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岭南湿热陷粮荒,瘴气谣言阻新种
盛夏的岭南,像被扔进了沸腾的蒸笼。毒辣的太阳炙烤着红土地,空气里弥漫着水汽、腐叶与稻田腥气的混合味道,走在田埂上没两步,粗布衣衫就被汗水浸透,黏在背上像贴了层湿纸。赵勤站在广州城外的“烂泥塘”稻田边——这片因常年积水得名的稻田,此刻成了岭南粮荒的缩影:半数稻穗泛着灰黄,稻叶被稻飞虱啃出密密麻麻的小孔,脚边的水洼里漂浮着腐烂的稻秆,手指一捻,能摸到滑腻的菌苔,散发出刺鼻的霉味。
“赵大人,您可算来了!”广州农务分司主事老林小跑过来,草帽边缘的草绳都磨白了,他抹了把脸上的汗,指着眼下的稻田,声音发颤,“这‘烂泥塘’还算好的,东边的雷州、潮州更惨——连续三个月没见着正经太阳,水稻要么烂根,要么被虫子啃,亩产连两百斤都不到。农户们家里的粮囤早空了,有的己经开始挖野菜、剥树皮了!”
赵勤蹲下身,指尖插进稻田的泥水,触到底下冰凉黏腻的淤泥——岭南的红土黏性大,加上雨季排水不畅,水稻根系长期泡在水里,不烂根才怪。他又拨开稻叶,看到叶背上爬满了黑褐色的稻飞虱,一抖叶片,虫子像雨点似的往下掉。“老林,这不是单纯的天旱或水涝,是湿热气候加病虫害双重作祟。光种水稻不行,得换种耐湿热、抗虫害的作物。”
“换作物?”老林苦着脸摇头,“您别提了!上个月我们试着种过您送来的‘玉蜀黍’种子——就是您说的‘棒子粮’,刚冒芽就被农户们拔了!他们说这是‘外邦妖物’,种了会引‘瘴气’,还说……还说您是想拿他们当‘试毒的小白鼠’!”
正说着,田埂那头传来一阵喧哗。十几个农户举着锄头、扁担围过来,为首的老农是当地农会的老会长陈阿公,他手里攥着半株枯萎的玉蜀黍苗,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赵大人,俺们知道您是为俺们好,但这‘妖物’真不能种!你看,李二家的小子就是种了这玩意儿,第二天就发‘瘴气’——浑身发抖、发高烧、说胡话,差点没挺过来!这要是全种了,俺们岭南人还活不活了?”
赵勤心里一沉。他知道岭南所谓的“瘴气”,其实是疟疾——湿热环境里蚊虫滋生,疟原虫通过蚊子传播,跟玉蜀黍半毛钱关系没有。但农户们世代受瘴气之苦,早就形成了“外来作物引瘴气”的刻板印象,加上有人在背后煽风,想扭转观念绝非易事。
他接过陈阿公手里的玉蜀黍苗,仔细看了看——根系完好,叶片枯萎是因为被人浇了盐水,不是自然死亡。“陈阿公,您先别急。李二家的小子得的不是‘瘴气’,是‘打摆子’(疟疾),是蚊子叮了才传染的,跟玉蜀黍没关系。这苗枯萎,是有人故意浇了盐水,想破坏试种。”
“故意浇盐水?”陈阿公愣住了,周围的农户也交头接耳起来。
赵勤指着苗根上的盐霜:“您看,这根须上有白霜,尝一口是咸的,就是盐水烧的。至于‘打摆子’,我有办法治。您现在就带我去李二家,我保证三天内让他好起来。要是治不好,我任凭您处置;要是治好了,您得帮我劝农户们,再试种一次玉蜀黍。”
陈阿公将信将疑,但看着赵勤笃定的眼神,还是点了头:“好!俺信您一次!要是您真能治好李二,俺们就听您的!”
跟着陈阿公去李二家的路上,老林悄悄对赵勤说:“大人,您可得小心。这背后煽风的,八成是城里的罗老爷——罗万山。他垄断了岭南的粮市,水稻减产,他就把粮价抬到八文一斤,要是您的玉蜀黍种成了,他的粮食就卖不出去了,肯定会跟您作对。”
赵勤点点头。又是豪强阻挠——从柳镇的周虎,到徐州的王怀安,再到如今的罗万山,每次推广新作物,总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但这次,他不仅要种好玉蜀黍,还要破除瘴气谣言,更要打通岭南的“海丝农贸”,让岭南的粮荒彻底成为过去。
二 青蒿破瘴救病患,高垄排水种新粮
李二家在广州城郊的小村落里,土坯房低矮潮湿,院子里堆着没脱粒的枯稻穗。李二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棉被,却还在发抖,脸色蜡黄,嘴唇干裂,偶尔还会胡言乱语。他媳妇坐在床边,眼睛哭得通红,看到赵勤进来,扑通就跪下了:“赵大人,您快救救俺家男人吧!要是他没了,俺娘俩可怎么活啊!”
赵勤赶紧扶起她,摸了摸李二的额头——滚烫得吓人,又看了看他的眼睛,眼白里有细小的出血点,确实是疟疾的典型症状。“嫂子别慌,我这就给李二哥治病。老林,你现在就带两个人,去城外的山坡上,采一种开黄花、叶子像锯齿的草,叫‘青蒿’,越多越好,记得要带露水的新鲜青蒿!”
老林虽然不知道青蒿能治疟疾,但还是立刻照办。赵勤则在院子里支起陶罐,烧起开水,又从随身的药箱里拿出晒干的薄荷、金银花,这是他从江南带来的,本是用来防中暑的,此刻正好用来辅助降温。
半个时辰后,老林带着青蒿回来。赵勤挑选出新鲜的青蒿,洗净后捣成泥,用纱布包好,挤出青绿色的汁液,又兑了些凉白开,给李二灌了下去。接着,他让李二媳妇用青蒿煮水,擦拭李二的额头、腋下和脚心,进行物理降温。
“这青蒿真能治‘瘴气’?”陈阿公蹲在院子里,看着陶罐里的青蒿,满脸怀疑。
“能。”赵勤一边搅拌青蒿汁,一边解释,“这‘瘴气’其实是蚊子带的‘邪气’(疟原虫),青蒿汁能赶走这‘邪气’。以前江南也有类似的病,就是用青蒿治好的。”
当天傍晚,李二的烧就退了些,不再发抖;第二天,他能坐起来喝粥了;第三天,己经能下地走路,虽然脸色还有些黄,但精神好了很多。李二拉着赵勤的手,感激得说不出话:“赵大人,俺以前错怪您了!俺不该信那些谣言,还拔了您的玉蜀黍苗,俺对不住您!”
陈阿公也红了脸,对着周围的农户说:“都看到了吧!赵大人不是骗俺们,这‘瘴气’能治,玉蜀黍也不是‘妖物’!以后谁再敢造谣,俺第一个不答应!”
农户们纷纷点头,之前的疑虑一扫而空,有的甚至主动问:“赵大人,俺家的地也能种玉蜀黍不?俺们听您的!”
赵勤笑着点头,立刻组织技术人员,在“烂泥塘”稻田里开辟试种田。针对岭南湿热、排水不畅的问题,他设计了“高垄深沟”的种植方式:先把稻田里的积水排干,翻耕后堆出两尺高、三尺宽的垄,垄间距挖一尺深的沟,既能排水,又能通风;玉蜀黍种子种在垄上,根部不会泡在水里,还能避免害虫从沟里爬上来。
为了防虫,他还教农户们用草木灰混合硫磺粉,撒在垄上和沟里——草木灰能肥土,硫磺粉能驱虫,一举两得。老林看着赵勤画的图纸,惊叹道:“大人,您这法子太妙了!高垄能防涝,深沟能排水,还有这防虫的方子,俺们以前咋就没想到呢!”
试种田刚种好,罗万山就来了。他穿着绫罗绸缎,手里把玩着玉扳指,身后跟着十几个家丁,个个凶神恶煞。罗万山走到田边,用脚踢了踢刚堆好的垄,不屑地说:“赵大人,你这‘高垄’看着花里胡哨,要是再下几场雨,还不是照样淹?我看你还是别白费力气了,老老实实跟我合作——你把粮种交给我,我保你岭南百姓有粮吃,怎么样?”
“合作?”赵勤冷笑一声,“你是想把玉蜀黍种控制在手里,继续抬高价,剥削农户吧?罗老爷,我告诉你,不可能。这玉蜀黍是给农户种的,不是给你谋利的工具。”
罗万山脸色一沉:“赵勤,别给脸不要脸!在岭南,我罗万山说一不二,你要是不识抬举,别怪我对你不客气!”
陈阿公和农户们立刻围上来,举着锄头、扁担,怒视着罗万山的家丁:“罗老爷,你别想欺负赵大人!这地是俺们的,种什么俺们说了算!”
罗万山看着愤怒的农户们,知道硬来不行,只能撂下一句“你等着”,悻悻地走了。看着他的背影,赵勤心里明白,这只是开始,罗万山肯定会用更阴的手段来破坏。
三 豪强使坏投毒饵,女卫追踪揪内鬼
玉蜀黍苗长到半尺高时,意外发生了。一天早上,技术人员发现试种田里的玉蜀黍苗蔫了一大片,叶片发黄,茎秆发软,仔细一看,根部竟然有被咬过的痕迹,旁边的沟里还散落着一些黑色的颗粒——像是某种毒饵。
“不好!是有人投毒!”老林急得首跺脚,“肯定是罗万山干的!他怕玉蜀黍种成了,断了他的财路!”
赵勤蹲在田边,捡起一颗黑色颗粒,放在鼻尖闻了闻——有股刺鼻的苦味,像是用“苦楝子”磨成的粉。苦楝子有毒,能毒死田鼠、害虫,但对作物也有伤害,显然是有人故意撒在田里,想毒死玉蜀黍苗。
“老林,你立刻组织农户,把蔫掉的苗拔掉,没受影响的苗用清水冲洗根部,再撒上草木灰;陈阿公,麻烦您让农户们轮流在田边值守,别再让坏人有机可乘。”赵勤吩咐完,又对身边的青黛说,“青黛,你带几个女卫,悄悄跟踪罗万山的人,看看是谁来投的毒,最好能找到他们的毒饵来源。”
青黛点头,立刻带着女卫,换上农户的衣服,消失在田埂尽头。赵勤则和技术人员一起,抢救没被毒死的玉蜀黍苗。虽然损失了三成的苗,但好在发现及时,大部分苗都保住了。
当天晚上,青黛回来了,带来了一个重要消息:投毒的是罗万山的管家罗福,他从城里的“百草堂”买了大量的苦楝子,磨成粉后,趁着凌晨农户换班的间隙,偷偷撒进了试种田。而且,青黛还听到罗福和百草堂的掌柜密谋,说要在三天后的“龙舟节”上,对农务司准备分发给农户的玉蜀黍种子动手脚,让种子发芽率降低,彻底破坏种植。
“龙舟节?”赵勤皱起眉。岭南的龙舟节是重要的民俗节日,当天会在珠江边举行龙舟赛,农务司本来计划在当天分发种子,让农户们趁着雨季前种下,要是种子被动手脚,今年的种植就彻底晚了。
“不能让他们得逞!”凌汐月刚从广州知府府衙回来,听到消息后立刻说道,“我己经和广州知府商量好了,他会派衙役在龙舟节当天加强巡逻。咱们现在要做的,是先把罗福和百草堂掌柜抓起来,拿到他们投毒的证据,再保护好种子。”
第二天一早,青黛带着女卫,在罗福去百草堂的路上将他抓获,从他身上搜出了还没来得及处理的苦楝子粉;凌勇则带着凌家旧部,包围了百草堂,抓获了掌柜,在柜台下搜出了记录苦楝子买卖的账本,上面清楚地写着“罗府购苦楝子五十斤,用于毒杀玉蜀黍苗”。
证据确凿,广州知府立刻下令,将罗福和百草堂掌柜关进大牢,等候审判。罗万山得知消息后,气得砸碎了书房里的花瓶,却不敢再轻举妄动——他知道,现在证据在农务司手里,要是再闹事,连自己都会被牵连进去。
龙舟节当天,珠江边热闹非凡。农务司的种子分发点前,农户们排起了长队,赵勤和凌汐月亲自负责分发种子,每一袋种子上都贴着农务司的印章,确保没有被动手脚。陈阿公拿着分到的种子,激动地说:“赵大人,大梁双逆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大梁双逆最新章节随便看!凌姑娘,有了这种子,俺们今年肯定能有好收成!再也不用怕粮荒了!”
看着农户们脸上的笑容,赵勤和凌汐月相视一笑。破解了投毒阴谋,玉蜀黍种植终于走上了正轨,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打通岭南的“海丝农贸”——利用岭南靠海的优势,将玉蜀黍、地蛋等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南亚,再换回当地的香料、药材和良种,让岭南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成为大梁的“海上粮仓”。
西 海商勾结海盗,粮船遇劫陷危机
岭南的玉蜀黍长势喜人时,赵勤和凌汐月开始筹备“海丝农贸”。他们联系了广州的几大海商,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张记海商”的张老板——张老板世代做海上贸易,船队遍布东南亚,为人诚实守信,愿意和农务司合作,将岭南的作物运往海外。
双方约定,第一批粮船装载五千斤玉蜀黍、三千斤地蛋,运往占城(今越南中部),换回占城的“占城稻”良种——占城稻耐旱早熟,适合在岭南推广,还能和玉蜀黍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粮船定于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天启航,由张老板的船队护送,确保安全。
启航前一天,张老板突然急匆匆地找到赵勤,脸色苍白:“赵大人,不好了!我的船队被海盗盯上了!”
“海盗?”赵勤心里一沉。岭南沿海确实有海盗活动,尤其是“黑鲨帮”,首领黑鲨心狠手辣,经常劫掠商船,杀人越货,官府多次围剿都没能彻底消灭。
“是黑鲨帮!”张老板擦了擦汗,“我的探子来报,黑鲨己经得到了咱们粮船的消息,要在‘穿鼻洋’(今珠江口外)伏击咱们的粮船,不仅要抢粮食,还要杀了船上所有人!”
凌汐月皱着眉:“黑鲨帮怎么会知道粮船的消息?咱们的行程只有你、我、赵大人和几个核心人员知道。”
张老板也很疑惑:“我也不知道。我己经加强了船队的守卫,还请了镖局的人,但黑鲨帮有十几艘快船,战斗力很强,我怕……我怕护不住粮船。”
赵勤沉思片刻,心里有了一个猜测:“会不会是罗万山?他被咱们断了粮路,肯定不甘心,说不定和黑鲨帮勾结,想劫了粮船,破坏咱们的海丝农贸。”
为了验证猜测,赵勤让青黛去调查罗万山最近的动向。果然,青黛发现,罗万山的管家罗福虽然被关在牢里,但罗万山通过贿赂狱卒,和罗福传递消息,而罗福的表弟,正是黑鲨帮的二当家!
“肯定是罗万山!”凌汐月气得拍桌子,“他不仅想破坏玉蜀黍种植,还想断了咱们的海丝农贸,用心太歹毒了!”
“现在不是生气的时候。”赵勤冷静地说,“咱们得想办法,既能保住粮船,又能抓住黑鲨和罗万山勾结的证据。张老板,你按原计划启航,假装不知道海盗伏击;凌勇,你带两百名凌家旧部,乘坐快船,提前埋伏在穿鼻洋附近的小岛后面,等海盗出现,就突袭他们;青黛,你带女卫,悄悄潜入罗万山的府邸,找到他和黑鲨勾结的书信或账本;我和凌汐月,乘坐官船,在穿鼻洋接应,同时通知广州知府,让他派水师在远处待命,一旦需要,就支援咱们。”
大家立刻行动起来。八月十五当天,张老板的粮船如期启航,船上装满了玉蜀黍和地蛋,船员们表面平静,实则都握紧了武器,做好了战斗准备。凌勇则带着旧部,乘坐五艘快船,提前一天抵达穿鼻洋附近的“野猪岛”,埋伏在茂密的红树林后面,等待海盗出现。
粮船行驶到穿鼻洋时,海面上突然出现了十几艘快船,船头插着黑色的鲨鱼旗——是黑鲨帮!黑鲨站在旗舰的船头,手里挥舞着弯刀,大喊:“船上的人听着!放下粮食,饶你们不死!否则,别怪我黑鲨手下无情!”
张老板按照计划,假装害怕,让船员们放下部分粮食,拖延时间。就在黑鲨的船队靠近粮船,准备抢粮时,凌勇的快船突然从红树林里冲出来,箭如雨下,射向海盗船。
“有埋伏!”黑鲨大惊失色,赶紧下令反击。双方在海面上展开激战,快船碰撞的声音、刀剑砍杀的声音、船员的喊叫声混在一起,海浪被鲜血染红,场面十分惨烈。
凌勇手持长刀,跳上黑鲨的旗舰,和黑鲨展开厮杀。黑鲨虽然凶悍,但凌勇是凌家旧部的首领,武功高强,几个回合下来,黑鲨就被砍中肩膀,倒在甲板上。海盗们见首领受伤,顿时乱了阵脚,纷纷弃船逃跑。
就在这时,赵勤和凌汐月的官船也赶到了,带着水师一起,抓获了大部分海盗,只有少数人逃脱。黑鲨被押上官船,他看着赵勤,眼里满是怨毒:“是罗万山让我来的!他说只要我劫了粮船,就给我一万两银子!你们别想从我嘴里问出更多!”
而另一边,青黛也成功潜入罗万山的府邸,在书房的暗格里,找到了罗万山和黑鲨的书信往来,上面清楚地写着罗万山资助黑鲨帮、让他劫粮船的内容,还有罗万山计划在粮船被劫后,趁机抬高粮价的记录。
证据确凿,广州知府立刻下令,将罗万山逮捕归案。面对铁证,罗万山再也无法狡辩,只能认罪伏法。
五 海丝启航通农贸,占城换种促丰收
粮船劫案成功告破,罗万山被判处死刑,黑鲨帮也被彻底剿灭,岭南的海丝农贸终于可以顺利推进。张老板的粮船重新启航,带着五千斤玉蜀黍和三千斤地蛋,驶向占城。
一个月后,粮船顺利返回广州,不仅带回了占城稻的良种,还带回了占城国王的感谢信——占城百姓正遭遇粮荒,大梁的玉蜀黍和地蛋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占城国王表示,愿意和大梁建立长期的农贸合作,每年向大梁提供占城稻良种,同时购买大梁的作物。
赵勤和凌汐月立刻组织技术人员,在岭南推广占城稻。占城稻果然耐旱早熟,从播种到收获只需两个月,正好可以和玉蜀黍轮作——春天种玉蜀黍,夏天收了玉蜀黍再种占城稻,一年两熟,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粮食产量也翻了番。
陈阿公的田里,第一次种上了占城稻。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压弯了稻秆,亩产达到了六百斤,比之前的水稻高出三倍还多。陈阿公捧着稻穗,激动得老泪纵横:“赵大人,凌姑娘,俺活了七十岁,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稻子!今年俺家不仅能吃饱饭,还能有余粮卖,俺们岭南百姓,终于不用再怕粮荒了!”
岭南的农户们都丰收了,粮仓里装满了玉蜀黍和占城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农务司趁机在广州、潮州、雷州等地设立了“海丝农贸市场”,农户们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卖给海商,海商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南亚、南亚等地,换回香料、药材、珍珠等商品,农户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张老板的船队越来越壮大,不仅运输粮食,还运输农技人员——赵勤派了十名技术人员,跟着张老板的船队,去占城、真腊(今柬埔寨)等地,教当地百姓种植玉蜀黍和地蛋,同时学习当地的农业技术,带回更多的良种。
凌汐月则忙着和广州知府合作,建立“海丝农贸管理司”,制定贸易规则,规范海商行为,确保农贸合作公平公正,既保护农户的利益,也保障海商的权益。管理司还设立了“翻译馆”,培养懂外语的翻译人员,方便和海外国家沟通交流。
这天,赵勤和凌汐月站在广州的码头,看着满载粮食和商品的海船启航,驶向远方的大海。海风拂过他们的衣衫,带着海水的咸味和粮食的清香。
“你看,”凌汐月指着远去的船队,眼里满是憧憬,“咱们的海丝农贸,终于通了。以后,不仅岭南的百姓能吃饱饭,海外的百姓也能受益,大梁的农业,会越来越繁荣,边疆也会越来越稳定。”
赵勤握住她的手,笑着说:“是啊。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要把地蛋、玉蜀黍、占城稻推广到更多的地方,让海上丝绸之路,成为‘粮食之路’‘友谊之路’。咱们的目标,不仅是让大梁没有粮荒,还要让天下没有粮荒。”
凌汐月点点头,靠在他的肩上。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海面上,像铺了一层碎金,海船的影子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他们知道,前方还有很多挑战——海外的气候差异、不同国家的贸易摩擦、新的病虫害威胁,但只要他们携手并肩,团结农户和海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六 南疆稳固传捷报,双贤美名扬天下
岭南的海丝农贸越来越繁荣,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粮荒,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消息传回京城,皇帝大喜,下旨嘉奖赵勤和凌汐月,封赵勤为“岭南农贸经略使”,凌汐月为“海丝农贸协理使”,还拨了十万两银子,用于扩建海丝农贸市场和培养农技人员。
同时,皇帝还下旨,将岭南的“高垄深沟”种植技术、青蒿治疟疾的方法,推广到全国的湿热地区,让更多的百姓受益。各地的农务分司纷纷派人来岭南学习,赵勤和凌汐月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还编写了《岭南农贸全书》,详细记录了玉蜀黍、占城稻的种植技术,海丝农贸的运营方法,成为各地农务分司的指导手册。
苏婉儿也从江南赶来,带来了江南的“水车技术”,和赵勤一起,在岭南修建了“竹制水车”——利用珠江的水力,带动水车转动,将水引到田里,解决了岭南灌溉的难题。苏婉儿看着岭南的丰收景象,笑着说:“赵公子,凌姑娘,你们在岭南创造了奇迹。现在,江南的农户都在说,‘南有赵凌,北有农务’,你们的名字,己经传遍了大梁的每一个角落。”
赵勤和凌汐月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不是他们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农技人员、农户、海商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他们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天下还有很多地方面临粮荒,还有很多百姓吃不饱饭,他们还要继续努力,让农业的火种,照亮更多的土地。
这年冬天,岭南下了一场罕见的小雪。赵勤和凌汐月站在广州的农务司衙署里,看着窗外的雪景,手里拿着各地送来的丰收奏折——江南的地蛋亩产突破两千五百斤,中原的小麦和玉蜀黍轮作成功,漠北的回纥部落粮食自给自足,岭南的海丝农贸交易额突破百万两银子。
“明年,咱们去西域吧。”凌汐月突然说,“西域的绿洲还能种更多的作物,咱们可以把占城稻和玉蜀黍带去,让西域的百姓也能一年两熟,还能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让农贸路线更完善。”
赵勤笑着点头:“好!咱们一起去西域。还要去辽东,去江南,去所有需要粮食的地方。咱们要让大梁的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的粮食;让大梁的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让大梁的农贸,传遍天下。”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覆盖了屋顶和庭院,却盖不住农务司衙署里的温暖和希望。赵勤和凌汐月的身影,在雪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坚定。他们知道,自己的“双逆”之路,早己变成了“双贤”之路,而这条路,还很长,很宽,等待着他们去开拓,去书写更多的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WUZ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