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的G省,正被三伏天的酷暑裹挟着。珠三角城市群的写字楼玻璃幕墙反射着刺眼的阳光,工业园区里的风扇昼夜不停转动,却吹不散空气里的燥热——就像杜孟此刻心头的焦灼,源自一场持续半个月的“青年人才流失”专项调研。
这天上午,杜孟带着团省委青年发展部的部长李伟,驱车前往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车子刚驶入园区,就看到某电子科技公司门口贴着一张醒目的“招聘启事”,上面“月薪8000+,包住”的字样格外扎眼。可等他们走进公司人事部,经理张敏却对着一摞离职申请叹气:“杜书记,您看,这是上个月的离职表,30个技术员走了18个,都是工作满1年的骨干。”
杜孟拿起离职表,指尖划过“离职原因”一栏——“房租太贵”“落户难,孩子没法上学”“家乡有更好的安居政策”,相似的理由重复出现。他抬头看向窗外,公司宿舍楼下停着几辆搬家公司的货车,几个年轻员工正扛着行李箱往车上搬。“能找个离职的年轻人聊聊吗?”杜孟问。张敏立刻点头,拨通了一个电话:“小吴,你现在方便来人事部吗?有领导想跟你聊聊。”
没过几分钟,一个穿着格子衬衫、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走进来,手里还攥着一张火车票。他叫吴磊,26岁,是公司的硬件工程师,老家在湖南岳阳。“杜书记好,我明天就走了,票都买好了。”小吴的语气里带着无奈,“我在这儿干了两年,月薪从6000涨到8000,按理说不算低,可每个月房租就要3500——我租的是园区旁边的单间,还是老房子。去年我结婚了,想把老婆接过来,可落户要交满3年社保,还得有房产证,我哪买得起房啊?上个月老婆怀孕了,说在这边没人照顾,不如回老家,老家的工业园给技术员落户,还能申请人才公寓,我就动心了。”
杜孟静静听着,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东莞松山湖,青年技术员,月薪8000,房租3500,落户需3年社保+房产,因安居问题离职。”他抬头问小吴:“如果这边也能解决住房和落户,你还会走吗?”小吴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肯定不走啊!这边的技术平台比老家好,我也不想背井离乡的。”
从电子公司出来,杜孟又去了园区里的另一家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事的副总李娟带他去了员工宿舍区——几栋老旧的居民楼里,一间10平米的房间挤了3个人,桌上堆着行李箱,墙上贴着“转租”的小广告。“我们想给员工涨福利,可园区周边的商品房均价都2万多了,公司根本买不起地建宿舍。”李娟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楼盘,“那是去年拍的地,听说开盘要卖3万,年轻人怎么买得起?”
当天下午,杜孟在团省委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参会的除了团省委的干部,还有来自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的企业代表和青年员工代表。“大家不用拘束,就说说‘留才难’的真问题。”杜孟刚说完,深圳某互联网公司的青年代表王萌就举起了手:“杜书记,我在深圳南山上班,月薪1万2,可房租要5000,还得跟别人合租。我想落户,可深圳的‘积分落户’要攒够100分,我现在才60分,得等5年。我老家在武汉,那边只要本科毕业、有工作就能落户,还能申请租房补贴,我身边好多同事都在往武汉跑。”
佛山某机械制造企业的老板陈海也开口了:“我们厂招的技术工人,大多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干得好的话,两年就能涨到月薪7000。可每年春节后,至少有三分之一不回来——他们说在佛山没根,赚的钱一半交房租,不如回县城盖房结婚。我们也想留他们,可住房和落户这两件事,我们企业解决不了啊!”
座谈会开了三个小时,杜孟的笔记本记满了整整两页:珠三角9个地市,青年人才平均住房成本占收入的40%以上;落户政策中,社保缴纳年限最短2年、最长5年,部分城市还要求“学历+房产”双重条件;2013年上半年,珠三角企业青年员工留存率平均仅65%,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散会后,杜孟留在会议室,对着这些数据发呆——他想起年初“青创工程”落地时,那些年轻人眼里的光,可如果连“安居”都做不到,再优秀的人才也留不住。
“李部长,明天跟我去省住建厅和公安厅跑一趟。”杜孟突然抬头对李伟说,“住房和落户是留才的关键,这两件事必须解决。”
第二天一早,杜孟先去了省住建厅。厅长赵刚听说他是为“青年人才住房”而来,先倒了苦水:“杜书记,我知道年轻人住房难,可省里的财政压力也大啊。去年我们建了5000套保障房,大多分给了低收入家庭,要是再建人才公寓,资金从哪儿来?而且土地指标也紧张,珠三角的地块都很抢手。”
杜孟拿出前一天的调研数据,放在赵刚面前:“赵厅长,您看,珠三角每年流失的青年人才,光技术岗位就有10万个。这些年轻人是G省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要是留不住,以后企业都得搬走。建人才公寓不是‘额外开支’,是‘长远投资’——我们可以选在产业园周边拿地,地价相对低;资金方面,团省委可以协调部分青创基金结余,再申请省财政专项补贴,应该能凑够。”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人才公寓不用建得太豪华,小户型、简装修就行,重点是租金要低。我们测算过,要是按市场价五折出租,年轻人每月房租支出能控制在收入的15%以内,这样他们才住得起。”赵刚看着数据,又想了想G省产业转型的需求,终于点了头:“你说得有道理,我让规划处和财务处对接,下周给你出个初步方案,先试点建1000套,看看效果。”
从住建厅出来,杜孟又马不停蹄去了省公安厅。分管户籍的副厅长周明听完他的想法,皱起了眉头:“杜书记,简化落户政策有风险啊。现在珠三角流动人口多,要是随便放宽条件,可能会增加治安管理压力,还可能出现‘空挂户’的情况。”
“我们不是‘随便放宽’,是‘精准放宽’。”杜孟立刻解释,“只针对本科以上学历、在G省工作满1年的青年人才,而且必须提供劳动合同和社保缴纳证明,确保是‘真就业、真居住’。之前有些城市要求‘房产’,这个可以取消——年轻人刚工作,哪买得起房?我们可以让他们落户在‘单位集体户’或者‘社区集体户’,等以后买了房再迁走。”
他还举了个例子:“去年武汉推出‘学历落户’后,半年引进了3万青年人才,治安没出问题,还带动了消费和就业。G省比武汉的产业基础好,只要政策精准,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才。”周明被说服了,让户籍管理处制定“青年人才落户简化方案”,把“社保缴纳年限从2-5年统一减为1年”“取消房产要求”“办理时间从1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
接下来的一个月,杜孟牵头召开了8次协调会,跟住建厅敲定人才公寓的选址和建设标准——选在东莞松山湖、深圳南山、佛山顺德等10个产业密集区,每套公寓40-60平米,带独立厨卫,配齐床、衣柜、空调等基本家具;跟公安厅细化落户流程——青年人才凭身份证、学历证书、劳动合同、社保缴纳证明,就能在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还跟财政厅申请了2亿元专项补贴,用于人才公寓的建设和租金补贴。
9月初,G省“青年人才安居计划”正式出台。政策一公布,立刻在珠三角青年中引发轰动。东莞松山湖的吴磊看到新闻后,立刻给之前的公司人事部打电话:“张经理,落户政策放宽了,还能申请人才公寓,我能回来上班吗?”张敏又惊又喜,赶紧回复:“当然能!我们还以为你不回来了呢!”
半个月后,杜孟去东莞松山湖的人才公寓建设现场调研。工地上机器轰鸣,几栋楼己经封顶,工人正在进行内部装修。住建厅的工作人员指着图纸介绍:“杜书记,这100套公寓下个月就能交付,优先分给周边企业的青年技术人才,租金只要1200元,比周边市场价低一半还多。”
旁边的电子科技公司老板张敏笑着说:“自从政策出台,我们己经召回了12个像吴磊这样的离职员工,还有30多个外地的技术员来应聘。之前每月都有人走,这个月一个离职的都没有!”
到了12月底,“青年人才安居计划”实施满3个月。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珠三角企业青年员工留存率从65%提升至90%,同比提升25%;新增落户青年人才1.2万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0%;1000套人才公寓全部租出,申请排队的青年还有2000多人。
杜孟收到了深圳某科技公司老板陈峰的感谢信,信里写着:“杜书记,去年年底我们公司员工走了一半,我差点想把工厂搬到外地。现在好了,年轻人留得住了,今年一季度的订单比去年多了30%。之前我说‘留才难’,是没想到政府能这么快解决问题,太感谢您了!”
那天晚上,杜孟在笔记本上写下:“青年者,国之未来;安居者,业之根基。G省要留住人才,先留住他们的‘家’。今日之成效,非一人之功,是各部门协同、企业支持之果。然路漫漫,1000套公寓仍不足,落户政策仍需优化,后续当继续发力,让更多青年在G省扎根。”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笔记本上“为青年服务”的字迹上。杜孟合上本子,想起白天在人才公寓工地看到的场景——几个年轻工人正对着图纸讨论装修细节,眼里满是期待。他知道,留住这些期待的目光,就是留住G省的未来。
作者“别看了”推荐阅读《官场青云》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1T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