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管理沟通会的成功,如同在永丰印刷各部门间铺设了一条隐形的轨道,虽然偶尔仍有摩擦和杂音,但信息的传递和标准的执行,总算有了一个相对顺畅的通道。业务部的人开始有意识地提醒客户提供CMYK文件,或者至少会提前说明色彩差异;设计部的人也乐意让打样部帮忙校准屏幕,甚至有几个年轻设计师开始主动学习软打样技术。李志明这个名字,在跨部门协作中,逐渐从一个“麻烦的技术控”,变成了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专业伙伴”。
然而,职场如同迂回曲折的溪流,刚绕过一块巨石,前方又可能出现新的浅滩。
这天,业务部的林薇又拿着一份设计稿和一小张潘通色卡(Pantone)的剪页,匆匆来到打样部。这次她学乖了,文件是CMYK的,但她指着色卡上一个鲜艳的红色(潘通 185 C)说:“李工,『活力饮料』的这个新包装,客户指定要用这个潘通红色作为主色,要求必须百分之百准确,不能有任何偏差。”
潘通色,是印刷行业的国际标准色卡,每个颜色都有唯一的编号和标准的油墨配方,理论上应该能实现精准的色彩还原。李志明接过色卡和文件,点了点头:“好的,潘通色没问题,我们按标准配方调专色油墨。”
他按照潘通色卡提供的配方比例,通知油墨房的老谢调配了潘通185 C的专色油墨。打样出来后,李志明习惯性地将印样与潘通色卡在标准光源箱下进行比对。
这一比对,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印样上的红色,虽然非常接近色卡,但仔细看,似乎比色卡上的标准色要稍微“闷”一点点,亮度略低,缺少了那种极致的鲜艳和冲击力。
“晨屿,天星,你们来看看,”李志明把两人叫过来,“这个红色,跟色卡比,是不是感觉差了点意思?”
江晨屿凑过来,眯着眼看了半天,又拿到窗户边借着自然光看:“诶?你这么一说……好像是有点?色卡那个更‘跳’一点,咱们印出来的,有点‘沉’。”
华天星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着墨层和网点,小声说:“墨色是均匀的,网点也清晰,但视觉上……确实感觉饱和度差了一点点。”
问题出在哪里?李志明皱起了眉头。潘通色是标准,油墨是按标准配方调的,打样机参数也是稳定的。理论上不应该出现可察觉的偏差。
他再次检查了标准光源,确认环境光没有问题。他又拿来不同批次、不同材质的纸张进行测试,发现效果类似,印出来的红色总是比色卡标准显得略微沉闷。
“难道是潘通色卡本身久了会褪色?”江晨屿猜测。
李志明摇了摇头,他用的这本潘通色卡是公司去年新买的,保存得当,褪色可能性不大。他拿起那张小小的潘通色卡剪页,对着灯光反复观察,又用手指感受了一下其表面的质感。潘通色卡是使用特定油墨、在特定涂布纸上、通过特定工艺印制的,其色彩表现力代表了该颜色在“理想”条件下的极致效果。
而他们实际印刷时,受到油墨品牌差异(即使按配方,不同品牌的基础油墨特性也有细微差别)、纸张吸墨性、印刷压力、甚至车间温湿度等无数现实因素的影响,很难百分之百达到那种“理想”状态。尤其是这种要求极高的鲜艳专色,对材料和工艺的敏感性更高。
“问题可能出在材料和现实的工艺极限上。”李志明得出结论,“潘通色是一个目标,但受限于我们实际用的油墨和纸张,完全还原有难度。”
“那怎么办?”林薇一听就急了,“客户咬死就要这个色,差一点都不行,说这是他们的品牌标准色。”
李志明沉思片刻,对林薇说:“你跟客户沟通一下,把我们实际打样的效果给他们确认。解释一下,由于印刷材料和工艺的特性,实际印刷效果与潘通色卡标准可能存在细微视觉差异,但我们保证是按照标准配方严格执行的。如果客户对目前这个效果不满意……”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挑战的光芒:“我们可以尝试对油墨进行微调,看能否通过技术手段,无限逼近甚至超越色卡的那种视觉效果。”
“微调?怎么调?”江晨屿好奇地问。
“潘通色卡的红色之所以显得特别鲜艳‘跳脱’,除了色相,还在于其极高的色彩强度和明度。”李志明分析道,“我们印出来的感觉‘闷’,可能是黑色油墨的比例在潜意识里影响了视觉,或者品红和黄色的比例还有优化空间,让颜色更‘透’一点。我们可以尝试在标准配方基础上,极微量地增加品红和黄色的比例,同时极其谨慎地、甚至尝试剔除配方中那一点点用于调整灰平衡的黑色成分,看看能不能提升色彩的鲜艳度和明亮感。”
这又是一个在针尖上跳舞的精细活儿。微调专色油墨,风险极大,加多了任何一种颜色,都可能彻底偏离潘通标准,变得不伦不类。
但李志明决定试一试。他再次找到油墨房的老谢,说明了情况和他的想法。
老谢一听头摇得像拨浪鼓:“胡闹,潘通色是国际标准,怎么能乱改?调坏了算谁的?”
“谢师傅,不是乱改,是优化。”李志明耐心解释,“是在标准的基础上,针对我们实际材料和条件,做最精细的微调,目的是为了更接近客户想要的‘视觉感受’。您经验丰富,手上感觉准,咱们一起试试?”
好说歹说,老谢才勉强同意,但声明:“就试一次,不成拉倒。”
两人像做化学实验一样,在标准配方的基础上,极其小心地增加了万分之三的品红和万分之二的黄色,并且大胆地去掉了配方中那万分之零点五的黑色。重新搅拌,上机打样。
当新的印样出来时,所有人都围了过来。
在标准光源下,新的红色如同被注入了活力,那种微妙的“沉闷”感消失了,颜色变得更加鲜艳、明亮,充满了视觉张力,甚至……在视觉感受上,比潘通色卡那个标准色更加和夺目。
“就是这个感觉,”林薇惊喜地叫出声,“比色卡还好看。”
江晨屿和华天星也连连点头。
李志明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不仅解决了颜色匹配的难题,甚至实现了超越。这背后,是对色彩原理的深刻理解,更是敢于在标准基础上进行优化突破的勇气。
样品寄给客户后,很快得到了确认,客户对颜色效果非常满意。
这件事,让李志明对“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标准是基石,是起点,但不能成为束缚思维的枷锁。在尊重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优化,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
工作上的挑战接连不断,但生活中,那抹温暖的色彩也在悄然加深。
周六,李志明和王雪薇有了第二次“约会”。这次,他们去了市里新开的一家书店。书店很大,环境安静优雅,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和书卷气。
王雪薇在文学书架前流连,李志明则下意识地走到了科技和外语类区域。两人各自看着感兴趣的书,偶尔抬起头,视线在空中交汇,便会心一笑。
李志明看到一本关于色彩科学与应用的英文原版书,价格不菲,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拿起来翻阅。里面有很多关于色彩心理、光谱分析和最新色彩管理技术的论述,正是他目前急需拓展的知识。但他看着那些密集的专业词汇,阅读起来依旧十分吃力。
王雪薇不知何时走了过来,轻声问:“感兴趣?”
李志明有些不好意思地合上书:“嗯,就是很多看不懂。”
“很正常啊,毕竟是专业书籍。”王雪薇拿起那本书,看了看简介,“你想买吗?”
“太贵了……”李志明老实地说。
王雪薇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两人在书店附设的咖啡角坐下,各点了一杯饮料。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洒进来,落在王雪薇的侧脸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
他们聊着各自喜欢的书,聊着工作中的趣事(李志明隐去了那些复杂的人事斗争),聊着未来的模糊梦想。气氛轻松而惬意。
离开书店时,天色己近黄昏。他们并肩走在华灯初上的街道上,周围是熙攘的人流和车流。
在一个需要穿过马路的红灯前,一辆自行车突然从侧面快速驶来,李志明下意识地伸手,轻轻拉住了王雪薇的手臂,将她往自己身边带了一下。
“小心。”
自行车擦身而过。危险解除,但他握住她手臂的手,并没有立刻松开。
王雪薇微微愣了一下,脸颊泛起一丝红晕,但她并没有挣脱,只是低着头,任由他牵着。
他的手心有些粗糙,带着常年接触纸张和油墨的质感,却很温暖。她的手臂纤细,皮肤微凉。
那一刻,仿佛周围的喧嚣都远去,只剩下手掌接触处传来的、清晰而悸动的温度,和两人之间那无声却澎湃的情感流动。
绿灯亮起,他依然牵着她的手,自然地走过了马路。首到走到人行道上,他才仿佛如梦初醒般,有些不舍地、小心翼翼地松开了手。
“那个……车多。”他笨拙地解释了一句,耳根通红。
“嗯。”王雪薇声如蚊蚋,脸上的红晕未褪,嘴角却噙着一抹羞涩而甜蜜的笑意。
回厂的路上,两人话少了很多,但一种无形的、甜蜜的纽带,似乎己经将他们紧紧连接。第一次牵手的温度,烙印在李志明的掌心,也烙进了他的心里。
工作上的突破,感情上的进展,都让他觉得,这片南方的天空,前所未有的广阔和明亮。普通人凭借努力和智慧,不仅能闯出一片事业的天,也能收获一份真挚温暖的情。
他的跳槽记,正朝着一个愈发和充满希望的方向,稳步前行。
第十九章?终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我的职场重生路(http://www.220book.com/book/WXB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