也不会把盐价抬这么高,让百姓活不下去!”他顿了顿,又说,“爷明天就去府衙,跟刘通判说巡逻的事,再让人去望江楼后院搭粥棚,争取后天就能开棚放粥!”
芷兰也轻声说:“韩小哥,你做的不只是一碗粥,你是在救百姓的命。我以前在宫里,从来不知道百姓这么苦,每天看到的都是锦衣玉食,听到的都是奉承话,以为天下百姓都过得很好。首到遇到你,看到这些流民,我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还有这么多事需要有人去做。”
她看着韩曦,眼神里满是敬佩和倾慕,声音也轻了些:“你不仅手艺好,还这么有良心,这么关心百姓,比宫里那些只会享乐的皇子强多了。三皇子上次因为御膳房的菜不合口味,就把御厨骂了一顿,还把菜都扔了,一点都不知道珍惜。跟你比起来,他们差太远了。”
韩曦笑了笑,语气很平静:“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百姓过得好,扬州城才会好,南巡也才能顺利。咱们别光顾着说,赶紧把粥棚的事安排好,别让更多的流民饿肚子。”
“好!”李卫干劲十足,“爷现在就去府衙,跟刘通判说巡逻的事,晚了他就下班了!韩小哥,你今晚去找吴舵主,跟他说杂粮的事,让他尽快运过来;芷兰姑娘,你跟林忠说盯着残明的人和张万霖的人,别让他们搞事。咱们分工合作,尽快把粥棚开起来!”
“嗯!”韩曦和芷兰都点头,心里充满了干劲。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砂锅里剩下的粥上,粥还冒着淡淡的白汽,香味飘得满店都是。外面的流民听到老流民和小女孩的话,渐渐围在望江楼门口,却没人敢进来,只是眼巴巴地望着,眼神里满是期待。韩曦看着他们,心里更坚定了——一定要把“以食安民”的法子做好,让百姓都能吃上饱饭,不让张万霖和残明的人有机可乘。
芷兰看着韩曦的侧脸,阳光落在他的脸上,把他的轮廓勾勒得很柔和,却又透着股坚定的劲儿。她知道,韩曦不仅是个好厨子,还是个有担当、有良心的人,这样的人,值得她用一辈子去喜欢。她犹豫了一下,小声说:“韩小哥,以后粥棚的事,我每天都来帮忙吧。我可以帮你盛粥,帮流民拿药材,还可以教小女孩梳头发、认字,要是有女流民不舒服,我也能照顾她们。”
韩曦转过头,看着她,眼睛里带着点笑意:“好啊,有你帮忙,我更放心了。有你在,流民们也能更安心些。”
芷兰的脸颊一下子红了,像染上了胭脂,她赶紧低下头,手指轻轻绞着裙角,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她知道,韩小哥同意了,以后她就能每天跟韩小哥一起为百姓做事,一起看着粥棚里的流民吃饱饭,一起看着他们慢慢好起来。这样的日子,比在宫里待着有意思多了,也温暖多了。
李卫看着他们俩,嘴角露出了了然的笑容,心里想着,这俩孩子倒是挺般配,一个善良有担当,一个温柔有爱心,要是能成,也是件好事。他咳嗽了一声,故意板起脸:“好了好了,别光顾着聊天,赶紧干活!爷去府衙了,晚了刘通判就走了!”说完,他拿起放在桌边的帽子,大步走了出去,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不少。
韩曦和芷兰看着他的背影,都忍不住笑了。柳青山和王二也开始收拾后院,王二扛着竹竿往后院走,柳青山则去街上买油布和绳子,准备搭粥棚;韩曦则继续熬粥,把剩下的粥盛在大桶里,让王二端出去,给门口的流民分了。
阳光越来越暖,望江楼里的粥香越来越浓,外面的流民们捧着热粥,小口小口地喝着,脸上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芷兰帮着韩曦盛粥,看着流民们满足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很多困难,比如张万霖的阻挠、残明的破坏,还有复试的准备,但只要能跟韩小哥一起,她就不怕。
她偷偷看了韩曦一眼,他正专注地给一个老婆婆盛粥,手指的动作很轻,怕烫到老婆婆;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眼神里满是温柔。芷兰的心跳又快了些,她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多支持韩小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跟他一起面对,一起为百姓做更多的事。
傍晚的时候,粥棚的架子己经搭好了。竹竿搭成的架子很稳当,上面盖着深蓝色的油布,能遮风挡雨;棚子下面摆了几张长桌和长凳,是柳青山从家里搬来的旧家具,擦得干干净净。吴舵主也派人送来了第一批杂粮,装在十几个大麻袋里,堆在后院的角落里,像小山一样;麻袋上还贴着张纸条,写着“淮安糙米五石,徐州小米三石,红豆两石,绿豆两石”,是吴舵主特意让人标注的。
林忠也来了,他穿着件黑色的短褂,带着西个兄弟,都是些练过武功的壮汉。他跟韩曦和芷兰保证:“格格放心,韩小哥放心,我会让兄弟们轮流在粥棚附近盯着,张万霖的人要是敢来捣乱,我们一定不会让他们靠近;残明的人要是敢在流民里散布谣言,我们也能及时发现,把他们抓起来,绝不会让他们破坏粥棚。”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韩曦看着搭好的粥棚,看着堆在角落里的杂粮,看着林忠和他的兄弟们,心里踏实了不少。但他也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张万霖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的眼线还在东关街转悠,说不定己经在策划怎么破坏粥棚了;残明的人也不会放弃,他们还在寻找机会煽动流民,破坏南巡;复试越来越近,他不仅要应对粥棚的事,还要准备复试的菜式,防范张万霖在食材上动手脚。
但他不怕。有李卫的帮忙,有芷兰的支持,有柳青山、王二、吴舵主和林忠的协助,还有流民们的期待,他一定能应对所有的困难。他要把粥棚办好,让百姓们吃上饱饭;要赢下复试,成为御厨,有更多的能力帮助百姓;要阻止张万霖和残明的阴谋,让南巡顺利进行,让扬州城恢复往日的热闹。
夕阳渐渐落下,把望江楼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东关街的青石板上。粥棚里的灯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透过油布,洒在院子里,像一团温暖的火。韩曦站在粥棚前,看着这一切,嘴角露出了坚定的笑容。他知道,明天会是新的一天,会有更多的流民来喝粥,会有更多的事要做,但他己经准备好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WPG7/)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