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航模大赛的风洞实验室里,李鑫的手指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击出最后一行代码。屏幕蓝光映着她晒黑的脸颊,航模机翼上的荧光涂料在黑暗中勾勒出2015年失事航班的机型轮廓——这架按1:200比例还原的波音737,起落架舱里藏着她用三个月津贴改装的双频信号发射器。
"频率校准完毕,"她对旁边的老张眨眨眼,这位军区通讯连退役的老兵正帮她焊接天线,"只要目标航班进入200公里范围,发射器就会自动发送加密预警。"窗外雷声滚滚,像极了前世空难当天的天气,她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李欣给的金疮药铁皮盒。
与此同时,医学院的急救模拟舱正在加压。李欣穿着抗压服,在模拟10000米高空失压环境中,用改良版止血钳夹住"伤员"破裂的动脉。周明远操作着气压控制台,看着监测屏上她的心率始终稳定在72次/分——这是无数个午夜梦回后,她在解剖室用模拟人练出的肌肉记忆。
"注意气胸处理!"老院长的声音从对讲机传来,"真实空难中,70%的致命伤来自气压骤变。"李欣点头,从急救包掏出折叠式气胸针——针柄刻着李鑫航模上的同款螺旋纹路,是她特意找铁匠铺打的。
大赛颁奖礼那天,李鑫的"紧急迫降"项目拿了金奖。她站在领奖台上,把奖牌挂在脖子上时,悄悄按下了发射器的测试键。三公里外的军区通讯站,爷爷看着突然跳出来的异常信号,老花镜后的眼睛眯了起来——那串由航模代码组成的摩尔斯电码,重复着2015年失事航班的日期、航段和"机械故障"预警。
"这小子,"爷爷把电报递给政委,"她说这是航模遥控器的误触,但我怎么看都像当年我们发的遇险信号。"窗外暴雨倾盆,和十八年后那场导致空难的天气如出一辙。
李欣在医学院的暴雨中奔跑,急救包拍打着后背。她刚接到爷爷的电话,说民航局收到了"匿名技术爱好者"的邮件,附件是详细的发动机故障分析图,标注着与李鑫航模代码同源的校验位。"他们正在核查那架飞机的维修记录,"爷爷的声音带着电流声,"你准备好,可能需要空中医疗支援。"
深夜的航模工作室,李鑫正在拆解第二架模型。这架飞机的黑匣子里,她偷偷装了微型定位器,频率与民航局的应急频道一致。"老张说局里同意提前检修那班飞机了,"她对视频里的李欣说,时光折痕里的双向救赎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时光折痕里的双向救赎最新章节随便看!手指蹭到机翼上的白海棠贴纸,"但他们只当是常规保养。"
"足够了,"李欣举起手机,展示急救舱的全员待命名单,"老院长把我们的急救方案塞进了民航的应急预案,说是'青少年创新项目成果'。"她身后的护士们正在打包特制的高空急救箱,箱盖上印着李鑫设计的航模队徽。
事故发生前72小时,李鑫收到爷爷的加密短信:"飞机己停飞检修,发现发动机轴承异常磨损,与你图纸一致。"她看着航模工作室墙上的世界地图,用红笔在2015年空难地点画了个圈,旁边写着李欣的字迹:"这里需要12组高压氧舱。"
暴雨再次降临的清晨,李欣在急救培训中心进行最后一次演练。她用李鑫给的指南针确定方位,在模拟机舱里布置好止血带和氧气袋。周明远举着摄像机记录,镜头里她的动作快如闪电,每一个包扎都精准对应着李鑫航模代码里的故障点。
"记住,"老院长拍着她的肩膀,"真正的考验不是技术,是在所有人都不相信时,你还能不能把急救箱递到需要的人手里。"窗外的雨点击打着玻璃,像极了前世飞机失事时的剧烈颠簸。
李鑫在航模大赛的庆功宴上,收到李欣的短信,只有一个字:"稳。"她抬头看见窗外放晴,彩虹横跨京都上空,突然想起八岁那年在草垛上,李欣说"看到彩虹要许愿"。她默默许愿:这一次,不仅要避开灾难,还要让所有乘客都能带着笑容走下飞机。
此刻的民航局指挥中心,技术人员正在核对李鑫提供的航模数据。那些被他们视为"青少年异想天开"的代码,此刻正与飞机发动机的实时监测数据完美吻合。一位老工程师推了推眼镜,对局长说:"或许,我们该听听那些孩子的'异想天开'。"
十八年后的那场空难,在两个错位灵魂的努力下,终于变成了一次成功的提前干预。李鑫的航模代码成了预警的号角,李欣的急救预演化作生命的方舟。当真正的航班安全降落后,没有人知道,在京都的航模工作室和医学院里,两个年轻人正握着手机,听着彼此的心跳,像打赢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战役。
而他们知道,这只是开始。航模还在继续改进,急救方案不断升级,爷爷的军功章和外婆的琉璃佩在抽屉里闪着光,提醒着他们:改变命运的不是奇迹,而是把每个细节都打磨成武器的决心。下一次,无论哪里有危难,他们都会带着航模代码与急救箱,准时抵达。
(http://www.220book.com/book/X2O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