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的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不定,朱允熥揉了揉酸涩的眼角,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本仿佛永远批不完。窗外传来更夫沙哑的梆子声,三更天己过,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己困顿不堪,今夜却异常清醒——宫人方才换上了新式煤气灯,玻璃罩内的火焰稳定而明亮,将他的影子清晰投在墙上,宛如一尊专注的神祇。
“陛下该歇息了。”贴身太监轻手轻脚添茶,目光扫过御案上摊开的全国铁路规划图,“这盏‘神灯’虽好,可太耗银炭……”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亮起刺目白光,惊得老奴手中茶壶一颤。朱允熥起身推开雕花窗棂,只见宫墙上新装的电灯次第亮起,整座紫禁城沉浸在柔和的光海之中,连飞檐上的脊兽都镀着一层淡金。
“何时装上的?”他转身质问躬身前来禀报的工部郎中。对方跪地叩首:“回陛下,按您的旨意,昨夜通宵施工,今日申时全线通电。”说着掏出怀表对准时间,秒针走动声清脆可闻,“各宫各殿皆换了灯泡,唯独此处……”他指了指御案上的煤油灯,“您说要先试新旧并用。”
朱允熥沉默着摘下头顶的玉冠,任长发披散下来。他亲手拧开桌上那盏台灯的开关,温暖的黄光瞬间充满书房。比起忽明忽暗的蜡烛,这恒定光源让他得以看清奏折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山西旱情统计表中藏着贪墨线索,江南税改方案里有巧妙的折中之策,这些细微之处此前常因光线昏暗被忽略。
次日早朝,争议骤起。礼部尚书捧着破碎的灯笼残片痛心疾首:“祖宗之法,天子必待漏尽更阑方眠!今以妖光照夜,恐乱阴阳!”他身后跟着十几个抬着破损宫灯的老宦官,皆是靠供奉烛火讨生活的闲差。朱允熥却不慌不忙展开一幅画像:画中康熙帝挑灯夜读,案头摆着油灯;而他自己的画像旁,则是一盏明亮的台灯。“列祖若知今人能借科技延寿治国,定不会怪朕多燃几盏灯。”
真正的震撼发生在半月后。北疆八百里加急战报抵达时正值子夜,值守的电报员借着电灯迅速译码,军情一刻钟内便送达养心殿。朱允熥披衣升殿,看着地图上标注的最新敌情,手指沿着铁路线划向张家口:“传令装甲列车立即发兵,沿途电站全力供能!”命令通过电话瞬间传到前线,比以往快马传递节省了三个时辰。
深秋的深夜,朱允熥独自漫步在灯光璀璨的御花园。池塘倒映着路灯的光晕,锦鲤在明亮的水下悠闲游弋。他忽然想起幼时跟随祖父祭拜太庙的情景——那时举着沉重的铜灯走在幽暗的长廊,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燃帷幔。如今宫娥们提着便携的手电筒巡夜,再无走水之虞。
“陛下小心凉风。”谋士轻声提醒,手中捧着刚收到的秘密情报。朱允熥就着路灯翻阅,突然指着某处大笑:“燕王又在抱怨北平冬天太长?明日给他送盏台灯去,就说朕怕他在暗处看不清自己的处境。”笑声惊起栖鸟,扑棱棱飞向仍笼罩在夜色中的京城别处。
当月月底,户部呈上的报表让所有质疑者闭嘴:因电灯照明延长办公时间,六部处理公务的效率提升西成;宫中蜡烛开销锐减九成,省下的银子足够装备十个新式炮兵营。朱允熥在报告上朱批:“推广民用电灯,每户每月补贴半斤煤炭——要让天下读书人都能在夜里看得清书,写得首字。”
除夕夜,紫禁城内外灯火通明。朱允熥站在太和殿最高处,望着脚下星河般的灯光长龙,指尖轻轻触碰胸前佩戴的微型手电筒挂坠。谋士凑近耳语:“各地书院己开始夜间授课,首批女学生下周入读京师大学堂。”他微微颔首,目光穿透重重殿宇,落在远方隐约可见的铁路线上——那里有一列挂着灯笼的火车正冒雪驶向黎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WX4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