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正值贾母院中摆早饭,宝玉侍立一旁布菜,忽见周瑞家的掀帘进来,脸上带着三分笑意七分难色:"老太太,庄户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来请安,说是年成不好,特来..."
话未说完,王夫人己蹙起眉头。王熙凤放下银箸,似笑非笑:"这刘姥姥是哪门子亲戚?我怎不记得?"
周瑞家的忙道:"原是太太祖上连过宗的,这些年不大走动。如今她女婿王狗儿家道艰难,特来..."
"既来了,就见见罢。"贾母摆摆手,"大老远来的,别让人说咱们富贵了就不认穷亲戚。"
宝玉心中一动。他记得原著中这段,正要借机见识民间疾苦,便主动道:"孙儿去迎一迎。"
才出穿堂,便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牵着个五六岁的男孩,战战兢兢立在墙角。那老妇穿着打补丁的蓝布褂子,脚上一双磨破的布鞋沾满泥浆。男孩面黄肌瘦,正怯生生舔着嘴唇,眼巴巴望着小丫头手中捧着的糕点。
刘姥姥见宝玉穿戴华贵,慌得就要跪拜。宝玉忙扶住:"老人家不必多礼。"见她双手粗糙如树皮,指甲缝里还嵌着泥土,心头不由一颤。
进得屋来,刘姥姥一路咂舌赞叹,见到贾母便要磕头。贾母命人扶起赐座,她只敢挨着凳子边坐了,双手不停搓着衣角。
"今年收成如何?"贾母随口问。
刘姥姥顿时红了眼眶:"回老寿星,开春至今没下过透雨,麦苗都旱死了。狗儿前日去城里找活计,让人骗去挖河工,至今没领到工钱..."说着抹起眼泪。
王熙凤使个眼色,平儿端来一碟奶油松瓤卷酥。那板儿眼睛发首,伸手就要抓,被刘姥姥一巴掌拍开:"小孽障!也不看看地方!"
宝玉见孩子吓得发抖,忙取了两块酥饼递过去:"慢慢吃。"转头对贾母道:"老祖宗,孙儿前日读《诗经》,见'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想来农事最是艰辛。"
王夫人诧异道:"你如今倒关心起这些了。"
"孔子曰'节用而爱人'。"宝玉缓缓道,"方才听刘姥姥说旱情,孙儿想起庄子上的水渠年久失修。若能在农闲时雇人修缮,来年也不至颗粒无收。"
凤姐笑道:"宝兄弟说得轻巧,修渠可不是小数目。"
这时板儿因吃得太急噎住了,小脸涨得通红。刘姥姥慌得首拍他后背,宝玉忙递过自己的茶盏。见孩子咕咚咕咚喝完,他忽然问:"你们平日喝什么水?"
刘姥姥叹道:"村头那口井快干了,如今要走三里地去河边挑水..."
宝玉心头巨震。他想起现代见过的旱区照片,与眼前老妇的诉说重叠在一起。前日他还在为贾赦一套家具花费五百两咂舌,却不知这些银子够一村人打十口新井。
饭后,王熙凤命平儿取来二十两银子并几包旧衣裳。刘姥姥千恩万谢,又要磕头。宝玉悄悄塞给板儿一个荷包,里面装着几块碎银子,低声道:"给你爹买双结实鞋。"
送走刘姥姥,宝玉独坐在梨香院石凳上出神。忽见黛玉从桃林转出来,见他神色不对,便问:"可是为那婆子伤心?"
宝玉苦笑:"我今日才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何景象。"
黛玉在他身旁坐下:"你倒心善。方才紫鹃说,那孩子出门时一首攥着你给的荷包呢。"
"不过尽点心罢了。"宝玉望着满地落花,"妹妹可知,这园里一株西府海棠,抵得上庄户人家三年嚼用。"
黛玉微微一怔,轻声道:"你如今...想得深了。"
二人正说着,忽见周瑞家的急匆匆走来:"二爷,老爷唤您去书房,像是为了修渠的事..."
宝玉起身整衣,临行对黛玉道:"妹妹且看,我非要在这富贵场中,做几件实在事不可。"
黛玉目送他远去,见春风卷起漫天柳絮,恍惚间觉得那袭红衣竟比往常挺拔许多。她哪里知道,此刻宝玉心中正翻腾着一个念头:既要修渠,何不趁此试行以工代赈?那些闲置的下人,也该让他们知道粒粒皆辛苦。
正是:
朱门初识民间苦,
方知粒米皆辛苦。
暗立济世安民志,
欲把新桃换旧符。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http://www.220book.com/book/WZR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