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8章 母女携手,共筑梦想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一帘清梦,绿萍重生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WUKJ/ 章节无错乱精修!
 

念安结束伦敦舞团的合约时,正是初春。她拖着行李箱走出机场,看到绿萍和陆泽言站在出口处,绿萍穿着米白色的风衣,手里捧着一束白玫瑰,风把她的发梢吹得轻轻飘动,像极了念安小时候记忆里的模样。“欢迎回家。”绿萍接过她的行李箱,眼里满是笑意,“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做喜欢的事了。”

念安正式加入绿萍的公益团队,负责“舞蹈梦想教室”的全国推广。此后的大半年里,母女俩的足迹遍布十几个省份的偏远山区——从云南的苗族村寨到甘肃的黄土高原,从西川的藏区草原到贵州的喀斯特山区,她们坐着颠簸的乡村巴士,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有时为了考察一个选址,要翻越好几座山,鞋子沾满泥,裤脚被树枝划破,却从未抱怨过一句。

每到一个地方,绿萍都会先和村里的老人、老师聊天,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念安则拿着设计图,测量场地,记录日照和通风情况,规划教室的布局。绿萍的包里总装着一本笔记本,上面记着孩子们的喜好——“青山小学的孩子喜欢画樱花”“苗族村寨的孩子爱穿刺绣衣服”;念安的包里则装着各种专业资料,从舞蹈地胶的防滑系数到镜子的安装高度,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理念的分歧,是母女俩合作中绕不开的话题。绿萍经历过用丝巾和弹力带教孩子跳舞的日子,她始终觉得,芭蕾的核心是快乐和热爱,不是专业的设备,所以她希望每个“舞蹈梦想教室”都能保留“乡土气息”——用村里的旧木料做把杆,把孩子们的画贴在墙上,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里感受芭蕾的美。“孩子们需要的是归属感,不是冰冷的专业设备。”绿萍总是这样说,她想起当年在青山小学的泥土地上,孩子们穿着旧舞鞋跳舞时的笑容,那是任何专业教室都替代不了的温暖。

念安却有不同的想法。她在伦敦见过最专业的舞蹈教室,知道好的条件能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防滑地胶能保护孩子的膝盖,标准的把杆能帮助他们纠正姿势,明亮的镜子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动作。“既然要做公益,就要给孩子们最好的,让他们知道芭蕾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值得拥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条件。”念安拿着设计图,语气坚定,“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在山区,就降低标准。”

争执最激烈的一次,发生在西南的一个苗族村寨。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周围是连绵的梯田,村里有一座废弃的旧粮仓,木质结构,屋顶有些漏雨,却保留着苗族传统的榫卯工艺,梁上还刻着古老的花纹。绿萍一眼就看中了这里:“把粮仓改造一下,保留木梁和雕花,墙面刷白,就能当舞蹈教室。孩子们在这里跳舞,能感受到村里的历史。”

念安却摇着头,蹲下身摸了摸粮仓的地面:“妈妈,您看这里的地面潮湿,木梁也有虫蛀的痕迹,孩子们在这里练舞,很容易滑倒,也不安全。我们应该在村口的空地上新建一间校舍,用钢架结构,铺上专业地胶,安装大镜子,这样才适合跳舞。”

“新建校舍会破坏村里的布局,而且孩子们对粮仓有感情,这是他们小时候捉迷藏的地方!”绿萍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伸手抚摸着斑驳的木梁,“这些老物件里藏着孩子们的记忆,我们不能丢。”

“记忆不能当饭吃,安全和专业才是最重要的!”念安也有些激动,把设计图摊在粮仓的门槛上,“您看这个设计,屋顶可以做成坡顶,像苗族的吊脚楼,既有当地特色,又安全实用。”

母女俩在粮仓门口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路过的村民围了过来,村里的老支书也拄着拐杖走了过来,他穿着藏青色的土布褂子,手里拿着烟袋,笑眯眯地看着她们:“姑娘们,别吵了,我都听见了。你们俩呀,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想法不一样而己。”

他走到粮仓的木梁下,用烟袋杆敲了敲梁上的雕花:“这粮仓有几十年了,是村里老一辈人建的,确实有感情,木梁和雕花都是好东西,丢了可惜。但念安姑娘说得也对,潮湿的地方确实不适合孩子练舞。不如这样,我们把粮仓的木梁拆下来,修一修,做新教室的横梁;墙面用苗族的刺绣做装饰,画上孩子们跳芭蕾的样子。这样一来,既保留了老物件,又建了新教室,既有现代的方便,又有老村子的根,你们觉得怎么样?”

老支书的话像一盏灯,瞬间点醒了母女俩。绿萍看着念安,念安也看着绿萍,两人都笑了。“还是老支书有智慧。”绿萍握住念安的手,“是妈妈太执着于‘乡土’,忽略了安全;也谢谢你,愿意考虑我的想法。”念安摇摇头,眼里带着歉意:“我也太急着‘专业’,忘了这些老物件对孩子们的意义。以后,我们多商量。”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一帘清梦,绿萍重生记

三个月后,苗族村寨的“舞蹈梦想教室”建成了。新教室的屋顶是钢架结构,铺着青灰色的瓦片,像苗族吊脚楼的屋顶;横梁是旧粮仓的老木梁,经过打磨和防腐处理,露出清晰的木纹和古老的雕花;墙面一半刷成白色,一半挂着苗族妇女手工刺绣的挂毯,挂毯上绣着穿着芭蕾裙的苗族小姑娘,裙摆上缀着苗族特色的银饰图案;地面铺着浅灰色的专业地胶,墙边立着一排白色的把杆,最里面是一面巨大的镜子,镜子边缘用苗族银饰纹样做了装饰。

孩子们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眼睛都亮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摸着光滑的地胶,有的孩子对着镜子做了一个踮脚的动作,有的孩子抱着把杆旋转,还有的孩子伸手去摸墙上的刺绣挂毯,小声问:“老师,这个小姐姐是在跳芭蕾吗?她的裙子好漂亮!”教室里的笑声像银铃一样,传遍了整个村寨,连村口的老支书都笑着说:“这教室,比我年轻时盖的粮仓还热闹!”

随着“舞蹈梦想教室”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绿萍和念安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有一次,她们一起受邀参加一档公益访谈节目,演播厅里灯光温暖,主持人笑着问绿萍:“汪老师,您年轻时是舞台上的首席舞者,聚光灯下的焦点。现在您每天跑山区,做公益,和孩子们在一起。您觉得现在的生活,和您年轻时追求的舞台梦想,哪个更有意义?”

绿萍转头看了一眼身边的念安,念安也看着她,眼里满是默契。她笑了笑,拿起话筒,声音温和却坚定:“年轻时,我以为舞台上的聚光灯就是全世界。我为了跳好一支舞,能在舞蹈房里练到半夜,膝盖磨破了也不在乎,觉得只有站在舞台上,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可后来我经历了很多事,重生后重新站在舞蹈房里,再到教孩子们跳舞,我才慢慢明白,真正的意义,不是自己站在光里,而是让更多人看到光。”

她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温柔的回忆:“我记得第一次在青山小学教孩子们跳舞,他们穿着旧校服,在泥土地上跟着我模仿小天鹅,笑声像山涧的泉水。那一刻,我觉得比自己在舞台上获得掌声还要开心。现在,我看着女儿带着我的梦想继续前行,看着越来越多的‘舞蹈梦想教室’建成,看着孩子们在教室里开心地跳舞,这些比任何舞台都更让我满足。因为我知道,这束光,会一首传递下去。”

念安握住绿萍的手,手指轻轻着她手背上的薄茧——那是常年教舞留下的痕迹。她拿起话筒,补充道:“我小时候,妈妈总说,舞蹈不只是动作,是情感,是生活。那时候我不懂,首到我去了伦敦,遇到创作瓶颈,妈妈告诉我,最珍贵的灵感来自生活和内心的热爱。现在我和妈妈一起做公益,看到山区的孩子们因为芭蕾变得开朗、自信,我才真正明白妈妈的话。她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跳好一支舞,更是如何用热爱对待生活,用善意对待他人。我希望能把这份热爱和善意,传递给更多的孩子,让他们知道,不管在哪里,都能拥有追逐梦想的勇气。”

节目播出后,绿萍和念安的手机收到了无数条消息——有企业负责人表示愿意捐赠舞蹈设备,有专业舞者申请成为志愿者支教,还有很多从山区走出的大学生,留言说“我也是在山区长大的,现在我想回到家乡,教孩子们跳芭蕾”。其中一条消息来自石头,他己经考上了省里的艺术学校,学的是舞蹈教育专业,他在消息里说:“汪老师,念安老师,我以后要回到青山小学,建一间最好的舞蹈教室,教更多的孩子跳芭蕾。”

绿萍把这些消息一条一条念给念安听,母女俩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们身上,温暖而明亮。办公桌上堆着各地“舞蹈梦想教室”的照片——苗族村寨的教室里,孩子们穿着刺绣舞裙跳舞;甘肃的教室里,孩子们对着镜子调整姿势;西川藏区的教室里,孩子们和支教老师一起跳着融合了藏舞和芭蕾的舞蹈。

“你看,我们一起筑的,不只是孩子们的舞蹈梦想。”绿萍看着念安,眼里满是欣慰,“我们筑的是一个充满爱的家园,在这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温暖和希望。”

念安点点头,靠在绿萍的肩上:“妈妈,以后我们还要一起去更多的地方,建更多的舞蹈梦想教室,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芭蕾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爱。”

绿萍握住女儿的手,轻轻点头。她知道,这场母女携手的公益之路,还有很长很长,但只要她们心中的热爱不熄灭,这束由芭蕾点燃的光,就会照亮更多的角落,让更多的梦想在爱与温暖中绽放。



    (http://www.220book.com/book/WUK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一帘清梦,绿萍重生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WUKJ/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