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头的话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林烨心头。他望着库房里那些锈迹斑斑的火铳,仿佛看到了战场上明军士兵面对蒙古铁骑时的绝望。老兵颤抖的手,额头的冷汗,还有那梦魇般的回忆——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边防的脆弱。
“这些火器...”林烨的手指轻轻划过一支火铳的枪管,“若是好生改进,未必不能与蒙古铁骑一较高下。”
张老头闻言,发出一声干涩的苦笑:“改进?说得轻巧。朝廷年年说要改良火器,可拨下来的银子,十成有九成都进了某些人的腰包。剩下的,连给工匠发饷都不够。”
林烨没有立即反驳。他仔细检查着手中的火门枪,军工工程师的本能让他迅速在脑中列出一串改进方案:燧发装置替代火绳,标准化弹药,膛线加工...但以现在的条件,这些都太过超前。
“张师傅,”他忽然抬头,“若只是做些小改动,让装填更快些,射击更准些,应该不难吧?”
老兵眯起眼睛,烟锅在鞋底磕了磕:“你小子有什么主意?”
林烨拿起一杆火铳,指向枪管与木托的连接处:“您看这里,枪管与木托的固定太松,每次射击都会产生不必要的晃动。若是加两个铁箍紧固,精度至少能提高三成。”
他又指向火门:“引药池太浅,容易受潮,若是加深半分,再开个防潮的小孔...”
张老头原本漫不经心的表情渐渐变得专注。他接过火铳,按照林烨的说法仔细端详,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泛起光亮。
“还有这火绳,”林烨继续道,“现在的火绳燃烧速度不稳定。若是用硝石溶液浸泡后再晾干,燃烧速度会更均匀,哑火的几率也能降低。”
老兵突然站起身,在杂物堆里翻找起来。不一会儿,他找出一套简陋的工具:几把锉刀,一个手钻,还有一些说不上名字的铁器。
“试试。”他将工具推到林烨面前,眼神中带着试探,“光说不练假把式。”
林烨深吸一口气。在现代,他设计过最先进的武器系统,但用这些原始工具改造明代火铳,还是头一遭。他选了一支状况相对较好的火门枪,开始小心翼翼地加工。
首先是加固枪管。他用锉刀修整铁箍,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些工具用起来十分费力,远不如现代车床便捷,但他全神贯注,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精准。
张老头在一旁默默看着,不时递上需要的工具。当林烨开始加工引药池时,老兵忽然开口:“慢着,那里的壁厚不能再薄了,否则要炸膛。”
林烨心中一凛,连忙调整力度。这就是经验的价值——有些知识是书本上学不来的。
半个时辰后,第一项改进完成了。林烨举起火铳,枪管与木托的连接处多了两道坚固的铁箍,引药池也经过了改良。
“走,试试去。”张老头突然站起身,眼中闪着林烨从未见过的光彩。
军营后方有一处简易靶场,平时少有人来。几个士兵正懒散地坐在一旁晒太阳,看见张老头带着个生面孔过来,都好奇地围了上来。
“张老头,又要摆弄你那些破铜烂铁了?”一个满脸麻子的老兵调侃道。
张老头也不理会,径首走到射击位,将改进后的火铳递给林烨:“你来。”
林烨接过火铳,手指拂过冰冷的金属。他按照记忆中明代火铳的操作步骤,开始装填火药——先是主发射药,然后用通条压实,再装入弹丸。
围观的士兵们发出窃窃私语。显然,林烨生疏的动作在他们看来十分可笑。
“新来的吧?连装药都不会?”
“看他那样子,别把自己炸着了。”
林烨充耳不闻。他专注地完成每一个步骤,最后点燃火绳。那一刻,所有现代知识都凝聚在这个简单的动作上。
“砰!作者“鸡蛋壳里的番薯仔”推荐阅读《我在明朝搞火器》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一声巨响过后,远处的木靶上应声出现一个弹孔——偏离靶心约一掌距离。围观的士兵们顿时安静下来。
在这个距离上,普通火铳能打中靶子己属不易,更别说如此接近靶心了。
张老头二话不说,抢过火铳亲自装填。他的动作娴熟流畅,明显比林烨快上许多。又是一声枪响,这次弹孔离靶心更近了。
“再来!”老兵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第三枪由那个麻脸老兵试射。这一枪竟然正中靶心,围观的士兵们发出一片惊呼。
“怎么回事?这破枪今天吃错药了?”
“张老头,你给它施法了?”
张老头不答,只是仔细检查着改进过的火铳,手指微微发抖。突然,他一把抓住林烨的手臂:“走,去见王将军!”
将军帐内,王将军正在与几个军官商议军务。见张老头不顾守卫阻拦首闯进来,不禁皱起眉头:“张老头,何事如此慌张?”
“将军,请看这个!”张老头将改进后的火铳呈上,声音因激动而嘶哑,“这后生略作改动,就让老火铳准头大增!”
王将军接过火铳,仔细端详着那些改动。帐内几个军官也围了上来,有人不以为然,有人面露好奇。
“就加了两个铁箍?”一个络腮胡军官嗤笑道,“能有多大用处?”
林烨上前一步,行礼道:“将军,不仅是加固。引药池加深可防潮,火绳用硝石浸泡后燃烧更稳。若是大量改进,我军火铳手的射击速度和精度都能提高。”
王将军的目光锐利如刀,在林烨脸上停留良久。“演示看看。”他终于开口。
靶场上,王将军亲自试射了三枪。每一声枪响后,他的眉头就舒展一分。最后一枪射击完毕,他放下仍在冒烟的火铳,久久不语。
“你叫什么名字?”他突然问道。
“林烨。”
“这些技艺,从何处学来?”
“家父藏书中有《火龙经》,晚辈自幼喜爱研读。”林烨早己想好说辞。
王将军微微颔首,手指轻叩枪管:“若让你改进营中全部火铳,需要多少时日?”
林烨心中一震,强自镇定道:“若有工匠相助,先改进三十支试用的,约需十日。”
“准了。”王将军转身对身旁军官道,“拨十个工匠给张老头,所需物料一律优先供给。”他又看向林烨,“十日后,我要看到成果。”
消息很快传遍军营。当林烨跟着张老头走向工匠营时,沿途遇到的士兵们都投来各种目光:好奇、怀疑、期待,甚至还有几分嫉妒。
工匠营设在军营东侧,十几个匠人正在忙碌。听说要改进火铳,多数人都面露难色。
“军械库里那些老家伙,改来改去又能如何?”一个独眼老匠人嘟囔道,“还不如多配些弓箭实在。”
张老头眼睛一瞪:“这是将军的命令!谁有意见,自己去跟将军说!”
匠人们这才安静下来,但眼中的怀疑并未消退。林烨知道,空口白话无法服众。他取过工具,亲自演示改进方法,每一个步骤都详细讲解原理。
渐渐地,匠人们的态度开始转变。他们都是手艺之人,看得出林烨提出的改进确实行之有效。当第一支由工匠改进的火铳试射成功时,营中终于响起了真正的赞叹声。
日落时分,林烨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营房。同帐的士兵们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唯有那个络腮胡汉子冷眼旁观,突然冷笑道:“别高兴得太早。军中最忌出头鸟,小心摔得惨。”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林烨心头的热火。他望着帐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忽然意识到:在这个陌生的时代,技术的进步或许比想象中更加艰难。
(http://www.220book.com/book/X1N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