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津渡口的烈日炙烤着河工们黝黑的脊背,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咆哮东去。朱允熥立于临时搭建的观测台上,望着下游因淤积形成的千里沼泽,手中地图己被汗水浸透。身后传来沉闷的爆炸声,对岸峭壁上崩落的巨石砸起冲天巨浪,惊得水中凫水的鹳鸟尖啸飞散。
“陛下,今日己炸开三十丈缺口!”工部尚书抹了把脸上的煤灰,指着湍流中隐约可见的新河道,声音因激动而发颤。这是首次采用硝化甘油进行的定向爆破,数十名矿工昨夜冒着生命危险在岩层中埋设雷管,此刻他们的血衣正晾在帐篷外,像一面面猩红的旗帜。
反对声浪比想象的更猛烈。清早便有上百名乡绅堵在指挥部前,为首的河间府知府举着《水经注》痛斥:“圣人言‘顺天应时’,今以蛮力截断大河脉络,必遭上天惩戒!”他身后跟着抬着龙王神像的百姓,香炉里插着三炷正在融化的紫檀香。朱允熥命人抬来沙盘,抓起一把黄土撒向旧河道模型:“看见没有?黄河五年一小泛,十年一大决,你们口中的‘天意’,不过是千万黎民的血泪!”
真正的考验在暴雨来临那夜。新凿的引水渠突遇山洪冲击,未固化的水泥堤岸出现裂痕。朱允熥披着蓑衣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指挥士兵搬运预制好的混凝土构件。闪电划破夜空时,他看清了岩壁上密密麻麻的晶簇——那是石英矿脉,正是制造高级炸药的关键原料。次日天亮,当他浑身泥浆走出抢险现场时,怀中揣着地质勘探队的报告:沿河分布着储量惊人的硝石矿藏。
“传旨六部。”他在湿漉漉的军帐中提笔疾书,“凡参与治河者,家中子弟可入格致院学习测绘与爆破;自愿迁徙的灾民,分给水浇田二十亩。”消息传开,原本观望的百姓纷纷扛着铁锹加入施工队伍。有个白发老妪带着孙儿跪在指挥部前,手里捧着干裂的土块:“求官爷让俺们的娃吃上白面馍,哪怕死后被龙王爷怪罪也认了!”
三个月后的霜降时节,奇迹初现。驯服后的黄河水顺着新渠蜿蜒北去,淤灌出的良田像绿色地毯铺展到天际。朱允熥站在新修的水闸上,看着清澈的河水注入盐碱地,转身对谋士笑道:“明日开始,沿渠每十里建一座抽水站。告诉那些说‘劳民伤财’的御史——他们弹劾奏章上的墨迹,还没农民浇地时的脚印深。”
暮冬的第一场雪降临前,黄河故道传来捷报:退耕还湖的区域出现了成群的野鸭,消失多年的芦花荡重现泽国。朱允熥却盯着另一份密报陷入沉思——燕王府暗中收买水利工匠,企图在新渠关键节点动手脚。他蘸饱朱砂写下批示:“着锦衣卫组建‘河防营’,凡精通流体力学者授把总职衔。”窗外飘进一片雪花,落在案头翻开的《禹贡地域图》上,恰好盖住了“疏川导滞”西个字。
次年春耕,当第一株麦苗从改良后的土壤中破土而出时,朱允熥正在视察新建成的水力发电站。涡轮机的叶片在水中缓缓转动,带动发电机发出低沉的嗡鸣。他摸着还在震颤的机器外壳,对身边年轻的工程师道:“下次试试用管道把水送到更高处的梯田——本朕要让黄河流域的稻田,长得比江南还茂盛。”远处传来新开渠的号子声,混着电灯的光晕,在暮色中织就一张金色的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WX4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